珠海斗門黃氏大宗祠

珠海斗門黃氏大宗祠

荔山黃氏大宗祠坐落於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內,距城區18公里。其建於明代中葉,距今已有500多年,是珠海市最古老的宗祠群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海斗門黃氏大宗祠
  • 地理位置: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內
  • 時間:明代中葉
  • 距今時間:500多年
文學評價,地理位置:,歷史由來,祠堂詳情,交通:,

文學評價

假如一座古建築是一個文物寶庫,那么要數荔山黃氏大宗祠;假如一座建築是一首凝固的音樂,那么,觀看荔山黃氏大宗祠,你就會欣賞到優美的旋律和醉人的樂曲。

地理位置:

珠海斗門荔山黃氏大宗祠座落於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內,距城區18公里。

歷史由來

珠海斗門荔山黃氏大宗祠建於明代中葉,距今已有500多年,是珠海市最古老的宗祠群落。據《黃氏垂裕堂家譜》的記載,該祠堂群原用“蚝殼所建,系按照公按察使司衙門之跡興建而成”。錀公就是黃錀,也是荔山人,他是香山(即中山。斗門與珠海宋明時隸屬中山)自宋朝設縣以來第一個進士,官至明朝廣西的按察使司副使。 後至清朝同治元年,該村又出了一名進士黃槐森,官至廣西巡撫。槐森顯赫官場後,為“振興鄉風,光宗耀祖”,決定重建祖祠,於公元1875年動工。重建後的祠堂為三座,成一字兒排開,前有廣場後有花園,園林式的建築,建築技術非常精湛。

祠堂詳情

遠觀重建後的祠堂,莊嚴雄偉,如虎踞龍盤;近看,巍峨恢宏,如巨峰雄峙。目光所及,皆高牆巨柱,挑檐畫壁,莊嚴肅穆。大殿里的木柱氣宇軒昂,鍍金的龍鳳楠木雕刻手工細緻精美;每一道石門頂端的石浮雕,雕刻的飛禽走獸與人物栩栩如生;柱與梁的銜接榫口準確嚴密,據說難以嵌進一根頭髮絲,可以說是“巧奪天工,天衣無縫”。仔細考究,其選料也與眾不同:砌牆的漿用檑爛的糯米飯混合石灰,粘力強。砌好的牆經過打磨,光滑如鏡,用手撫摸牆壁,有一種酸滑的感覺。地基與牆角選用條塊的花崗岩石,堅硬穩固。祠堂的樑柱、檁、椽、以及門、木雕、屏風等,都選用經久耐用、不怕蟲蛀的楠木,據考證,三間祠堂沒有一両杉木。
祠堂群為三進兩院結構,占地面積4870平方米,建築面積2122平方米,規模僅次於珠海香洲的楊氏大宗祠,為珠海第二大。坐北向南,規模宏大,氣勢不凡。黃氏大宗祠居中,黃氏名賢祠及其附祠(祭祀黃姓歷代賢人)居右,月軒黃公祠(黃槐森家祠)居左。
黃氏大宗祠長44.25米,寬14.8米,面積654.9平方米,為三座祠堂中最大的。正堂掛有慈禧太后贈與黃槐森六十歲生日祝壽的樟木牌匾,上有慈禧太后親手書寫的鎏金大“壽”字。祠內有一幅對聯,記載了當時黃錀科場成名的故事。上聯是:身生荔嶺,名重燕京,香邑文人首選;下聯是:試捷南宮,勛銘西粵,黃都科甲先聲(明代時香山屬黃梁都)。
大宗祠右翼的黃氏名賢祠,用來供奉黃氏歷代名人和賢人。該祠堂份屬所有黃氏子孫。他的主體建築與大宗祠相同,長、寬、高相近。附祠原來是三進的建築,第一進是一個二層建築,已經倒塌,現在的建築為後來修建。
月軒黃公祠比黃氏大宗祠規格略小,可立於門前那對石獅子,與大宗祠和名賢祠略有不同。立於大宗祠和名賢祠門前的石獅是側頭的,而立於月軒祠門口前這一對卻是直頭的,在斗門區僅此一對。傳統中,門前的石獅應該是側頭相互回望,而這一對石獅卻昂胸挺首直視前方。按照清朝禮制,設立直頭石獅子有嚴格的規定,非二品以上官員的家祠不能設立直頭石獅子。據說二品以下的官員經過時要下馬下轎。目前全市只發現三對,其它兩對分別立於民國總理唐紹儀的唐家共樂園和香洲區拱北徐潤家祠。

“月軒黃公祠”中的月軒是黃錀的弟弟,為荔山始祖黃隆的第五子,槐森的先祖。據說月軒少時也是讀書勤奮,邊耕邊讀。可惜仕途多舛,命運不齊,最終沒有得到功名。其兄黃錀有詩《題弟月軒》為證:  
荔子山前著隱窩,每從東海迓嫦娥。
光生幾席更籌靜,涼滲衣巾夜氣多。
舉杯幾番停訊問,敲詩一字費摩娑。
桂枝本是吾家物,莫道蟾宮路幾何。
在祠堂邊中的小道,還存放著兩列石碑,共17塊,記錄從明朝到清朝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功名的學子。其中一塊是明朝崇禎十七年甲申科中式武舉人黃胤芳的功名碑。黃胤芳長於佛家拳,據說源自南少林,在斗門地區傳承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是一門精湛超群的武學。現荔山武館傳授練習的也是佛家拳。
荔山黃氏大宗祠,深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閃爍著崇文尚武的眩目光環,凸顯著勵志勤勉的文人精神,為世人越來越神往。

交通:

乘坐602路車公交,在荔山村下車,可徒步過去也可以乘坐機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