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拜登(拜登(約瑟夫·拜登))

約瑟夫·拜登(約瑟夫·拜登)

拜登(約瑟夫·拜登)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約瑟夫·羅賓內特·“喬”·拜登(Joseph Robinette“Joe”Biden,Jr),1942年出生於美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拜登畢業於美國著名的雪城大學,美國德拉瓦州的律師和政治家,第47任美國副總統。

前任德拉瓦州資深聯邦參議員,並於1972年當選美國參議員,是美國歷史上排名第五的最年輕的參議員。也是德拉瓦州在任時間最長的參議員(1973-2009年)。他曾於1988年和2008年兩度競選美國總統,均告失敗,並於2008年和2012年兩度作為歐巴馬的競選搭檔。

2019年4月25日,拜登宣布參選2020美國總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瑟夫·拜登
  • 外文名:Joseph Robinette“Joe”Biden
  • 別名:喬·拜登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賓夕法尼亞
  • 出生日期1942年11月20日
  • 職業:第47任美國副總統
  • 畢業院校雪城大學 德拉瓦大學
  • 主要成就:第47任美國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
  • 性別
  • 黨派:民主黨
人物履歷,成長經歷,政治生涯,競選總統,擔任職務,執政措施,外交策略,政策思想,內政政策,對華政策,家庭介紹,人物評價,爭議言行,

人物履歷

成長經歷

拜登10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德拉瓦州克萊蒙特,住在紐卡斯爾縣。1961年,拜登高中畢業。
10歲時的拜登10歲時的拜登
1965年,在德拉瓦大學學習的拜登選修了歷史學政治學的雙學位。1966年,還在法學院時,娶了內利亞·亨特。有三個孩子:約瑟夫·R·“寶”·拜登三世,羅伯特·亨特和內奧米。
1968年,繼續在雪城大學法學院修習法律博士學位,並於1969年獲許進入德拉瓦律師會。

政治生涯

1969年,進入法律界,並很快入選紐卡斯爾縣縣議會,1970年至1972年在此工作。
1970年,他作為一名註冊獨立派人士,卻以民主黨人的身份參加了當地政府公職競選,並順利當選,從此踏入政界。兩年後,年僅29歲的拜登首次當選聯邦參議員。
1973年1月3日上任,時年30歲,是美國歷史上排名第五的最年輕的參議員。30歲以極小的年齡成為美國參議員,並且非常順利的贏得了之後的連任。1972年被選舉至美國參議院後不久,妻子和當時還是嬰兒的女兒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去世。兩個年輕的兒子也受了重傷,拜登在他們的病床旁做了就職宣誓。
1974年,拜登這位新上任的參議員就被當時的時代雜誌評為“200個未來有所作為的新面孔”。
1975年,拜登進入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
1978年,戰勝詹姆斯 H.巴克斯特,競選連任成功。
1984年,戰勝約翰 M.巴瑞斯,競選連任成功。
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一起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一起
1987年,出任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
1988年,競選美國總統,因被揭發抄襲英國工黨時任黨魁金諾克的演說而被迫退選。
1988年2月,接受了頸痛的治療,有七個月未能到參議院工作。
1990年戰勝M.簡布雷迪,競選連任成功;1996.2002年兩次勝過雷蒙德 J.克萊特沃斯,其支持率通常高於60%。
2001年,出任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
2004年,擔任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的首席外交顧問。
2007年1月30日,拜登向聯邦選舉委員會備案,正式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
2008年1月4日,在愛荷華州宣布退出總統競選。
2008年6月22日,拜登在NBC節目中Meet the Press表示接受副總統提名。
2008年8月27日,美國德拉瓦州參議員喬·拜登在科羅拉多州丹佛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成為副總統候選人。
2009年1月6日,美國參議員、當選副總統拜登宣誓連任德拉瓦州聯邦參議員,但他將在1月20日正式宣誓就任副總統前辭去參議員職務。
2009年1月20日,在最高法院法官約翰·保羅·史蒂文斯陪同下,新一屆美國政府副總統拜登宣誓就職。
2013年1月20日,拜登在美國首位拉美裔女大法官索托馬約爾的主持和帶領下,正式宣誓就任美國副總統。
2015年,因其子博·拜登患腦瘤去世,導致他還沒準備好宣布他是否可以全心全意再次角逐總統大選。
2015年10月21日,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白宮玫瑰園召開發布會,宣布不參加2016年總統大選。
2017年1月12日,歐巴馬總統授予拜登總統自由勳章。
2017年11月14日,他的新作《答應我,父親:充滿希望、艱辛和使命感的一年》(PromiseMe,Dad:AYearofHope,HardshipandPurpose)正式發行,他也踏上了為期兩個月的全美巡迴宣傳之旅。

競選總統

2019年2月14日,據美國《國會山報》網站報導,熟悉拜登計畫的訊息人士向媒體透露,拜登幾乎肯定會參加2020年的美國總統競選。
2019年4月25日,拜登宣布參選2020美國總統。

擔任職務

  • 第110屆國會拜登曾任職於美國第110屆國會的下列委員會:
  •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
  • 美國參議院人權與法律分委員;美國參議院移民、邊境安全與難民分委員會;
  • 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
  • 美國參議院反托拉斯、競爭政策與消費者權利分委員會;
  • 美國參議院犯罪與毒品分委員會(主席);
  • 美國參議院恐怖主義、技術與國土安全分委員;
  • 美國參議院國際麻醉品管制小組會議(聯合主席);
  • 美國國會的規矩是:哪個黨占多數,哪個黨的議員就擔任各委員會的主席職務。
1979年與埃及時任總統薩達特握手1979年與埃及時任總統薩達特握手

執政措施

外交策略

拜登在美國的外交舞台非常活躍,很多國際重大事件均能看到他的身影。作為中東問題專家,拜登對里根總統就職期間所發生的“伊朗門”事件進行過嚴厲的批評,在卡特總統任職期間他被派往前蘇聯與柯西金(Kosygen)和伯利日涅夫(Breshnev)進行限制戰略武器會談,他也曾援助波士尼亞人反抗米洛舍維奇(Milosevic)的鬥爭。
約瑟夫·拜登約瑟夫·拜登
對於布希政府發動的伊戰向來抱批評態度,多次對新保守主義的中堅力量如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等人的行為表示反對,認為“嚴重低估了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的不坦率和無能”。拜登的這些言行並非是紙上談兵,因為他曾親身去往伊拉克、阿富汗等遭受戰火摧殘的地區,戰爭的殘酷性使其認識到長此以往美國將會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自1975年以來,拜登一直是具有影響力的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SenateForeignRelationsCommittee)成員,並於2001年至2003年以及2007年至今,擔任該委員會主席。歐巴馬2004年當選聯邦參議員後加入對外關係委員會,在與拜登共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他的了解。歐巴馬2011年八月擔任歐洲小組委員會主席,而該小組委員會前任主席就是拜登。但歐巴馬和拜登在一個至關重要的對外政策問題上有過分歧。拜登曾投票支持參議院授權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最後決議,而歐巴馬(當時還不是聯邦參議員)公開反對這項決議。
宣誓就任副總統宣誓就任副總統
不過,拜登在投票支持這項最後決議之前,曾和印第安納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盧格(RichardLugar)共同推動過一項決議案,主張只有在竭盡一切外交方式後才能授權軍事行動。拜登是在這項決議案遭到否決後投票支持戰爭授權決議的。但是,他也投票否決了一項要求布希政府在出兵伊拉克前需獲得進一步授權的修正案
2005年,拜登表示他在伊拉克問題上投出的一票是“一個錯誤”。在歐巴馬選定拜登為競選夥伴後,兩人在伊利諾州斯普林菲爾德共同參加集會,身為民主黨旗手的歐巴馬稱讚他的副手是“一位外交政策專家,其思想和價值觀都深深植根於中產階級”。歐巴馬還稱拜登是“批評布希-麥凱恩對外政策的有力聲音,也是一位將對恐怖主義分子主動出擊並以負責任的方式結束伊拉克戰爭的新路線的倡導者。”
拜登能夠面對現實,當阿富汗停火前他就出訪該地區,經過仔細了解該國的現狀後他立刻得出結論,美國對阿富汗的支持應該是長期的。
歐巴馬和拜登歐巴馬和拜登
拜登自加入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以來走訪世界各地,不僅與很多外國領導人、而且與他們的副手和高級助理以及很多反對派領導人建立了熟悉的關係。參與解決過的重大問題包括軍備控制、核不擴散、北約擴展、超級大國對立以及美國同第三世界的關係等。一直堅定倡導全球防治愛滋病行動計畫(Global AIDS Initiative),並且是一位率先支持通過國際努力控制碳排放和溫室氣體的人士。(拜登在20年前第一次起草了氣候控制法案)。
自由貿易協定通常給予支持。這位資深參議員對非洲事務尤為關心。很早便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進行抨擊。在達爾富爾,他一直敦促採取更有力的行動制止流血衝突。
大多數觀察人士認為,拜登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在1990年代為解決巴爾幹半島衝突所作的努力。被視為一位敦促柯林頓政府對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sevic)採取行動的有影響力的人物。在斯普林菲爾德的集會上,歐巴馬稱讚拜登“幫助制定了使巴爾幹半島結束殺戮的政策”。具體而言,曾敦促採取干預手段來制止對波士尼亞穆斯林的種族清洗。後來支持北約採取轟炸行動,迫使塞爾維亞軍隊撤出科索沃

政策思想

拜登成為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後表示:外交關係委員會工作的重點,將集中在國家飛彈防禦體系、反彈道飛彈條約、地球變暖、愛滋病以及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戰略利益等重要問題。針對布希總統上任以來提出的一些對外政策,拜登表示:他要在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一系列的聽證會,對美國面臨的這些重要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以便美國人民能夠更好地理解美國在二十一世紀面臨的挑戰。事實上,拜登這一舉動就是要表明他對白宮的態度。那就是:在外交領域裡,白宮不能單獨決定美國的對外政策;參議院要在美國對外政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約瑟夫·拜登約瑟夫·拜登

內政政策

核武器:1997年,帶頭推動參院批准《防化學武器公約》,並支持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1999年,試圖推動參院通過《全面核禁試條約》,但沒有成功。
  
社會管理:1994年,帶領國會起草了控制暴力犯罪法。根據這部法律,超過10萬的警察走上街頭巡邏,大大降低了美國街頭刑事案件的發生。拜登還受到許多女性的贊同,而在希拉蕊退出競選後,歐巴馬選擇他作為競選搭檔,不能不說也是為了爭取即將流失的女性選民。

對華政策

拜登歷來主張與中國進行對話,不要進行對抗,對布希政府執政以來的對華政策持強烈的批評態度。他認為:布希政府應該繼續美國歷屆政府過去在台灣海峽問題上的立場。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意地持模糊不清的態度,也就是說,美國要警告中國不要向台灣發動軍事進攻,美國要警告中國,如果發動進攻,美國“可能”會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但同時美國也不要向台灣做出“如果中國進攻,美國一定會出兵保護”的承諾。所以,拜登對布希總統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很不欣賞。
約瑟夫·拜登約瑟夫·拜登
拜登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應是與之共事(engagement)及融合(integrate)中國到國際秩序中。他同時強調必須推動中國遵循法律和政治方面的國際準則,以及鞏固現有聯盟以提防中國異常地侵犯美國及其盟國的根本利益。反對把中國視為敵人,也不以中國為盟友,而是認識到中美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共同利益。他認為能源及環境是對華關係的兩個特別重要的領域。 作為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於2007年要求議會研究服務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全面研究中國在亞非拉正在增長的軟勢力, 並於次年主持了參議院“全球化時代的美中關係”聽證會,對中國的國情及外交有較一般美國政治家更廣泛,深入的認識及思考。
2012年與歐巴馬合影2012年與歐巴馬合影
拜登在對華關係上歷來主張與中國進行對話。2001年對布希上台伊始對華持強硬態度表示不滿,認為積極溝通和協調才是解決中美分歧的關鍵。
在1979年和2001年曾經兩度訪問中國。2001年8月,拜登在訪問中國期間與時任總理朱鎔基舉行會談時強調,美國與亞洲特別是中國的關係極為重要,美國政府應繼續與中國進行接觸,努力發展雙方的友好合作關係。應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邀請,拜登2011年8月17日傍晚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6天的正式訪問。
訪問期間,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時任總理溫家寶將分別會見拜登。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將為拜登舉行歡迎儀式並舉行會談,還將陪同拜登前往四川綿陽進行訪問。

家庭介紹

拜登生於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是四個兄弟姐妹之中的老大,也是愛爾蘭天主教的後代。喬有兩個弟弟,詹姆斯·布萊恩·拜登,和弗朗西斯·W·拜登,與一個妹妹瓦萊里·歐文斯(娘家姓拜登)。
拜登和家人在一起拜登和家人在一起
拜登家族5月30日發表聲明,宣布拜登的長子、德拉瓦州前總檢察長博·拜登因患腦瘤去世,終年46歲。2003年,博·拜登加入德拉瓦州國民警衛隊,成為部隊律師。2008年,他被派往伊拉克。2010年博·拜登輕度中風。隨後,他在德克薩斯州接受治療。2013年,他曾接受一次腦部小型手術。最近數周,他的身體狀況再次惡化。5月20日,他被送往沃爾特·里德陸軍醫療中心接受治療。
關於博·拜登去世事宜,歐巴馬發表聲明說:“和他的父親一樣,博·拜登是一個好人,非常慷慨。他是虔誠的教徒,值得信賴。他影響了接觸過的每個人,並將活在這些人心中。”

人物評價

  • 歐巴馬曾評價拜登說,拜登是“一位植根於中產階層的外交專家”。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認為:“他既不像布希的副總統切尼那樣‘老謀深算’,恨不得要操控總統的外交政策,也不像柯林頓的副總統戈爾,當副總統的目的是今後要當總統。拜登既不想當總統,也不願意越俎代庖,同時,這個人又比較善於處理外交事務。”

爭議言行

拜登素來以“大嘴”著稱,2013年5月13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稱中國是不能“另類思考”或“自由呼吸”的國度,引起在場中國學生的不滿。該校中國學生已經起草一封信,要求拜登做出正式道歉。到22日為止已有343人簽名,信件將先被呈遞給該校校長,然後轉交到拜登辦公室。
2014年10月2日,拜登在哈佛大學出席活動,就外交政策、自由貿易、伊波拉等話題發表演講。然而,當一名自稱學生會副主席的學生向其提問時,沒想到拜登竟然回應道,“當副主席(副總統)不是跟當婊子一樣嗎?”隨後拜登意識到失言,忙改口,接連稱自己是“開玩笑”。有媒體評論道,拜登或許吐露了心聲。
約瑟夫·拜登約瑟夫·拜登
同日,拜登還就“伊斯蘭國”(IS)局勢批評盟友阿聯土耳其,引發兩國強烈抗議。拜登被迫連續兩日分別向兩國公開道歉。他在哈佛大學發表外交政策講話,批評盟國是對抗恐怖主義的“最大問題”,還點名批評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阿聯。2014年10月3日,埃爾多安對拜登的言論怒不可遏,堅決予以否認,要求“拜登必須為自己的言論道歉”,否則和拜登的交情就“到頭了”。拜登辦公室稱,拜登幾個小時後已經就不當言論向“土耳其及其他盟友道歉”,還打電話給埃爾多安安撫情緒。不過,拜登在對阿聯的聲明中沒有使用“道歉”這個詞,只是說“澄清”。聲明說,拜登“澄清了有關敘利亞衝突早期局勢的聲明,並非有意指責阿聯支持了‘伊斯蘭國’、基地組織以及其他敘利亞極端組織。”
不管是在副總統府邸還是德拉瓦州的家中,拜登都習慣裸泳,女特工對此感到很不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