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正文
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教基二〔2014〕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畫單列市教育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為把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立德樹人是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
國家意志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整體構建符合
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徵、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協調、充滿活力的育人體制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提高
國民素質、建設
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行動,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於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期課程改革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探索,勇於實踐,推動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認同。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推廣,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科學多元的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課程改革為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課程改革面臨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高校和中國小課程改革從總體上看,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高校、中國小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複,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著立德樹人的效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二、準確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
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
國民教育全過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則。堅持系統設計,整體規劃育人各個環節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堅持重點突破,聚焦課程改革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課程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集中攻關,重點推進。堅持繼承創新,注重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積極開拓,大膽試驗。
(三)工作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國小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務。
1.統籌國小、國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包括職業院校)。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其依次遞進、有序過渡。要避免有的學科客觀存在的一些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的現象,充分體現
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
2.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進一步提升數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時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協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進。
4.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圍繞育人目標,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繫,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三、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改革
(一)研究制訂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研究制訂中國小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和高等學校相關學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後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指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考試評價更加準確反映人才培養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
(二)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依據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國小課程教學有關標準。要增強思想性,有機融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全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體現
民族特點,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增強
科學性,客觀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確保課程內容嚴謹準確。要增強時代性,充分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據社會發展新變化、科技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要增強適宜性,各學科的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年齡特徵,緊密聯繫學生生活經驗。要增強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充實學業質量要求,對教學實施、考試評價提出具體建議。要增強整體性,強化各學段、相關學科縱向有效銜接和橫向協調配合。
教育部將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先行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合理確定必修、選修課時比例,打牢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增加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滿足持續發展、個性發展需要。堅持
知行統一原則,加強職業體驗、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課程。進一步精選課程內容,科學確定課程容量和難度。制訂(修訂)
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學大綱,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高等學校要完善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學校相關教材編寫、修訂和使用意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依據修訂後的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方案,調整完善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三)編寫、修訂高校和中國小相關學科教材。教材編寫、修訂要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等要求,加強各學段教材上下銜接、橫向配合。要最佳化教材內容。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寫入德育等相關學科教材中,滲透到其他學科教材中。進一步提煉和精選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必備的、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做到容量適當,難易適度,避免內容偏多、偏深。要創新呈現形式,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密切聯繫學生生活經驗,設計教材內容的呈現和編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動、新穎、活潑,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將組織編寫、修訂中國小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材;組織編寫、修訂
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教材並及時修訂完善,同時編好、修訂工程規劃教材以外的大學相關教材。各地要結合育人工作實際,開發完善地方課程教材。
(四)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組織開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討活動,將教育教學的行為統一到育人目標上來。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教學方式,適應學生
個性化學習需求。強化教學的實踐育人功能,確保實踐活動占有一定課時或學分。實施“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畫”,建立一批青少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基地,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引導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理解。中國小要探索把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
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高校要把
實踐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計畫,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職業院校要不斷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協同育人。要將“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要求融入到相關學科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
學習興趣、養成勞動習慣、堅定愛國信念,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各地要啟動實施一批教學改革項目,激發學校和教師創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強考試招生和評價的育人導向。加快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綜合考查學生髮展情況,引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科學選拔人才。各級考試命題機構要嚴格以國家課程標準和國家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組織中、高考命題,評估命題質量,保證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範性。建立考試命題人員資格制度,命題人員應熟悉中國小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實際以及學校招生要求,充分發揮課程標準研製人員在中、高考命題中的作用。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各地要組織實施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鼓勵學校積極探索,完善科學多元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將學生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實實在在的自覺行動。將學生
體育課和藝術課學習狀況納入考試招生和評價體系中,促進學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審美素養。
(六)強化教師育人能力培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融入教師職前培養和準入、職後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教師教育院校要創新教師培養模式,著力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增強育人能力。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以提升師德修養、育人意識和能力為目的,組織開展教師培訓與研修。建立以課程標準研製專家、教材編寫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等組成的教師培訓團隊。研究設計基於新課程標準的培訓與研修課程,開發優質資源。各級教師培訓與研修要在以本學科為主的基礎上,適當兼顧相關學科基本內容。開展校長專項培訓與研修,提高校長統籌學校各項育人活動的能力。充分發揮
校本教研、區域教研、聯片教研、網路教研等多種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師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參與的育人機制。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健全中國小教學指導專業組織,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教學研究與指導。創新管理機制,支持和鼓勵學校聘用社會專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或來校掛職。學校要建立健全中國小
家長委員會制度,加強家長學校建設,推動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良好家風,提高親職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聯合宣傳思想、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媒體平台,營造學校與社會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圍。
(八)實施研究基地建設計畫。教育部建立中國小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專業團隊,進行長期研究。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就學習內容遴選、學習程度要求等問題開展基礎研究;面向教學一線,就推進學科課程實施及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等開展套用研究;跟蹤國外
課程改革的最新動態,就學習、借鑑國際經驗,開展中外課程教材比較研究;圍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徑、實施成效等,開展專題研究。研究基地要選擇一批中國小作為
學科教學研究實驗學校。鼓勵各地建立相應研究平台和實驗基地。各地要加強教研機構建設,改革教研機制,創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線教師、教研員、專家學者等力量,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
(九)整合和利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加快推進邊遠貧困地區國小教學點
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大力開發與課程教材配套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一批高校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地可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學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等開發服務於學生的優質教育資源。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整合區域內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共享平台。加強信息技術教學套用展演交流,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和套用。加強中國小社會實踐基地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育人功能。學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資源進行育人的有效途徑。
(十)加強
課程實施管理。各地和學校要全面落實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方案,要將
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開設情況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各地要做好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規範管理和分類指導。進一步落實學校在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方式運用和
教學評價實施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普通高中學生髮展指導制度,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課程,做好生涯規劃。教育部建立課程實施監測制度,定期對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修改完善課程標準和教材。各地要根據監測結果,加強和改進課程實施工作。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落實課程要求,確保教學效果。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教育部將健全課程教材工作管理機制,整合課程、教材、教學等各類專家組織,充分發揮專業力量的作用,統籌協調高校和中國小課程建設。各地和學校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制訂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改革的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將對各地開展工作的情況進行指導。加強對
課程實施狀況的督導,將其納入學校督導評估範疇,定期發布督導報告。加強督導問責,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二)加強條件保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在各級政府的統籌領導下,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條件保障。要把教師實施課程能力培訓作為“國培計畫”等各級教師培訓的重點。要根據職責任務,在經費、人員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等方面為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勵機制。採取有力措施,充分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開展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和教學名師評選,將研究和破解課程改革重點、難點問題的成果作為評選的重要內容。總結推廣課程改革典型經驗和優秀成果。把課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務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關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鼓勵專家學者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承擔單位要將項目成果作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認,對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優秀成果給予獎勵。把課程改革實施情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工作考核範圍。
教育部
2014年3月30日
權威解讀
統籌推進立德樹人工作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就《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答記者問 日前,
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制定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有哪些新的政策舉措,如何抓好貫徹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就這些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1. 記者:立德樹人是一項長期任務,教育部門一直在抓,這次為什麼要出台一個專門的《意見》?
答:《意見》的出台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需要。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二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當前,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育人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課程改革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迎接未來挑戰的需要。信息網路、
多元文化使得學生的成長環境更為複雜,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很大影響。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
自2013年2月以來,教育部組建了專門工作班子,在深入系統調研的基礎上起草檔案。先後召開10餘次座談會,廣泛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召開了2次部黨組會、8次部長辦公會對《意見》進行專門研究和審議。經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議同意,印發了《意見》。
2. 記者:大家對立德樹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請問在新的歷史時期要“立什麼德、樹什麼人”?
答:
立德樹人內涵非常豐富。根據新時期的特點,《意見》在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的同時,突出強調要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力求使立德樹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時代性更加鮮明。
為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新要求,近期工作的主要目標,概括起來講就是“建成一個體系、確立一個體制、形成一個格局”。一是基本建成高校、中國小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二是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三是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3. 記者:立德樹人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請問推進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一是以學生髮展為主題。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二是以統籌改革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立足長遠,著眼全局,進行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協同推進各項改革,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重點。聚焦人才培養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人才成長的瓶頸,大膽改革,重點突破,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4. 記者:立德樹人工作涉及諸多方面,為什麼將深化課程改革作為切入點?
答:推進立德樹人工作,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
國家意志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課程改革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關鍵,牽動著學校教育的全面改革。多年的課程改革實踐證明,抓住了課改,就抓住了育人工作的“牛鼻子”。只有通過進一步深化課改,掃清人才培養的重大體制、機制障礙,才能真正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5. 記者:這次深化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加強“五個統籌”,為什麼這么強調“統籌”? 答:人才培養的規律性強,各個環節的關聯性強。實踐證明,單項的、局部的改革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因此,必須統籌推進各項改革。統籌國小、國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主要是避免學段間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主要是避免學科知識本位、內容簡單重複,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主要是糾正考什麼教什麼、單純以考試分數評價教育質量的傾向,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主要是避免各行其是、步調不一,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主要是改變各育人陣地之間聯繫不夠密切的現象,營造課內外、校內外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
五個統籌”涵蓋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充分體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從多個維度系統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6. 記者:“五個統籌”涉及諸多環節,跨度又很大,對改革的系統性、綜合性提出更高要求,請問你們是怎么考慮的?
答:圍繞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意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十項改革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打好專業基礎,從構建核心素養體系、細化育人目標入手,研製學業質量標準,進一步完善課標教材。二是理順教育教學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考試評價制度,確保教育教學環節協調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點抓好教師能力培養、研究基地建設、教學資源開發。四是加強監督檢查,要求建立健全
課程實施的監測評估制度。十項措施力求有效銜接、環環相扣,確保改革系統推進。
7. 記者:研製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的重大舉措,請問重點要解決什麼問題? 答:構建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是國際教育發展和變革的趨勢。研製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主要是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通過構建這一體系,使學生髮展的素養要求更加系統、更加連貫。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把對學生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轉化為具體的品格和能力要求,進而貫穿到各學段,融合到各學科,最後體現在學生身上,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二是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狀況提供評判依據,引導教育教學評價從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轉向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8. 記者: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是深化課改的又一個重點,我們已經有了課程標準,為什麼還要研製質量標準?
答:研製學生學業質量標準,主要是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後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現行課程標準對學生學什麼、學多少講得比較詳細、清楚,但大部分學科對學到什麼程度要求不明確、不清晰,難以量化、分級。這樣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教育教學活動不好把握,容易出現偏難、偏深等教學問題;二是評價缺乏統一、具體、可操作的能力表現標準,各地各校評判教育質量的標準不一致。研製質量標準,將其有機融入到課程標準,使學習內容要求和質量要求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對教學和考試評價都具有較強指導性的課程標準,有助於很好地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9.記者:最近,中央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請問如何在深化課改中進一步落實? 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一是在各學段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中,把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二是修訂有關學科教材,全面系統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三是強化實踐育人,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四是將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作為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
10. 記者:《意見》出台後,如何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答:為保證各項改革舉措有效落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完善課程教材工作領導機構,統籌協調重大問題,研究確定重大政策,保證各項改革協調有序、順利推進。二是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事業單位、專業機構等的任務和職責。教育部專門制訂了實施方案,同時要求各地和學校也要制訂具體實施方案。三是強化專業支撐,充實完善有關專業組織,建立研究基地,為做好人才培養各環節的銜接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四是嚴格實施管理,建立課程教材實施監測評估制度,加強對
課程實施狀況的督導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