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由長林島、燕窩島、撓力河三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一處七星河市級自然保護區合併而成。
上世紀50年代開始開墾,開發規模較大的時期在1960~1980年代。1960年代前,寶清縣的東北部有大片荒原(
七星河下游右岸和大、小撓力河之間),俗稱東大荒。
從1956年開始,10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先後在寶清縣境內外建起國營農場群。
從1960年代起,有青原和十八里兩鄉的部分村屯,分別先後到毛家窩棚、小老等窩、黃鳳梨崗、黑林子崗、狼洞窩等地建立開荒遠征點。
1973年涼水鄉的聚寶山村也擠進此地開荒建點。
1975年十八里鄉報國村,遠徵到
七星河東方的五棵樹一帶開荒建點。1979年至1981年,經縣統一規劃,經政府批准,在東大荒先後建立起16個機械化開荒點,兩個鄉,即東升鄉和建平鄉。
到1980年代初期,撓力河
流域中寶清站和保全站以上的
沼澤率分別降到20%和17%,寶清站至萊咀子站間的沼澤率為43%。
到1990年代末,撓力河上游的
沼澤率已不足10%,中下游已降至17.1%。
2001年,黑龍江省水產局成立撓力河水域漁政管理委員會,將撓力河禁捕期改為4月15日至6月20日。
2002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
2005年,撓力河處於停止捕撈狀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三江平原腹地,地跨寶清、富錦、饒河、撫遠三縣一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32°22′29″~134°13′45″;北緯46°30′22″~47°24′32″。總面積為160601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37047公頃,緩衝區面積53128公頃,實驗區面積70426公頃。
地貌
可劃分為低山丘陵、山前台地、一級階地、高低河漫灘和水面六個類型。保護區範圍內海拔高度在41.9至834.4米之間,保護區最高峰為龍山,海拔834.4米,坡降1/50至1/500。
水文
保護區內主要河流及湖泊有:撓力河、七星河、蛤蟆通河、寶清河、小清河、七里沁河、和無名湖等。
撓力河為
烏蘇里江左岸的較大支流之一。明代稱諾雷河,《吉林通志》稱諾羅河,均同滿語意為“河床流蕩不定”。撓力河發源於
完達山脈北坡,
勃利縣境內七里嘎山。幹流由西南流向東北,經勃利、寶清,於饒河縣東安鎮從左岸注入
烏蘇里江,全長596公里,
流域面積23988平方公里。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動物
野生動物593種;有脊椎動物6綱38目96科218屬373種,其中許多種類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據初步調查,主要脊椎動物有:黑熊、狍子、狐狸、麝鼠、雪兔、馬鹿等;鳥類有大雁、綠頭鴨、丹頂鶴、白鷺、蒼鷺、羅紋鴨、紅嘴鷗、東方白鸛等。除此還有多種魚類,如鯽魚、鯉魚、北方泥鰍、鯰魚、草魚、狗魚等,蛙類主要為黑龍江林蛙。
植物
野生植物400多種,如烏拉苔草、漂筏苔草、蘆葦、香蒲、小葉章、修氏苔草、野大豆、黃芪、蒿類、柳葉鄉線菊、沼柳等。2000年由國家環保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委員會出版的《中國瀕危植物紅皮書》中,有五種水生植物被列入,其中,蓴菜和貉藻被列入Ⅰ級;而蓮、浮葉慈菇和烏蘇里狐尾藻被列為Ⅱ級。
生態價值
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植物1047 種,有動物539 種,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持著內陸濕地系統的完整性、自然性,保存了野生生物種類的豐富性、多樣性及生物特有的遺傳基因,在全球同一生物帶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三江平原原始濕地景觀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