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國家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量與取得的成果相比較,是教育事業費支出達到目的的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事業費支出效果
- 釋義:費支出量與取得的成果相比較
- 意義:教育事業費支出達到目的的程度
- 類型:巨觀效果、微觀效果
正文
教育事業是提高勞動者的智慧型,培養現代化大生產需要的勞動力所必需。在教育事業費使用上講求效果,就可以用一定的費用量培養出更多的合格勞動者,或者培養一定量的合格勞動者所用費用最少。因此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育經費的使用效果。資本主義社會,受教育是私人的事,通常把教育費支出視同智力投資,教育支出的效用則以受教育者增加的收入來計量,即用教育費的投入量同受教育者畢業後工資收入量進行比較。而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教育事業費支出,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增加受教育者個人的收入,也遠遠超出了培養現代化生產所需勞動力的狹小範圍,它是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和人類社會積累起來的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社會主義新人所必需。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教育事業費用量同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數量相比較,才是衡量教育經費支出效果的指標。
社會主義財政的教育事業費支出效果,可以分巨觀與微觀兩個層次進行考察。①巨觀效果,是在全國範圍內比較教育費支出與取得的成果,一定時期內平均單位經費投入產出的合格人才量,或一定時期內平均單位產出人才量所需費用量。把不同時期單位經費投入與產出合格人才量相比較,就是對巨觀效果的評價。②微觀效果,指對各個具體教育單位的教育經費支出與產出合格人才量的比較。各教育單位一定時期內平均單位費用支出的合格人才產出量是反映微觀環節的教育經費支出效果的基本指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國家預算中用於教育的支出取得巨大效果。1980~1990年以來尤為突出,全國有71%的縣普及了國小教育,多數城市普及了中學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迅速擴大,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體系,成人教育的技術培訓得到了巨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