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撫邊鄉
舊屬底木達縣,現位於
小金縣撫邊河左岸,境內有糧台老街、萬里城和象鼻山等,因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要塞。
乾隆三十六年(1771)金川戰事再起時,大將軍溫福由汶川出西路,尚書桂林為四川總督率師由打箭爐出南路,夾攻小金川。
撫邊是小金川門戶,清軍在這裡遭到藏軍頑強抵抗,1773年溫福戰死於撫邊象鼻山,另有2000清兵陣亡。
清廷震怒,換帥增兵,加大了對大小金川的強烈攻勢,以致血流成河、萬戶蕭疏。
乾隆年間在嘉絨地區進行的兩次金川之役,是乾隆“十大武功”中耗時最久、耗資最巨的戰爭,給嘉絨地區帶來了巨大影響。
1935年6月18日至23日,毛澤東率中央機關進駐撫邊,在這裡留下許多動人故事。
地理氣候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撫邊鄉平均
海拔2400米,頗高路陡,峰高谷深,交通不暢,信息不靈,是邊遠落後的貧困鄉鎮。春寒秋涼,夏短冬長,屬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隨地貌呈立體變化。年平均氣溫13.7℃,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23.6℃,最冷為1月,平均
氣溫2.5℃。年平均雨量1021.7毫米,年均日照1337.6小時,日照率30%,無霜期243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巨大。土地資源豐富、森林資源豐富、山珍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豐富、水利資源豐富、旅遊資源豐富。
地方特產
木耳
被國 家定為“黑木耳質標”的
木耳,“天然高級保鮮品”的
香菇,“真菌之花”的
竹蓀,“山菜之王”的蕨菜等綠色食品享譽國內外,是全國森林蔬菜八強縣和乾菜食用菌基地縣。盛產杜仲、黃柏、厚柏、天麻、烏藥等名貴中藥材,是四川省中藥材基地縣;盛產核桃、
油桐、板栗等乾果和刺梨、獼猴桃等野果。竹蓀 名貴特產。又名竹菌,又“菌中皇后”、“山珍之王”、“植物雞”美名馳名中外。唐代《西陽雜俎》中已有記載,最早只有帝王才能享用。含蛋白質高達32.8%。
蕨菜
別名蕨兒菜、鹿角菜、
拳頭菜等。蕨菜是鳳尾蕨科蕨屬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國和日本。蕨菜是一種野生蔬菜,在自然條件下生長,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生長在山坡陰地及林緣中。近幾年來也開始人工栽培。
農業資源
畜牧業
撫邊鄉結合本地實際,發展的有本地特色的
經濟。
畜牧業發展,實現人平年出欄10隻雞,戶平年出欄2頭豬,社平年出欄100隻肉羊。注重優良品種和
養殖技術的引進,因地制宜地培植養殖大戶,形成示範帶動機制,逐步實現規模養殖。木耳、長時期菇的科學規範種植。木耳、香菇常產穩定在1萬和1.5萬公斤左右。
種植業
天麻等中藥材的試點種植。通過宣傳發動,形成“戶帶社、社帶村”發展機制,鄉、村、社幹部、黨員帶頭試種,把風險留給自己,把經驗和實惠留給民眾。
抓好“兩個招商引資”:
①礦產資源開採的招商引資。經考察得知,該鄉錳礦儲昊100萬噸以上,石英礦在80萬噸以上。
②土地流轉經營的招商引資,發展種養業大戶,以大戶帶動各農戶,增加科技含量。五是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16萬元(民眾以勞折資),改造公路7公里,鄉內村道10公里;投資6萬元維修加固場鎮河堤200米;投資13萬元修建了橋面。為鄉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特色產業——石英礦
品質佳,石英脈為乳白色,局部灰白色,
玻璃光澤,斷口油脂光澤,該礦通過少量深部工程控制,礦床儲量超過100萬噸,開採條件好,是加工電子級矽微粉、球形矽微粉的優質原料。經
清華大學材料工程與科學系粉體工程研究室對該縣18個礦樣(川西北地質隊取樣)分析,其SiO2含量98.18-99.82%,Al2O3含量0.079-1.60%,Fe2O3含量0.006-0.016%,K2O、Cr2O3、Na2O、CaO、SO3含量也非常低。
撫邊鄉的脈石英礦品做成的球形矽微粉可用於積體電路的封裝和
航空航天、精細化工、大面積電子基板和日用化妝品等高新技術領域。
生產球形矽微粉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具有發展前途的新興產業。
長征秘聞
歷史之魅:“毛先生”感召撫邊青年
在小金丹巴一線,問及
乾隆打金川的事,無論老幼,都能給你說上幾段。近300年前清乾隆年間在嘉絨地區進行的兩次金川之役,是乾隆“十大武功”中耗時最久、耗資最巨的戰爭,給嘉絨地區帶來了巨大影響。
撫邊鄉原屬底木達縣,位於小金縣與兩河口的撫邊河左岸,因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要塞。乾隆打金川時,撫邊曾激戰,數千清兵戰死,大學士溫福也於戰火中死在撫邊象鼻山。1935年6月18日至23日,
毛澤東率中央機關進駐撫邊,在這裡留下許多動人故事。但長期以來,撫邊一直在媒體視線之外,因此本報成為紅軍過境70年後第一家到此採訪的大報。
毛先生說大白話
1935年6月18日傍晚,
中央紅軍軍委直屬部隊進駐撫邊,一個穿灰布長衫的高個子帶著警衛住進破碉村羅茂才家。羅當年40餘歲,
務農。羅聽戰士們喊長衫者“先生”,便跟著喊,後來才知先生姓毛,叫毛澤東。毛先生待人客氣,他說的湖南話羅茂才和鄰居們都聽不懂,毛就有意放慢語速,用大白話給大家講
道理,“我們窮人要團結,要打倒那些為富不仁的壞人。”正說著,警衛員喊開飯了,羅見毛與戰士們吃的只有包穀糊糊,就進屋端出一碗鹹菜。毛先生不受,推不過,收了。後來離開羅家時,毛叫戰士給羅留下兩塊大洋。 紅軍總政文工團在老街城隍廟戲台演節目,兩盞煤氣燈把舞台照得雪亮。
演出前,毛先生登台講話,台下有一千多民眾,“撫邊鄉能來的人都來了。”郭貴忠說,“毛先生最後說:撫邊有志氣的青年,請跟我一起北上去!”
61人參軍3人回
當地共有61位青年男女參加
紅軍,多年征戰後,只有三人回來過:鄧玉蘭,女,解放後曾任南京市委副書記,1962年回撫邊,1986年去世,骨灰由子女送回撫邊安葬;羅海清,機槍射手,1961年回過家鄉;宋全勝,解放後回到阿壩汶川工作,已去世,但他的兒女們每隔幾年就要回來祭祖。
給無名紅軍上墳70年
九人紀念小組成員村民徐廣才父子懂
中草藥,先後收治21名紅軍傷員,治好20位。有一位因年齡偏大、傷勢嚴重,去世了。徐家父子把他安葬在雲盤村自家墳地里。70年過去了,年年清明,徐家的子子孫孫遵從
祖訓,還在給這位不知姓名的老紅軍上墳,他們已經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村民劉興海家曾住了6位傷員,將息半個月後,戰士們要歸隊了,而大部隊早已走遠。劉擔心他們找不到路,竟帶著戰士們翻過海拔4000多米的夢筆山,走了一兩百里,才在馬爾康追上大部隊。臨別時,紅軍對劉說:老哥,沒啥送你的,這兩把軍刀留給你作紀念吧。那兩把軍刀。70年了,依然
沉甸甸泛著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