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促進參加普通高中課程試驗的省、市有效地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我部組織研究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實施指南》),現印發你們,並提出以下意見,請參照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部關於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
  • 檔案號:教基[2001]6號
  • 發文單位:教育部
  • 發布時間:2001年秋季
基本信息,實施指南,設定目的,學習目標,學習特點,學習內容,學習實施,實踐體驗,交流階段,學習評價,學習管理,

基本信息

從實際出發,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中的重要內容,是全體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它對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地必須予以充分重視。使用《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認真做好研究性學習的學習討論和組織管理等工作,根據《實施指南》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遵循分步實施、分類指導的原則,提出本省推動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方案。可首先從城市和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開始,選擇有代表性的學校進行試點,組織專家和教研人員做好對試點學校的指導工作,以點帶面,推動研究性學習的深化。同時要關注有困難的地區和學校,研究其所面臨的問題並幫助解決。2001年秋季仍執行現行普通高中課程計畫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調整現行課程計畫,參照《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和《實施指南》的要求,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做好研究性學習的培訓工作。各地要認真組織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研人員、校長和教務人員的培訓,使他們充分認識在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準確把握高中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目標,正確理解研究性學習的有關內容、實施過程以及評價要求,加強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和管理,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教師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各地必須充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和專業水平,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實際問題的興趣,為學生潛能的發揮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營造支持、鼓勵與開放的環境,促進學生的發展。
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路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實用技術研究與推广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要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繫,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在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各地和學校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創造性地組織、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豐富完善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希望各地將對《實施指南》的意見和建議反饋到我部基礎教育司。

實施指南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套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為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畫中的相關要求,特制訂本指南。

設定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套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學習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套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學習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學習內容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欲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對於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將這些資料積累起來,成為廣大師生共享並能加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是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的狀況,形成有地區和學校特點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另外,教師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性質,對於提高學科教學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學習實施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蒐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互動推進的。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範圍或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蒐集相關資料,了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採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

實踐體驗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①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和趨勢;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採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②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並反思對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③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並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

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採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牆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於和善於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教師應成為學生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
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不同目標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重點的指導,如著重指導資料收集工作,或指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指導學生如何形成結論等等。

學習評價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一)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套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是學生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等。如果有的成果參加評獎或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則意味著專業工作者和媒體也扮演了評價的角色。
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構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評價要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操作時可以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著手。
開題評價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構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畫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於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評價的具體方案可以由指導教師提出,也可以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提出。鼓勵由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自己設計評價方案,對自己的研究情況加以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達成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穫,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使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數優秀學生脫穎而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既要著眼於對整個小組的
評價,又要注意到個人在課題研究中所承擔的角色、發揮的具體作用及進步的幅度。

學習管理

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研究性學習作為主要由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有許多新的特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實踐的研究和指導,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努力開拓、創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經驗。
(一)學校對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學校必須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學習評定和統籌協調等方面著手,加強研究性學習的開發、實施、評價和管理。
建立起相應的指導、管理小組,負責校內外指導力量的組織協調和設備利用、過程落實、實施檢查等項工作的統籌安排,以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
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訂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一年和三年規劃。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如計算教師工作量制度、課程建設檔案制度、校內設施設備使用制度、課程實施情況的評價制度、教師指導經驗的交流制度等,並建立家長和社區有效參與的機制,使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管理走向規範化的軌道。
注意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的聯繫與合作,發揮年級組在組織、協調方面的作用,強調班主任在研究性學習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指導。
學校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包括校內資源、社區資源和學生家庭中的教育資源。學校內部資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特長、愛好的教師和職工,包括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校園等設施、設備和場地,也包括反映學校文化的各種有形、無形的資源。有條件的地方應儘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的人才資源,利用電子信息資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要特別注意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構建起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人才資源庫。
(二)教育行政部門對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研究性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從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增強教育改革的緊迫感,選擇合乎實際的推進策略,切實履行管理職責,使研究性學習在學校中得以實施。
教育行政部門應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可採取先試點,再在面上推開的工作策略,積極創造條件,爭取一兩年內做到全面實施。
行政部門要把對學校的管理與指導結合起來。教師培訓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有關的教育研究、教師培訓機構都要十分重視,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制訂短期和中長期的培訓計畫,並切實加以落實。
教師培訓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促使教師更新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養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在培訓中,要幫助教師了解並掌握一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尤其要讓教師在不同類型的案例剖析中獲得多方面的啟示。鼓勵、支持教師對研究性學習實施問題的探究,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從實際出發,開拓思路,積極引導,加強素質教育的輿論宣傳工作,支持和幫助學校開闢校外學習、研究的渠道,發展教育系統與外系統的聯繫,在創設有利於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社會環境上發揮作用。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區域性的、校際的經驗交流活動,鼓勵先進,積極推動。要針對地區差異和學校類型差異,進行分層、分類指導,注意扶植、幫助有困難的地區和學校。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在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督導評估項目中增加對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情況(包括課程落實、制度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的情況)的檢查內容,並把它作為學校評優和示範性高中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
要重視發揮教研、科研機構的作用。各級教研、科研機構具有指導本地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的職能。要組織力量開展切實的研究、指導工作。要及時發現和總結學校、教師在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加以推廣套用,並根據學校、教師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採取針對性的指導措施,或向行政領導部門提出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