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等教育中幾個問題

《改革高等教育中幾個問題》是傅斯年所著作品,出自於《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改革高等教育中幾個問題
  • 作者:傅斯年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本文中所謂高等教育者,大體指學術教育而言,即大學與其同列機關之教育。此中自然也含些不關學術的事,例如大學學生人品之培養等,然而根本的作用是在學術之取得、發展與套用的。
在清末行新教育制以前,中國之學術多靠個人及皇帝老爺一時的高興,其國家與社會之高等教育機關,只有國子監及各地書院,因為府州縣學還近於普通教育。國子監只是一個官僚養成所,在宋朝裡邊頗有時有些學術,在近代則全是人的製造,不關學術了。書院好得多,其中有自由講學的機會,有作些專門學問的可能,其設定之制尤其與歐洲當年的書院相似。今牛津、圜橋各學院尚是當年此項書院之遺留,其形跡猶可見於習俗及制度中也。不過,中國的書院每每興廢太驟,“人存政舉,人亡政息”。而且一切皆繫於山長一人,無講座之設定,故很難有專科之學問。且中國學問向以造成人品為目的,不分科的。清代經學及史學正在有個專門的趨勢時,桐城派遂用其村學究之腦袋叫道:“義理、詞章、考據缺一不可!”學術既不專門,自不能發達。因此我們不能不想到,假如劉宋文帝時何承天等,及趙宋神宗時王安石等的分科辦法,若竟永遠實行了,中國學術或不至如今日之簡陋。
清末改革教育,凡舊制皆去之,於是書院一齊關門,而一切書院之基金及地皮多為劣紳用一花樣吞沒了。今日看來,書院可存,而書院中之科目不可存,乃當時竟移書院中之科目,即舊新各式八股於學堂,而廢了書院,這不能說不是當時的失策。現在我們論高等教育,這個帽子可以不管,因為今日之高等教育,除洋八股之習氣以外,沒有一條是紹述前世的,而是由日本以模仿西洋的。因為如此,我們不能不說說歐洲近代大學的演成。歐洲的近代大學可以說有三種含素。一是中世紀學院的質素。這個質素給他這樣的建置,給他不少的遺訓,給他一種自成風氣的習慣,給他自負。第二層是所謂開明時代的學術。這些學術中,算學、醫學等多在大學中出,而哲學政治雖多不出於其中,卻也每每激盪於其中。經此影響,歐洲的大學才成“學府”。第三層是十九世紀中期以來的大學學術化,此一風氣始於德國,漸及於歐洲大陸,英國的逐漸採用是較後的。於是大學之中有若干研究所、工作室,及附隸於這些研究所、工作室的基金、獎金。當清末辦新教育的時代,這一頁歐洲歷史是不知道的,以為大學不過是教育之一階級。當時的教育既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更以富強之目前功利主義為主宰,對於西洋學術全無自身之興趣,更不了解他的如何由來培養與發展。試看、的奏摺,或更前一期王韜、的政論,都是這樣子。他們本不知道西洋在發財造炮以外有根本的學術,則間接仿造西洋的學術建置,自然要不倫不類的。我們現在正也不能怪他們,以他們當時的環境做出那些事來,比其現在的教育界領袖以今之環境做出這些事來,則今之人十倍不如他們。直到民國初年,大學只是個大的學堂。民國五六年以後,北京大學侈談新學問,眼高手低,能噓氣,不能交貨,只掛了些研究所的牌子,在今天看來當時的情景著實可笑。然而昏睡初覺,開始知道有這一條路,也或者是一個可紀的事。從那時到現在,中國也有兩三種科學發達,一般對大學及學術制度之觀念進步得多了,不過,今之大學仍然不是一個歐洲的大學,今之大學制度仍不能發展學術,而足以誤青年、病國家。即如以先覺自負之北大論,它在今日之渾沌,猶是十多年前的老樣子哩!現在似乎政府及社會都感覺著大學教育有改革之必要,我也寫下幾件一時感覺到的事。【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傅斯年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在民國時期的知識界、思想界,他是中國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科學化”的大力推動者,是中國文化“西化”傾向的代言人,是社會民主主義的提倡者。他雖沒有鴻篇巨製的理論著述,但留下的數量不多的文章所表現的堅定立場和明確取向,足以使其成為某種思想選擇的代表,從而進入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視野。本卷選錄文字依內容分為:卷一為五四時期的代表作,卷二為史學思想與史學方法的論述,卷三為三四十年代的時評政論,卷四為教育方面的文字。大體反映了傅斯年在各方面的思想。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1913—1919年在北京大學預科、本科學習。北大畢業後,赴英、德留學七載。1926年底回國,1927年任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及歷史、中文兩系主任。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後,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該所所長達二十三年之久。1930年代在北大兼任教授。抗戰時期,先後擔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中研院總幹事、西南聯大校務委員等職,並同時出任第一至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炮轟孔祥熙、宋子文,震撼朝野,有“傅大炮”之譽。抗戰勝利後,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主持繁重的北大復員工作。1948年底被任命為台灣大學校長,最終“歸骨于田橫之島”。編者簡介歐陽哲生,1962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等處訪學。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嚴複評傳》、《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等。編有《胡適文集》(12冊)等多種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