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秧歌

徒手秧歌

秧歌又稱秧歌舞,甘肅慶陽地方民間舞蹈,是一種鑼鼓伴奏下既歌又舞的表演。它起源於北方,是產生於農田裡的一種歌舞。因勞動強度大,需長時間弓背彎腰,為了消除疲勞、疏鬆筋骨,休息時人們就在田地里扭起來。為防止踩壞秧苗,就見空插腳,於是出現了“扭秧歌”的交叉步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徒手秧歌
  • 外文名:tu shou yang ge
  • 又稱:秧歌舞
  • 屬性:甘肅慶陽地方民間舞蹈
  • 活躍時期:20世紀30年代中期
發展,種類,

發展

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秧歌最活躍的時期。每遇節慶活動,人們者要扭秧歌。這一時期秧歌的動作和歌詞都有較大發展,當地文藝工作者把革命鬥爭的內容和民間歌謠、小調也融入了秧歌,大大豐富了秧歌的內容,出現了秧歌劇、秧歌小演唱等。3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批很有藝術價值的秧歌文藝作品。

種類

慶陽的秧歌有兩種,一種叫秧歌舞,一種叫秧歌劇。秧歌舞只舞不歌,俗稱“扭秧歌”,始終突出一個“扭”字。在原地表演的,也有在行進中表演的。原地表演要變換各種隊形,聚散分合,動靜有序,看起來使人眼花繚亂,妙趣橫生。秧歌舞表演人數,可多可少,有男有女,雙排偶數。人物化裝多式多樣,有工人、農民、軍人、學生,還有老漢、醜婆、大頭娃娃等。徒手秧歌是慶陽秧歌的一大特點。演員赤手空拳,不拿任何道具,這種表演形式難度較大。也有拿手帕、扇子、菸斗、花朵、鐮刀、斧頭的。腰中多束紅綠彩帶,扭動時如花海翻浪,異常耀眼。秧歌劇與秧歌舞不同,它也以“扭”為主要表演特徵,但它是載歌載舞,而且有故事情節,只不過是劇情線條比較單一罷了。當年隴東解放區流行的《夫妻識字》《兄妹開荒》就是這一藝術形式的代表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秧歌這種文藝表演形式廣泛流傳。人們用秧歌歌唱翻身解放後的喜悅心情,歌唱人民領袖和社會主義新事物。每年春節、國慶和其他重要節慶活動,都有秧歌隊出現,秧歌隊成為街道文藝活動的主流和亮點。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期間,慶陽的秧歌更是盛況空前,使國內外賓客大開眼界,特別是徒手秧歌,使來賓大飽眼福。他們說:“像這樣數萬人的秧歌隊伍,在國內真是少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