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加點

文不加點

文不加點,讀音wén bù jiā diǎn,釋義:比喻作文一氣呵成,無須修改。點:塗上一點,表示刪去。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出自漢·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示例:援筆一揮,文不加點。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夔關姚卞吊諸葛》。

基本介紹

詞目,拼音,出處與詳解,成語典故,詞語分析,

詞目

文不加點

拼音

wén bù jiā diǎn

出處與詳解

1、《初學記》卷十七引 漢 張衡《文士傳》:“ 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朱據, 據令賦一物然後坐, 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2、宋 陳善 《捫虱新話·文貴精工》:“ 楊大年 每遇作文……以小方紙細書,揮翰如飛,文不加點。”
3、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九:“ 陳其年 作儷體,文不加點,信筆直書。”亦作“ 文不加點 ”。
4、《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辭采甚麗。”
5、《南史·傅縡傳》:“時 陳文帝 使 顏晃 賜 陽 雜物, 陽 托 縡 啟謝,詞理周洽文不加點。”
6、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

成語典故

來由:“文不加點”最早語見蕭統禰衡鸚鵡賦>· 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禰衡禰衡
禰衡,漢末文學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長於文章辭賦,文采斐然。但他為人恃才傲物,喜譏嘲權貴。曹操劉表都接受不了他,把他轉送至江夏黃祖處作書記官。任內,讀到蔡邕所作碑文,過目不忘,事後默寫,一字不誤。此事深受黃祖之子黃射敬佩。一次黃射大宴賓客,有人獻鸚鵡一隻。禰衡應黃射之請,於江夏黃祖公堂上即席作《鸚鵡賦》一篇,援筆一揮而就,文不加點。這裡是形容禰衡寫《鸚鵡賦》時雖下筆千言,但瞬間一揮而就。
“文不加點”里的“點”是改動、修改的意思。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筆下的這一千古名句,點出了古代武昌人文景觀的一處精華所在。鸚鵡洲,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十分有名的賦體作品———禰衡的《鸚鵡賦》而知名的景點,加上崔顥等歷代名人學士的吟詠,千百年來,它已成了黃鶴樓下長江岸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禰衡(173—198年)不僅為後世留下《鸚鵡賦》這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留下了“文不加點”這則成語。“文不加點”最早語見蕭統《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綴,文不加點。”這裡是形容禰衡寫《鸚鵡賦》時雖下筆千言,但瞬間一揮而就。後世典籍記載了類似的許多典故。《唐才子傳·王勃》載:“……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將令其婿作記,以夸盛事。勃至入謁,帥知其才,因請為之。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舉座大驚。”《黃庭堅詞全集》序:“因以金荷酬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成語中“文不加點”里的“點”是改動、修改的意思。成語的意義是指作文章水平極高,寫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 漢獻帝興平年間,避難於荊州。建安初年,受孔融楊修等人引薦,曹操欲見他。華歆等謀臣對禰衡十分忌妒,獻讒於曹操,曹操因此怠慢他。禰衡知道後十分氣憤,大罵華歆等人。曹操裝得很大度,不想背上殺賢的罪名,就在大堂上讓禰衡擊鼓,藉此羞辱他。禰衡就在大堂上脫光衣服,一邊擊鼓,一邊罵曹操。曹操仍很大度,把禰衡送到荊州劉表處。不久,劉表也接受不了他,又把衡轉送至江夏黃祖處作書記官。其文辭章華麗,情懷慷慨。但由於在宴會上禰衡頂撞了黃祖,黃祖一怒之下殺了禰衡。
文不加點文不加點
禰衡死後,好友黃射將其厚葬。現今武漢市漢陽鸚鵡洲上有禰衡墓,清光緒26年(1900年)曾予重修,墓為石結構,方形,甚為古樸、別致,人們對這位性格耿介、才華出眾的文學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與欽敬。

詞語分析

來看下面兩道考題:
①經過他的認真學習,終於改掉了文不加點的壞毛病。
②這篇文章不僅結構混亂,而且文不加點,令人費解
①②兩句,將“文不加點”看成了貶義詞,與其本身意思矛盾,因此用法是錯誤的!
對於此成語,容易出現望文生義的情況,容易理解成“文章沒有標點”,這就大錯特錯了!
成語的意義是指作文章水平極高,寫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