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姓
- 外文名:zhixing
- 定義:中國的姓氏之一
- 分布:25省300多處集居地
- 人口:17.3萬
- 最密集省份:江蘇
- 起源:子姓
- 百家姓位置:第163位,虞 萬 支 柯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得姓始祖,遷徙分布,姓氏名人,歷史名人,當代名人,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五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八言通用聯,現代分布,安徽省,北京市,重慶市,福建省,甘肅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龍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蘇省,江西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山西省,陝西省,上海市,四川省,雲南省,浙江省,
基本介紹
支,讀音作zhī(ㄓ),亦可讀作shì(ㄕˋ)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堯、舜時期的隱士子州支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高士傳》記載:堯舜時有個叫支父的人。支父,全稱為子州支父,是傳說中的隱士,子姓,名州,字支父。是一個博學淵源的人。在子州支父的後世子孫中,便以其字為姓氏,稱支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支氏族人多尊奉子州支父為得姓始祖,正確讀音作shì(ㄕˋ),且不與大月氏國支氏、析支國(党項)支氏、黃支國支氏、條支國支氏族人合譜。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姬姓後代姓支的氏族,屬於以先祖譜序為氏。據史籍《路史》記載,周代王公、諸侯後的支子,一部分後人有以支為氏。周朝時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先祖嫡長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他們在分封時,支子有的以支為姓,遂形成支氏。
另外,古代王公、諸侯的支子中,有的就用“支”字作姓氏。
源流三
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大夫郭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姓氏大觀》中記載:“夏有郭支,見《抱朴子》。禹乘二龍,郭支之馭。”相傳,大禹有兩個護衛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們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為大禹駕御馬車之人。
在郭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支氏、郭氏,郭支還是郭氏的鼻祖。該支氏與媯姓郭氏同宗同源,氏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於月氏部族,出自西漢朝時期月支族人的後代,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月支族人,出月支國,就是秦、漢時期的月氏國。據史輯《古今姓氏書辨證》、《貴姓何來》等記載,秦漢之際,西域有月支國,其部族遊牧於敦煌、祁連之間。公元前177~前176年,月支國遭到匈奴民族的連續攻擊之後,大部分族人被迫西遷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稱為大月支,又遷徙到媯水流域,再後征服了鄰國大夏(今阿富汗),並在其地安居樂業,形成今阿富汗的主要民族;少數沒有西遷的部族進入祁連山,後與羌族人雜居,稱為小月支。
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又來了一批月支人,也是主要從事於佛教,而且引進了民樂樂器效忠東漢王朝,據傳後來流傳於唐朝的樂府名曲《陽關三疊》,就是按月支人的思鄉之曲《渭城曲》改編的。之後,這些月支人通過絲綢之路引商交往,後有留居於中原者,各有別姓。
源流五
源於國名,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析支國人的後代,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析支國,為古代國名,亦稱賜支國,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北方民族部落群體河湟羌,即古宓人。在典籍《書·禹貢》中記載:“有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卽敘。析支在河關西。”河關,是遠古羌族人及其分支党項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在今甘肅省南部和青海、四川的交界處,大體在甘肅省臨夏縣一帶(今甘肅臨夏積石山大河家),統稱為“析支之地”。
在析支國後代的党項民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古國名稱為姓氏者,稱析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支氏,大部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少部分融入蒙古族,成為後來的蒙古族席熱臣氏,今冠漢姓為席氏。
源流六
源於國名,出自漢朝時期黃支國人的後代,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前漢·平帝紀》中記載:“黃支國獻犀牛。黃支在日南之南。”
日南國在今越南中部,東漢末期以後為林邑國,在其南為古黃支國,就在今印度東海岸地區。在西漢時期,黃支國多次遣使進貢,即有留居中原之人,後按漢俗以國名為姓氏,稱支氏、黃氏,世代相傳,主要分布在今湖北地區。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晉朝時期度支尚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度支尚書,是三國時期魏國魏文帝所設定的官位,因掌管貢賦和稅租,量入為出,故名度支。南北朝時期,以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倉部、起部四曹,其中北齊度支尚書兼轄左民、右民等曹,於度支之外,包括民政事務。隋朝時期制定六部制度,即沿北齊舊制,亦設度支尚書。隋開皇三年(公元582年)改度支為民部,主管官改為民部尚書。唐朝時期,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為避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改稱為戶部,其長官亦改為戶部尚書,在以後的《隋書》中以避諱之故,也均寫成“戶部”。以後歷朝歷代沿設,一直到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滿清政府進行部院改革,又改戶部為度支部,其長官為度支大臣、副大臣。
在度支尚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度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支氏,度氏,世代相傳。
源流八
源於國名,出自唐朝時期條支國人的後代,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條支國,是唐朝時期見於史籍的古國名。如在《大唐西域傳》中記載:“條支國臨西海。”關於條支國的具體地理位置,學術界有多種假說,最有影響的假說有兩派:一派認為條支位於地中海沿岸(今塞琉西王國首都安條克或其外港塞琉西亞);另一派認為條支位於波斯灣沿岸。所以,條支國大致就是位於亞洲西部外高加索東南部、東臨裏海、南鄰伊朗、北靠俄羅斯、西接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的今亞塞拜然共和國。按史書記載,甘英返回時,隨有若干條支國使者,後亦有往來,亦有留住中原不返者,按漢俗以國名稱漢姓條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支氏,世代相傳,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的衡水地區。
該支支氏族人中,最著名的人物叫支叔才。支叔才是定州人(今河北定州),唐明皇李隆基時期的知名文士,因其至孝被時人所頌揚。該支支氏族人多尊奉支叔才為得姓始祖。
源流九:
源於北匈奴郅支單于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附漢,是為南匈奴。郅支單于(約公元前80年-公元前36年),名呼屠吾斯,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之後的北匈奴第一代單于,曾擊敗大宛、烏孫等國,強迫四方各族進貢,威震西域,一度領導了匈奴的短暫復興,最後被漢朝遠征軍擊滅。百家姓支姓簡介 ,邰陽郡,漢宣帝時郅支單于世子入侍,其裔留於京師,遂有支姓。
源流十:
源於佛教傳播佛學大師之姓為姓,嚴格講也應該源於西域月氏國之族裔(未分大小月氏)。漢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7年),月氏佛僧支讖又名支婁迦讖來到洛陽布道傳教,後有沙門支曜,於漢靈帝、獻帝年間來洛陽,繼支曜以後又有支亮、支謙等在公元3世紀中葉來到中國從事翻譯佛教經典工作。支謙又名支越,其祖父支法度於漢靈帝(公元157-189年)時率國人數百移居中國,支謙隨之。受業於支讖門人支亮,漢獻帝末年,洛陽一帶發生兵亂,他隨族人避亂南渡到東吳,遷居吳地。他雖不是僧人,但對佛教的貢獻卻十分偉大。而支法度率國人數百移居中國之後裔就跟隨他以支為姓,所以較為科學的支姓最早見於佛家,則把各佛學大師做為支氏之鼻祖就順其自然了。另很多支氏家譜記載支氏源於東晉的佛學大師支遁,支道林一脈,後世支姓尊他為始祖。
源流十一:
據史籍《路史》記載,周代王公、諸侯後的支子,一部分後人有以支為氏。周朝時宗法制度下稱嫡長子,先祖嫡長子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為“支子”,他們在分封時,支子有的以支為姓,遂形成支氏。另外,古代王公、諸侯的支子中,有的就用“支”字作姓氏。
支氏文史研究學者支登成註:結合各地家譜及各類史料,墓誌等,以:支遁,月氏國,子州支父,以及姬姓後代這4種淵源記載最多,尤其以月氏國後裔的說法為最盛。支登成遍查各類家譜史志及其他姓氏淵源,支氏來源於中原古帝王姓氏之說筆者認為站不住腳,如支父,姬姓後裔,等等。而月氏胡人源流之說筆者認為最為可靠,其中的時代脈絡,遷徙脈絡清晰。
得姓始祖
子州支父、郭支、支讖(支婁迦讖)、支叔才。定州人,唐明時知名的文士,因孝被時人所頌揚。隋末荒饉,夜丐食於野中,其母為賊所執欲殺之,支叔才告以情,賊憫其孝心,放了他母親。母親得了癰疽,他吸瘡注藥。母親去世,他在墓旁築屋守孝,有白鶴在他身邊,人們以為是孝感所致,故支氏後人尊支叔才為支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支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的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三位門閥。
支姓的來源比較複雜,而且模糊。相傳堯舜二帝時有個名叫支父的人,他的後代就是支氏。亦有一說是源於周朝後代中一個姓支的氏族。西漢時中亞有一個月支國,是秦朝、漢朝時候,位於絲調之路上敦煌那一帶的一個小國,位於今甘肅省中西部和青海省東部。最初在陝西、山西等地落腳,後逐漸移遷分布於全國各地。到晉代的時候,月支國人有的留在中原等地定居。到了唐王朝統一天下之後,受漢文化同化,變成完完全全的中國人。他們學習中原人使用姓名的習慣,有的從國名中取一個支字,作為姓。另外一個支姓,源於遠古,但古書記載很簡單,如《高士傳》里說,堯帝時候有人名叫支父。又有本《路史》里說,周朝後代有姓支的氏族。在古代,支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琅琊,今山東臨沂就有不少姓支的人家。支姓主要居住在河北,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山東,雲貴川等地。
姓氏名人
歷史名人
支曜:著名漢朝大儒。靈帝末年,西域沙門支曜居洛陽譯佛經,先後譯成《成具光明經》等十一部,其中七部地靈帝中平二年(185)問世。
支婁迦讖:桓帝建和元年(147),月支國(今新疆伊犁地區及迤西一帶)沙門支婁迦讖至洛陽 。支氏少習華語,精勤持戒,志在弘揚佛法,因居洛陽譯經。自建和元年至獻帝中平三年(186)先後把《李闍佛圖經》、《般若道行品》、《般若三眛經》、《首楞嚴經》等二十一部佛經譯成漢語,其中大乘、小乘約各居其半。
支遁:他本姓關,陳留(今河南省開封)人,25歲出家,東晉佛教學者。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是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宣揚“即色是空”。
支越:字恭明,被後世訛稱為支謙;小月支國人(今甘肅西北祁連山)。著名東漢末年佛經翻譯家。其祖父支法度於漢靈帝(公元167~189年在位)時率數百人來華,受封率善中郎將支越出生於中原,受業於支婁·迦讖的門人支亮,為其再傳弟子。支讖、支亮、支越三代師徒合稱“三支”,時世稱“天下佛知,不出三支”。支越博覽經籍,通六國語言,於漢獻帝末年(公元189~224在位)避亂入江南東吳。
支仲元:(生卒年待考),鳳翔人(今陝西鳳翔)。著名五代時期前蜀畫家。
支雄:(生卒年待考),月支國人。著名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將領。支雄是後趙政權石勒屬下的八騎和十八騎之一,為後趙的龍驤大將軍,官至大司空。
支叔才:(生卒年待考),定州人(今河北保定),著名唐朝時期文士。唐明皇時期知名的文士,因其待母至孝而被時人所稱頌。
支高:[唐]德宗時人。善屬文,工書,貞元十六年(七九0)嘗撰並書唐尚書李公造華嚴三會普光明殿功德碑。
支漸:(生卒年待考),資州資陽人(今四川資陽)。宋朝大孝子。
支可勝:北宋建隆年間翰林院御史(內翰御史)。建隆元年任(陳橋兵變--960年),應為支融爺爺。
支融:(同“支詠"待考),字盛和 974--1059年 官至吏部尚書(1049),娶趙氏。為現浙江台處紹金等地區支氏之始祖。支詠,按吳縣誌詠登皇佑五年第五甲同進士出身。
支郗齡:字九臯,1086--1165.宋崇寧癸末年登進士(1103年),亦授吏部尚書(1123年)。娶谷氏,為支融曾孫。
支選:(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畫家。仕宗朝(公元1023~1063年)圖畫院祗候。工畫太平車及江州車。又畫酒肆邊絞縛樓子,有分疎界畫之功,兼工雜畫。
支選:(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畫家。仕宗朝(公元1023~1063年)圖畫院祗候。工畫太平車及江州車。又畫酒肆邊絞縛樓子,有分疎界畫之功,兼工雜畫。
支堯佐:[宋]善畫,宋中興館閣儲藏,有其驢國圖。
支遇:南宋淳熙甲辰(1184)武進士 ,武科廷試第一,字弘達,號龍洞,官拜 採石總戎(一方統帥),在抗擊金兵犯境時壯烈犧牲。
支渭興:(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四川行省參政。
支叔芳:[元]嘉興(今浙江嘉興)人,世稱“幽齋先生”。文藻高潔,善繪事。
支可大:(生卒年待考),字有功;崑山人(今江蘇蘇州)。萬曆二年(1574年)甲戌科殿試金榜,中二甲第一名進士。著名明朝文人。明朝萬曆年間官禮部主事,清介自守,宰相張居正欲引為銓曹,辭不受。累官湖廣巡撫,尋告歸。
支立:(生卒年待考),字中夫,一字可與;嘉興人(今浙江嘉興)。著名明朝學者。約明憲宗成化八年前後在世。事母孝。明朝天順中期(公元1461年前後)由舉人官翰林院孔目。嘗為常州學官。與羅一峰友善。精於經學,時人稱為支五經。支立的著作今存《十處士傳》一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支大綸:[明](約公元一五八九年前後在世)字華平,嘉善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神宗萬曆十七年前後在世。萬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進士。由南昌府教授擢泉州府推官。謫江西布政使理問。終於奉新縣知縣。
支貫:字通甫。明中葉崑山人。生卒年月不詳。先世祖支德,永樂初年隨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有功,賜籍太醫院。支貫繼世業,嘉靖年間(1522~1566)薦任太醫院吏目,後升御醫,累升至通判。
支子傑:[明]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工詩,善行草書。
支如玉:明代嘉善人,字寧瑕,萬曆舉人,官刑部主事。
支鑒:(生卒年待考),字汝同;崑山人(今江蘇崑山)。著名明朝畫家。整潔自喜,都不與世作緣。小楷學夏昹。每晶起,作百十楷字,蠅頭蟬翼,具有尋丈勢。或請書宮、廟、墟墓碑版,莊體勻畫,無異小楷,人以為得書中三昧。
支鑒:(生卒年待考),字汝同;崑山人(今江蘇崑山)。著名明朝畫家。整潔自喜,都不與世作緣。小楷學夏昹。每晶起,作百十楷字,蠅頭蟬翼,具有尋丈勢。或請書宮、廟、墟墓碑版,莊體勻畫,無異小楷,人以為得書中三昧。
支雪堂:(公元1824~1900年),法名清含澈。著名清朝僧人。自幼聰敏,為龍藏寺主持雲塢所賞識,收為徒。支雪堂“精詩文兼書法,人皆以詩僧目之”,在他主持龍藏寺的數十年間,遍求歷代及當時的書法精華,特聘名工高手鐫刻碑帖數百通,並修建亭閣,嵌立其中。著有《祿天蘭若詩鈔》、《潛西精舍文存》、《紗籠詩集》、《紗籠文選》、《方外詩選》、《四川名勝記》等二十餘種。
支隆求:清代,嘉興人,官為沂水知府,多惠政,著有《泊庵集》。
支清彥:[清]字少崔,浙江人。官四川學使。長詩古文詞,工書。
支元福:[清]字雪樵,號菊�,乾隆時(一七三六�一七九五)人。後得顧阿瑛“玉山完璞”竹根印,遂更名璞,號玉山。鎮洋(今江蘇太倉)諸生。性孤介絕俗,人鹹以“支怪”目之。畫法得王昱指授,善仿倪瓚,秀逸可愛,非應至好之求不為,幫所作甚罕。能詩,工篆刻,卒年七十七。
支涌文:[清]字琢岩,江蘇太倉人。性至孝,服勞供親,不離左右。草書得信天翁(毛宜信)貌,又加厚重,鹹謂其極有福德書也。
支南壎:[清]江蘇�山諸生。工書,能壁窠大字。
當代名人
黨政界人士
支樹平:第十八屆中央委員、國家質檢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支建華:吉林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省委主委。
支益民:原陝西省委副書記。
支同祥: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
支陸遜:國家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副司長。
支芬: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黨總支書記。
支建立:山東省政協常委、原菏澤市政協主席。
支劍鋒:遼寧省葫蘆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支應遴:原山西省第一屆政協副主席。
支毅隆:山西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支軍:山西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農保處處長。
支立新:山西省朔州市發改委主任。
支配勇: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原文體委主任、文博副研究館員。
支斌: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縣長。
支安宇:河南省發改委農業處長、副巡視員。
支冬:山東省東營市團市委常委、學少權益部部長。
支衛平: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
支勇:青海省省水利廳水利管理局黨委書記。
支寶生:陝西省信訪局副局長。
支建立:陝西省國家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副主任。
支瑤瑤:浙江省國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支蘇平:江蘇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支建新:江蘇省常熟市旅遊局副局長。
支訓海:安徽省亳州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
支成平: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
支天龍:東海艦隊某潛艇支隊支隊長。
支起來: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幹部人事處處長。
教育界人士
支大林:東北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支曉強: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支林:江西科技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
支宇: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
支校衡:湖南郴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支萬泉:內蒙古自治區黨校教授。
支錦亦: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院長助理。
支梅: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副院長。
支興華:山東省滕州二中校長。
支玉恆:河北省張家口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支德銀:河南省鄭州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校長。
支希哲:西北工業大學黨政辦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支庭榮: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支克堅: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教授、研究員。
支榮慧:福建建陽市人,書法家。
醫衛界人士
支修益: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教授、腫瘤專家。
支軍宏:陝西省中醫院教授、肝膽科專家。
支滿霞: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教授,頸椎腰椎專家。
支凌翔:河南整形美容醫院教授,整形外科專家。
支玉香:北京協和醫院副教授。
支楠:北京同仁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教授。
支元華:嘉善人上海延安製藥廠情報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九三學社“支社委員。
支啟華:曾任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心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現任邯鄲榮耀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系中華醫學會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誌》編委。從事心外科臨床工作30餘年,增長雙瓣膜替換術和巨大心臟瓣膜、心臟粘液瘤、胸部大動脈瘤的外科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高的技術水平。先後在醫學刊物發表心臟外科方面的著作及論文共100篇、曾先後赴美國、日本、荷蘭及阿爾巴尼亞參觀、考察。
(以上人員職位信息截止到2013年底)
郡望堂號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定州:即今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座有三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戰國時期始建城池。北宋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升為保州,為當時北方較大的城市,有“北控三關,南通九州”稱譽。窩闊台十一年(己亥,公元1239年)改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後於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保定始名,轄十五州縣,順平更名為保定,寓保衛元朝大都安定之意。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遷都北京,保定直屬京師,設寧都司,負責保衛京師附近安全。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轄兩州十五縣,屬直隸省。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遷保定,始為省會。至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直隸省會遷天津。保定為直隸省會歷時二百四十四年。直隸省會遷天津後,保定改府道,轄四十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廢直隸省改建河北省,轄區各縣直屬省政府。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省會遷保定。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保定市區滄陷。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立新的保定市,為冀中區直轄市。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為省會,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二十二縣一市分別合併為保定市、定縣、阜平、淶源、涿縣、易縣、高陽、徐水、安國、唐縣十縣(市)。1960年2月專署、市合併稱保定市。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變專區所屬,合併的大縣陸續撤銷。1962年恢復二十二縣一市建制。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1968年遷石家莊,同年8月18日保定專區改保定地區,建保定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為保定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區析出,復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1986年5月7日增轄清苑縣,保定市轄新市區、南市區、北市區、郊區和清苑縣、滿城縣四區兩縣。1987年撤銷郊區。經國務院批准,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併,建立新保定市。
邰陽郡:即今陝西省鹹陽市武功縣。傳說為周族遠祖至公劉所居地。武功建縣始於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西漢時期置為邰陽縣。王莽新朝天鳳二年(乙亥,公元15年)改為新光縣。東漢初期廢入眉縣,東漢永平八年(乙丑,公元65年)復置武功縣。北魏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置武功郡。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廢郡設縣。隋、唐時期沿襲。五代後晉時期置武功郡,後周時期改郡為縣。金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改縣名為武亭。元朝時期復名武功縣。明、清、民國時期沿襲。1958年12月武功縣併入興平縣。1961年9月武功縣制恢復。1983年10月武功縣從寶雞市改屬鹹陽市。
中山郡: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巨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定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線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時期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梁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如今已被併入饒州市。
此外,河內(今河南沁陽),定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東京(北宋的四京分別是: 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建,今河南商丘, 北京大名府,公元1042年建,今河北大名),汴州(古地名。今河南開封市),樂平(江西東北丘陵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等派系屢見族譜序內,郡望一說尚待考證。(支殊達理)
堂號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範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少數民族,內遷後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這就是中國人的堂號,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實際意義。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套用廣泛,在中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於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誌,那么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誌。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琅琊堂:以望立堂。
邰陽堂:以望立堂。
另如:
1,浙江義烏市稠江街道霸陵橋村 堂號:1,敦睦堂 敦:厚道,睦:和睦,主人把房子取名為敦睦堂,是希望家人處事為人要厚道,相互間和睦共處,家和才能萬事興。 2,追遠堂
2,浙江東陽市南馬鎮大元村 堂號:至德堂
以上兩村3堂都是鄱陽郡,而且同宗。
家譜文獻
浙江嵊縣剡西鑒路支氏宗譜六卷,(清)支啟鳳著,清道光甲申年(公元1824年)永慕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江蘇無錫錫山支氏宗譜十卷,(民國)支鴻欽主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圖書館。
江蘇鎮江支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圖書館。
江蘇無錫尊敬堂支氏宗譜一卷,(民國)支菊泉修,1990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圖書館。
字輩排行
重慶黔江支氏字輩:大仁和中德
重慶彭水(含墊江縣)支氏字輩::原來的字輩:承,家,述,祖,肇,啟,鴻,圖,克,昌,紀,緒,永,教,詩,書。如今的字輩改為:述,祖,肇,(紹)啟,鴻,西,維,東,紀,宗,鶴,旌,傳,孝,友,駿,澤,蔭,豐,隆。
重慶永川、四川安岳支氏字輩:“良正錦少學仕含一國興維運中世澤萬雲競高慶官清民安泰福祿鈞吉祥道德應富貴傳後振家聲”。(支軍提供參考):良正錦紹學 四漢憶國興 維運忠仕友 萬源進高慶
浙江永康支氏字輩:“顯昭明遠康寧富貴壽元通達禮義忠信萬世榮昌德澤厚長文章華美方正賢良”。
浙江義烏支氏字輩:“愷悌敦恭敬祥光孝友睦嫻任恤黃通禮義成信福壽元亨瑞貞(26世起)排行:道德忠良方正昌達典錫輝煌功垂永久 命名:日法明章 學優登仕 國用純臣 家有令子
浙江金華支氏字輩:“廷士向步玉國進修”。
浙江樂清支氏字輩:“文佛永道崇尚宗廷思友德應邦敬廉從存誠秉紹裕後昌隆敦修法式時顯宏光大啟厥兆奇景朝揚克欽聖載嗣衍慶祥”。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富潤鎮(崇仁鎮)支鑒路村字輩:諱:華胄肇漢朝 有谷貽孫子 文簡名三唐 忠孝欽濟美 行:晉唐宋元明 奕葉傳芬芳 根木既盛大 源流斯久長
江西江西臨川支氏字輩:“勖茂仕國時君益本鄉秉應汝道萬 續字輩:一元自立志百世允垂芳學品崇東魯文才獻上邦 茹讕振玉海虹長”。
江西進賢支氏字輩:“學必中有成天朝可登(燈)明”。
安徽霍邱支氏字輩:“全萬連經本得道傳毅大中振永平和”。
安徽懷遠支氏字輩:“盛有俊從愛”。
安徽亳州支氏字輩: “家傳延祖訓,大道其鴻昌”。
安徽池州青陽支氏字輩:“學業承東擼,文彩觀上幫。芝藍江水起,珍玉海宏昌”。
江蘇鹽城支氏字輩:“斯世文林業,興邦利用賓,觀光明達繼,聯步慶良臣”。
江蘇淮安支氏字輩:“大支維效廣忠德”。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馬坡鎮支莊村 輩分是,官,德,亭 ,學,玉 ,慶,大,有,廣,前,修,(從山東菏澤市東明縣遷過來)
河南長垣、山東東明支氏字輩:“鳳永松修(現)昌”。
河南省開封縣杜良鄉支寨 輩分是:玉樹天新朕
河南濮陽支寨 等四地支氏一脈 輩分是:自18世起:悅協傳伯世 虔修昌運備 山壽知同恆 賢能樹觀日
湖北當陽支氏字輩:“學必中有存天朝可燈明”。
湖北隨州 支氏輩分: 正大家聲 宗德克明 承先起後 維善可貞 秉公崇道 品立名成 福自天錫 世卜安榮
山東德州陵縣鄧家村支氏字輩:“花開在玉樹,書中有清香” 家族堂號:驚世堂
山東省德州禹城市張莊鎮張莊村輩分表:萬棵德壽清祥富錄在山崗
山東濟南歷城區仲宮鎮支家嶺輩分:化、元、應、傳、景,學、仁、佩、振、宗。
山東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孟家村輩分:化、元、應、傳、景,學、仁、佩、振、宗。
山東臨沂市沂南縣雙堠鎮 輩分表: 鳳萬連茂盛、付開運興隆、恩全傳法力、長德慶祥來
貴州盤縣支氏字輩:治孟萬大紹,應國美秀宗,維興世昌隆,克明成太尹,天賜福祿重。{後世新譜}原本建華東,蘇南上槐籍,雄發俊開基,洪清共永立,祖德聲揚顯,耕呤富貴芳,
貴州龍里支氏字輩:“司建朝陽仁懷升實榮”。
陝西富平支氏字輩:原來的字輩:承,家,述,祖,肇,啟,鴻,圖,克,昌,紀,緒,永,教,詩,書。如今的字輩改為:述,祖,肇,(紹)啟,鴻,西,維,東,紀,宗,鶴,旌,傳,孝,友,駿,澤,蔭,豐,隆。
陝西省白河縣 輩分表: 世道昌農勝,宗德永元方
河北滄州市獻縣韓村鎮西村 (同回馬營,滄州地區均同宗) 輩分:春 保 慶 鈺 濟 樹 炳 培 錦 清 林 煥 均 續輩分30:金潤榮煒坦 鐘洪東秋坎 鋁河相炎奎 鐵澤桂燦坤 欽海根炬聖 釺江桓焯增 (取義“金木水火土”)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姚寨鄉楊寨村 輩份:萬玉方長蘭
黑龍江牡丹江、台灣支氏字輩:“春寶慶玉濟”。
北京支氏一支字輩:“天萬殿□山慶”。
支氏一支字輩:“學博品崇東土”。
貴州省安順市支氏字輩:
尚彥允昂貴浩大持邦倉翼年世謨天月正明盛起(後世)鐘毓仁文秀家傳有道德
京勤先祖亮後培定洪方春財安華順萬菠建優福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支父;
望居琅琊。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支姓的源流和郡望。
語通六國;
學諳五經。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學者支謙,字恭明,本月氏國人。博覽群經,世間技藝,多所綜習,兼通六國語。來游中國,獻帝未避亂於吳,孫權拜為博士。凡譯經四十九部,皆曲得聖意,辭旨文雅。下聯典指明代學者支立,字可與,嘉興人。事母孝,由舉人官翰林院孔目。深於經學,時人號為“支五經”。
風高神駿;
孝感靈禽。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僧人支遁,字道林,陳留人,隱居餘杭山,深思道行,先後在吳沃州立寺行道。哀帝時應徵召入京城,進洛陽東安寺,三年後又返回山中。能書法,善草、隸;又喜歡養馬,有人說這不是道中人所適宜的,他說:“貧道愛其神駿。”下聯典指唐代定州人支叔才,隋末年荒,曾在荒野中乞討食物。母親被賊抓住,他去申訴,賊憐憫他的孝心,放了他母親。母親得了癰疽,他吸瘡注藥。母親去世,他在墓旁築屋守孝,有白鶴在他身邊,人們以為是孝感所致。
林公終隱;
博士三傳。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支遁,隱居餘杭山,世稱“支公”,亦曰“林公”。下聯典指漢·支謙,受業於支亮,亮受業於支讖,人稱天下博者,不出三支。
孝親感賊;
篤學窮經。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支叔才事典,下聯典指明·支立事典。
五言通用聯
哀集五色雀;
孝感一鄉人。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代孝子支漸,貢州人。年七十,持母喪,負土成墳,既葬廬墓,蓬首垢面,哀號毀瘠。有五色雀萬餘,悲鳴若助哀然。一鄉為之感受化。
仰博士流韻;
承清官遺風。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學者支謙事典。下聯典指明代進士支可大,字有功,崑山人。萬曆間官禮部主事,清介自守,張居正欲引為銓曹,辭不受,累官湖廣巡撫,尋告歸。
博士善諸藝;
翰林通五經。
——李文鄭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末高僧支謙,字恭明,月支人,博覽經籍,世間多種技藝都較熟悉,兼通多種語言。來中原後,因戰亂避於吳,孫權拜他為博士,譯經四十九部。支謙學於支亮,支亮學於支讖,人稱“天下博者,不出三支”。下聯典指明代嘉興人支立,字可與,由舉人官翰林院孔目,精於經學,時人稱“支五經”。
七言通用聯
人崇支氏逍遙注;
我仰祗侯太平車。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高僧支遁,字道林,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人,一說河東林慮(今河南省林縣)人。所注《莊子·逍遙遊篇》,為時人的稱服。下聯典指宋代畫家支選,宋仁宗時官畫院祗侯。工界畫,所繪太平車、江州車特妙。樓閣亦佳,兼工雜畫。見《圖繪寶鑑》。
八言通用聯
五經淹通,詞林聞望;
三支博識,家學淵源。
——佚名撰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翰林院孔目支立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支謙、支亮、支識三位名士,時稱“三支”。
現代分布
安徽省
安徽亳州市譙誠區觀堂鎮支莊行政村
安徽亳州市張店鄉有支槽坊、支莊、支寨、支窯等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支家莊,支湖鄉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徐圩鄉支圩莊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龍亢鎮的東支和西支 韓廟,蘇圩,支嚴
安徽蒙城縣
安徽桐城新渡鎮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
安徽滁州市琅琊區&南譙區腰鋪鎮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烏龍鎮知母村
安徽碭山縣
安徽省青陽縣木鎮鎮南河村樓屋隊
安徽宿州市朱仙莊鎮李寨村支家莊
安徽阜陽市趙集鎮支廟村支莊
北京市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大南關村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劉丈村
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鄉南崗窪
北京市房山區城關鎮洪寺村
北京市房山區閻村鎮炒米店村二街
重慶市
重慶仁沱江津支坪村
重慶市奉節縣草堂鎮歐營村
重慶市梁平縣和林鎮平都村3組3號
重慶市紅爐、新店
重慶石柱黎場鄉
重慶永川雙石鄉6村6組
重慶黔江
重慶墊江
福建省
福建省浦城縣
甘肅省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衙下集鎮紅宇村
甘肅成縣支旗鄉
甘肅省蘭州市區
甘肅酒泉
甘肅天水市秦州區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康家莊村九經川 李家灣
甘肅康樂縣蘇集鄉塔關村
甘肅武威涼州區
廣東省
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黃略鎮支屋村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朝南鄉(現轄石塘鎮)雙坪村成家嶺村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蕉江鄉界頂村
貴州省
貴州盤縣劉官鎮支家屯村
貴州六盤水盤縣 保田鎮
貴州納雍縣龍場鎮以支塘村
貴州安順市麼鋪鎮支家村
貴州安順市東關辦事處永安村
貴州省安順市轎子山鎮大洞口村、大寨村支家寨
貴州省白市鎮地樣村
貴州省開陽縣雙流鎮雙永村
貴州貴陽市南明區太慈村郭老巷50多戶
貴州省黔南自治州龍里縣洗馬鎮大廠村田壩
貴州織金縣支家大麻窩
貴州省普安縣青山鎮(龍井村,窯上村,鐵廠)
貴州省普安縣新店鄉雨核村
貴州省畢節市層台鎮與吉場鎮
貴州省六盤水水城縣龍場鄉娛樂村
河北省
河北省保定定州縣北支合村南支合村
河北省保定地區唐縣王支村
河北省保定清風店
河北保定容城
河北省保定地區高陽縣
河北省保定唐縣北上素村
河北省深州市魏家橋鎮馮康莊村 支姓 40餘人
河北定州市支白土村
河北定州市清風店東崗
河北淶源縣楊家莊鄉支家莊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支各莊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三聖口鄉唐家堡村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信安鎮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趙圈鎮支家村(原河北衡水市桃城區孫窪鄉支家村)
河北省衡水市支麻申村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東劉貫村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太古莊鄉張騫寺村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太古莊鄉秦莊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太古莊鄉支李莊
河北省衡水市古城鎮勵橋村
河北新樂市赤支村&東陽村
河北省新樂市協神鄉店上村
河北藁城市崗上鎮杜村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護駕遲鎮黃龍村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於科鄉東杏園村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太古莊鄉西馬莊村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魏家橋鎮馮康莊村
河北省石家莊市辛集市辛集鎮支家方碑村(支方村)
河北滄州市任丘市南暢支村&任丘楮莊村
河北獻縣河北衡水武邑縣橋頭鎮東劉貫村及北口頭村
河北獻縣韓村鄉回馬營村
河北獻縣韓村鎮西村
河北省涿州市碼頭村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姚寨鄉楊寨村
河北省邢台市高開區火車站支姓家族
河北省邢台市平鄉鎮小西門村
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蓮子鎮北閆莊村
河北省阜城縣古城鎮勵橋村
河北高碑店
河北省容城縣小里鎮西小里村、東小里村
河南省
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馬欄鎮支家村
河南省長垣縣張寨鄉支寨村
河南省長垣縣南蒲區[原張寨鄉]支寨村
河南省長垣縣西郭莊
河南省內黃縣田氏鎮龍莊村
河南封丘縣青德
河南省新鄉王村鎮牛村
河南省新蔡縣宋崗鄉宋樓村楊集組
河南省新蔡縣頓崗鄉楊寨村委支小莊
河南商丘市睢縣胡堂鄉支莊村
河南鄢陵縣馬攔鎮支家村
河南省商水縣固牆鎮黃台村
河南省商水縣國營老支農場老支村中支村小支村小列村小李莊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馬營村
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逍遙鎮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老成鎮南關村
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虎崗鄉支莊
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虎崗鄉橫領店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生鐵冢鄉支莊
河南省開封縣杜良鄉支寨
河南省開封縣曲興鎮小菜寨,花神廟工
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支小莊
河南商丘市永城市李寨鄉支莊村
河南商丘市夏邑縣郭店鄉支樓村
河南南陽鎮平支張營
河南南陽淅川縣厚坡鎮趙寨村李家組
河南省舞鋼市尚店鎮小黃村
河南省舞鋼市八台鎮曹姚村
河南省陝縣西李村鄉支溝村
河南安陽市內黃縣田氏鄉龍莊村
河南安陽市內黃縣城關鎮支莊村
河南濮陽郎中鄉支寨
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頭站鎮
黑龍江省拜泉縣
黑龍江省牡丹江和穆稜
黑龍江省哈爾濱呼蘭區
湖北省
湖北省巴東縣大支坪鎮大支坪村
湖北省公安縣章莊鎮支家口村
湖北省隨州三里崗
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上車灣鎮支劉村
湖北省當陽市育溪鎮萬星村2組
湖南省
湖南張家界市慈利縣景龍橋鄉清泉村支家灣組
吉林省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江密峰鎮夾信子村三社
吉林省松原市
吉林省四平市
吉林省和龍市
江蘇省
江蘇無錫惠山區石塘灣鎮梅涇村西棚棚
江蘇無錫錢橋鎮的,有大支巷,小支巷,塘泗橋三個地方姓支
江蘇南京市江寧區谷里鎮
江蘇省江陰市利港鎮東支村
江蘇如皋市支家莊
江蘇靖江西來鎮
江蘇常熟支塘鎮
江蘇灌雲縣圩豐鎮支溝村
江蘇連雲港東海縣雙店鎮
江蘇省張家港市西張鎮支塘村(現為鳳凰鎮雙龍村)
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蔣橋村
江蘇省蘇州市渭塘鎮騎河村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支家堰村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欽工鎮東支村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欽工鎮西支村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季橋鎮大灣村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灰墩 支春海
江蘇省漣水縣南祿鄉三旗村
江蘇建湖縣蘆溝鎮和唐橋村
江蘇省興化市安豐鎮江曹村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馬坡鎮支莊村
江蘇鹽城
江蘇沭陽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朝陽路
江蘇灌雲縣圩豐鎮支溝村
江蘇揚州寶應涇河
江蘇揚州江都市
江蘇南通文峰街道五步口村
江蘇南通港閘十里坊
江蘇省漣水縣南祿鄉三旗村支莊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歸莊雙涇村)
江蘇新沂又一村莊50-60戶全部姓支
江蘇省崑山市石牌上社塘村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
江西省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石埠鄉霞源村
江西省南昌湖東村烏龍頭支氏
江西省進賢縣七里鄉支家村&雲橋鄉支家村
江西省進賢縣白圩鄉葫塘村
江西省進賢縣下埠鄉院澤支家
江西省進賢縣羅溪支家村
江西省進賢縣張公鎮上支村
江西省進賢縣鐘陵鄉范塘支家村
江西撫州臨川區羅湖鎮支家村
江西撫州臨川唱凱鎮(唱凱支家村和北保支村)
江西撫州臨川唱凱鎮段上支村
江西撫州臨川羅湖鎮白水渡支家
江西省餘干縣社庚鄉前方村
遼寧省
遼寧省義縣二虎橋村
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下夾(家)河鄉支家村
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高台鎮有個老支家 西平鄉南平村
遼寧省鞍山市海城
遼寧省鐵嶺縣大凡河鎮英守屯村
遼寧省本溪
遼寧省新民市大民屯鎮新莊村(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
遼寧錦州市凌海(原錦縣)東花鄉*西張村*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卓資縣梨花鎮豐恆村頭道泉
內蒙古鄂爾多斯
山東省
山東費縣汪溝鎮支家莊
山東淄博沂源縣支姓
山東省鄒平縣西董鎮馬家寨村
山東濱州惠民縣桑落墅鎮支家村
山東濱州市經濟開發區里則街道辦事處
山東濱州市無棣縣車王鎮溫家廟村
山東濟南歷城區仲宮鎮支家嶺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孟家村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鎮大澗溝村
山東省濟南市吳家鋪,支家胡同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垛石鎮支家官莊村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菜園集鄉支寨村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三春集鎮三春村
山東省滕州市西崗鎮東滿莊村
山東省滕州市洪緒鎮楊元村
山東聊城開發區李太屯
山東聊城東昌府區閆莊
山東省德州市陵縣鄭家寨鄧家村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相邸鎮西楊圈
山東省德州禹城市張莊鎮張莊村
山東諸城
山東省單縣才堂鎮邵廟村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夏蔚鎮南莊村均有支姓。
山東臨沂市沂南縣雙堠鎮下屬多個村莊如花石山子、暖和崖子、營後、師古莊等均有支姓。
山東省臨沂市隨家店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
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綠礬崖村
山西省
山西晉城陽城縣次營鎮支溝村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西河鄉上李丘村
山西神峪溝鄉支家莊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南柴村
山西臨汾鄉寧縣西交口鄉支家莊 後支家莊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東壚鄉西南村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支北莊 支社村
山西絳縣郝莊鄉大角村
山西省聞喜縣南支村人
山西聞喜縣禮元鎮南支村和北支村
山西省聞喜縣石門鄉劉莊冶村
山西省靈丘支窪 (另靈丘李莊)
山西省懷仁縣裡八莊支家小村
山西省朔州平魯下木角
山西省芮城縣東壚鄉西南村
山西省靈丘三山村
山西省靈丘縣大作村
山西河津魏家院
山西省繁峙縣沙河鎮西沙河村
山西省平遙縣段村鎮南常村
陝西省
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雙橋頭村
陝西扶風縣支塘村
陝西省白河縣
陝西富平流曲東川六隊
陝西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鄉洞坡村支家場
陝縣西李村鄉支溝村
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支家溝
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孟村鎮胡家村一組(支家河)
陝西省華縣瓜支家村
陝西三原縣渠岸鄉支家村
陝西省長武縣亭口鄉支村
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張村鎮王山底村支澗村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支家村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齊村鄉支溝村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寺溝鎮的阿姑社村
上海市
上海青浦縣青浦鎮支家弄 周莊鎮支巷村
四川省
四川省 漢源縣 約有幾十人
四川省 瀘州瀘縣
四川省安岳縣李家街
四川省德陽市新中鎮
四川省中江縣富興村
四川宜賓興文縣
四川省廣漢市新平鎮
雲南省
雲南支那鄉支東村
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沙鍋沖村
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柳溪鄉水果村
浙江省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三界鎮支浦村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富潤鎮(崇仁鎮)支鑒路村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甘霖鎮江田村
浙江省仙居縣福應街道支埠頭村
浙江台州玉環縣坎門釣艚支氏家族
浙江嘉興市郊區新篁鎮支家橋村
浙江省樂清市白石鎮岐元村
浙江省樂清市白石鎮大岙村(與隔壁村白石鎮岐元村同宗,該村所有支姓屬三房)
浙江省樂清市樂成東山村
浙江省樂清市四都鄉丁岙村
浙江省餘姚陸埠鎮支溪岙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靈溪村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龍頭村
浙江省溫州市騰橋支岙村(自樂清市白石鎮岐元村遷來)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
浙江省舟山市白泉小支村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冊子鄉南岙村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冊子鄉桃夭門村
浙江省平陽縣蕭江鎮蘭花橋村(於明清由樂清市白石鎮岐元村遷來)
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象珠鎮九里口村
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上前倉徙居長塘灣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新獅街道放生塘村下水灘自然村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稠江街道霸陵橋村(後申塘)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南馬鎮大元村
浙江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中岙行政村將坑自然村
浙江省樂清市樂成鎮東山村
浙江省龍游縣龍游鎮上竽頭村 (旁邊還有數村)
浙江杭州市西湖區袁浦鎮浦塘村
浙江杭州上城區近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