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棒

拗棒

開江拗棒產生並流傳於達州市開江縣的新寧鎮和普安鎮的民俗表演藝術。新寧鎮和普安鎮可是高山打鑼——名聲在外。新寧鎮是開江經濟文化的中心,普安鎮是川東北四大重鎮之一,兩鎮過去相距5華里,現在的城市建設把兩鎮連在一起,更為壯觀,尤其兩鎮不夜景色,最是耀眼。兩鎮坐落開江的風水寶地——寶塔壩,寶塔壩一馬平川,芳田瀲灩;金山古剎紫氣東來,巍然雄峙;飛雲溫泉依山傍水,熱泉噴涌;文筆寶泉雙塔,黑質白彰,相映成趣;寶石明月兩湖,碧波蕩漾、秀色可餐。

絢麗的景色,豪放的人民,生龍活虎的文化娛樂熱鬧非凡,滑稽可笑的拗棒應運而生,文藝價值在於它用獨特的“搞笑”方式。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拗棒
  • 別名:開江拗棒
  • 拼音:ǎo bàng;ào bàng(方言)
  • 所屬地區四川 · 達州 · 開江縣
  • 省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遺產編號:Ⅵ-1
  • 遺產類別雜技競技
  • 遺產級別:省級
  • 申報日期:2006年
  • 申報人/單位:達州市開江縣文化館
簡介,表演形式,價值,特點,瀕危狀況,

簡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宋代大詞家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極寫正月十五鬧花燈,燈海、花海、星海,璀璨絢爛;簫聲、歌聲、笑聲,清脆婉轉;魚燈、龍燈、玉壺燈,燈火闌珊。這樣的熱鬧情景,我們年年在開江縣的新寧鎮和普安鎮都能看到,而且還能在火樹銀花中看到開江民眾娛樂的一大絕活——拗棒!

表演形式

開江拗棒指產生並流傳於開江縣新寧鎮和普安鎮的獨具特色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開江拗棒的雛形是人們在勞動歇憩時,用抬石頭的兩根槓棒“十”字相架,讓一人坐於棒上,被夥伴們拗上拗下的一種喜樂逗趣的遊戲。
後來,人們將抬石頭的槓棒換成專門製作的由八人肩抬的大拗棒,讓穿上古代官服,化妝成“拗老爺”(貪官、昏官)的表演者,坐於拗棒一端,再由二至三人將槓棒另一端時而按下,時而放高,使坐於另一端的“拗老爺”時而升空,時而落下,並讓“拗老爺”表演一些滑稽動作。槓架兩旁,由裝扮成“差人”的演員舉著寫有“迴避”、“肅靜”的牌子。槓架前面,由兩名“差人”分別鳴鑼和“道板”(舊時用來打人開道的工具)開路;並由一名“狗腿子”肩挑一擔,擔子的一頭掛著一個“烘籠”(舊時人們冬天用的取暖器),烘籠里放著馬糞或牛糞;擔子另一頭掛著一隻“夜壺”(舊時男人用來解小便的土陶器皿)。伴著鑼鼓點子(運用了川劇鑼鼓套打中的《點將》→《將軍令》→《品鑼兒》→《長錘》→《趕錘》→《和牌》→《牽藤藤兒》等曲牌),“狗腿子”在“拗老爺”落下時,以舞蹈動作給“拗老爺”送上“點心”(烘籠里的糞)和“老酒”(夜壺里的尿)。此時,圍觀的民眾便發出“吃糞”、“喝尿”的喊聲,意為應該讓昏官、貪官吃糞喝尿。

價值

開江拗棒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用獨特的“搞笑”方式,表現開江人民民眾對腐敗吏治的嘲諷和痛恨,對為官者有著特殊的警示作用;同時,它還有著將多種藝術因素融為一體的藝術價值,所以愛到人民民眾的普遍歡迎。新寧鎮的鄧維程是開江拗棒的傳人,至今已經古稀高齡,還在為開江拗棒的傳承奔忙。她介紹說,拗棒最初是一種喜樂逗趣的遊戲方式。
據1983年開江縣文化館編印的《開江縣民間舞蹈集成》所載:“拗棒這一民間舞蹈形式,起源於清末。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屈於強權,對內肆意壓榨,廣大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出於對統治階級的義憤,群創造出這種娛樂來嘲諷污吏取悅民眾,逐漸形成這種獨具一格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並且一代一代地往下傳。”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寧鎮(當時叫城關鎮)和普安鎮,幾乎每年春節都有拗棒上街表演。“文革”期間,拗棒被封禁。改革開放後的八十年代初,在普安鎮的一次表演後,日益豐富的現代娛樂方式使拗棒銷聲匿跡20年。2005年,為了搶救高度瀕危的拗棒,縣文化館和新寧鎮政府共同努力,再次讓它上街面世,重新走上普安鎮和新寧鎮街頭。
2007年3月1日,開江拗棒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於它用獨特的“搞笑”方式,表現開江人民民眾對腐敗吏治的嘲諷和痛恨,對為官者有著特殊的警示作用;同時,它還有著將多種藝術因素融為一體的藝術價值,所以受到人民民眾的普遍歡迎。

特點

1、獨創性。逢年過節的娛樂方式很多,腰鼓秧歌龍舞車燈錢棍花燈,都是載歌載舞,正面歌頌,拗棒卻是著重表現,諷刺反面,因此出類拔萃獨具一格
2、綜合性。拗棒集融戲劇雜技舞蹈打擊樂於一爐,有很強的綜合藝術特點。拗棒的音樂一直沿用川劇鑼鼓的一些曲牌。
3、喜劇性。誇張的人物造型、重複的表現手法、喝尿吃烘的辛辣諷刺,賦於拗棒濃烈的喜劇特色。

瀕危狀況

因受商品大潮和多種現代娛樂方式的衝擊,拗棒在上個世紀80年代銷聲匿跡,一過就是20年。現代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生活,傳統民間藝人的傳承斷代,使拗棒藝術一直處於深藏不露尷尬境地,直到2005年,為了搶救瀕危的拗棒,縣文化館和新寧鎮政府方派人找到當時唯一的一位拗棒傳人,重新製作了拗棒槓架,並且改進工藝,增添了軸承,使槓棒可作360度旋轉,還添置了行頭道具,以全新面目與世人見面。
拗棒仍處於高度瀕危狀況,亟待搶救和保護。因為拗棒藝術一旦恢復青春,她將煥發出燦爛的藝術光輝。這是因為她的認識價值有目共睹,民眾觀之,寄希望清明政治,廉潔清官;執政者觀之,當警策自己勤政為民,一心為公;她的藝術價值更為可觀,工藝美觀,表現精湛,詼諧風趣,美不勝收;她的娛樂價值盡在其中,爽身娛心,陶冶情操,逗人捧腹,令人開心,真是演者樂不疲,觀者笑呵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