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叢生草本。稈疏叢,直立,高70-140厘米,基部膝曲。
葉鞘光滑無毛;葉片扁平,稀可內卷,上面粗糙,下面光滑,有時呈粉綠色,長15-25厘米,寬5-9(12)毫米。
穗狀花序直立,較緊密,長14-18厘米,寬5-10毫米;穗軸邊緣具小纖毛,中部各節具2小穗而接近頂端和基部各節只具1小穗;小穗綠色,成熟後變為草黃色,長10-15毫米,含3-5小花;穎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先端長達5毫米的短芒,有3-5明顯而粗糙的脈;外稃披針形,上部具5條明顯的脈,全部密生短小糙毛,第一外稃長9毫米,先端延伸成芒,芒粗糙,長10-20毫米,成熟後向外展開;內稃與外稃等長,先端截平,脊上具纖毛,至基部漸不明顯,脊間被稀少短毛。
主要變種
青紫披鹼草(
Elymus dahuricus Turcz. var.
violeusC. P. Wang et H. L. Yang)與披鹼草的主要區別在於,基部葉鞘密被長柔毛;穎的脈上粗糙、疏被短硬毛。分布於中國內蒙古、青海(循化)等省區。生於山溝及山坡草地。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大青山。
青紫披鹼草植株高大(高可達2米左右,徑3.5-5毫米),葉量豐富(長22-32厘米,寬5-15毫米),穗長(10-20厘米)、結實多,耐寒、易繁殖,經引種栽培試驗,生長良好,是一種有利用價值的優良牧草。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陝西、青海、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區。俄羅斯、朝鮮、日本與印度西北部、土耳其東部也有分布。多生於山坡草地或路邊。模式標本采自蘇聯外貝加爾。
繁殖方法
整地:播種前必須充分整地,疏鬆表土,保蓄水分,為播種和種子發芽創造條件,深耕l8-22厘沭,並及時耙地和鎮壓。
施肥:披鹼草為多年生牧草,需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優質準廄肥300-4000斤。瘠薄地要增加施肥量,每畝施肥5000-6000斤。為了促進幼苗旺盛生長,可用硝酸銨或硫酸銨傲種肥,每畝施10-15斤。
播種:播前清選種子,機播種需先用脫芒器脫芒,輕微碾壓斷芒後才能播種。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種。北方春播於4月下旬或5月上旬播種.夏播的適宜時期是在播後能有80-90天的生長期,使幼苗達到分櫱拔節的時期為好。內蒙古夏播為6月中旬或7月上旬,華北和西北為5月下旬或6月上旬。播種過晚根系和越冬芽發育不良,降低越冬率。條插距為l5-30厘米每畝搖種量2-4斤。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披鹼草苗期不耐雜草,可在分櫱前後除草一次。拔節期進行第一次中耕,滅草鬆土,促進幼苗迅建生長。如果幼苗乾旱缺肥,可適量追肥和灌水一次。第二年以後,可根據雜草發生和土壤板結情況,及時中耕除草和鬆土1-2次,並及時補種缺苗披鹼草易感染鏽病,發病時葉,莖和穎上產生紅褐色粉末狀瘡斑,後期病斑變黑,植株逐漸枯死。防治鏽病可用敵銹鈉,石硫合劑、代森鋅等化學藥物。
收穫利用:披鹼草每年
刈割l-2次。在生育期較短、氣候乾燥,土壤貧瘠的地方,一年只能刈割一次l,在生育期較低,氣候溫暖濕潤,管理水平較高的地方,一年可刈割兩次。刈割一次者在抽穗至開花期刈割,每畝產乾草100-500斤,刈割二次者,第一次在孕穗至抽穗期刈割,第二次在上次前34-40天刈割,每畝產乾草500-600斤。披鹼草的利用期為4-5年,其中以第二、三年長勢最好,產量最高。第四年以後生長逐漸減遇,產量下降,要及時更新。
採種:採種要在穗頭變黃,莖稈仍為綠色時收穫。可以割全株或割下穗頭,曬乾後脫粒。通常每畝收種120斤左右。
主要價值
披鹼草的葉量相對較少,營養枝條較多,莖稈占草叢總重量的50/%-70%。葉占16%-39%,飼用價值中等偏上,分櫱期是各種家畜均喜採食,抽穗期至始花期刈割調製的青乾草,家畜亦喜食。披鹼草在氣候較乾旱、土壤瘠薄的情況下,1刈割1。水分條件好時,可刈割2次。人工栽培的披鹼草,除刈割鮮草飼餵外,還可調製乾草。調製好的乾草,顏色鮮綠,氣味芳香,適口性好,除飼餵馬、牛、羊外,還可製成草粉餵豬。青刈可直接飼餵牲畜或調製青貯飼料。與豆科或其他禾本科草進行混播的可用於放牧。披鹼草又是一種很好的護坡、水土保持和固沙的植物。也是山地草甸,草甸草原或河漫灘等天然草地適宜條件下補播的主要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