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十大關鍵字,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家精神,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學科專業調整最佳化,高等教育數位化,產教融合,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大學生心理健康,“蘭州倡議”,“國優計畫”,
發展歷史
2023年12月,《高教周刊》邀請廣西師範大學賀祖斌教授團隊回顧過去一年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事件,從中提煉“2023中國高等教育十大關鍵字”,同時特邀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教授,與賀祖斌教授一起對這些關鍵字進行深度分析和點評。
十大關鍵字
教育強國建設
事件回顧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
教育強國建設應成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賀祖斌:高等教育只有融入時代、服務社會,才能真正發揮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建設教育強國,要求廣大高校全面推進教育改革,包括變革教育理念,改革教育體系、制度、內容和方法等,特別是要在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積極融入社會發展進程,圍繞教育強國總體目標推進自身的改革發展任務。當前,創新已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這就要求廣大高校應努力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引領者,在牢牢把握人才培養方向的同時,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教育強國建設需錨定歷史方位拓寬視野
別敦榮:教育強國建設應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並結合當代教育改革和創新需求,厚植以教育現代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沃土。在此基礎上,拓展教育發展格局,持續加強教育對外開放交流,學習和借鑑國外教育發展經驗,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深化國際交流合作,講好教育強國建設的中國故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築人類文明新格局作出更大貢獻。
教育家精神
事件回顧
9月9日,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致信與會教師代表,鮮明指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內涵,勉勵廣大教師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新時代教師職業發展樹立精神航標
賀祖斌:習近平總書記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等6方面全面完整地闡述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教育家精神是中國師者文化與新時代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內含傳統師者的精神品格和以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為主題的時代要求,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飽含時代價值意蘊。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精神動能,又是新時代教師職業發展的精神航標,引領包括高校教師在內的廣大教師永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不斷豐富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內涵
別敦榮: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髮於本土教育實踐,具有濃厚的文化屬性和時代特徵。在高校培育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一是要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師者精神內涵,拓展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文化廣度和深度;二是要結合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對高校教師的總體要求,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豐盈教育家精神的政治內涵;三是要積極培育以文化生態和制度生態為核心的教育生態環境,為教育家精神的生長提供生態沃土。
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
事件回顧
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闡明了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總體要求、政治方向、主要目標、基本任務和組織保障。
堅守法學教育與理論研究的中國立場
賀祖斌:《意見》是黨和國家首次專門圍繞法學教育與法學理論研究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全面做好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工作的綱領性檔案。目前,我國已有600餘所院校開設法學專業,但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與世界一流水平仍存在差距。新時代,我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要強化政治站位、突出中國特色、體現時代需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提供人才保障和理論支撐。
理實結合賦予法學教育和研究時代性
別敦榮: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肩負著培養現代化法治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奠定法治基礎的重要使命。廣大高校一方面要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領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陣地,要基於中國實踐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解決中國本土法治問題為價值旨歸;另一方面,要將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與法學實踐相結合,堅持將法學師生“走出去”與法務工作“引進來”相結合,實現法學理論與法學實務融合貫通。
學科專業調整最佳化
事件回顧
2月21日,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的決策部署,加快調整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定調整最佳化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改進高校學科專業設定、調整、建設工作,強化升級學科專業建設統籌和管理,最佳化學科專業國家巨觀調控機制三個方面的改革措施。
學科專業調整最佳化須超越功利思維
賀祖斌:儘管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特點,學科專業調整最佳化始終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內容。學科專業調整最佳化的原因在於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高等教育跟上時代步伐,但同時也要注意避免盲目跟風,避免專業擴增的短視化、功利化傾向。過去,一些高校僅為增加專業數量和招生名額而設定專業,導致部分專業新設不久即被撤銷。本次學科專業調整最佳化的重點在於:設定適應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學科專業,強化師資水平和專業能力保障。當然,撤銷所謂“過時”的專業不宜“一刀切”,還需要充分考慮人才供給和需求,避免盲目撤銷專業帶來的供需結構性失衡。
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應從頂層設計出發
別敦榮:《方案》聚焦人才培養,明確了學科專業設定調整最佳化改革的主體、目標和方式。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學校層面,應加強學科專業發展規劃,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和基礎學科專業建設,並完善質量保障機制。在省級層面,應統籌管理學科專業設定,為提高學科專業水平創造條件,並充分評估人才需求和就業情況。在國家層面,應繼續發揮學科專業目錄的指導作用,完善管理制度,加強標準建設與套用,並推動示範引領。此外,還應實施“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建立學科專業調整與人才需求聯動機制。
高等教育數位化
事件回顧
2月13日—14日,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在北京舉辦首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大會以“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為主題,重點探討教育數位化轉型、數字學習資源開發與套用、師生數字素養提升、教育數位化治理,以及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等領域的數位化發展評估,旨在落實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重要成果,探討如何通過教育數位化轉型促進後疫情時代教育復甦,保障優質教育資源公平,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以數位化育人形塑高等教育嶄新樣態
賀祖斌:當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給教育領域帶來巨大挑戰,引發對高等教育數位化轉型方向的廣泛思考。數位化轉型要求高等教育相關領域重塑發展理念,加快系統性變革,創造數字育人新範式,構建教育治理新機制,促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賦能,打造數字教育新生態,形成更加智慧型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體系。當然,不論數位化如何形塑高等教育發展樣態,其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總基調,在數位化轉型浪潮中必須始終堅持不動搖。
高等教育數位化賦能高等教育現代化
別敦榮:高等教育數位化轉型是以學生、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為中心的系統化變革。數位化賦能高等教育現代化有多種路徑,包括:第一,基於學習者學習需求推進教育模式變革,注重學習資源的開發、選擇與整合,以及教學形態的變革、創新與重構,為學習者提供靈活的學習生態,真正實現“以學尋教”。第二,基於教育者的教育實踐提升數字素養,把數字素養納入教師綜合素質發展,整體強化高校教師數位化能力和素質。第三,基於管理者工作有效性提升的數位化治理體系建設,推進數據平台建設與管理需要相適應,數字文化建設與管理素養相適應,提升高等教育數位化治理能力。
產教融合
事件回顧
6月8日,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統籌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問題,加快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持續最佳化人力資源供給結構,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
以產教融合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賀祖斌:產教融合是促進產業鏈與人才培養鏈深度融合的關鍵所在,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首先,應以產教融合打破“產”與“教”的行業壁壘,促進職業院校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推動實現面向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其次,應以產教融合促進教育要素和產業要素雙向流通與融合,進而提升職業院校套用型人才培養的行業契合度。再其次,應以產教融合帶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人才資源流動,提升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勝任力,推動高質量套用型人才培養。
構建產業導向型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
別敦榮:產教融合不僅是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也是對高等教育的要求。教育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生命線,也是產教融合助力人才培養的焦點所在。以產教融合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人才培養,核心在於教育教學,關鍵在於構建產業導向型教育教學生態系統。第一,提升授課教師的職業技術能力,將職業素質養成提升貫穿教師發展全過程,為學生職業技術能力培養提供師資保障。第二,變革教育教學內容,打破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以職業發展需要為導向,重構知識模組與課程體系。第三,探索與生產無縫對接的教學模式,把企業現場實踐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打通高校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最後一公里”。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事件回顧
7月24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共評出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72項,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84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我國教育教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此次評審首次單獨設立高等教育(研究生)類別。當前,有關部門正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和推廣優秀獲獎成果。
發揮成果獎獲獎項目的示範輻射作用
賀祖斌:廣大高校應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示範輻射作用,引領帶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快建設中國特色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回歸人才培養核心,立足國情、省情、校情,引導廣大教師深耕教學一線,提升教書育人本領,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高校應主動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
別敦榮: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普及化是質與量的統一,更是結構與內涵的最佳化。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設定的變化,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鼓勵高校變革教育理念,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設定特色課程,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模式與方式改革,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推進普及化階段受教育群體多樣化發展需要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統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
事件回顧
4月20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畫(2023—2025年)》,要求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全面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賀祖斌: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社會共識。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堅力量,高校應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協同各方力量全面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以“五育並舉”為抓手,開展全過程心理健康教育,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於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和學生成長全過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要結合大學生髮展需要和現實問題,分層分類、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三是要建立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
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別敦榮:專業化、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是高校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必須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支撐和保障水平。一是要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建設規劃,確保心理健康專職教師配備數量與質量,解決心理健康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難題。二是要提升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素養。通過學歷提升、專業培訓和科研支持等舉措,推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專業化、高質量發展。三是要強化心理健康教師的服務能力。構建針對性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激發心理健康教師的服務意識,促進心理健康教師積極深入師生群體主動發現、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蘭州倡議”
事件回顧
6月12日,教育部在蘭州召開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工作會暨教育強國戰略諮詢會。為加快推動中西部高等教育創新發展,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合力,以教育強國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會發布了《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蘭州倡議”》,提出以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興引領中西部高質量發展。
教育現代化要求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
賀祖斌: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受歷史、經濟、社會發展等要素制約,我國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總體發展質量落後於東部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政策的不斷支持下,我國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區域均衡發展的現代化,中西部高等教育總體發展質量直接決定我國的教育現代化水平。全面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加快推進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別敦榮:中西部高等教育關乎教育強國建設中高等教育龍頭作用的發揮。加快推進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是要轉變發展思路,以高等教育區域優勢創造發展優勢,推動高等教育由輸血式被動發展模式轉向造血式主動發展模式。二是要堅持改革創新,順應時代趨勢,創新發展模式,以數位化賦能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東中西部教育、科技、人才等優質要素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流通與融合。三是要推動集群化發展,以中西部中心城市為戰略支點,聚焦區域發展需求,調整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集群,協同共建共享優質教育、科研、人才資源。
“國優計畫”
事件回顧
7月25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實施國家優秀中國小教師培養計畫的意見》,強調推動高水平高校為中國小培養研究生層次高素質教師,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夯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礎。
發揮龍頭作用打造教師隊伍“尖刀連”
賀祖斌:“國優計畫”是繼“卓越計畫”“強師計畫”“優師計畫”之後,落實教師隊伍建設基礎性戰略地位的又一重要舉措,彰顯出高等教育在教師教育上發揮的龍頭作用。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要利用生源、學科、專業、學術和資源優勢,創新教師教育體系,全面提升教師培養質量,保障政策執行效能,打造一支兼具紮實專業背景和深厚教育情懷的教師隊伍,助力教師職前培養傳統發展格局與培養模式走出困境,持續為中國小培養、輸送更多優秀基層教師。
夯實基礎為拔尖創新人才輸送原動力
別敦榮:拔尖創新人才的造就需要系統化培養。從縱向系統而言,大、中、小、幼教育都承擔著培養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責任與使命。基礎教育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對經濟社會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起著基礎性支撐作用。教師教育則是基礎教育的關鍵支撐,強教必先強師,“國優計畫”從源頭上增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供給,為基礎教育源源不斷地輸送具有探索性、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品質和學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優秀教師,為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