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論綱(2016年中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文化翻譯論綱(2016年中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開本
  • 裝幀
  • ISBN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3.2.5 必須使文化翻譯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戰略使命感
3.3 結語
第四章 翻譯的文化理解
4 概述
4.1 文化理解始於詞語和文本文化意義的準確把握
4.2 翻譯文化理解的特點
4.2.1 翻譯文化理解的整體性(theWholeness)
4.2.2 翻譯文化理解的多維性
4.2.2.1 文化理解的語義維度
4.2.2.2 文化理解的心理維度
4.2.2.3 文化理解的認知維度
4.2.2.4 文化理解的審美維度
4.2.2.5 文化理解的邏輯維度
4.3 翻譯學文化理解圖式
4.4 文化理解的最大障礙:“文化視差”(Cultural Parallax)
4.5 文化比較研究
4.6 結語
第五章 文化與意義
5 概述
5.1 文化意義的巨觀視角:廣義文化翻譯
5.1.1 漢語主語話題性:文化心理和美感分析
5.1.2 漢語句法結構異質性:虛詞的語言文化功能
5.1.3 英語文化心理反映:句法形態的規範性和靈活性
5.1.4 小結
5.2 文化意義的微觀視角:狹義文化翻譯
5.2.1 映射
5.2.2 投射
5.2.3 折射
5.2.4 影射
5.3 文化意義的特徵
5.3.1 意義的人文化:文化意義的特定人文性
5.3.2 文化語勢:文化意義的動態性
5.3.3 文化意義的層級性
5.4 結語
第六章 語義的文化詮釋
6 概述
6.1 語義詮釋的文化論證(Cultural Verification of Meaning)
6.1.1 文化歷史觀照:求證之一
6.1.2 文本內證與文本外證:求證之二
6.1.3 互文觀照:求證之三
6.1.4 人文互證:求證之四
6.2 語義文化論證的原則(Principlesin Cultural Verification)
6.3 情態的文化內涵(CulturalIntensionin Emotion)
6.4 語義文化內涵的符號學論證
6.5 行為符號的文化意義詮釋問題(CulturalIntensionin Behavioral Signs)
6.6 文化典故及俗語的翻譯問題
6.7 結語
第七章 文本的文化解讀
7 概述
7.1 文本的類型學分析
7.1.1 傳統文本論的啟示
7.1.2 常態文本
7.1.3 非常態文本
7.2 文本的文化審美解讀
7.2.1 文本的文化意義審美
7.2.2 文本的文化意象-意境審美
7.2.3 文本的文化情感審美
7.3 文本解讀的對策論前提
7.3.1 對策之一:解碼(Decoding)
7.3.2 對策之二:解構(Deconstructing)
7.3.3 對策之三:解析(Dissecting)
7.3.4 對策之四:整合(Integrating)
7.4 結語:文本解讀的多樣性——一個開放系統
第八章 翻譯與文化心理探索
8 概述
8.1 文化心理(文化審美心理)的範疇論、系統論和功能分析
8.2 文化審美心理個案分析
8.2.1 文化歷史背景
8.2.2 文化信息掃描
8.2.3 個案掃描分析的意義
8.3 語義詮釋與文化審美心理探索
8.3.1 文化審美心理與語義定奪
8.3.2 文化審美心理與語勢獲得
8.4 文本解讀與文化審美心理探索
8.4.1 文化審美心理主軸
8.4.2 文化審美心理的“場論”
8.5 結語
第九章 文化翻譯的審美表現論
9 概述
9.1 文化翻譯表現對策論的核心思想是代償(Redeeming或Compensation)
9.1.1 恪守文化適應性(Cultural Adaptability)原則的關鍵在實現代償
9.1.2 文化審美表現論必須恪守不悖原意的文化反映論(Cultural Reflection)
9.1.3 文化審美表現論必須恪守文化翻譯的審美原則(Aesthetic Principle)
9.2 文化信息的審美表現手段:擇善從優
9.2.1 圖像
9.2.2 模仿——以對應為基本手段
9.2.3 替代:代償之一
9.2.4 闡釋:代償之二
9.2.5 淡化:代償之三
9.2.6 文化翻譯審美表現法小結
9.3 “原汁原味”評析
9.3.1 “原型最佳近似值”:認識論和對策論分析
9.3.2 “原汁原味”操作提示
9.3.3 “原汁原味”小結
9.4 文化翻譯的可譯性限度:充分認識語言間的互補性和互釋性
9.5 翻譯的讀者接受:譯者的“多重身份”問題
9.6 結語:翻譯審美表現法與文化自我

作者簡介

劉宓慶,生於1939年,祖籍湖南新寧。中國當代知名的翻譯理論家,創建了翻譯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後期的功能理論觀以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為導向,在國際學術界備受重視。劉氏長期從事翻譯實務與理論研究,曾在內地、台灣、香港多所大學執教,在國內及歐美多所國際機構從事翻譯實務。主要論著有《新編當代翻譯理論》《翻譯美學導論》《文化翻譯論綱》《翻譯與語言哲學》等14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由中譯出版社(原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