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發塔在塔院寺方丈院後邊,和方丈院僅一牆之隔。塔的形狀和大白塔相仿,但沒有大白塔高,也不象那樣雄偉,它的高度僅兩丈余。這座塔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殊發塔
- 性質:名詞
- 宗教:佛教
- 相傳:文殊菩薩化成貧婦的頭髮藏在塔下
文殊發塔在塔院寺方丈院後邊,和方丈院僅一牆之隔。塔的形狀和大白塔相仿,但沒有大白塔高,也不象那樣雄偉,它的高度僅兩丈余。這座塔也有一個傳說故事。
文殊發塔在塔院寺方丈院後邊,和方丈院僅一牆之隔。塔的形狀和大白塔相仿,但沒有大白塔高,也不象那樣雄偉,它的高度僅兩丈余。這座塔也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文殊菩薩化成貧婦的頭髮藏在這座塔下,故此塔叫做文殊發塔。傳說在北魏年間,...
大荔文殊新塔位於大荔縣城北大街北端與環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閣而得名。"文殊閣"為"同州長興萬壽禪院"的主體建築。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別駕楊公所建,高三層,高百餘尺,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文殊閣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閣...
大荔文殊塔位於縣城北大街與環城北路相交處,該塔是磚質閣樓式空心塔,六角七層,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地理位置 文殊塔位於大荔縣城,北大街與環城北路相匯的十字路口,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因"文殊閣"而得名。"文殊閣"為...
所以,這座文筆塔就成了湯陰人民心中的文殊菩薩。文筆塔還有個美麗的傳說,這個傳說與我們的民族英雄岳飛有關。相傳,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2年)歲末,岳飛在臨安(今杭州)大理寺遇害前,揮毫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擲筆拋紙之際,一陣狂風驟起,筆硯紙隨風飄入雲端,飛過江河山川,飛躍城鎮鄉野...
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簡介 傳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道場的五台山,居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人稱“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可見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傳說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里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文殊菩薩初來震旦(古代...
文殊和普賢像 文殊和普賢像是文殊和普賢的佛教大乘菩薩。歷史文化 文殊以智慧知名,普賢以行願著稱;文殊騎,普賢騎象,分立釋速尼佛左右。瓷質,影青軸,1978年雲南大理三塔主塔千尋塔中發現,斷代為大理國時期(937-1253)。左為普賢,右為文殊,兩者身後皆做火焰狀。
清同治六年(1867年),文殊院又有所擴建。抗日戰爭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文殊院講經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都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文殊院。1985年,成都市政府撥款安置,文殊院由僧眾接管,恢復傳統叢林制度,成立寺廟民主管理委員會,將寺院管理納入正軌。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並增種...
《登塔院寺塔》是清代詩人弘曆創作的一首七言排律。作品原文 曼殊是佛觀察智,詎有遺發藏窣堵(清涼山志塔院寺有文殊發塔)。設以眉毛例翠岩,則不勝藏豈僅許。花朝風物春暄妍,探奇一訪青蓮宇。攝齊拾級登初地,騁望千峰近可數。穹窿梵網鸛鶴摩,莊嚴火劫天龍護(葉)。誰能於此淨六根,惟覺軒軒興霞舉。
其中五台山寺廟名章有:“黛螺頂”、“菩薩頂”、“金閣寺”、“觀音洞”、“靈岩寺”、“明月池”等;五台山風光詞章有:“五台山”、“清涼高處”、“文殊發塔”、“曾無炎暑”、“夏仍飛雪”、“九龍吸水”、“靈峰聖境”等。這些篆刻作品,有陰刻、有陽刻,字跡清晰,印邊不整,常呈斷線缺口,顯得古樸...
院內有大白塔和文殊發塔各一座。大白塔為寺內主體建築,全稱護國佑民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通高54.37米,體形高大,基座周設勾欄,南向內收,形成一個規模不大的佛殿,底層外圍施單檐挑角迴廊33間,台基四角建亭,二層築覆缽式藻瓶,上置項輪,以風磨銅鎏金葫蘆收剎,塔身四周有鳳凰鐸252枚,是五台山標誌...
在大白塔東例,還有一座高兩丈余的磚構文殊發塔,外抹白灰,通體白淨,狀如寶葫蘆。相傳文殊菩薩顯聖遺留的金髮,就藏其中。古時候,塔院寺每年春三月,要設“無遮大會齋”。齋期,無論遠近僧俗,也不分男女貧富,凡來求齋的,都能分到一樣的飲食。大白塔底座石族一個旅洞裡有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塔院寺的建築,以雄偉壯闊為特點,比起布局勻稱嚴謹的顯通寺來,要開朗得多。中軸線上有影壁、牌坊、石階、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築,氣勢雄偉。其中大慈延壽寶殿面寬27.4米,進深11.5米,單檐歇山頂。此殿為...
塔院寺風景:據說塔院寺因寺院中有釋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跡圖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薩的發塔,被佛教信徒視為聖地。風景景點名稱:山西/忻州塔院寺 風景描述:山西/忻州塔院寺介紹 風景價格:暫無(註:價格有變動,以山西/忻州塔院寺官方網價格為準)山西/忻州塔院寺地理位置:塔院寺處於處於五台山的中心台懷鎮。山西...
寺內有釋迦牟尼舍利塔和文殊發塔而得名。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經閣內木製轉輪藏二十層,各層滿放藏經。供信士禮拜與僧侶頌誦。寺內以舍利塔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米,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築而成,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
應縣小塔有多少層 明六暗九八個角 五台山靈鷲的來歷 文殊發塔 西藏飛來塔 小朝台的來歷 鐵瓦殿的鼓 柳眉坐瓮 張郎塔 雙塔傳說 雙塔頂帽是怎么上的 鶯鶯塔為啥有蛙叫聲 普救寺門前兩兄弟 永樂宮的由來 仙橋 巒橋與一佛二菩薩 荊州城 十堰的來歷 紀南城 劉一儒和鎖堂街 女兒寨 太暉觀 八公廟 荊州城的關廟...
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還刻有四句偈語,與塔院寺文殊發塔的傳說內容一樣。傳說文殊菩薩在塔院寺“無遮大會齋”上化成貧女乞食,施發以後。即在圓照寺上空顯示真容,故在此處立碑造像。正殿後,有藏式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設小塔,造型奇特。圓照寺的聲譽大,就在這座塔上...
文殊發塔 西藏飛來塔 小朝台的來歷 鐵瓦殿的鼓 柳眉坐瓮 張郎塔 雙塔傳說 雙塔頂帽是怎么上的 鶯鶯塔為啥有蛙叫聲 普救寺門前兩兄弟 永樂宮的來歷 仙橋 巒橋與一佛二菩薩 荊州城 十堰的來歷 紀南城 劉一儒和鎖堂街 女兒寨 太暉觀 八公廟 荊州城的關廟 三座庵與椿樹埡 石榴花塔 義門坊 顯陵與小皇陵 神奇...
寶塔每層築有水磨石欄桿,下方飾青色琉璃瓦,塔牆嵌白色石板,外觀妍麗。第1至7層各設一門,並各設七個假窗,實系以聚脂(俗稱“玻璃鋼',)雕塑佛和菩薩,其中第一層為彌勒佛(高1.5米,闊1.2米),二至三層為普賢菩薩(高1.4米,闊1.1米),四至五層為文殊菩薩(高1.2米,闊1米),六至八層為如來佛...
懷聖寺 牛街禮拜寺 化覺寺 教堂 王府井天主教堂 徐家匯天主教堂 聖心天主教堂 上海國際禮拜堂 塔的形成 塔的傳說 齊雲塔 雷峰塔 大雁塔 文殊發塔 白居寺塔 曼飛龍白塔 塔的變遷 塔的造型 亭的歷史淵源 蘭亭 歷下亭 沉香亭 醉翁亭 湖心亭 愛晚亭 陶然亭 亭的千姿百態 亭的造型 亭橋結合 亭廊結合 結束語 ...
行程15 大黛螺頂——乾隆皇帝與五方文殊像 小黛螺頂上的特殊法座 行程16 顯通寺——五台山最大的一座寺廟 銅塔旁開示懺悔法門 行程17 文殊發塔——塔院寺第二聖境 行程18 佛母洞——念誦度母心咒發願 第六天 旅遊小貼士 行程19 殊像寺——蕎面頭像文殊菩薩 上師記憶中的般若泉 行程20 羅睺寺——重臨大藏經...
始建年代無考,在1994年發現的通北漢天會七年(963)的梵宇寺重修碑記中記載;唐開元二十三年(735)重興寺宇,貞元十三年(797)造文殊石塔。塔內層層由“8”字形鐵鎖勾拉,寶頂為圓形,四周雕人面造像,象徵著遠古人昔日風采。下層塔門正南,門楣鐫火焰形養券拱(印度式),內塑文殊菩薩坐像。整個造型與五台山...
羅睺寺占地面積15000多平萬米,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文殊殿、大雄寶殿、配殿、後殿、藏經閣殿、堂樓、廊房等18間。山門前的一對石獅為唐代石雕臥獅。山門左側丈余高的藏式磚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羅睺寺殿宇內的主要塑像,有明顯的喇嘛教風格。2013年3月5日,羅睺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
塔身分作外壁、外走廊、內迴廊、塔心柱幾個部分。外壁四正面辟門,其餘四斜面設佛龕。門側刻天王、力士,龕兩旁刻文殊、普賢及其他菩薩、天神、佛弟子等。塔身每層轉角處雕作圓形椅柱,製作特異,為一般古建築所罕見。每層塔身之外,均設有平座欄桿,構成圍繞的外廊,人們可以走出塔身繞欄眺望。泉州雙塔體形...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是釋迎牟尼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借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的要典,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周王書記修塔記》,縱33.5厘米,橫139厘米,記載了明嘉靖年間因...
你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燒我的行宮?今日拿你,報一鞭之恨!”李靖還沒有回話,哪吒就已把槍一晃,劈腦刺去。李靖敗走,哪吒緊追不捨。後來李靖遇到文殊廣法天尊及燃燈道人,燃燈送了他玲瓏塔這件法寶,專門用來收服哪吒,再後來,燃燈道人助其成就“托塔天王”之名,併名為天兵之首。
文殊有殿存遺址, 拜寺無僧話舊遊。紫塞正憐同罨畫,可堪回首暮雲稠。文物價值 拜寺口雙塔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結晶,已成為研究西夏歷史的重要文物古蹟。保護措施 1986年,寧夏文物管理部門曾經組織對雙塔進行重新修繕。1988年1月13日,拜寺口雙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
其他面均鑲嵌一巨大石板,每石板浮雕兩尊佛像,形態各異,皆為坐姿,其中西面的左右兩側面刻的應是阿難、迦葉,再外兩邊為文殊普賢,再次之為護法佛。佛塔中的雕像有佛、菩薩、羅漢諸天神,天神中又有天龍八部、侍衛、天女;羅漢中又有十六、十八、五百羅漢。三層的塔心室左右兩旁變成了一根圓柱,室內無佛像,塔剎...
佛龕對面的牆壁上是四大菩薩壁畫,即: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還有兩大佛經即:《陀羅尼經》和《妙法蓮花經》。塔是佛教建築物,為葬佛舍利之所,也是珍藏經論之地。在十三層牆面上彩制菩薩和佛經,再現了塔的祛惡、佑民、祈福功能。燕塔在人們的呼喚中,終於竣工了,從此莘縣又有了自己的...
該塔相傳建於東吳赤烏二年(239年),孫權為其母親延壽祝福而建的一座佛教性質的塔。志載:唐貞元十七年(801年),高僧貫休於龍城山擴建寺院,取名“龍城寺”,宋祥符年間改為保聖寺,塔以寺而得名。寺內原有山門、大殿、客堂、廂房、齋房等建築,並塑觀音、文殊、普賢、護法神、羅漢等五十一尊,後皆毀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