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等職業計算機示範專業規劃教材:計算機組裝與維修

教育部中等職業計算機示範專業規劃教材:計算機組裝與維修

《教育部中等職業計算機示範專業規劃教材: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是2008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顏謙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部中等職業計算機示範專業規劃教材:計算機組裝與維修
  • 作者:顏謙和 編
  • 類別:計算機組織與體系結構
  • 譯者:蝴蝶工作室 譯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02月01日
  • 頁數:215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11233589
  • 版次: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發展的五個階段,

內容簡介

《教育部中等職業計算機示範專業規劃教材: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採用項目教學的方式組織內容,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實際項目的全過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全書主要內容包括認識計算機組件、組裝計算機硬體BIOS基本設定、硬碟硬碟分區、安裝作業系統、驅動程式安裝與常用外設、安裝常用套用軟體、使計算機最最佳化、硬體選購與性能測試、批量安裝與系統復原、維護與維修基本方法,以及主要設備常見故障及處理等, 《教育部中等職業計算機示範專業規劃教材:計算機組裝與維修》可用作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及套用專業教材,也可作為相關行業崗位培訓用書或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圖書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認識計算機組件
1.1 計算機概述
1.1.1 計算機的產生和發展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例如從“結繩記事”中的繩結到算籌、算盤計算尺、機械計算機等。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孕育了電子計算機的雛形和設計思路。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發展的五個階段

1.第1代計算機: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帶。軟體方面採用機器語言、彙編語言。套用領域以軍事科學計算為主。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計算機:電晶體數字計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電晶體主存儲器採用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磁碟。軟體方面出現了以批處理為主的作業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式。套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計算機:積體電路數字計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作業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套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計算機: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套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1.1.2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1.1.3 計算機的套用領域
1.2 計算機系統組成
1.2.1 硬體系統
1.2.2 軟體系統
1.3 計算機組件
1.3.1 計算機外觀構成
1.3.2 計算機組件
實訓 認識計機組件
思考與習題一
第2章 組裝計算機硬體
2.1 主機板
2.1.1 主機板的結構
2.1.2 CPU插座
2.1.3 記憶體插槽
2.1.4 擴展插槽
2.1.5 接口
2.2 CPU
2.2.1 CPU的發展史
2.2.2 CPU的三大製造商
2.2.3 CPU主要性能指標
2.3 記憶體
2.3.1 記憶體的計算單位
2.3.2 插槽類型
2.3.3 傳輸類型
2.3.4 記憶體的性能指標
2.3.5 記憶體新技術
2.4 組裝硬體基本流程
2.4.1 常用裝機工具
2.4.2 裝機注意事項
2.4.3 裝機基本步驟
2.5 項目一安裝計算機最小系統
2.5.1 準備工作
2.5.2 項目實施過程
2.6 項目二安裝計算機硬體
2.6.1 準備工作
2.6.2 項目實施過程
實訓一 安裝計算機最小系統
實訓二 安裝整機硬體
思考與習題二
第3章 BIOS基本設定
3.1 軟碟機與光碟機
3.1.1 軟碟與軟碟驅動器
3.1.2 光碟與光碟驅動器
3.2 BIOS與CMOS
3.2.1 BIOS的基本概念
3.2.2 BIOS的組成與功能
3.2.3 BIOS的分類
3.2.4 CMOS的含義
3.3 項目一認識BIOS與CMOS
3.3.1 開機畫面詳解
3.3.2 CMOS設定程式的進入
3.3.3 主選單簡介
3.3.4 參數修改與保存
3.4 項目二CMOS基本設定
實訓 BIOS基本設定
思考與習題三
第4章 硬碟與硬碟分區
第5章 安裝作業系統
第6章 驅動程式的安裝與常用外設
第7章 安裝常用套用軟體
第8章 使計算機最最佳化
第9章 硬體選購與性能測試
第10章 批量安與系統復原
第11章 維護與維修基本方法
第12章 主要設備常見故障及處理
附錄 計算機(微機)維修工國家職業標準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