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是南無樂隊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1年2月25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扭秧歌
- 所屬專輯:扭秧歌
- 歌曲原唱:南無樂隊
- 填詞:劉相松
- 譜曲:劉相松
- 編曲:南無樂隊
- 音樂風格:Rock
- 發行日期:2021年2月25日
- 歌曲語言:國語
《扭秧歌》是南無樂隊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1年2月25日。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裡插秧,...
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是一種用鑼鼓等伴奏,將舞蹈,歌唱等融為一體的漢族民間藝術。漢族民間主要流傳著唱秧歌、扭秧歌、戲曲秧歌、戲劇秧歌四種型式。種類 秧歌號子 高郵市秧歌號子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高郵民歌一部分、卸甲民謠一部分,在2010年12月28日被入選第二批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秧歌...
陝北秧歌同樣起源於儺祭,並在此基礎上發生了進一步演化,扭秧歌時所用的道具、法器與儺祭活動有非常大的聯繫性。 發展歷程 盛唐之前 盛唐之前,人們扭秧歌主要是為了達到驅鬼、儺祭的目的,發展至盛唐時期,胡人文化推動了秧歌的娛樂化發展,使其逐漸成為日常的娛樂活動之一。古代時期的陝北地區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
《扭秧歌》是南無樂隊演唱的歌曲,發行於2021年2月25日。歌曲歌詞 我要給你們唱首歌 你要聽清我在唱什麼 等這裡演出都結束以後朋友們 我們再一起去喝 你問我喝什麼酒 無非是煩惱憂愁 就趁著大把的青春啊 讓時間不白溜走 我要穿過這座山 穿過丘陵 穿過彩虹去看看風景 我要穿過地平線 再穿過邊緣 穿過眼睛去...
陝北秧歌 高橋秧歌 吉林大秧歌 吉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
扭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行式出現,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並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逐步演變成燈會,年節中必須表演的習俗。2006年5月20日,秧歌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 秧歌最初是插秧、耘田時所唱之歌,以民間農歌、菱歌為基礎,逐漸發展成中國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歌唱和...
秧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舞蹈。在清徐當地亦稱“扭秧歌”是徐溝東門外 關村人杜慶堂、胡小惠二人從關東(即東北三省)引進徐溝東關村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徐溝東關村的大秧歌,在秧歌表演時,伴奏的鑼鼓, 專門製作8人抬的鼓架,敲鼓人站在鼓架上敲鼓。抬鼓人 與敲鼓人穿戴著古典服飾,一邊敲著鼓點,一邊扭著秧...
濟南秧歌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濟南秧歌 濟南秧歌 濟南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秧歌舞簡介 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一種民間廣場忠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以熱鬧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十多人至上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
在東北,無論農村,還是大小城市,過年的時候,扭秧歌的遍街都是,一對一對地比賽著誰扭得浪,高蹺誰踩得好。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膠、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是關東特產,是東北人非常喜愛的一項喜慶活動。大秧歌在東北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廣衰...
吉林大秧歌是吉林地區的傳統民間舞蹈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的總稱,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吉林大秧歌”。 中文名 吉林大秧歌 形式 各種民間舞蹈一起配合演出 跑秧歌 農村秧歌游屯串村 扭秧歌 城鎮秧歌光扭不唱 又叫 唱秧歌 ...
秧歌又稱秧歌舞,甘肅慶陽地方民間舞蹈,是一種鑼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表演。它起源於北方,是產生於農田裡的一種歌舞。因勞動強度大,需長時間弓背彎腰,為了消除疲勞、疏鬆筋骨,休息時人們就在田地里扭起來。為防止踩壞秧苗,就見空插腳,於是出現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發展 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
《扭秧歌麥克傑克遜版》是青島小強演唱的歌曲。扭秧歌麥克傑克遜版 - 青島小強 想當年俺也是魔鬼般的體型 麥可傑克遜 就是我的偶像明星 於是我把霹靂舞和秧歌來研究 我青島小強現在就來秀一秀 首先來一個我的偶像出場動作 然後再來一個大媽裝修喔 1 2 3 4 然後再來一個無敵向後小滑步 我轉身我扭 我使勁扭...
誰也不知道“禓歌”這個詞在口語中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只知道“禓”的意思早早就淡出了文人記憶,有關的文字表述,均以“儺”代之。但是,這個詞沉澱在口口承傳的民間語言裡,沉澱在民俗中,雖然千百年後被寫成了“秧”,但它的文化內涵就和表現秧歌場子的旋轉紋樣一樣,流動不停。歷史悠久 陝北秧歌舞,歷史...
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時期。每遇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扭秧歌。這一時期秧歌的動作和歌詞都有了較大的發展,慶陽市文藝工作者把革命鬥爭的內容和民歌、小調也融入了秧歌,大大豐富了秧歌的內容,出現了秧歌劇、秧歌小演唱等。20世紀3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批很有藝術價值的秧歌文藝作品,如秧歌劇《兄妹開荒》...
《扭秧歌 New Younger》雜誌創刊於2005年3月25日。其雜誌名稱為英文“New Younger”的中文諧音。改刊是天津地區第一本關注青年新銳思想和本土原創文化,倡導創新流行生活方式的文化類潮流雜誌,為讀者提供最新銳、快捷的原創文化資訊,展示多元化的價值觀和成功典範,深入挖掘新創意生活方式,倡導時尚前衛的消費理念和生活...
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都把高蹺秧歌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也相繼投入了資金,但由於後繼無人漸成定局,所以收效甚微。為了使這門藝術得到傳承,婺源高蹺秧歌藝術團從東北聘請了專業的高蹺秧歌隊伍到中國最美鄉村—婺源演出後,引起了當地民眾的極大興趣,特別是青少年紛紛開始學踩高蹺、扭秧歌。為了使這些青少年學到...
嶗山大秧歌分“地秧歌”和“高腿秧歌”(即高蹺)。是山東省較有特色的民間舞蹈。“地秧歌”,又稱“地腿子秧歌”和“扭秧歌”、“鬧秧歌”,主要分布在即墨、中韓鎮、沙子口鎮沿海一帶。參加演出的人,多為農村十歲以上、二十歲左右的農村青少年男女,每隊最少二十人(含鑼、鼓、嗩吶等主要樂器伴奏人員)。大...
慶陽秧歌 秧歌傳到慶陽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的陝甘寧邊區時期。紅軍長徵到達陝甘寧邊區後,將南方的秧歌帶到了北方。作為陝甘寧邊區重要組成部分的隴東,也成了秧歌最活躍的地區。軍隊扭秧歌,機關、學校扭秧歌,農村也扭起了秧歌,秧歌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
以著名民間藝人周國寶為代表的周派、張謙為代表的張派、盧鳳春為代表的盧派等幾種地秧歌的風格流派各具魅力,家喻戶曉。昌黎地秧歌的動作,簡單易學,扭起來紅火奔放,歡樂開心。村村戶戶有不少秧歌世家,他們年年活動,代代相傳,全家人一塊兒扭秧歌,既是藝術享受,又是天倫之樂。較有影響的名秧歌藝人有周國寶...
2014年,汾陽市文廣新局主辦的活力汾陽·百姓大舞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活動在汾陽市城市廣場舉辦,汾陽地秧歌進行了表演。2017年9月28日,2017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在山西省汾陽市開幕,汾陽地秧歌在開幕式上進行表演。2019年9月13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晉陝甘寧秧歌舞創新...
隆堯秧歌戲是由古代隆堯當地勞動人民在插秧、收穫、勞作時的稻歌發展變化而來的。隆堯秧歌誕生於明末清初,形成組班登台巡演於嘉慶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 隆堯秧歌的主要特點,一是表演舞台性,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於民藝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鄉土性,表演風格飽含鄉土氣息...
現代秧歌一十六路散手從北派經典分筋錯骨手演化而來,結合八極拳的步法和河南太極楊氏十三式的身法而成。全面覆蓋上中下三路,由於八極拳中帶有通臂拳的API接口,可以在實用扇子扭秧歌時插入傳統苗刀招式,端地是霸道無邊。應對各種不同場合的秧歌,二人轉等等。現代秧歌除了使用傳統的扇子等輔助器材來表現之外,其極...
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4月,在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舉辦的首屆農村文化藝術節—民間舞蹈、雜技、魔術比賽中,海陽大秧歌榮獲金獎。2007年4月,在第四屆“交銀理財杯”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海陽大秧歌獲得秧歌舞表演三等獎,並榮獲由全國電視觀眾投票...
相傳,武秧歌是當年梁山好漢三打祝家莊時的戰爭縮影,由於當時祝家莊易守難攻,梁山首領宋江、吳用等人密謀定下良策,令眾好漢裝扮成樵夫、漁翁混入祝家莊,然后里應外合,攻破了祝家莊。為紀念這次勝利,每逢傳統節日,人們都要把梁山好漢扮演的各種角色,按照排兵布陣的陣法,以扭秧歌的形式進行表演,經過不斷沿襲,便...
黃陵作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不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鄉情勤儉,民風淳樸,而且蘊藏著最古老、最樸素的民間文化藝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廣場表演中的秧歌舞,人們稱“老秧歌”,她的表演形式及表演內容特別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有裙子舞(黃陵俗稱提裙子),啞鈴舞、竹板舞、碟碟舞、蠟燭舞、,霸王鞭(...
遼西秧歌是指位於遼寧遼河以西與內蒙古河北接壤的遼寧西部地區的秧歌。秧歌一般是村民自發組織,組織秧歌叫出會,也叫辦秧歌,領頭的叫會首。農村的秧歌又扭又唱叫唱秧歌,城裡的秧歌光扭不唱叫扭秧歌,秧歌隊游屯串村表演叫跑秧歌。一般遼西秧歌有兩種:一種是高蹺秧歌,一種是地蹦秧歌,地蹦秧歌也叫地撲棱。...
據史書記載,滿族秧歌大致形成於康熙年間,距今400多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創建八旗時,凱旋之後、豐收之餘率隊即興表演舞蹈,這是滿族秧歌的雛形。初起的滿族秧歌多為表現喜慶、狩獵、漁獵等內容;努爾哈赤起兵後,逐漸融入了征戰內容,整個秧歌舞隊擺出練兵習武、馳騁征戰的陣勢,是滿族先人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
如秧歌隊是帶“高腳子”的,後一類人物多由踩蹺的扮演。舊時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裝,演起來更加大膽潑辣、逗趣可笑。看秧歌最過癮的是遇上“打對台”,即一個場子來了兩支秧歌隊。因為過年時的秧歌大都給賞錢,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一個演出場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隊。如果兩伙秧歌隊同時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