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掌上木偶
- 發布公司:漳州掌上木偶文化有限公司
- 問題:傳統木偶與現代形象不相適應
- 種類:杖頭木偶、鐵枝、提線木偶
“掌上木偶” 是漳州掌上木偶文化有限公司為解決傳統木偶與現代形象不相適應的問題,將漳州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近二千年的歷史的“布袋木偶”,以及杖頭木偶、鐵枝、提線木偶等其它傳統木偶品種進行傳承和創新,創造出適合現代形象...
福建布袋木偶戲又稱掌中戲、掌中木偶,是福建閩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傀儡戲表演形式之一,福建省廈門市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相傳始於明代,流傳於福建閩南、台灣及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曾是閩南布袋木偶戲演出的重地。布袋木偶戲用手套上木偶,以手掌...
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福建省漳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戲源於晉,承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是由木偶表演、劇目、音樂、木偶製作、服裝、道具、布景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其特點是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戲劇性的表演,使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既能夠體現人戲的...
木偶戲(單檔布袋戲),浙江省蒼南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單檔布袋戲,俗稱“掌上戲”。其起源一般認為傳自閩南,亦有稱是祖傳的,未有定論。流傳地以平陽、蒼南為中心,輻射泰順、瑞安、洞頭、溫嶺及閩東北一帶。其特徵是:一米見方、小巧玲瓏、雕樑畫棟的小舞台裝搭在一隻戲箱背上,周圍蒙布,...
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福建省晉江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晉江布袋木偶戲即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五代、南宋的史料。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民間傳說和《台灣...
泉州木偶是福建泉州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因產地福建泉州而得名。泉州木偶分為提線木偶(頭像較大,叫做“傀儡戲”)和掌中木偶(頭像較小,叫“布袋戲”)二種;表現者以提線的方法或以手指撥弄,使木偶活動如生。特色 系用樟木刻制頭坯,經裱背,蓋上膠土,磨光,再施以彩繪,配以服飾。泉州提線木偶形象結構完整...
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傳統戲劇“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項目的保護單位。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經典劇目有《大名府》《虞姬別》《雷萬春打虎》等。2006年漳州市木偶劇團的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 獲得“漳州布袋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發展歷程 起源 布袋戲,也稱掌...
木偶的製作包括木偶頭和服飾兩大步驟,本文介紹的是掌中木偶(布袋戲)的製作過程,提線木偶與之大致相同。木偶頭的製作 首先是打坯。泉州的私人作坊中還不能獨立完成這道工序,要到惠安的工廠由專門的打坯機操作,木偶頭所用材料均是樟木。其次是雕刻。主要是刻人物五官,雖說木偶造型的繁簡不同,師傅的手藝也有差別...
據說是從潮州傳入,說明木偶戲已經傳遍全國。明代木偶戲的地方特色 木偶戲在傳播過程中特別多地與民間藝術結合,因而其地方特色越來越鮮明。如福建的提線木偶戲,就形成閩東、閩南、閩北、閩西、莆仙5種流派(圖2、圖3)。同是提線操縱,技巧唱腔卻各有特色。布袋戲也如此。福建的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分南北兩派,...
三個篇章組成,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皮影戲、手影戲等木偶品類一一亮相登場。有來自世界11個國家和地區的28支木偶表演團隊以及19支國內木偶表演團隊,共400多名木偶表演藝術家會聚泉州,進行為期三天的展演。期間將深入當地各縣(市、區)進行70多場演出,為各地觀眾獻演異彩紛呈的偶戲。
新時期以來,南派布袋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主要承載體為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建團50多年來,多次進京演出。參加戲劇賽事和國際木偶節,並獲得省級、國家級的獎譽。劇目《白龍公主》、《五里長虹》獲得文化部嘉獎和第九屆文華獎。南派布袋戲具有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特點,地域文化特徵明顯。其藝術風格獨特,...
小西園掌中劇團是台灣最具號召力的布袋戲班之一,保留了許多難得一見的傳統藝術菁華。它以泉州掌中木偶搬演民間傳說故事,後場伴奏則為台灣的代表音樂-北管,同時它也吸收許多平劇的優點,例如劇目情節、聲腔、動作等等,使得演出內容更加精緻豐富。劇團介紹 小西園成立於民國二年(一九一三),父子一脈傳承,已有八十...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是最常看到的漢族民間戲曲表演之一。是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木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
江加走掌中木偶出自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俗文化的精華,更是兩岸戲曲文化同出一脈的見證,曾跨越海峽風靡東南亞,是木偶雕刻中最響亮的世界級名牌,同時又兼具研究地方經濟發展的史料價值,因此,它在眾多藏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央視《藝術品投資》和《收藏快報》聯合舉辦的“2008CCTV·尋找國寶”台胞專場...
《偶戲薈萃》是由中外木偶表演藝術家聯袂表演的節目。2019年11月23日,《偶戲薈萃》在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上作為開幕式節目演出,拉開了展演周的序幕。中外木偶表演藝術家聯袂獻演《偶戲薈萃》,薈萃了世界各地精品偶劇,由“千年古藝開新台”“偶藝繽紛放異彩”和“薪火傳承向未來”三個篇章組成,提線木偶、...
蔡美娜,女,1982年出生,晉江池店鎮柴塔村人,國家二級演員,晉江掌中木偶劇團的“當家花旦”,南派掌中木偶第六代繼承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泉州文化名家。人物簡介 蔡美娜,出生晉江的她13歲就考入了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分校木偶班,1982年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中級職稱。2000年畢業於福建省藝術學校...
1963年,老藝人黃海岱之子黃俊雄的真五洲木偶劇團,以現代先進的聲光電技術,運用於台灣布袋戲的舞台上,首先將《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搬上電視螢屏,引起轟動。不過,由於經他改造的木偶與手掌比例很不協調,致使表演者無法發揮掌上功夫。特別是採用搖滾樂等西洋音樂曲風,伴以台上搖搖晃晃的文偶、磕磕碰碰的武偶,已...
近年來,改革創新。增設天橋式立體舞台和“地台”,打破傳統“一字形”表演局限。根據劇情需要,又發展為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與真人混合演出,有深度,有層次,兼收並畜,相得益彰。表演 泉州布袋戲對表演藝術有嚴謹的規範要求,每個行當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細。如:生角基本動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
李勝奕,男,漢族,1955年6月出生,福建泉州晉江市人,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副團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第二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派布袋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奏員。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5月...
掌中木偶戲 掌中木偶戲又稱布袋戲,國內外稀有,屬於國家保護扶持劇種。在泉港屬南派掌中木偶,主要受惠安塗寨輻射而發展。近百年來境內出現了塗嶺驛坂村陳媽居、邱後村陳延生、山腰大前黃村黃烏猴等頗有名望的布袋戲班師傅。舞蹈 樟腳舞龍燈 一盞盞花燈綁在木板上,根據每家每戶男丁的數量,或8盞一排,或10盞一...
戲曲人物之四 戲曲人物之四為漳州木偶頭雕刻。高43厘米。這件漳州掌中布袋木偶戲雕刻為現代作品,通高43厘米。由於京劇中所體現的臉譜與人物的性格密切相關,作者使用白色的面部,將人物的陰凝、霸道、肅煞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現收藏於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
武手、文手又分男手、女手,男手用拳頭、巴掌造型,女手一般用蓮花指掌造型。簡介 基本特徵 蒼南單檔布袋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吸收民間提線木偶戲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合曲藝說唱、講書,民間文學、方言諺語等,形成了融戲劇、曲藝、民間文學等多種藝術形態相結合的一種獨特的戲劇表演藝術。主要價值 蒼南單檔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