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資社會經濟效益

教育投資社會經濟效益亦稱“教育投資間接經濟效益”、“教育的外部效益”。一國、一地區教育投資引起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量與教育投資的比較,即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產出與教育投入的比較。教育的進行需要投入一定量的人力與物力,其貨幣表現為教育投資或稱教育成本。教育的直接產出是受教育者勞動能力的提高,通常以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的各種熟練程度不同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表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投資社會經濟效益
  • 別名:教育投資間接經濟效益、教育的外部效益
這些勞動者和專門人才投入到社會經濟領域後,會引起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教育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增量抵償了教育成本以後的餘額,即教育投資的社會淨收益,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產出與教育投入之比,即為教育投資的社會收益率。與物質生產領域投資的經濟效益相比,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具有間接性、遲效性、長效性、多效性等特點,故計量困難。計量時首先要計算出教育投資對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一般有 3 種計算和表示方法:(1)計算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總量中教育所占百分比;(2)計算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增量中教育所占百分比;(3)計算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中教育所占百分比。為此要計算基期與報告期由於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社會總勞動量。依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將社會不同複雜程度的勞動力簡化為簡單勞動力,找出勞動簡化係數,求出社會增加的勞動總量,以說明教育對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對教育投入或教育成本,因統計和計量困難,一般只計算傳統的學校教育投資,即普通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中社會與個人直接成本。蘇聯經濟學家斯特魯米林在 20 世紀 20 年代,依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計量蘇聯一定時期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美國學者舒爾茨和丹尼森根據生產三要素和人力資本理論,採用國民收入增長餘數分析和因素分析,計量美國一定時期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研究和計量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可改變人們視教育僅僅為消費和福利的傳統觀念,充分認識現代教育對現代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促進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對教育領域而言,提高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率,不斷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增加教育活力,使教育在規模、結構和發展速度、教育內容、方法和質量上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投資社會經濟效益的基本途徑。從教育外部環境來說,經濟、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經濟與社會體制的不斷完善,是提高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