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破浣溪沙·一霎燈前醉不醒

《攤破浣溪沙·一霎燈前醉不醒》是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上片容若試圖以醉來逃避離情的真實心態,淒楚之意頓現。下片引出人生感慨,實是自我解脫之語。全詞語言淺淡,明白如話,似醒似醉,意境飄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攤破浣溪沙·一霎燈前醉不醒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攤破浣溪沙
一霎燈前醉不醒,恨如春夢畏分明。淡月淡雲窗外雨,一聲聲。
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攤破浣溪沙:詞牌名,一名《山花子》,實為《浣溪沙》之別體,不過上下片各增三字,移其韻於結句而已。雙調,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四句兩平韻。
②一霎(shà):謂時問極短,頃刻之間,一下子。
③春夢:春夜的夢,比喻轉瞬即逝的好景。也比喻不能實現的願望。
④鷓鴣(zhè gū):鳥名,體形似雷鳥而稍小,頭頂紫紅色,嘴尖,紅色,腳短,亦呈紅色。
⑤短長亭:短亭和長亭的並稱,指送別的地方。

白話譯文

醉倒在燈前久久不曾醒來。愁緒迷離如同春夢,最好不要變得太清晰,否則更教人傷感。窗外雲淡淡,月溶溶,漸淅雨聲教人傷懷。
人說情到濃時就會轉淡,我如今真的已不再多情。又聽到短亭、長亭外鴣鷓啼叫不停,更憑添淒涼無奈。

創作背景

盧氏亡故後之次年即康熙十六年(1677年),納蘭對亡妻的思念還是不能忘懷,在一個雨夜試圖用“醉”來逃避離情,心生感慨而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容若試圖以醉來逃避離情的真實心態,淒楚之意頓現。“一霎燈前醉不醒,恨如春夢畏分明”,孤燈之前,一下子沉醉不醒,又怕醉中夢境與現實分割開來。在這首詞上,容若做了一些詞語上的技術處理,開篇句仿佛是一組動靜交替的畫面,做到了情景交融,相互映襯。這句起篇,令整首詞有了似醒似醉、似睡非睡的模糊意境。接下來一句“淡月淡雲窗外雨”,雲和月在雨夜淡淡的,看上去朦朦朧朧似乎要落淚的樣子,這真是將離愁寫到了極致,而前一句“恨如春夢畏分明”也分明說道,這份悲愁無可替代。“淡月淡雲窗外雨,一聲聲”,納蘭不願面對現實,便要入夢逃避,但又無法安然地睡去,似夢非夢之中,離愁之意優如窗外細雨,淅淅瀝瀝,連綿不斷。
下片引出人生感慨,實是自我解脫之語。“人道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人說若太多情,情意就會變得淡薄,而現在納蘭已經真的不再多情了。 “真箇”這看似極平常極淡的兩字,卻是不尋俗之光亮,值得再三玩味,情深到無,還要加上“真箇”兩字強調,越讀越有“愁多翻自笑,歡極卻含啼”反語意味。而反語一旦讀穿,比直語更讓人心酸。“又聽鷓鴣啼遍了,短長亭”,可是窗外又傳來鷓鴣啼鳴之聲,不知那送別的短亭長亭之處是否有人駐足傾聽。這句結語使得詞的整體風格更顯得冷清生動,孤寂格外分明。
上下片結構相似,皆作前景後情之語,又交織渾成。全詞語言淺淡,明白如話,似醒似醉,意境飄搖。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此詞依然延續離愁別恨的主題。上片詞人意欲借酒消愁,卻離恨不絕,一句害怕太過分明,淒楚之意頓現。月、雲、雨的景物鋪墊,進一步渲染了淒清的情感。下片明寫自己已不多情,實是自我解脫之語。末二句用鷓鴣的淒切叫聲將這種痛苦心境進一步加強,推翻前語。全詞景中有情,情語、景語交錯,將沉痛、淒婉、哀傷之意表現得自然真摯。”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