攣

漢字。具有多重詞性多種含義。主要是指手腳蜷曲不能伸開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攣
  • 讀音:luán
  • 倉頡:YCQ
  • 筆順編號:4122343112
  • 四角號碼:00502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 U+631B
基本信息,漢字演變,常用詞組,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常用辭彙列表,藥品,

基本信息

◎ 手腳蜷曲不能伸開:痙~。
◎ 互相牽繫。
English: tangled; entwined; crooked
部首:手,部外筆畫:6,總筆畫:10
五筆86&98:YORJ
四角號碼:00502
統一漢字 U+631B
攣 拼音:luán
部首:手,部外筆畫:6,總筆畫:10
五筆86&98:YORJ 倉頡:YCQ
● 攣(攣) luánㄌㄨㄢˊ
◎ 手腳蜷曲不能伸開:痙~。
◎ 互相牽繫。
◎ 攣 攣 luán〈動〉
(1) (形聲。從手,羉( luán)聲。本義:維繫,牽繫)
(2) 同本義 [tie]
攣,系也。——《說文》
有孚攣如。——《易·小畜》。馬注:“連也。”
(3) 又如:攣綴(聯結);攣結(糾結);攣牽(牽制;束縛);攣索(繫繩);攣格(捆縛;束縛)
(4) 抽搐,痙攣;手足蜷曲不能伸直 [contraction]
痿躄為攣。——《素問·疏五過論》
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宋· 王安石《洪範傳》
(5) 又如:攣曲(蜷曲);攣臥(蜷曲而臥);攣屈(蜷曲)

漢字演變

攣

常用詞組

◎ 攣跪 luánguì
[crooked feet and hands; hands and feet bent-as with rheumatism] 病名。手腳彎曲不能伸展
已大風攣跪。——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攣縮 luánsuō
[contracture] 肌肉、腱、韌帶產生畸變或變形的瘢痕組織的持久性短縮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 攣
《唐韻》呂員切《集韻》《韻會》《正韻》閭員切,𠀤戀平聲。《說文》系也。凡拘牽連繫者皆曰攣。《易·中孚》有孚攣如。《疏》相牽繫不絕之名也。《前漢·鄒陽傳》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韓愈·元和聖德詩》解脫攣索。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龍眷切,音戀。手足曲病也。《史記·蔡澤傳》蹙齃膝攣。
又與戀通。眷也。念也。《前漢·外戚李夫人傳》攣攣顧念我。《注》攣,讀曰戀。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攣
系也。從手䜌聲。呂員切

《漢語大詞典》

攣1 [luán ㄌㄨㄢˊ]
[《廣韻》呂員切,平仙,來。]
“ 攣1 ”的繁體字。
1.牽繫不斷;連綴。《易·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孔穎達 疏:“攣如者,相牽繫不絕之名也。”《漢書·敘傳上》:“既系攣於世教矣,何用大道為自眩曜?”《太平廣記》卷三七六引 唐 戴孚 《廣異記·鄭會》:“於溝中得其屍,失頭所在。又聞語云:‘頭北行百餘步,桑樹根下者也。到舍,可以谷樹皮作線攣之。’” 明 陸采 《懷香記·畢姻封錫》:“伉儷恩濃,唱隨道始,赤繩早攣雙踵。”2.抽搐,痙攣。《素問·皮部論》:“其(邪)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 王冰 註:“攣,急也。”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肉綻筋攣四蹄脫,七馬死盡無馬騎。” 宋 王安石 《洪範傳》:“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3.捲曲不能伸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後漢書·楊彪傳》:“ 彪 見 漢 祚將終,遂稱足攣,不復行。” 宋 王安石 《贈陳君景初》詩:“攣足四五年,下針使之走。”《清史稿·孝義傳·崔長生》:“﹝ 崔長生 ﹞生而瘖,手又攣。”
攣2 [liàn ㄌㄧㄢˋ]
[《集韻》龍眷切,去線,來。]
同“ 戀1 ”。“ 攣2 ”的繁體字

常用辭彙列表

攣囚】拘禁。 清 昭連 《嘯亭續錄·性情之偏》:“ 迎兒 年方十二,累行笞撻窮冬髀縛,絕其飲食,攣囚至死。”
攣曲】蜷曲。《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膝攣” 唐 司馬貞 索隱:“謂兩膝又攣曲也。”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江 浙 無兔,系筆多用羊毛,惟 明 、 信州 為佳,毛柔和而不攣曲。”
攣拘】拘泥,拘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秦 信左右而殺, 周 用烏集而王。何則?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於昭曠之道也。” 唐 韓愈 《送文昌師北游》詩:“攣拘屈吾真,戒轄思遠發。”
攣臥】蜷曲而臥。 唐 孟郊 《吊盧殷》詩之四:“攣臥歲時長,漣漣但幽噫。”
攣屈】蜷曲。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上·耆域》:“時 衡陽 太守 南陽 滕永文 在 洛 寄住 滿水寺 ,得病經年不差,兩腳攣屈不能起行。”
【攣朐】同“ 攣拘 ”。
攣株】彎曲的枯樹根。喻無用之材。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帥閫賓賢》:“但 范逵 溝中朽斷, 鄧野 攣株,無能棟樑清廟,待斵工師;惟有薦賢一念,可以少報萬一。”
攣格】捆縛,束縛。《法苑珠林》卷一○九引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齊王氏》:“欲屈手搏頰,求乞哀助,而手被攣格,不得至頰。”
攣索】繫繩。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解脫攣索,夾以砧斧。婉婉弱子,赤立傴僂。” 錢仲聯 集釋引 祝充 曰:“攣,系也。”
攣拳】蜷曲。 宋 蘇軾 《淨因院畫記》:“如是而攣拳瘠蹙,如是而條達遂茂。” 清 金人瑞 《癸未秋興》詩之二:“蜜蜂蝴蝶已懶惰,即看蒼蠅亦攣拳。”
攣弱】蜷曲而孱弱。《新唐書·后妃傳下·肅宗章敬吳太后》:“生 代宗 ,為嫡皇孫。生之三日,帝臨澡之。孫體攣弱,負姆嫌陋,更取他宮兒以進,帝視之不樂,姆叩頭言非是。”
攣圈】同“ 攣拳 ”。
盧照鄰 《釋疾文》:“長攣圈以偃蹇,永伊鬱以呻嚬。”
攣牽】牽制;束縛。 清 惲敬 《前光祿寺卿伊公祠堂碑銘》:“振臂一呼,力破攣牽。”
攣結】糾結。 清 彭紹升 《曾孝女傳》:“既滅火, 衍綸 身覆母,兩體攣結不得解。”
攣綴】聯結。《太平廣記》卷三五引 唐 無名氏《仙傳拾遺·馮大亮》:“即取皮攣綴如牛形,斫木為腳,以繩系其口,驅之遂起,肥健如常。”
攣踠】手足屈曲不能伸展之病。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永州 之野產異蛇……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
攣廢】風癱。《陳書·孝行傳·司馬暠》:“及至都,以中風冷,遂致攣廢,數年方愈。”
攣蹇】因攣縮而致跛。《隋書·盧愷傳》:“ 肅 左足攣蹇,才用無算, 愷 以 威 故,授朝請郎。”
【攣縮】蜷曲。《三國志·魏志·倉慈傳》“遙共祠之” 裴松之 注引三國魏 魚豢 《魏略》:“ 燉煌 俗,婦女作裙,攣縮如羊腸,用布一匹。” 宋 洪邁 《夷堅丙志·魚肉道人》:“ 黃元道 ……得風搐病,兩手攣縮不可展。”《元典章·吏部六·儒吏》:“手腳攣縮,口鼻耳內皆有灰燼,委是生前被火燒死。” 沈從文 《牛》:“它那一隻被木榔槌所敲打過的腿時時攣縮著,似乎不是一天兩日就會轉好。”
攣躄】手腳屈曲不能行動。 晉 無名氏 《蓮社高賢傳·佛馱邪舍尊者》:“有沙門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敺之,遂手足攣躄。” 宋 陸游 《養生》詩:“攣躄豈不苦,害猶在四支;二豎伏膏肓,良醫所不治。”
【攣2攣】眷念。攣,通“ 戀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 顏師古 註:“攣音力全反,又讀曰戀。”

藥品

證名。出《素問·異法方宜論》。曲而不伸之狀。常與拘、急並稱,如拘攣、攣急,多屬筋病。可分虛實寒熱四證。虛攣多因血虛不能養筋,治宜補肝血、養筋脈,用四物湯、養血地黃丸等方。實攣由外受風寒,內有實熱等所致,治宜外散風寒,內清實熱,活血舒筋,用活血通經湯。寒攣則脛逆而痛,筋攣骨痛,治宜通陽散寒,活血通脈,用烏頭湯、《千金》薏苡仁湯等方。熱攣,即《內經》所謂肝氣熱則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治宜清熱養血,滋陰通絡,用生地、當歸之屬;或六味丸加牛膝、當歸等(見《證治準繩·雜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