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與關係
好的捧哏是可遇不可求。捧哏如果想要說好比逗哏的難,但是二者缺一不可。相聲的
包袱如果想使響了,鋪墊抖翻縫缺一不可,哪一個環節沒做好都不成,這需要捧逗之間的默契程度,誰離開誰也不成。
當然了,一般的相聲演員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無論是捧哏還是逗哏都要從基本功開始練習的,逗哏的演員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員也得會逗。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那在相聲界裡面叫作“瘸腿”。當然了,可能有的演員主攻逗哏,有的演員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只會逗不會捧,或者只會捧不會逗。
相聲這門藝術確實挺邪門兒的,看著挺簡單的,但是真要想學好了真的不容易,確實需要天賦,也需要興趣,還需要後天的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穿針引線
對口相聲中,甲在敘述時,乙常有些插話、
幫腔。他對甲講的內容,或同意、或反對、或敬佩、或譏諷、或提問、或補充、或辯論、或引申,話雖簡短,十分重要。乙所講的,也是觀眾們想要說的;而甲回答的,則正是觀眾所要聽聽的。因此,乙有時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從一般慣用的語氣助詞來看,可以概括為“贊、疑、吐、驚”四個字。
贊:就是肯定的語氣,如“對!”、“好。”、“當然啦。”、“就是嘛。”、“沒錯!”、“可不是么!”等等。它的作用是鼓勵甲敘述下去,以利於故事的發展。
疑:是否定的語氣,如“啊?”、“幹嗎呀?”、“怎么啦?”、“像話嗎?”、“多令兒呀?”、“沒聽說過!”等等,能起到激化矛盾、引起爭論,推動情節進展的作用。
吐:是先肯定後否定,好比吃杏,沒吃時以為是甜的,到嘴裡才感到酸,立刻吐出來,藝人叫“吞了吐”的“包袱兒”。用語常常是“喔——啊?”、“對——不對”、“樂的——哭啦?”、”是我——不是!”、“好——不怎么樣!”。先是下意識的贊同,馬上又恍然大悟,改口反對,通過突變形成了“包袱兒”。這種手法有助於加深觀眾的印象,揭示事物的矛盾。
驚:就是驚奇,常用“嘿!”、“嗐!”、“嚄!”、“哎呀”等感嘆詞。它不僅可以烘托氣氛,而且能強調事物的本質,使故事有起伏,多變化。
遞火點鞭
一篇相聲段落之間的連線,乙要有些”搭橋兒”的句子,為了給甲抖“包袱兒”創造條件,也還要有些關鍵性的語言,好像甲要放一掛鞭,乙遞過一根火給點響。上述情況可以概括為“連、猜、楔、支”四個字。
連:就是連線上下兩個段落的一句話,也是“搭橋兒”。像《如此照相》中甲敘述完“二十個不照”後,乙有一句“嘿!那女同志只有剃禿頭啦!”它引出了甲講述兩個姑娘照光頭像的一段滑稽情節,相聲情節的斷續跳躍,就是由於有乙的這類語言的連線,才不致使人覺得突然。
猜:乙對甲敘述的內容迷惑不解,作種種猜測,層層剝皮,步步深入使情節發展下去。
楔:是給事物的突變製造必要的條件,是“抖”的台詞,也叫“墊磚兒”。相聲作品中,甲說了半截話,給乙一個插話的機會,甲再接著敘述下去,這種停頓就是“楔”。
支:是為了強調事物的本質,而給予的鮮明對比。”支”要支得開,把觀眾的思維引到與結局相反的境地中去。
火上澆油
乙不單單是“捧”,有時也要配合甲來“逗”,使包袱兒更響,更脆,猶如火上澆油,更加熾烈,從而加強了藝術效果。這種情況,可以概括為“搶、對、翻、化”四個字。
搶:就是乙把甲要說的話搶先說出來。
對:就是“對托”,與“搶綱”類似,它是乙爭著與甲同時說出一句話。
翻:就是乙幫助甲翻“包袱兒”使藝術效果更為強烈,以加深觀眾的印象。“翻”的手法很多,有的是一語道破。
化:就是演員“化”進角色中去,惟妙惟肖地表演。這不僅在“腿子活”中,甲乙二人都學擬走場,就是在其它類型的段子裡,乙有時也由第三者身份的敘事說理而突然“化”為劇中人物仿聲摹狀,以第一人稱出現。如《列車新風》中,乙學他大爺坐火車的兩段戲,都是學擬人物動作和摹擬方言(即“倒口”),而形成了“包袱兒”。
站位
傳統相聲,演員在舞台上所站的位置,有一定的規律;舞台以桌子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後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側。根據對口相聲捧逗關係位置,我們看見逗哏演員的全身,而捧哏演員的下半身被桌子遮掉了。
相聲原本只有戶外演出,進入劇場後,話題常繞著“戲”打轉,名作如《戲劇雜談》、《
關公戰秦瓊》等,說到哪兒,演到哪兒。逗哏的站在桌子外面,有充分的空間便於身段表演。捧哏的站在桌子裡面不需要身段表演。
捧哏的站穩不動,逗哏的滿場飛,這樣,兩人所站位置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早期傳統對口相聲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一般而言是固定的,極少有例外。不過到了當代,尤其是近幾年,相聲有小品化的趨勢,一些相聲演員已經不再局限在完全固定的捧和逗的位置,比如
馮鞏和牛群的少部分作品。當然,絕大多數的相聲作品中,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位置還是符合傳統的,保持相對固定位置不變。
發展史
在對口相聲發展初期,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師和長輩;而逗哏的則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輩。初學乍練,老師或長輩怕學藝的年輕人說不好,出紕漏,所以站在旁邊拿手捧著點兒。捧好了,滿盤子滿碗,全接住了,皆大歡喜;捧不好,一個沒接住,掉地下了,全“砸”。可見捧哏的和逗哏的同等重要的。
像大相聲藝術家
萬人迷給剛出師的
張壽臣捧哏,張壽臣又給他的學生
劉寶瑞捧哏,劉寶瑞又給
唐傑忠捧哏;再有,
常連安給他兒子小蘑菇捧,
常寶華給他的侄子
常貴田捧,等等。大概也就是因為這種原因、這種現象,相聲界的老先生才有“三分逗七分捧”一說。
解放前夕,特別是解放以後,相聲圈內的捧逗關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個是捧哏與逗哏越來越固定化、專業化,互為捧逗、捧逗合一的傳統逐漸淡化;再一個是,新創作的
段子,以逗哏為主的所謂“一頭沉”段子越來越多。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在這一時期,有些逗哏演員聲譽日隆,觀眾對他們的肯定、認同和崇拜,使逗哏演員的位置和作用空前地提高增強起來。於是,論及捧逗的關係和作用時,在相聲界便又流傳了一種和“三分逗七分捧”截然相反的說法,叫“你幫我站一場”。這就是說,捧哏的作用就是給逗哏的“站”大崗,這哪裡還有一點通力合作、平等相待的成分。
近些年來,捧逗之間的關係有了很大的變化。確實是時代不同了,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對相聲的要求也高了,而對捧哏的要求和逗哏的也一樣高。如果捧哏的再搭兩句下茬兒就算完成任務,觀眾真能把你轟下去。而一些寫相聲的作者,觀念也有所更新,在各藝術門類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他們的作品多是充分發揮捧哏和逗哏二者的聰明才智、兩個人半斤八兩的“
子母哏”相聲。再經過一些捧哏相聲演員的不懈努力,昔日被扭曲的捧與逗的關係和作用,逐漸被擺正,並得到應有的重視。
一頭沉
曲藝術語。 對口相聲的表現方式之一。指兩個演員在表演時,一個為主要敘述者,即逗哏; 另一個用對話形式鋪助敘述,即捧哏。由於敘述故事情節以逗哏為主,故稱一頭沉。
子母哏
曲藝術語。對口相聲的表現方式之一。指相聲表演時,兩個演員(逗哏和捧哏)所承擔的任務基本相同,如通過相互間爭辯來組織包袱等。
收入分成
捧哏和逗哏的收入肯定是不一樣的,老話說是“三分逗,七分捧”,其實這是抬舉捧哏的,要不人家不給你好好捧。實際情況都是逗哏的收入比捧哏的多,現在開明了,無所謂了,逗哏的不太跟捧哏的計較。但是舊時候,一些大師名家說逗哏的,能拿到八二開甚至九一開,說一場相聲掙一百塊錢,逗哏的拿九十塊,捧哏的只能拿十塊,但那捧哏的人也願意,你要是給別人捧,可能也就五塊錢。
還有句老話叫“死分活值”。舉個例子,
侯寶林演一場拿三分,名氣小一點的拿一分,沒名兒的拿半分,演出完了,把大家的分數加到一起,用票房一除,每分比如是100元,那侯寶林就拿30元。
著名作品
《
八扇屏》、《學四省》、《
論捧逗》、《英雄小八路》、《新兵》、《
牽牛記》、《坐電車》、《指媽為馬》、《媳婦往哪兒娶》、《我的爸爸》、《兄妹對詩》、《
大保鏢》、《夸住宅》、《
白事會》、《糾紛》、
代表人物
趙世忠1933年生於北京,1949年拜著名相聲老藝術家譚伯如為師,後專攻捧哏藝術。1954年開始和
趙振鐸合作,組成黃金搭檔,受到
老舍先生的讚譽,被譽為“北京二趙”。趙世忠的捧哏藝術非常規範,和趙振鐸、
馬季、
蘇文茂、張永熙等名家的合作,都能嚴絲合縫、準確得體,其中他和馬季合作的《英雄小八路》更是在當時名噪一時。他的表演,風度樸實大方,語言詼諧幽默,分寸感把握極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在相聲界聲譽頗高,被同行譽為“活著的捧哏當中堪稱第一”。
評論
20世紀80年代初,在《
霍元甲》和《
射鵰英雄傳》還沒有占領螢屏前,相聲和
評書是最受人們歡迎的藝術形式。我記得當時自己喜歡的三個節目就是《小喇叭》《曲藝節目》《評書聯播》。也就是那個時候初步知道了侯寶林、馬季、
姜昆等等相聲演員。捧哏里也喜歡幾位,比如
李文華、唐傑忠。但對與候先生搭檔的那位“是啊,怎么?喔,敢情是,別挨罵了,活該”的先生的捧哏卻印象並不好。剛仙逝的這位趙世忠先生,我沒聽過他的作品,也不好評價。大概因為他確實知名度比不上上面幾位,所以也就有網友質疑他“相聲大師”的稱謂。
大家都有感覺,這些年來隨著小品的異軍突起,占領了本屬於相聲的舞台和觀眾。小品藉助於道具、舞台、人物搭配、表演形式的多變和更有舞台表現力的表情誇張和肢體語言,顯然比相聲更有觀賞性,特別是在舞台和螢屏上。而如果把小品和相聲同時放在廣播裡去聽,效果正好相反,反倒是相聲耐聽些。畢竟“相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而小品則屬於一種舞台的藝術。
相聲藝術,妙就妙在這一逗一捧。逗哏捧哏配合的默契了,捧哏的穿針引線,幫腔作勢;逗哏的包袱笑料從容打開高潮不斷,才讓相聲更有看頭。很多人覺得捧哏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其實這是一種偏見。聽聽
單口相聲,你就會體會到捧哏的重要性——自己給自己抬轎子,或者覺得單調呆板,或者太過於譁眾取寵,比對口相聲的可看性大打折扣,這就看出捧哏的價值了。
其實不獨相聲,小品的成功也離不開這一逗一捧。就以
趙本山的《
賣拐》系列來說,趙本山就是逗哏的角色,高秀敏、
范偉就是捧哏的角色。兩位捧的好,才讓老趙的表演更出彩。而很久以前趙本山和
楊蕾搭檔的那個《小九老樂》,就因為楊的表演生硬,雖然老趙賣足了力氣,總是看著有些彆扭。這就可以看出捧哏也有很大的學問。
依我看,捧哏的關鍵首先在於會幫襯會“托”,而又要托的毫無痕跡。有的捧哏,就像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雇用的台下那些帶頭鼓掌和喊“好”的那些托一樣,犯了不含蓄的毛病,反而令人生厭。其次是在捧的分寸,既不能冷淡又不能諂媚。一些傳統段子裡只會嗯啊,或者是把自己的父母老婆,
七大姑八大姨,拿來損的就是犯了這個毛病。最後一點就是捧的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喧賓奪主,搶了逗哏的風頭。兩個人也逗也捧雖然效果有時不錯(像牛群、馮鞏的相聲),但難免會流於鬥嘴爭勝,反而削弱了一個段子的主題。
“藝術是生活的結晶,一切藝術都來源於生活。”這捧哏的的來源我想也是如此。而在人際交往、職場打拚中,同樣離不開這捧哏的藝術。
還是說到相聲大師趙世忠先生,其實對趙先生的大師稱呼網友們不用太計較。這個國家能配的上自己光鮮頭銜的人、職業、組織,有幾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