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是2016年中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 作者:劉宓慶  
  •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 出版社: 中譯出版社
  • ISBN: 978750014354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中譯翻譯文庫·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之一。《文化翻譯論綱》第一版立意於提出文化翻譯的基本理論模式,涉及對整體理論架構的探討。第二版在原書幾大基本理論模組基礎上又增添了作者關於文化價值觀論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論點是強調譯者不能忽視對文化價值觀的悉心研究,因為文化價值觀研究是譯者達至對原語的文化理解的關鍵,而文化理解則是該書自始至終強調的課題。作者認為,很明顯,沒有深入到文化深層的理解,要做好翻譯是不可能的。全書分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譯的本體論,具體包括文化翻譯的六大課題及文化翻譯研究方法論等問題。該書採取了"以注補釋"的方法,以突出論述重點並輔佐正文闡述。本書第一版出版後獲得翻譯研究界和教學界的廣泛好評,促進了我國翻譯界對文化翻譯的深入探討。

圖書目錄

文化翻譯中的價值觀研究 (第二版序文) 001
原版自序 024
導讀 033
第一章?翻譯學視角中的文化1
1.0?概述1
1.1?翻譯學視角中的文化2
1.1.1?將語言視為文化的主體性基本表現手段3
1.1.2?將意義的對應式或代償式轉換為語際轉換的基本手段5
1.1.3?以意義為憑藉,探索文本的文化心理6
1.1.4?以文化心理和審美判斷為跨文化表現的槓桿8
1.1.5?堅持整體性文化戰略考量,並使之與時俱進11
1.2?文化的本體論特徵12
1.2.1?文化的民族性12
1.2.2?文化的傳承性13
1.2.3?文化的流變性14
1.2.4?文化的兼容性16
1.3?結語20
第二章?語言中的文化信息結構和文化信息詮釋23
2.0?概述23
2.1?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分布24
2.1.1?文化系統的結構24
2.1.2?小結:語言中的文化矩陣30
2.2?文化信息詮釋的關鍵:語言的異質性--文化基因差異30
2.2.1?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一:文化源流 31
2.2.2?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二:語言結構 32
2.2.3?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三: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35
2.3?語言中文化信息的掃描36
2.4?結語37
第三章?翻譯的文化信息詮釋對策論探索41
3.0?概述41
3.1?回顧與反思41
3.2?建立新觀念,為文化翻譯研究鋪路48
3.2.1?必須將語言整體置入文化矩陣中加以審視48
3.2.2?必須強化主體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信息感應能力51
3.2.3?必須將文化適應性和文化適應的前瞻性納入翻譯的價值觀論52
3.2.4?必須將文化翻譯與意義和形式同時掛鈎56
3.2.5?必須使文化翻譯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戰略使命感57
3.3?結語59
第四章?翻譯的文化理解62
4.0?概述62
4.1?文化理解始於詞語和文本文化意義的準確把握63
4.2?翻譯文化理解的特點65
4.2.1?翻譯文化理解的整體性(the Wholeness)65
4.2.2?翻譯文化理解的多維性66
4.2.2.1?文化理解的語義維度66
4.2.2.2?文化理解的心理維度67
4.2.2.3?文化理解的認知維度69
4.2.2.4?文化理解的審美維度71
4.2.2.5?文化理解的邏輯維度73
4.3?翻譯學文化理解圖式75
4.4?文化理解的最大障礙:"文化視差"(Cultural Parallax)76
4.5?文化比較研究78
4.6?結語78
第五章?文化與意義80
5.0?概述80
5.1?文化意義的巨觀視角:廣義文化翻譯81
5.1.1?漢語主語話題性:文化心理和美感分析81
5.1.2?漢語句法結構異質性:虛詞的語言文化功能84
5.1.3?英語文化心理反映:句法形態的規範性和靈活性85
5.1.4?小結 88
5.2?文化意義的微觀視角:狹義文化翻譯88
5.2.1?映射 88
5.2.2?投射 89
5.2.3?折射 92
5.2.4?影射 92
5.3?文化意義的特徵94
5.3.1?意義的人文化:文化意義的特定人文性 94
5.3.2?文化語勢:文化意義的動態性96
5.3.3?文化意義的層級性98
5.4?結語99
第六章?語義的文化詮釋103
6.0?概述103
6.1?語義詮釋的文化論證(Cultural Verification of Meaning)104
6.1.1?文化歷史觀照:求證之一104
6.1.2?文本內證與文本外證:求證之二107
6.1.3?互文觀照:求證之三112
6.1.4?人文互證:求證之四114
6.2?語義文化論證的原則(Principles in Cultural Verification)117
6.3?情態的文化內涵(Cultural Intension in Emotion)120
6.4?語義文化內涵的符號學論證124
6.5?行為符號的文化意義詮釋問題(Cultural Intension in Behavioral
Signs)126
6.6?文化典故及俗語的翻譯問題 128
6.7?結語129
第七章?文本的文化解讀133
7.0?概述133
7.1?文本的類型學分析134
7.1.1?傳統文本論的啟示134
7.1.2?常態文本138
7.1.3?非常態文本148
7.2?文本的文化審美解讀156
7.2.1?文本的文化意義審美156
7.2.2? 文本的文化意象-意境審美158
7.2.3? 文本的文化情感審美160
7.3?文本解讀的對策論前提162
7.3.1?對策之一:解碼(Decoding)166
7.3.2?對策之二:解構(Deconstructing)169
7.3.3?對策之三:解析(Dissecting)172
7.3.4?對策之四:整合(Integrating)173
7.4?結語:文本解讀的多樣性--一個開放系統175
第八章?翻譯與文化心理探索181
8.0?概述181
8.1?文化心理(文化審美心理)的範疇論、系統論和功能分析182
8.2?文化審美心理個案分析186
8.2.1?文化歷史背景188
8.2.2?文化信息掃描190
8.2.3?個案掃描分析的意義192
8.3?語義詮釋與文化審美心理探索193
8.3.1?文化審美心理與語義定奪 194
8.3.2?文化審美心理與語勢獲得196
8.4?文本解讀與文化審美心理探索198
8.4.1?文化審美心理主軸199
8.4.2?文化審美心理的"場論"200
8.5?結語207
第九章?文化翻譯的審美表現論214
9.0?概述214
9.1?文化翻譯表現對策論的核心思想是代償(Redeeming或
Compensation)215
9.1.1?恪守文化適應性(Cultural Adaptability)原則的關鍵在實現
代償216
9.1.2?文化審美表現論必須恪守不悖原意的文化反映論(Cultural
Reflection)220
9.1.3?文化審美表現論必須恪守文化翻譯的審美原則(Aesthetic
Principle)224
9.2?文化信息的審美表現手段:擇善從優224
9.2.1?圖像226
9.2.2?模仿--以對應為基本手段227
9.2.3?替代:代償之一229
9.2.4?闡釋:代償之二230
9.2.5?淡化:代償之三231
9.2.6?文化翻譯審美表現法小結233
9.3?"原汁原味"評析234
9.3.1 ?"原型最佳近似值":認識論和對策論分析235
9.3.2?"原汁原味"操作提示238
9.3.3?"原汁原味"小結244
9.4?文化翻譯的可譯性限度:充分認識語言間的互補性和互釋性245
9.5?翻譯的讀者接受:譯者的"多重身份"問題247
9.6?結語:翻譯審美表現法與文化自我 250
參考書目255

作者簡介

劉宓慶,生於1939年,祖籍湖南新寧。中國當代知名的翻譯理論家,創建了翻譯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後期的功能理論觀以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為導向,在國際學術界備受重視。劉氏長期從事翻譯實務與理論研究,曾在內地、台灣、香港多所大學執教,在國內及歐美多所國際機構從事翻譯實務。主要論著有《新編當代翻譯理論》《翻譯美學導論》《文化翻譯論綱》《翻譯與語言哲學》等14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由中譯出版社(原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