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總體方案

《推動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總體方案》是2023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推動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總體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3月11日
頒布時間,全文,

頒布時間

2023年3月11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推動川渝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總體方案》的通知。

全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對支持萬州、達州、開州(以下簡稱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作出明確部署。萬達開地區位於三峽庫區和秦巴山區腹心地帶,總面積2.41萬平方公里,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關口和成渝地區東出北上的主要門戶,2022年常住人口814.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4283.2億元。區域內紅色文化、移民文化、巴蜀文化等歷史文化璀璨多彩,天然氣、鋰、鉀等礦產資源富集,道地中藥材、富硒農產品等山地農業資源稟賦良好,統籌發展基礎好、潛力大。推動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生動實踐,是引領渝東北川東北一體化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是推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促進省際交界地區統籌發展的積極探索。為推動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加強規劃、政策、項目統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地區與地區、產業轉移與生態保護的關係,發揮川渝東出北上門戶優勢,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共同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共同打造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經濟實力持續增強、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省際交界地區統籌發展新範例。
(二)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觀念、整體聯動。堅持統籌發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穩紮穩打、久久為功,研究制定看得見、摸得著、見實效的政策舉措,協同推進規劃銜接、政策對接、產業連結,探索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的統籌發展制度體系,提升整體發展能級,帶動周邊區域協調聯動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構建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推動適宜發展地區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人口集中承載,降低生態脆弱地區土地開發強度、低效過度投入、生態環境負荷,共同打造綠色發展底色。
堅持改革創新、重點突破。以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為引領,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消除區域市場壁壘,立足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抓住突出、緊迫的關鍵性問題,探索符合高質量發展的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以重點改革“小切口”推動統籌發展“大突破”。
堅持民生為本、共建共享。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根本目的,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補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增加優質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動各項改革發展成果普惠化、便利化,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戰略定位。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樣板。立足良好的生態本底和獨特的生態功能,切實抓好三峽庫區腹地水源涵養、秦巴山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構建青綠交織、山水相依的跨區域生態網路,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打造生態價值有效轉化的綠色發展新範例。
統籌發展制度創新先行區。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統籌發展體制機制,系統推進規劃管理、生態保護、產業協作、土地利用、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不斷激發區域協調發展新活力,為省際交界地區統籌發展提供借鑑。
全國綜合交通物流樞紐。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效銜接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強化物流集散中心功能,加快構建鐵公水空立體交通物流通道,打造連線東西、溝通南北的綜合交通物流樞紐。
川渝東北地區重要增長極。積極服務川渝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強化產業鏈價值鏈對接協作,挖掘天然氣、鋰、鉀等礦產資源和大三峽、大巴山等文旅資源,提升先進材料、能源化工、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文化旅遊等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高效集聚,打造引領帶動渝東北川東北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中心。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統籌發展制度體系加快建立,區域經濟實力、生態質量、樞紐功能持續提升,聚集發展態勢加快形成,支撐渝東北川東北一體化發展作用不斷增強。
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三峽庫區腹地核心作用進一步凸顯,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能力不斷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安全支撐作用有效發揮。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達到50%。
通道樞紐功能顯著增強。內暢外聯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加快構建,鐵公水空集疏轉運能力顯著增強,綜合物流成本有效降低,智慧物流效率不斷提升。高速公路網路進一步最佳化,社會物流總額在“十四五”期間翻一番。
重點合作領域取得突破。招商引資、項目管理、市場監管等經濟管理許可權實現跨區域協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一批關鍵性、支撐性、撬動性項目建成運行。
內生髮展動力明顯提升。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協同效率不斷提高,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碳達峰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綠色創新發展潛能不斷激發,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統籌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統一協調的區域規劃、政策設計、項目管理體系加快形成,妨礙要素市場化配置的行政壁壘逐步減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斷降低,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實現突破,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統籌發展制度成果。
到2035年,地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協作水平明顯提高,全國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功能更加突出,統籌發展制度體系日益完善,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領域引領渝東北川東北一體化發展作用更加凸顯,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形成一批可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省際交界地區統籌發展的經驗做法,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
(五)區域發展布局。
統籌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加強區域協調聯動,突出主軸驅動、帶狀串聯、組團互動,促進城市相向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一軸、兩帶、三組團”的區域發展布局。
“一軸”即以區域內長江黃金水道、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高速鐵路及達州至萬州鐵路為經濟發展主軸。綜合發揮萬州至開江至達州高速公路、沿長江高速公路等國省道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沿線區域聯結互動,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打造統籌發展“主骨架”。
“兩帶”即以重慶至西安高速鐵路和重慶至襄陽鐵路沿線重點城鎮和產業功能區為經濟發展帶。發揮骨幹交通作用,推進產業梯次布局、集群發展,提高區域產業發展水平,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區。
“三組團”即以萬州區、達州市、開州區城區為支撐的城市功能組團。發揮其組織生產生活、承載發展要素的重要作用,強化城區互動發展,推動城區與重點城鎮聯動發展,協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人居環境。適時在具備條件的交界地區探索共建統籌發展先行區。
二、共築山青水美的綠色生態屏障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國家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建設,共建三峽庫區生態廊道、秦巴山區生態屏障,協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強化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打造森林豐茂、山清水秀、地宜耕植、生物多樣的綠色生態屏障。
(六)打造三峽庫區生態廊道。以保護長江母親河、提升全域水質為中心開展“三水共治”,深入推進長江幹流及主要次級河流水環境協同治理,強化河流、湖泊、水庫、渠系、濕地等支撐作用,統籌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形成縱橫成網、功能完備的生態廊道。實施三峽庫區消落帶綜合整治和岸線保護,加強三峽庫區長江鱘、珙桐、崖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長江防護林、公益林建設,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生態治理工程,對坡耕地、四荒地、疏幼林地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七)築牢秦巴山區生態屏障。以保護秦巴山區森林資源安全、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強化秦嶺、大巴山等山脈自然風貌整體保護,並行推進“保護—修復—管控”,構築層次豐富、結構穩定的生態屏障。加大對生物多樣性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區域的管控力度,積極推動渠江、州河等河灘類沙化土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極推動明月山、南山等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治理,加強秦巴山區森林資源培育和管護。
(八)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大力實施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增強各項治理工程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實現各種生態要素協同治理,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推進華鎣山、銅鑼山、鐵峰山等山體保護和修復,大力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嚴格限制天然林採伐,科學推進國土綠化行動,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在大竹、渠縣、開江、竹溪、九龍山等糧食主產區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保護和改良農田生態系統。積極推動方斗山、七曜山等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鞏固釋放草地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功能。
(九)強化環境污染聯防聯控。突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點領域,統籌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力量,推動跨區域環境聯防聯控。強化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實施工業源、移動源、生活源綜合治理。加強長江、渠江、州河、巴河流域沿岸化工企業污染重點防治,強化南河、浦里河等跨界河道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總磷污染防治,協同開展水質聯合監測。整縣推進農村環境整治,補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系統整治農村黑臭水體。以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為重點,嚴格準入管理,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共同推進農用地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持續開展周邊污染隱患排查整治,實施農用地土壤分類管控、安全利用,推廣使用以天然植物為原料的生物農藥、生物有機肥。推動毗鄰地區生活垃圾處置、污水處理、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等設施共享。
(十)建立生態環境共治機制。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和用途管制要求,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統一管控對象界定標準和管控尺度,探索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健全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建立災害性天氣聯防協作和信息通報機制,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監控數據共享及分析套用,完善環境應急物資信息庫及數據共享機制,支撐精準治污。嚴格規劃環評審查和項目環境準入,推動跨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會商、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協調、突發環境事件預防和應急處置等聯動。共同組建環境資源巡迴法庭,構建環境資源案件多元化解平台。
三、共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路
堅持一體布局、適度超前、共建共管、建養並重,統籌建設綜合交通網路、水利工程、能源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著力構建綠色智慧、管理協同、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體系,增強統籌發展的基礎支撐能力。
(十一)完善鐵路綜合運輸功能。全面融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加快推進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高速鐵路、重慶至西安高速鐵路等幹線鐵路項目建設,提升對外通道及區域內部運輸能力和服務質量,更好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十二)提高公路路網通達水平。加快提升公路路網密度和通行效率,構建城區內通暢、城區間直達、城區與周邊地區通達的公路路網體系。提升滬蓉高速公路等既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加快建設萬州至開江等國家高速公路。實施普通國省幹線提檔升級。織密毗鄰地區農村路網,持續深化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加強幹線公路與城市道路有效銜接,加強公路養護管理,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要素保障,推進公路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十三)打造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健全以長江幹線為主幹、渠江和小江等支流為骨架的航道網路,提高航道等級,推進智慧航道建設,進一步完善長江航運通道。共建以萬州港區新田作業區為母港、秦巴(達州)國際無水港和開州港區為輔港的智慧物流港。整合最佳化港航資源,探索港口跨區域、多元化合資合作,共同建設和運營萬州港區新田作業區,完善暢通危險貨物運輸通道。完善集疏運體系,推進港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成都經達州至萬州鐵水聯運大通道常態運營,強化達州至萬州鐵水聯運通道能力,共同提升航運能級。
(十四)提升區域航空運輸能力。增強萬州、達州機場保障能力,強化機場統籌協作和合理分工,提升輻射周邊能力。加快萬州五橋機場改擴建。推動機場運營管理公司之間交叉持股、協同管理,實現航線航班銜接互補、一體運營。推動區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充分發揮通用航空在應急救援、防災減災、生態文旅等方面的作用。
(十五)加強水利、能源、5G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快跳蹬水庫等水利樞紐建設,推進論證大灘口水庫擴建工程,深入研究論證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協同推進鄉村供水工程,加快重點河道防洪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推進電力和油氣管網互聯互通,加快實施達州燃氣發電二期項目,規劃建設萬州液化天然氣(LNG)加注碼頭等項目,研究論證萬州、開州燃機熱電聯產項目。加快電力市場建設,擴大市場主體參與範圍。推動天然氣(頁岩氣)勘探開發和就地銷售利用。加快推進5G、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大數據協同發展,推動數字產業協同互補,構建區域信息互通體系。
四、共育綠色智慧的現代產業集群
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重點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加快提升農副產品生態資源和特色優勢能源資源加工轉化能力,積極推動通道經濟向綠色產業經濟轉化,構建特色鮮明、低碳環保、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十六)推動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統籌推進產業分工布局、鏈式配套,共同培育先進材料、能源化工、食品醫藥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合力發展裝備製造、綠色照明、電子信息、家居建材等產業集群。協同推進傳統製造業向智慧型化、數位化轉型,加快聚集一批具有系統集成能力和智慧型裝備開發能力的智慧型製造骨幹企業。創建萬達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推進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共同培育科創平台和企業。支持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區域數據綜合利用中心,推進交通物流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交通運輸經濟產業集群。聯動發展萬州國家級經開區、達州高新區、開州浦里新區,打造引領帶動作用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區。
(十七)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將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依據,合力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因地制宜發展以內需為主的加工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規模化改造,推動鋼鐵、建材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協同發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共同推廣裝配式混凝土建築、鋼結構建築和綠色建材,鼓勵萬州綠色循環產業園、重慶(開州)智慧型家居產業園提檔升級、綠色發展,支持達州鋼鐵集團異地搬遷、轉型發展。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例,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開展危險化學品產業轉移項目和化工園區安全風險防控專項整治工作,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加快推廣套用減污降碳技術,積極研究綠氫替代技術及套用,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台。
(十八)強化能源資源綠色開發利用。提升特色優勢資源深度開發和就地加工轉化能力,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變。立足達州、開州天然氣儲量優勢,建立安全風險會商研判機制,大力探索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新模式,共同拓展以精細化工、磷硫化工、發電等為重點的天然氣綜合利用下游產業鏈。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充分發揮防洪抗旱、水生態、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協同推進海相富鋰鉀資源礦勘探開發,共建鋰鉀綜合開發科技創新平台,共同打造集鋰、鉀等元素提取及電池級碳酸鋰生產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建設鋰鉀資源開發利用集聚區。加快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
(十九)協同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突出富硒、綠色、生態、有機等特色,打造專業生產、規模經營、精深加工、一體配送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果蔬、茶葉、道地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集聚發展,積極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體系。聯合制定“三峽”“秦巴”系列農產品區域性標準,支持建設優質道地中藥材產業帶和長江上游柑橘產業帶,推廣三峽柑橘、三峽天叢、巴山雀舌等特色品牌。加快建設優質糧油保障基地、生豬生產基地等,協同提升區域主要農副產品保供能力和水平。
(二十)共建現代物流產業生態圈。依託川渝東出北上門戶優勢,發揮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效應,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路”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共同運營三峽物流集團、川渝三峽港口物流公司等市場主體,協同組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依託重慶航運交易所,共同開展航運交易、航運信息諮詢、航運指數研發等航運服務。統籌布局生產服務型和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共建物流信息與交易平台,布局培育一批區域綠色智慧物流分撥配送中心、冷鏈物流中心和商品貿易中心,支持國內知名物流企業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加快物流信息化、智慧型化引領,捕捉生產、服務新需求,融合孕育“物流+”產業發展新業態,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多元化的物流支撐體系。完善城市配送設施和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提升末端“最後一公里”網路服務能力。
(二十一)共同打造文化旅遊目的地。充分利用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秦巴山區旅遊帶優勢,挖掘紅色文化、移民文化、巴蜀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打造高品質旅遊勝地。最佳化提升三峽平湖、巴山大峽谷等精品旅遊資源,聯合打造巴山峽江城市休閒度假、紅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近山親水康養避暑等多條精品旅遊線路,支持創建一批國家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建設大三峽國際旅遊集散中心、大巴山國際旅遊度假區,共同舉辦“大三峽·大巴山”國際文化旅遊節、世界大河歌會等特色節會。
五、共塑內外聯動的開放合作格局
堅持協同推進對外開放與對內合作,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不斷拓展多層次開放合作空間,提高參與國內國際資源配置能力,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推動更高層次的開放合作。
(二十二)共推對內對外開放通道建設。完善提升長江黃金水道骨幹通道功能,加快沿江大通道建設,大力發展鐵公水多式聯運和鐵海聯運,開行滬渝直達快線萬州班輪,最佳化暢通沿江東出通道,促進與長江中游城市群、東部沿海地區全方位交流合作。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推動跨區域幹線運輸、物流通道建設,加強與北部灣、滇中城市群協作,提升南向物流集散能力,拓展南向開放空間,更高水平連線東協市場。全面參與中歐班列(成渝)建設和運營,協同周邊區域織密物流通道網路,提升西向、北向開放水平,積極拓展“一帶一路”市場。
(二十三)共建高水平開放合作平台。支持創建國家開放口岸,推動在符合相關政策的前提下創建航空、鐵路、水運等開放口岸,共同建設好萬州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台,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改革先行區複製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充分發揮既有口岸功能作用,更好滿足優勢進出口商品通關需要。加強通關協作,探索推進海關全業務領域一體化。用好中國國際智慧型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等重大投資促進平台,聯合開展對外行銷。
(二十四)共拓區域合作新空間。全面加強與成渝雙核的規劃對接、設施連線、產業連結、改革銜接,促進通道、平台、政策共用共享,集聚開放合作政策優勢。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促進項目、技術、人才等高效配置。加強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協作,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加強與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北部灣、滇中等中西部城市群合作互動,深化能源、物流、產業等領域合作。深化東西部協作,探索建立產業轉移跨區域合作機制,以委託管理、連鎖經營、投資合作等形式積極承接梯度產業轉移。
六、共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協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大力拓展教育、公共文化、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領域合作,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二十五)推動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協同提升優質基礎教育供給能力,支持川渝高校在萬達開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推動川渝教育質量較好的學校根據區域建設需求設立分校或合作辦學。建立基礎教育合作機制,常態化開展學校結對共建、師資交流共訓。支持重慶三峽學院、四川文理學院等建設套用型高校。積極發展職業教育,聚焦關鍵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推動優質高職院校按標準和要求升格為職教本科高校,聯手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推進專業互補、基地互用,協同培育建設職業教育培訓中心。
(二十六)完善醫療養老服務網路。引導川渝兩省市優質醫療資源在萬達開地區合作辦醫、設立分院或組建醫聯體,支持創建一批三甲醫院,大力發展心血管、口腔等特色專科,規範設定全科醫學科,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支持醫務人員跨區域多點執業、臨床合作和醫療機構跨區域設定,推動智慧醫院及區域醫療服務信息平台建設,實現醫療資源共享、結果互認、遠程協作。鼓勵二三級醫院在崗及退休醫務人員赴鄉村基層開展醫療服務,對邊遠和衛生服務薄弱地區開展巡回醫療,保障鄉村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推進老年人照護需求評估、入住評估等互通互認,構建綜合連續、醫養結合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推動養老保險關係順暢轉移,實現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二十七)強化人力資源交流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共享、協作統一、規範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人力資源順暢流動、優勢互補。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發展合作機制,共同舉辦招才引智活動,聯合爭創人力資源特色品牌,聯動打造人力資源融合發展先行區。立足產業發展需求和人口資源優勢,統籌區域人力資源培育和發展,共建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完善居民戶籍遷移便利化政策措施,發揮三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平台作用,促進人力資源自由流動。探索經營管理人才培育培訓模式和多種人才引進方式。國家級、省級人才計畫和人才項目向萬達開地區傾斜,支持開展人才政策改革試點。
(二十八)構建便民服務體系。全面落實政務服務“川渝通辦”事項,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統籌規劃建設公共服務網點,科學設定公共服務半徑。深化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和貸款信息共享、政策協同。搭建跨區域公共運輸服務平台,探索公交一體化運營和“一卡通”模式,推動跨省市公交常態化運行。強化應急管理協作,建設渝東北川東北地區應急救援中心及物資儲備中心。組建文化體育合作平台,聯合申辦國際國內文化體育賽事。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數據資源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融合共享。
七、共推統籌高效的體制機制改革
立足破解制約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動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構建協作共贏的發展共同體。
(二十九)推進區域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支持開展土地綜合利用改革試點,用好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強化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監管,開展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推進“畝均論英雄”考核評價。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推動綠色債券、創新創業債券等品種落地。加強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合作,推進信息、場所、專家等資源共享。
(三十)探索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以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為主線,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重點規劃管理機制和跨區域協同投入機制。在協同開展承接產業轉移和共建重大基礎設施、合作園區、功能平台等方面,協商確定資金、土地、服務等成本投入共擔與財稅利益分享機制。開展油氣體制改革試點,對接國有油氣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央企與地方資源開發利益共享發展模式。
(三十一)建立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政策制度創新試驗,探索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經營開發、生態補償、價值評價和價值實現保障等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三峽庫區和秦巴山區森林質量提升、河湖濕地修復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開展生產過程碳減排、碳捕集利用封存和林業碳匯項目開發。
(三十二)協同最佳化區域營商環境。共同最佳化市場環境、法治環境、開放環境、政務環境、政商環境,全力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強化政務信息資源互聯共享,共推“一網辦、一證辦、移動辦”。協同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圍繞跨區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核准和備案管理等探索一體化管理服務機制。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審批標準化、規範化,提升網上審批便利度和智慧型化水平。推進市場準入異地同標,實現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強化市場監管聯動執法。健全涉稅事項跨區域辦理機制、司法協作機制。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開展侵權違法行為聯合懲戒。依法依規實施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實行失信行為標準互認、信息共享互通、懲戒措施路徑互通的跨區域信用懲戒制度。
八、加強實施保障
堅持黨對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工作的領導,壓實各級政府職責,細化各項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協同實施保障機制,確保總體方案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三十三)強化組織實施。萬州區、達州市、開州區落實地方主體責任,加強組織協調,深化政務協同,推進資源共享,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具體的行動計畫和專項推進方案,明確各項任務責任人、時間表、路線圖,確保目標任務落地落實。常態設立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聯合辦公室,在萬州區集中辦公,承擔推動方案實施的日常工作,開展重大問題研究,協調推動重大政策、項目、改革有序推進,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做法,重要政策和重大項目按程式報批。川渝兩省市共同制定年度推進計畫,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布局、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適時聯合開展督促指導和評估。發揮西部大開發省部聯席落實推進工作機製作用,協調解決區域內體制機制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對外開放合作、重大項目建設等跨區域、跨領域的問題,強化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
(三十四)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健全區域統籌發展規劃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建設項目納入專項債券支持範圍。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支持萬達開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鄉村振興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出台產業、人才、投資、金融等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國資運營平台跨區域合作。
(三十五)引導各方參與。建立周邊市(區)縣“觀察員”機制,推動統籌發展成果在渝東北川東北地區逐層拓展。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動員行業組織、商會、產學研聯盟等開展多領域跨區域合作,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建立公眾參與評價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系統總結宣傳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新進展、新成果,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