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的認知神經機制與基因:行為-腦-基因的多角度研究

拖延的認知神經機制與基因:行為-腦-基因的多角度研究

《拖延的認知神經機制與基因:行為-腦-基因的多角度研究》是依託西南大學,由馮廷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拖延的認知神經機制與基因:行為-腦-基因的多角度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馮廷勇
  • 依託單位:西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超過75%的學生承認自己存在學業拖延行為。拖延不僅會對人們的情緒、學業成績以及社會成就等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會降低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更有甚者會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本項目將從行為-腦-基因的系統研究思路出發,以多模態MRI(Task、Resting,VBM和DTI)為主要技術手段,將HTR2B 基因多態性作為突破口,系統考察拖延的認知機制、神經基礎和遺傳基礎,以及腦結構和腦功能在基因與行為間的中介作用,試圖制定拖延的應對與干預方案。

結題摘要

拖延是儘管預見到拖延會帶來的不利後果,人們仍自願推遲開始或完成某一計畫好的任務。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超過75%的學生承認自己存在學業拖延行為,甚至部分個體會形成行為障礙性拖延。研究表明,拖延不僅會對人們的情緒、學業表現以及社會成就等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會降低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更有甚者會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本項目採用行為、多模態磁共振技術來系統探究拖延行為的認知機制和神經基礎,並試圖從認知訓練和神經調控角度對於拖延行為進行干預。具體表現為:(1)原創性地建構了拖延的時間決策模型(Temporal decisional model of procrastination),該理論從任務負性過程和任務正性結果的權衡及自我調控角度揭示了拖延產生的認知機制,並通過系列實證研究證明了拖延的時間決策模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2)採用行為到腦、腦到行為和機器學習三種方法聯合分析,首次揭示了拖延行為密切相關的三重神經網路:自我控制網路(背外側前額葉和前扣帶回為核心節點(Hub))、情緒調節網路(以腦島和眶額葉為核心節點(Hub))和預期想像網路(以腹內側前額葉和海馬為核心節點(Hub));(3)採用自由建構範式研究發現,任務過程與任務結果的“失聯”是導致拖延行為的核心原因,其神經表征通路是海馬與殼核的功能連線;(4)利用VBM技術,探明了拖延和衝動性具有共同的大腦結構基礎——背外側前額葉,這說明自我控制失敗是拖延和衝動性共同認知機制,解決了兩種看似“相反”的人格特質(衝動性是趨近,拖延是迴避)總是聯繫在一起的原因;(5)利用預期想像訓練能夠有效降低拖延行為,具體而言,將個體的預期想像方向更多指向正性的任務結果,而儘量避免指向負向的任務過程;採用直流電刺激系統(tDCS)刺激個體的左側背外側前額葉,能夠顯著提高被試的執行力,從而減少拖延行為,其作用機制是增強的自控能力提高了個體對任務結果價值的評估,同時降低了個體對預期完成任務的負性情緒體驗。總之,本項目的開展對於探明拖延行為的認知機制和神經基礎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對於拖延行為的應對與干預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