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術語,相聲功底,專有辭彙,包袱,填產業,砸掛,轍口,抄一個,貫口,倒口,柳兒,撂地,攢底,刨活,圓粘,畫鍋,扒大棍兒,打鐵,鞭託兒,墊話兒,一頭沉,擺枝,吃栗子,鑽鍋,泥了,咦介紹,仙鶴,硌窩兒,
相聲術語
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
意思是說: 聽評書要聽沒聽過的;聽戲要聽熟悉的, 邊聽邊哼哼是很有味道的; 曲藝總是聽不膩的,越聽越有意思。
調侃兒 Diào Kǎnr 春典 唇典
江湖黑話,相聲業內的一種秘密聯繫方式,就是“調侃兒”、“春典”“唇典” 。說文言叫“轉文”,說韻文叫“上口”,說黑話就叫“調侃兒”。
活、這塊活、使活
就是相聲段子,說相聲就叫使活,一段相聲就是“一塊活”,塊是個量詞。
量活 Liáng Huó
量活,捧哏的意思。別小看這個捧哏,在使活的時候捧哏是掌舵的,講究“不把一個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藝人給新手量活,幫助掌握尺寸。
在舊社會的茶館裡,經常是老相聲藝人坐在太師椅上在桌案後邊量活,新演員挨個上台逗哏,老先生就一個一個的捧過來,在台上量一個晌午。
膩縫兒 Nì Fèngr
群口相聲裡邊也有捧哏和逗哏,同時還有一種角色叫“膩縫”,就是穿插在捧逗之間,將笑料進行傳遞的,比如《扒馬褂》裡面扮演正直中間人的角色。
在兩段相聲之間的換場,也有演員上台來繼續前面相聲的包袱,也叫膩縫兒。比如在說《夸住宅》的時候,最後描述捧哏演員的爸爸戴表“什麼金殼套銀殼套歐米伽.....左手拿著八音盒,右手抱著大座鐘.....”捧哏:“這是我爸爸戴表?”逗哏:“這是給鐘錶鋪搬家”包袱響了,觀眾笑了,演員正要下台來,突然又有一位演員戴著很多手錶抱著座鐘上台來說:“我給鐘錶鋪搬家呢”(相當於抄了一個)於是觀眾又繼續大笑,這也叫“膩縫兒”。
活———段子
一塊活———一個段子
使活———表演段子
包袱———笑料 倒口———模擬方言
下掛———重新整理 皮厚———不容易懂
皮薄———容易懂 碼前———快一點
碼後———慢一點 格念———別說了
兩門抱——相聲或者曲藝界而論,相聲門有師承,評書、快板、大鼓等其他曲藝形式也有師承,相聲演員不但入相聲家譜,其他曲藝門類也有入門輩分登記。
杵頭———錢 拋杵———給錢
杵門子———要錢 對托———正合適
黃調———不搭調
念嘬———不好
使相———面部表情 夯頭———嗓子
圓粘———招徠觀眾
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泥啦———效果不好
出蠱———發生問題
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攢兒亮———心裡明白
對兒春———對口相聲
單春———單口相聲
柳活———學唱的段子
海———大,多
蹶———小,少
硬買賣———掙錢多
冊子———台詞本子
醒攢兒———覺悟了
稀溜綱———逗趣的話
疃春———相聲
咧瓢———笑啦
瘟———平淡,效果不好
起堂———觀眾走了
盤兒尖———面孔漂亮
撇蘇兒———哭
瓤———餓
念啃———沒吃飯
相聲功底
相聲演員為了把觀眾逗樂,在台上可以肆無忌憚的開玩笑,以演員的家人父母抓哏,打亂輩份進行諷刺;但是在台下,師承關係和禮貌規矩必須非常嚴格,不準把台上的玩笑繼續。通常在舊社會的劇團里,捧哏人因為演出需要承認自己的父母去世(比如白事會),班主還必須給該演員特殊的紅包,作為一種禮貌,圖個吉利。
專有辭彙
包袱
鋪平墊穩 三翻四抖 響包袱 悶包袱
包袱就是笑料,或者組織笑料的方式。
馬季在其《相聲藝術漫談》中將組織包袱兒的手法分為二十二類:三翻四抖,先褒後貶,性格語言,違反常規,陰錯陽差,故弄玄虛,詞意錯覺,荒誕誇張,自相矛盾,機智巧辯,邏輯混亂,顛倒岔說,運用諧音,吹捧奉承,誤會曲解,亂用詞語,引申發揮,強詞奪理,歪講歪唱,用俏皮話,藉助形聲,有意自嘲。這些手法一般是交錯、混合使用的。
把包袱提出來就叫“抖包袱”,在抖之前,先要進行鋪墊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引發懸念,這就叫鋪平墊穩。只有鋪墊穩妥了,包袱笑料的幽默才能有最大的發揮。
三翻四抖,就是把一個笑料不斷的在整個節目中穿插出現,讓幽默閃光延續,通常相聲可以分為若干個“小節”每個小節就是“一翻兒”。
一旦包袱抖落出來,觀眾笑了,那么這就是個“響包袱”,否則就是個“悶包袱”。
填產業
相聲藝人自己創作的經典段子,被其他藝人廣為學習,並且沿襲下去,就是給相聲“填產業”,也叫給後輩“留飯”。
砸掛
現掛
根據現場環境即興發揮,對表演進行臨時的修改,就叫“掛”、或者“現掛”,通常是和台下的觀眾互動。
砸掛是現掛的一種,通常是對前場演出的演員和包袱進行重新提及,進行延伸、諷刺。
轍口
十三道大轍
轍口就是漢字的韻母。
十三道大轍包括:江陽-ang 言前-an 一七-i 懷來-ai 姑蘇-u 灰堆-ui、ei 中東-ong、eng、ing 乜斜-ie 由求-ou 發花-a 波梭-o 任臣-en 窈窕-ao
還有用一句話概括的——“小佳人忸怩出房來東西南北坐”
另有兩道小轍:小言前兒、小人辰兒
抄一個
當任何一個相聲演員在台詞中說出“爸爸”“爹”“父親”“叔叔”的時候,其他演員都可以答應一聲“唉”,這就算“抄了一個”。
貫口
趟子Tàng Zi
大段連續的台詞,通常考驗相聲演員的嘴皮子功夫。比較著名的貫口活有《報菜名(選單子)》《八扇屏》《白事會》《夸住宅》《地理圖》
趟子就是貫口,同時在快板裡面大段的貫口也可以特指為趟子,比如數來寶裡面有著名的“進街趟子唱八家”,唱了豆腐坊、剃頭棚、鐵匠鋪等舊時代的小生意。
倒口
Dáo Kǒu 怯口 Qiè Kǒu
模仿外地口音,特別是鄉下人說話。通常相聲演員模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的地方話,當然也有用方言唱戲,比如《山東二黃》、《學四省》,這都叫倒口、怯口。
柳兒
柳兒活 開門柳
學唱京劇二黃、大鼓、地方戲等其他曲藝形式,統稱為“柳兒”、“ 柳兒活”,分為“歌柳兒”和“戲柳兒”。
“開門柳兒”也叫“點買賣”,就是相聲場子開場第一回的唱兒,一般說來都是幾個人一塊兒唱,(也有單人唱的,但不如眾人唱的聲音、氣勢大。)相聲開場時,由一個捧哏的先念書詞兒,再由幾個逗哏的唱“開門柳兒”。比如《發四喜》就可以作為開門柳。
撂地
Liào Dì 上地
在露天演出就叫撂地,和什樣雜耍在茶館劇場演出也可以叫撂地。
除非是和京劇在一起在正式劇場穿插演出的時候,才叫“上地”。
攢底
Cuán Dǐ
底,有兩層含義:一段相聲最後一個包袱可以叫“底”;一場演出最後上場的演員也可以叫“底”或者“攢底”。
一場演出可能要持續很長,從下午四五點鐘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只有那些非常出名的演員才有資格“攢底”,能夠攢底的演員就叫“底角兒”Dǐ Juér
刨活
刨底
把段子中的“底”提前告訴給觀眾,讓笑料失效,就叫“刨活”、“刨底”,是舊社會演員之間的一種不正當競爭的行為。
現在的演出也有“刨”,當然現在刨底的人大多數是台下的觀眾。
圓粘
兒Yuán Niánr 攏粘兒
相聲藝人招徠觀眾的行話叫“圓粘兒”、“攏粘兒”,就是藝人每到一塊地兒後,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一種本領。“圓”就是“聚集”,“粘兒”(也叫粘子)就是“觀眾”。“撂地”先“圓粘兒”,待等有了觀眾後再進行表演。
畫鍋
踔朵兒Chuō Duǒr
相聲藝人左手提著個白沙子布袋,右手從布袋裡抓一把沙子,用握著沙子的手當漏斗,把沙子漏下去成字。一般先用沙子在地上畫一個圈兒,藝人站在圈兒內,觀眾站在圈兒外,也就劃分出了藝人的表演區域,這就是“畫鍋”,白沙寫字就叫“踔朵兒”
扒大棍兒
在舊社會的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撂地的藝人也有用葦席圍成的臨時劇場或者小茶舍。
每到中午11點半,很多觀眾都要回家吃飯了,也就是到了“飯口”,為了留住觀眾,相聲藝人每到這個時候就會上演類似評書的單口相聲(其他演員去吃飯了)。
這種單口相聲時間很長,而且有情節,能留住一些觀眾。這個單口相聲說到下午1點多結束,然後觀眾就去吃飯了,這個時候剛才去吃飯的觀眾又回來了,相聲場子用這種方式保收入。
用演出長篇單口相聲留住去吃飯的觀眾,這種方式就叫“扒大棍兒”。劉寶瑞那些動輒1個多小時的單口相聲,其實就是扒大棍兒的產物。
打鐵
甲逗乙捧,下一個段子乙逗甲捧,然後再交換捧逗,如是下去,就叫打鐵。打鐵是在演員很少的時候,也可以表演很多段相聲,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鞭託兒
在春典裡面本身是“打架”的意思,在相聲里代表“打哏”,就是在台上以用扇子打人的方式引人發笑。比如《口吐蓮花》《武訓徒》《拉洋片》
墊話兒
瓢把兒 Piáo Bàr
在上一個節目結束之後,為了承上啟下,下一個節目的演員一般要經過一些鋪墊,把上一個節目的包袱翻一翻,然後再把觀眾引入“正活”,這就叫“墊話”、“瓢把兒”。當一個段子已經聽得滾花爛熟的時候,資深觀眾其實就是在聽“墊話”和“現掛”,而“正活”倒在了其次,這就是所謂“聽不膩的曲藝”。
一頭沉
子母哏
逗哏演員台詞比較多,以逗為主的節目就叫“一頭沉”,實際上“一頭沉”節目對捧哏演員要求很高,必須全神貫注,否則逗哏的包袱也許就“掉在地上了”,必須捧的嚴實才有效果。比如《八扇屏》
對口相聲台詞相當,互為捧逗,就是“子母哏”,比如《對春聯》《繞口令》
擺枝
口盟 寄名 引、保、代
舊社會,藝人們的門第觀念是很嚴重的,他們認為自己這碗飯“是祖師爺留給他的子孫們吃的,外人不許吃”。因此若想依賣藝為生,必須先入此門才能學藝,拜師是入門的唯一途徑,這就成了藝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首先,學徒除了拜本師(正式向自己傳藝授業者)外,還要有引(引見人)、保(保證人)、代(代筆)三個師父,這三人不一定都是說相聲的,可以是說評書、唱單弦、耍把式變戲法的等等但必須與本師同輩。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關於代師,許多說法說是代替師父教徒,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代師真正的含義是代筆師,師父與徒弟間要寫下一份門生帖,過去的藝人經常性不識字,所以要請一位能寫字的人代替其寫,為了表示感謝拜代筆人為師,此為代師。雖然現在這種情況已十分少見,但代師仍作為一種傳統延續下來。
師父同意收徒後,徒弟要先寫帖子,也叫帖,即確立師徒關係的字據。帖又分紅帖和白帖兩種,紅帖多是中途帶藝投師或者家境較寬裕,自供食宿,只是學藝而已。寫好“×××經×××介紹拜××為師……”等;家境貧困,從國小徒,只能在師父家吃住的要寫白帖,帖上寫著:“×××學徒×年,立字為據,其間天災病業,投河覓井,兩家各自安命,不遵師訓,打死勿論。如本人中途不學或逃跑,需按日賠償師父食宿費”,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張賣身契。
立好字據後,選個好日子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這一天要擺宴請客,行話叫“擺枝”,請上說評書的、唱蓮花落的、變戲法的、練把式的四大家的名人為證。先拜學壇老祖,傳說是東方朔,也有說是周莊王的,為之擺個牌位,再供上師父、師爺的姓名牌位,由有名望的前輩給焚香,師父先給牌位叩頭行禮後坐在一旁,徒弟開始依次向老祖,引、保、代、本四師分別叩三個頭,一般說來,也要向師父、師爺的親友及近派的師伯、師叔們叩頭,然後,師父給徒弟一個紅封,裡面多少封點錢就算是見面禮了,這套儀式才算結束。
正式的拜師叫“擺枝”,非正式的拜師叫“口盟”或者“寄名”,只要師傅承認了弟子就算“口盟”,相當於婚前同居。
吃栗子
背誦大段貫口的時候出現錯誤,就叫吃栗子。演出時出現吐字不清,唾沫亂飛,口風不緊,都可以算是吃栗子。
鑽鍋
這個詞來自京劇舞台,演員忘詞的時候,為了把演出繼續,就完全拋棄台詞進行救場即興表演,彌補演出失誤,這就叫“鑽鍋”。
泥了
天津有個詞叫“崴泥Wǎi Ní”,糟糕的意思,“泥了”就是說整個相聲段子由於各種原因無法繼續,演員只好下場(忘記台詞、配合不當等演出失誤)。
觀眾聽相聲的時候為什麼要喊
咦介紹
天津人有泡熱澡和泡腳的習慣,每當熱滾滾的池子裡面燙舒服了,就會喊“咦~~~~~~~~~”;後來這個習慣被帶進了相聲茶館,變成了一種觀眾與演員交流的文化,觀眾喊“咦~~~~~~~~~~~”,就代表這段相聲觀眾聽美了、聽舒服了。
仙鶴
Xiān Háo
這個發音是“上口”的念白,也就是京劇裡面的“尖團字”。
在相聲中 鶴 字的發音就是háo 比如 《黃鶴háo樓》 “玻璃耗子琉璃貓瓷公雞鐵仙鶴 háo ” 相聲《八大吉祥》裡面“鶴 háo仙問鹿仙”
硌窩兒
GèWōr
天津人常說的一個詞,其實就是形容雞蛋等禽類在運送或儲存過程中受壓破損,蛋殼不完整。仍可以銷售,價格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