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委、教育廳,廣東省高教廳,計畫單列市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委,國務院有關部委教育司(局):

為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大力推進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加強學校教學基本建設和教學管理,我部在廣泛徵求多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討論稿,以下簡稱《意見》),經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討論,現修改定稿,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
  • 實質:意見
  • 目的: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
  • 頒發部門:教育部
  • 時間:2000
檔案全文,附屬檔案一,附屬檔案二,

檔案全文

教高[2000]2號
《意見》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和高職高專教育的實際狀況,提出了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人才培養工作重點和工作思路,是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性檔案。請各有關單位組織好《意見》的學習,認真貫徹落實《意見》中規定的各項任務,全面推進學校的各項教學改革與建設工作。
附屬檔案:《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
教育部
二○○○年一月十七日
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
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專科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下簡稱高職高專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急需的各類專門人才,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湧現出一批教學改革成效較大、辦學特色較鮮明、辦學實力較強的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但從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全局看,發展還很不平衡,還存在著辦學特色不甚鮮明、教學基本建設薄弱、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亟待改革等問題。
當前,高職高專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面臨大好的發展機遇。同時,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也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高專教育要全面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抓住機遇,開拓前進。今後一段時期,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為先導,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學基本建設為重點,注重提高質量,努力辦出特色。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形成能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色鮮明、高水平的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就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不含師範)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二、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徵是:以培養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套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套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套用”為主旨和特徵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套用能力,並在教學計畫中占有較大比重;“雙師型”(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等)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高職高專不同類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養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徵,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協作攻關、各創特色。
三、在各類高職高專院校中,培養人才是根本任務,教學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學改革是各項改革的核心,提高質量是永恆的主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高職高專院校都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本地區、學校的實際情況,不斷明確辦學指導思想。當前,特別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改革與建設、教學工作與其它工作的關係。越是在事業規模發展較快的時期,越要重視和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增加對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經費的投入,高職高專院校也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籌措教學經費,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
四、高職高專教育的教學建設與改革,必須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為先導。要在教學建設與改革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建立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能順利實現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高職高專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並使之系統化,促進高職高專教育的建設與改革。要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高專教育的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高職高專院校要結合教學建設與改革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開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討論,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和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更新。
要將素質教育貫穿於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學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以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為指導,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使學生既具有較強的業務工作能力,又具有愛崗敬業、踏實肯乾、謙虛好學和與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
五、專業設定是社會需求與高職高專實際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紐帶。專業建設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地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要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針對地區、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設定和調整專業。專業口徑可寬可窄,寬窄並存。同時,要妥善處理好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多變性與學校教學工作相對穩定性的關係。儘快組織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定指南》,指導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定工作。要儘快組織高職高專教育各大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有關專業的教學工作;要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開展高職高專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藍圖。在制訂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處理好社會需求與實際教學工作的關係,廣泛開展社會調查,並儘可能請社會用人單位參與專業培養計畫的制訂工作;要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係,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專業技術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培養方案;要處理好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關係,既要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套用性,又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在發揮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高職高專教育學生來源多樣化的趨勢,要研究制訂適應不同生源實際狀況的培養方案,或在同一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生源的實際需要。
六、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是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要按照突出套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學內容改革與教學方法、手段改革相結合。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套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套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
要切實做好高職高專教育教材的建設規劃,加強文字教材、實物教材、電子網路教材的建設和出版發行工作。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編寫、出版500種左右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教材建設工作將分兩步實施:先用2至3年時間,在繼承原有教材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充分汲取高職高專教育近幾年在教材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解決好新形勢下高職高專教育教材的有無問題。然後,再用2至3年時間,在深化改革,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推出一批具有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高質量的教材,並形成最佳化配套的高職高專教育教材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優秀教材的評介工作。
七、實踐教學要改變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在教學計畫中應占有較大比重,要及時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套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加強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根據高職高專教育教學特點,不斷更新教學儀器設備,提高儀器設備的現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多功能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同時要建設好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儘快組織制訂加強高職高專教育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有關檔案,指導和規範建設工作,創建100個左右高水平的高職高專院校實踐教學基地。
八、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理論教學要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強化套用。要改革考試方法,除筆試外,還可以採取口試、答辯和現場測試、操作等多種考試形式,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促進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學校要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研究和套用,加快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的研究開發和推廣使用,要做好現代遠程教育的試點工作,加速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使之在提高整體教學水平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九、要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套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既具備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改善學校師資結構,適應專業變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界限,逐步實現教師一專多能。儘快組織制訂加強高職高專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有關檔案,進一步推動和指導各地區、各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要加強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培訓工作,委託若干有條件的省市重點建設一批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同時,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特點和有關規定,制訂適合高職高專教師工作特點的教師職務評審辦法,為中、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十、教學與生產、科技工作以及社會實踐相結合是培養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的基本途徑。要加強學校與社會、教學與生產、教學與科技工作的緊密結合,邀請企事業單位的專家、技術人員承擔學校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質量的評價工作。同時,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諮詢和科技開發等為主要內容,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豐富或更新教學內容,在科技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
十一、加強教學管理,改進管理方法,使管理工作科學、規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參照我部印發的《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教學管理要點》等檔案的要求,制訂一整套科學、規範的規章制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保證穩定有序的教學秩序,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加強巨觀管理,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評價制度,促使學校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我部將於近期開展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工作。
十二、 廣播電視大學、函授教育和自學考試要根據各自辦學形式的特點,按照本檔案的有關精神,加強教學基本建設,認真開展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努力辦出自身特色。尤其是要注意發揮所在地區普通高校現有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的作用,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要促進廣播電視大學、函授教育和自學考試的相互溝通,加快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方法,逐步建立高職高專教育現代遠程教學網路。
十三、為整體推進高職高專教學建設與改革,決定組織實施《21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計畫》(另行發文)。著重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等方面立項,開展課題研究、改革、實踐與相關建設工作,並編寫、出版一批《21世紀高職高專課程教材》。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積極參加並做好此項工作,加強領導,協作攻關,力爭經過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
附一、關於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畫的原則意見
附二、高等職業學校、高等專科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教學管理要點

附屬檔案一

關於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畫的原則意見
為了加強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巨觀管理,指導各類高職高專院校做好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畫的制訂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
1.培養目標
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
2.基本要求
高職高專畢業生要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具有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快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具有創業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全的體魄。
二、制訂教學計畫的基本原則
1.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制訂教學計畫要廣泛開展社會調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特別要關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本專業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努力使教學計畫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同時,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妥善處理好社會需求與教學工作的關係;處理好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多變性與教學工作相對穩定性的關係。
2.堅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制訂教學計畫必須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正確處理好德育與智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正確處理好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之間的關係。要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教學工作的整體最佳化,切實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
3.突出套用性和針對性
要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套用能力為主線制訂專業教學計畫。基礎理論教學要以套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套用為教學重點;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應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4.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制訂教學計畫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能力培養要貫穿教學全過程。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訓、實踐的時間和內容,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實訓課程可單獨設定,以使學生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5.貫徹產學結合思想
產學結合是培養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的基本途徑,教學計畫的制訂和實施過程應主動爭取企事業單位參與,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有條件的學校應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制訂和實施教學計畫。教學計畫中的各個教學環節既要符合教學規律,又要根據企事業單位的實際工作特點妥善安排。
6.從實際出發,辦出特色
在遵循上述原則基礎上,各校應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自主制訂教學計畫,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辦出特色。即使在同一學校的同一專業,也可根據生源情況的不同,制訂不同的教學計畫,或在執行同一教學計畫中,給學生以更大的選擇性。
三、教學計畫的構成與時間安排
1.教學計畫的內容應當包括:
①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
②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和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③修業年限;
④課程設定及時間分配;
⑤教學進程表;
⑥必要的說明。
2.教學可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理論教學包括課堂講授、課堂討論、習題課等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包括實驗課、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教學環節。
3. 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的基本修業年限為二至三年,非全日制的修業年限應適當延長。
4.三年制專業的課內總學時一般以1600~1800學時為宜;二年制專業的課內總學時一般以1100~1200學時為宜。
5. 三年制專業的實踐教學一般不低於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兩年制專業的實踐教學一般不低於教學活動總學時的30%。

附屬檔案二

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教學管理要點
一、總則
1.為了進一步促進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特制訂本要點。
2.高職高專院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教學工作是學校經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學管理在學校管理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3.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管理的基本任務是:研究高等技術套用性人才的培養規律和教學管理規律,改進教學管理工作,提高教學管理水平;調動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研究並組織實施教學改革和教學基本建設;研究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學運行機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學質量。
4.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管理的基本內容一般包括:教學計畫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與評價,教師隊伍管理,實驗室、實訓基地和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管理。
5.本要點供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以及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的各類教育機構(不含自學考試)參照實施。
二、教學管理組織系統
6.健全教學工作的領導體制。院(校)長全面負責學校的教學工作。分管教學的副院(校)長協助院(校)長主持教學日常工作。學校有關教學及其管理的指導思想、長遠規劃、重大改革舉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由院(校)務會議或院(校)長辦公會議討論決定。要建立健全教學工作會議制度和各級領導定期聽課、學習、調研的制度,提高決策和管理水平。
7.建立教學工作委員會。教學工作委員會由直接從事教學工作、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和熟悉教學工作、有經驗的教學管理人員組成,在院(校)長領導下,研究和決定學校教學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問題。
8.建立院(校)、系兩級教學管理機構。
(1)學校要充分發揮教學管理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在整個教學管理系統中的職能作用,明確其職責範圍,建立協調的工作關係。
教務處是學校教學管理的主要職能部門,應健全機構,配備得力人員,以保證教學工作的穩定、有序運行,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質量。
(2)系級組織是學校教學管理機構的基本單位。系主任全面負責系教學管理工作,系可根據情況設教學秘書或教務員,處理日常教學行政的具體工作。
9.教研室是按專業或課程設定的教學基層組織,其主要任務是按教學計畫規定實施教學工作,開展教學研究、科技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是否設定教研室由學校自主確定。不設教研室的,其教學工作可由系或其它組織形式實施。
10.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要根據不同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素質較高、相對穩定的教學管理隊伍。要加強管理人員的業務和管理理論培訓,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國內外教學管理人員的交流、考察活動,適應教學管理科學化、現代化的需要。
三、教學計畫管理
11.教學計畫是人才培養目標、基本規格以及培養過程和方式的總體設計,是學校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教學檔案,是組織教學過程、安排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編制的基本依據。教學計畫要在國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由學校自主制訂。教學計畫既要符合高等技術套用性人才的培養規格,具有相對穩定性,又要根據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新情況,適時進行調整和修訂。為突出教學計畫的針對性,可聘請一些在本專業長期工作的企業人員、學校教師和管理幹部一起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訂,並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教學計畫一經確定,必須認真組織實施。
12.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是制訂教學計畫的前提條件。必須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依據國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用人部門對人才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專業目標的確定應努力體現學校和專業特色。
13.制定教學計畫的基本原則: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堅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突出針對性和套用性;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貫徹產學結合思想;從實際出發,辦出特色原則。
14.教學計畫的內容一般包括:
(1)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
(2)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和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3)修業年限;
(4)課程設定及時間分配;
(5)教學進程總體安排;
(6)必要的說明。
15.制訂教學計畫的一般程式是:學習理解上級有關檔案精神;廣泛開展社會人才市場需求調查;組織校內和社會用人單位專家論證培養目標,基本規格,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教務處提出本校制定教學計畫的實施意見和要求。由系主持制訂教學計畫方案。經學校教學工作(學術)委員會審議,主管校長審核簽字後下發執行。
16.教學計畫的實施
(1)教務處編制分學期的教學進程計畫,對各教學環節提出總體協調意見,安排每學期課程及其他教學環節的教學任務、教室和其他教學場所,確定考核方式;
(2)系根據教務處的總體安排,落實任課教師、編制各教學環節的教學實施計畫;
(3)教學計畫確定的課程、教學環節、學時、授課時間、考核方式、任課教師等均不得隨意改動,執行過程中需要調整的,應嚴格按照審批程式執行。
(4)教學計畫的實施是學校教學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完成教學任務、穩定教學秩序、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條件。教務處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學管理中樞的職能作用,新學期的課程表應在上一學期結束前確定,經主管院(校)長審批後通知到各相關部門和教師,開學前一周,要檢查教學準備情況。
四、教學運行管理
17.教學運行管理是學校組織實施教學計畫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個教學運行管理,要抓住兩個重點:一是課堂教學(包括實習、實驗教學)的管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貫徹教學相長的原則;二是以教學管理職能部門為主體的教學行政管理,應制訂教學工作制度的規程,對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習教學、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教學環節提出要求,並認真組織實施。
18.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落實培養目標和教學計畫最基本的教學檔案,學校要重視教學大綱的制訂工作。
制訂教學大綱的基本原則是:
(1)教學大綱要準確地貫徹教學計畫所體現的教育思想和培養目標,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都要服從課程結構與教學計畫的整體要求,相同課程在不同專業的教學計畫中要按各自課程結構的要求有所區別;
(2)隨著各校專業設定的不斷調整以及專業特色的不斷強化,課程開發的任務較重。新開發的課程,原則上要先制訂教學大綱,而後編寫講義或確定教材;
(3)教學大綱要體現改革精神,不能服從於某本教材或某一時期的特定體例;
(4)教學大綱的內容應包括本課程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實踐性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學習要求以及必要說明等部分;
(5)教學大綱由系組織有關教師依據上述原則編寫,經系校有關領導認定批准施行。每門課程均應有教學大綱,每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必須嚴格執行教學大綱的要求。
19.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是教學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動。
(1)認真選聘有相應學術水平、有責任心、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任課,非師範院校畢業的教師要補好教育基本理論課,教師開設新課程要有嚴格的崗前培訓制度,並要求課前試講;
(2)組織任課教師認真研究和討論教學大綱,組織編寫或選用與大綱相適應的教材或教學參考資料,依據大綱編寫學期授課計畫、教學進程表和教案;
(3)有組織地進行教學方法研究,對積極鑽研並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良好學風、提高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作出貢獻的教師,要給予獎勵;
(4)積極推廣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技術、虛擬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課堂效率。
20.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組織管理。實踐性教學內容要嚴格依據專業教學計畫及教學大綱中對實踐環節的要求進行教學。各院校要特別重視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增開綜合性、設計性、套用性強的實驗項目,加強現場模擬教學的組織和設計,訓練學生基本技能和套用能力,規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社會實踐的組織和安排,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自行選擇。畢業設計(論文)要儘可能結合實際任務進行,要立足於提高學生的技術套用能力。
21.凡教學計畫規定開設的課程都要對學生進行考核。積極改革考核的內容和方法,著重檢查學生掌握所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情況和實際套用能力。鼓勵採用試題庫或試卷庫命題,實行教、考分離。要制定嚴格的考試制度,嚴肅考場紀律,精心安排考務工作。對考試作弊者,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處理。試卷評閱要認真、公正、客觀。教務處要組織對試卷的覆核及抽檢工作。
22.學校應重視對學生課外學習活動的安排與管理,課外作業的份量要適當,安排輔導答疑要適當。安排非教學活動不得占用教學活動時間。
23.日常教學管理。學校要依據各專業教學計畫制定學期的運行表、課表、考表,保證全校教學秩序穩定。對這三項重要表格檔案的執行情況要有管理制度和檢查辦法,執行結果要記錄在案。在實施過程中,要經常了解教學信息,嚴格控制對教學進度及課表變更的審批,及時處理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事故。
24.學籍管理。學籍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對學生的入學資格、在校學習情況及學籍變動、畢業資格的檢查、考核與管理。學校應依據上級有關規定,制訂本校的學籍管理辦法,並建立學籍檔案。
25.學生註冊制度的改革與管理。學生註冊是學籍管理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要維護學校註冊制度的嚴肅性,建立嚴格的學期註冊制度。在註冊制度的基礎上,探索學年制、學分制的改革。
26.教學資源管理。要搞好教室 、實驗室、實訓基地等教學設施的合理配置與規劃建設,充分加以利用,保證教學需要,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注意根據需要與可能,改進教室的功能,建設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7.教學檔案管理。各級教學管理部門都要建立教學檔案,教學檔案的範圍包括:
(1)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下達的政策性、指導性檔案及有關規定;
(2)教學基本建設的各種規劃和計畫;
(3)自編教材、教學參考資料、實驗指導書、習題集、試題庫(試卷庫)、試卷分析以及各種聲像資料等;
(4)學期教學工作計畫、教學工作進程表、教學計畫、教學大綱、學期授課計畫、課程教學總結、實習總結等;
(5)課程設計任務書、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優秀畢業設計(論文);
(6)學生學業成績、學籍變動情況、學生座談會記錄整理分析、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畢業資格審核等材料;
(7)教學改革進展情況、教學研究計畫、總結,典型經驗材料和教學研究刊物;
(8)教師業務檔案、各種獎勵及成果;
(9)教師評教材料、督導組(室)活動材料、教學工作會議紀要等;
(10)其他有必要立檔的教學檔案和資料。
教學檔案實行分級管理,編目造冊。建立教學檔案查閱制度,充分發揮教學檔案的作用。教學檔案管理,應充分使用現代化管理手段。
28.要充分發揮系和教研室在教學運行過程的管理職能。教研室應按學期初制訂的“教研室工作計畫”,組織集體備課、公開教學、政治與業務學習和教學研究活動,定期組織檢查和測評教師的教學進程和教學狀況。
系要定期召開教研室主任會議和任課教師會議,及時掌握教學過程狀況,總結和交流教學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的經驗,及時研究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9.教務處應協助主管教學的校領導定期和不定期地召開系(部)主任教學工作例會或專題工作研究會,了解、協調和處理教學計畫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五、教學質量管理與教學評估
30.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管理的最終目的。必須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和全面的質量觀,堅持嚴格的質量標準。要從影響學校教學質量的內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師、學生、管理、政策、體制等)入手,嚴格把好質量關,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估督導體系,形成分析、評價、反饋制度,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31.認真抓好教學全過程的管理
(1)把好招生質量關,做好招生宣傳、招生錄取、新生入學後的複審工作;
(2)抓好教學計畫實施過程的質量管理,要精心設計整體最佳化的教學計畫,精心組織計畫的實施工作;
(3)把好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質量關;
(4)注重教學輔助過程的質量管理;
(5)實行科學化的考試管理,建立科學的考試工作程式和制度,嚴格考試過程管理,進行必要的試題、試卷和成績分析,認真進行考試與課程教學工作總結;
(6)實行畢業生質量的跟蹤調查制度。
32.建立教學質量檢查考核制度,並制訂科學的、可操作的教師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全校的教學質量檢查,學校可根據情況每學年或每學期進行一次,由教務處組織實施。
33.實行教學工作督導制。選擇一批熱愛教育事業、教育思想先進、有豐富教學經驗、工作認真負責的老教師(包括退休教師)和有專業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組成教學工作督導組織,進行經常性的教學工作督導,及時提供質量信息。
34.建立聽課制度。學校主管教學的領導及教務處長、系主任、主管教學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都應定期深入課堂聽課(包括實驗、實習課),全面了解教師教課與學生學習的情況,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教研室應組織教師之間相互聽課。
35.組織開展教學評估工作。教學評估是調控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學校教學評估工作應經常化、制度化。教學工作評估一般包括校、系總體教學工作評估;專業、課程和各項教學基本建設評估;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評估等。開展教學評估工作要與日常教學管理與建設相結合,以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為重點,建立起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堅持“以評促建,重在建設”的原則,不搞形式主義。
36.教學評估工作要和學校內部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相結合。教學評估的結果與教師職務的評聘和報酬掛鈎。對在教學上取得優秀成績者要給予獎勵,對教學責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訓,並按章處理事故責任者。
37.建立教學信息的採集和統計制度。對新生入學基本情況、學生學習和考試情況、畢業生質量及就業情況等主要教學信息應定期採集並進行統計分析,以不斷改進學校的教學工作。
六、師資隊伍管理
38.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最基本的教學建設,建立一支人員精幹、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辦學特色的關鍵。學校要有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劃,層層落實。要注意培養專業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重點抓好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和提高,並且要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不斷培養優秀的青年教師充實到教學第一線。要通過教學實踐、專業實踐(包括科技工作)和業務(包括教育科學知識)進修,大力培養並儘快形成一批既有較高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又有較強實際工作能力的“雙師型”專職教師作為中堅力量,也可從社會上聘用既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又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高級技術與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
39.根據教育部有關檔案精神,結合各校自身的教學工作總量和師生總體比例要求,確定學校的教師編制,制定教師工作量管理辦法。教師工作量完成情況與教學質量的優劣應作為教師聘任、晉職和提級的依據。
40.學校要明確各級教師的教學工作規範和教學崗位職責分工。實行聘任制,建立教學崗位責任制,實行目標管理。對教師的政治表現、業務水平和工作成績定期進行考核,一般每年度(學年)考核一次,考核情況載入教師業務檔案。
41.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要加強師德建設。新教師要進行崗前培訓。有計畫地組織教師參加工程設計和社會實踐,鼓勵從事工程和職業教育的教師取得相應的職業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培養具有“雙師資格”的新型教師。學校應十分重視實驗技術人員和實習指導人員的選配和培訓。
42.學校應制訂各種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政策和措施,設立教師獎勵基金,重點向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傾斜。對於工作不負責任,教學態度不認真,不能為人師表,教學效果差的教師,應調離教學崗位。
七、教學基本建設管理
43.專業設定與調整。根據社會的有效需求設定專業,要善於發現和預測新的社會需求,針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設定新的專業。注意最佳化專業結構,保證基本辦學條件,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的優勢,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專業。
44.實訓基地建設。建設校內系列實訓基地是培養高等技術套用性人才的必備條件。學校要依據所設專業的實際需要,全面規劃,逐步實施。實訓基地建設要突破只限於感性認識和動作技能訓練的舊模式,建立有利於培養技術套用能力和綜合套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新模式。儘可能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注意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共享,防止各專業自成體系。地處一個城市的同類學校也可共建實訓基地,還可開展職業培訓的有償服務。
45.重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按照互惠互利原則,儘可能爭取和專業有關的企事業單位合作,使學生在實際的職業環境中頂崗實習。
46.做好實訓基地的實訓管理。實訓管理包括:技術管理、設備管理、經費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和各項管理制度建設,要努力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資效益。
47.教材建設。教材建設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規劃和完善的制度。基礎理論課教材的選用既要注意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對穩定性,鼓勵選用通用教材和國家優秀教材,特色課程或專業課程可依據教學大綱組織自編教材或講義。教材的類型包括文字教材、實物教材和聲像視聽教材等,特別要鼓勵教師使用聲像視聽教材。
48.學風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要通過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環境建設,抓好教師嚴謹的治學作風和為人師表以及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紀律等方面的學習作風建設,形成良好的學風。結合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特點,鼓勵學生學習職業技能及相關知識,並取得相應的職業證書,注意學生的創業精神。要特別重視考風考紀的教育,杜絕考試作弊行為。把學校的德育工作和對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相結合,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
49.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按照教育部及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種制度,制定完備的教學基本檔案,在教學管理制度的規範化上下功夫。
八、教學管理與教育理論研究
50.教育教學管理是一門科學。學校的教學管理必須以正確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必須以教學管理研究和教育理論研究為基礎。開展教學管理研究與教育理論研究,是所有教學管理人員、教育研究人員和教師的共同任務。學校要把教學管理作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有計畫、有目的地組織教學管理的一些重點課題進行立項研究。
51.加強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之間教學管理的橫向聯繫與交流,合作開展教學管理課題的理論研究和工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九、非全日制及函授、廣播電視教育的教學管理
52.上述要求同樣適用於非全日制及函授、廣播電視教育的教學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