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傳播系統

教育傳播系統

當媒體成為人們傳遞和取得信息的工具時,我們把媒體、教育者、學習者和學習材料作為教育傳播系統的構成要素。他們在教學環境中帶著一定的目標,經過適當的相互作用過程而產生一定的教學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教育傳播系統
  • 定義:把媒體、教育者、學習者和學習材料作為教育傳播系統的構成要素
  • 方式:自學傳播、個別傳播、課堂傳播、遠程傳播
基本結構,地位與作用,規律,系統特點,

基本結構

教育者是教育傳播系統中具備教育教學活動能力的要素,是系統中教育信息的傳者和導控者。
教育傳播系統結構
教育傳播系統
教育傳播系統結構
信息是指以物理形式出現的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系統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觀念形態,它本身是不能直接傳遞的,要傳遞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一種是實物,如標本、直觀教具等;一種是比較抽象的符號體系,如文字、聲音、符號、圖表、畫像等;還有一種是上述兩類的替代物,如語言聲音的模擬(錄音)和物體或實物的模擬(錄像)等藉助光電信號呈現的音像。宗旨,承載教育信息的所有物質形式都必須是能為師生雙方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這樣才能溝通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信息聯繫。
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對象,一般說就是接收教育信息的學生。受教育者對教育信息的接收也不是來者不拒的,要因他所處狀態的不同而不同。
通道指教育信息形成後,由一方傳送到另一方所建立的聯繫方式。如人-機-人,人-機等。

地位與作用

教育者在教育傳播系統中占有主導地位。在教育傳播系統中,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編碼者、傳送者和傳播活動的控制者。教育傳播系統的運動主要是由他輸出和控制的信息推動的。
教育傳播系統要素間關係
教育傳播系統
教育傳播系統要素間關係
受教育者在教育傳播系統中,相對於教育者來說,是處於教育信息接受者的地位。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容納器。學生不僅能主動地接收教育者傳送來的信息,對教育信息的接收、理解和記憶都是有選擇的;而且還能主動地從教育者以外的信源獲得信息,甚至向教育者提供這類信息。因此受教育者也是信息的編碼者和傳送者,是教育傳播系統中的另一個積極主體。
信息和通道與媒體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間的位置。參與教育傳播活動的雙方皆藉助於它們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與溝通。有效的教育傳播必定是雙向傳導結構,具有兩條通道,成為循環結構的系統。這種結構系統為產生優良的教育效果提供了保證。

規律

1、共識律:
所謂共識,一方面指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的水平和特點,建立傳通關係;另一方面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特點、通過各種方法和媒體來為學生創設相關的知識技能,傳授知識,以便使學生已經具有的知識技能與即將學習的材料產生有意義的聯結,從而達到傳播的要求。在教學傳播活動中,共同的知識技能基礎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得以交流和溝通的前提。教學信息的選擇、組合和傳遞必須首先顧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的水平和特點並考慮到學生的發展潛能。由於教學傳播過程的動態平衡特性和學生心智水平的不斷發展,“共識”的狀態總是相對的,總是按“不共識ð共識ð不共識ð”的循環反覆地螺旋式上升的。例如,在創設共識經驗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教學目標設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即學生能達到的知識水平層面上。
2、諧振律:
所謂諧振,是指教師傳遞信息的“信息源頻率”同學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頻率”相互接近,兩者在信息的交流和傳通方面產生共鳴。它是教學傳播活動得以維持和發展,獲得較優傳播效果的必備條件。傳播的速度過快或過慢,容量過大或過小都會破壞師生雙方諧振的條件,從而造成傳播過程中的滯阻現象。教師或信息源的傳遞速率和傳遞容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速率和可接受水平。但僅憑這點還不足以產生信息傳播的諧振現象。教師還需要創設一種民主寬鬆、情感交融的傳通氛圍,即師生雙方應該建立起合作關係;還需要時時注意收集和處理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以及時調控教學傳播活動的進程。為了產生和維持諧振現象,各種信息符號系統、方式和方法還應當有節奏地交換使用。
3、選擇律:
任何教學傳播活動都需要對教學的內容、方法和媒體等進行選擇,這種選擇是適應學生身心特點、較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前提,並旨在以最佳的“代價與效果比”成功地實現目標,即最小代價原則。教育技術領域最為關注的是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師和學生對媒體的選擇,一般來說,總與可能獲得的報償或成效成正比關係,與所需付出的努力成反比關係。據此,選擇媒體時就要應考慮儘可能降低需要付出的代價,提高媒體產生的功效。如果產生的功效相同,我們應該選擇代價低的媒體;如果需付出的代價相同,我們應該選擇功效大的媒體。
4、匹配律:
所謂匹配,是指在一定的教學傳播活動環境中,通過剖析學生、內容、目標、方法、媒體、環境等因素,使各種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機和諧地對應起來,使教學傳播系統處於良好的循環運轉狀態之中。實現匹配的目的在於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使相關的各種要素特性組合起來,發揮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特性,因為每一要素都具有多重的功能特性和意義。目標的特點規定著各相關要素必須發揮與目標相關的功能,以便最佳化地達成既定的目標。否則,這些相關要素會產生游離鬆散、功能相抵的現象。在教學傳播活動中,必然要使用到多種傳播媒體,而各種媒體有各自不同的多重的功能特性,只有對它們了解熟悉,揚長避短、合理組合、科學使用,才能使它們相得益彰,決然不是隨便湊合在一起便可產生匹配的效果的。

系統特點

①明確的目的性。教育傳播是以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培養社會所需的各種人才為目的的一種傳播活動。
②傳者的導控性。傳播者(教師)採取的教學措施對受傳者(學生)具有導控性質,帶有一定的強迫性。教師在教育傳播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
③受傳者的特定性。教育傳播有特定的對象
④內容的系統性。教育傳播的內容是按照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嚴格選定的。一定要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並且要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
⑤媒體和通道的多樣性。在教育傳播過程中,教育者可以將多種媒體組合利用,既可以面對面傳播,又可以遠距離傳播。
⑥效果的確定性。傳播者通過講授、練習、實驗、複習及測驗等教學環節來保證教學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