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地幫助每一位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認真總結我省各地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現根據《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就深化我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省教育廳關於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
- 類型:意見
- 內容: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
- 發布單位:浙江省教育廳
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實施要求,
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面向全體學生,改革育人模式,推進因材施教,保護和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和培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特長,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
總體目標
在體現義務教育基礎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礎上,強化選擇性教育思想,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創新教育方法,改進教育評價,積極推進差異化、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主要任務
(一) 完善課程體系
1、完善課程結構。義務教育課程分為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基礎性課程指國家和地方課程標準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拓展性課程指學校提供給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
2、開齊開好兩類課程。各地和學校要按規定開齊開好基礎性課程,確保每一位學生具備適應社會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積極探索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和共享機制,體現地域和學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課程的興趣性、活動性、層次性和選擇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每學年拓展性課程課時占總課時的比例:一至六年級15%左右,七至九年級20%左右
(二) 加強課程建設
3、分類建設拓展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可分為知識拓展、體藝特長、實踐活動等三類。
(1)知識拓展類課程包括學科研究性學習、學科專題教育、地方歷史和文化教育等課程,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體藝特長類課程包括體育、藝術、健康教育、生活技藝等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培養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實踐活動類課程包括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科技活動、調查探究、社會實踐等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探究自然、體驗生活、了解社會,著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科學探究、團結協作、服務社會的能力。
4、科學制定學校課程規劃。學習應根據學生情況,發展目標和教育資源,制定有特色的學校課程規劃,分層次開發豐富多樣的拓展性課程,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一至六年級主要開設體藝特長類和實踐活動類課程;七至九年級全面開設三類拓展性課程,其中知識拓展類課程比例不得超過30%。
(三) 改進課程實施
5、統籌課程實施。加強國小、國中、高中課程的相互銜接,明確各學段的教育功能和課程目標要求。加強各類課程,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繫和整合,組織跨學科教學和主題教育活動。加強與高中、科研機構、社會團體、行業企業、社會實踐基地的合作。統籌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拓展性課程,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6、強化德育課程。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和學習、生活習慣。把少先隊課、團課、各類專題教育與德育課有機結合起來,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教育,把德育目標滲透於各門學科教育,實現全科 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
7、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實施的有效途徑,建立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確保課程計畫內三四年級每學年不少於5天,五至九年級每學年不少於1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時間,把各學科課程的社會實踐要求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以主題模組的形式,組織多種多樣的科普活動、拓展訓練和公益性勞動,努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集體觀念、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
8、增加課時安排的靈活性。課時安排要依據國家課程標準要求,不增加周標準課時數和周教學實踐總量,不減少品德、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和活動的平均周課時數。在此基礎上,學校應努力增加拓展性課程課時、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整合實施,課時由學校根據實際統一安排。積極探索長短課、大小課、跨年級、多學期等課時安排方式。
(四) 變革教育方法
9、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改革傳統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推進體現學科本質、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營造民主平等、互動對話的課堂文化,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10、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廣泛推進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實施協同教學、個別化教學,在國中階段組織探索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分層走班教學。
11、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套用。積極推進基於現代化教育技術和網路教育資源的新型教學模式,創設有利於個性化學習的開放性學習環境,促進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12、改進作業布置和批改。精選作業內容,嚴格控制日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間,增強作業的針對性、多樣性和有效性,推廣分層作業,個性化作業和實踐性作業,合理使用各種批改形式,即使反饋學生作業情況。
(五)深化評價改革
13、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推進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完善區域教育質量管理制度,探索推廣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學生髮展評價機制,建立和實施九年一貫制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全面、陣勢、客觀的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養發展水平,積極推進國中畢業升學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14、嚴格控制區域性“統測”。一至三年級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區域性文化學科“統測”,四至九年級每學年不得組織對於1次的區域性文化學科“統測”,每學年對一所學校的學科“統測”不超過1次。文化學科“統測“和教學質量檢測應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測的學生數:四至六年級不得超過本年級學生數的20%,七至九年級不超過本年級學生數的30%,嚴禁組織學生參加任何形式的區域性文化學科聯考或月考。
15、規範校內考試評價。一至六年級不組織期中考試或考查,期末考試僅限語文、數學兩門學科,其它學科只組織期末考查;一二年級期末考試和考查推廣非紙筆測試形式。七至九年級可組織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歷史、社會等5門學科的期中,期末考試,其他學科只組織期末考試或考查。考試和考查要求應與課程標準相一致。突出學科基本素養、拓展性課程在期末或課程學習結束時進行考查。一至六年級使用等級和評語報告考試和考查成績,七至九年級實行等級分數和評語相結合的報告形式。
實施要求
(一) 積極推進課改
2015學年,全省各設市、縣(市、區)都要選擇部分學校啟動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著重摸索經驗。2016學年,總結課改先進經驗,完善各項制度,在全省中國小全面推進深化義務教育先進課程改革。鼓勵有意願有基礎的學校先行開展課程改革。
(二) 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學校課程改革工作的領導和指導,成立課改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學校制定課改方案和學校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自主權,研究解決深化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大問題,及時總結、宣傳、推廣先進經驗,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課程改革的重視,理解和支持,學校要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深化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各方職責,確保課改有序進行。
(三) 強化師資培訓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國小校長、教師的課改專項培訓,切實提升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與開設能力,省內師範院校要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有計畫地調整專業和課程設定,改進教師培養模式,擴大培養小學生全科教師,加強在職教師兼任學科的專業培養,培養“一專多能“的中國小骨幹教師。
(四) 完善配套措施
從2015年起,各地開展深化中國小課程改革的工作情況,納入“教育科學和諧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學校課程規劃性和拓展性課程建設與實施情況,列入“學校發展性督導評估”指標;教師評職評優,績效考核重視考察全面育人情況,把拓展性課程開發和教學情況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整合教研力量,創新教研方式,發揮教科研成果的示範輻射作用,為學校和教師實施課程改革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加強閱覽室、實驗室、專用教室、活動場地的建設和管理,加快“書香校園”、“數字校園”、“美麗校園”建設,為有效實施各類課程,促進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提供有力的條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