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北鄉鑼鼓

戶縣北鄉鑼鼓

戶縣北鄉鑼鼓,陝西省西安市鄠邑區傳統音樂,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戶縣北鄉鑼鼓主要集中在三個城隍社的村子,分布在渭河南岸、嵋塢嶺上下,鼓調主要有《鳳凰三點頭》《十樣景》《一串鈴》《走鼓》等,包含了唐代宮廷音樂、民間文化、民俗和民間藝術等多種內容,保存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2011年6月3日,戶縣北鄉鑼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選陝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戶縣北鄉鑼鼓
  • 批准時間:2011年6月3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Ⅱ-22
  • 申報地區:戶縣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單位:戶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非遺展演,

歷史淵源

戶縣北鄉鑼鼓與古代的祈年、社祭、逐疫、慶豐收以及迎神報賽等古老習俗相伴生,歷經數千年,一直沿襲至當代,在北鄉民眾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戶縣北鄉,村村都有世代傳承的鑼鼓社,這些鑼鼓社規模大者有上百面鑼鼓,小者也有數十面鑼鼓。在長期的鑼鼓傳統中,戶縣北鄉鑼鼓逐漸演變為鄉村重要的集體表達方式,成為群體意志的集中體現。民國時期,尤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北鄉鑼鼓在沿襲祈年、慶豐收和迎神報賽等古老習俗的同時,活動日益頻繁,被更加廣泛地套用於社會生活之中。抗日戰爭時期,戶縣縣北鄉振華威村人關麟征時任國民軍陸軍52軍長,指揮部隊參加台兒莊戰役凱旋歸來,鄉親敲鑼打鼓到20里外的長安縣斗門鎮迎接。解放後,各鄉鎮向縣城送兵、大年初一為軍屬拜年,敲鑼打鼓幾乎成為唯一的體現隆重的形式。解放初,留南村、梧村等鑼鼓隊多次應邀在陝西省城敲鑼鼓,鼓隊龐大,氣勢雄威。

基本特徵

  • 鼓調風格
戶縣北鄉鑼鼓的主要鼓調有“鳳凰三點頭”、“十樣景”、“一串鈴”、“走鼓調”等。
“鳳凰三點頭”鼓調主要分布在留南村定舟村、渭曲坊、元村、祁南村、大王東村、大王西村等村,尤以留南村最具代表性。鳳凰三點頭鼓調共分四個段落,第一段為 “丹鳳朝陽”,第二段為“雙鳳展翅”,第三段為“群鳳和鳴”,第四段為“鳳凰三點頭”。全曲結構嚴謹,環環緊扣,前後呼應。整個鼓調節奏明快,輕重有致,在大氣沉穩中,細節變化非常豐富。鳳凰三點頭的表演隊伍以鼓和鐃為主體,頭尾各置一面大堂鼓分別領軍和殿後,同時配大鑼四面、小鑼兩面,馬號兩把、梆子兩到四副、夾板四到八副。各種樂器演奏和諧,形成自然的配器效果,產生出強烈的音色對比和強弱對比。 以留南村為代表的“鳳凰三點頭”鑼鼓在長期的巡遊表演中,形成了獨特的行進表演方式和風格。在行進中,各種樂器有其相對固定的位置、功能和表演方法。鼓手在中間一字長蛇縱貫前後,成為整個表演隊伍的主心骨。鼓手以八字步法左搖右擺打鼓前行,頂肚挺胸、仰首朝天、不快不慢,心平氣和,自信穩健,長長的鼓陣,穩健的步伐,演奏起來,整齊統一,步伐一致,前呼後應。鼓手的表演決定隊伍的行進速度和音樂節奏,其從容自在奠定了整個鼓隊沉穩大氣的藝術風格。
“十樣景”是戶縣北鄉的另一個重要鼓調。它主要分布在梧村、鑿齒村和孝義坊等十幾個村子。其中以梧村和孝義坊兩村最具代表性。十樣景鼓調節奏明快而富於變化,音樂結構嚴謹而宏大。其鼓調共分為十環,依次為:鳳凰單展翅、鸚哥上架、獅子滾繡球、黑狗跳牆、黑驢滾蛇、二龍戲珠、喜鵲啄食、孔雀開屏、龍虎鬥、大聖翻跟頭。這些名稱或擬聲,或摹形,或表意,生動地概括了這一鼓調豐富多彩的音樂特性和表演特徵。十樣景鑼鼓的樂器有鼓、鐃、鑼、號、梆子、夾板等。鑼鼓隊組成一般是一面鼓配兩副鐃,其規模根據村子大小決定,最少都在二十面鼓,四十副鐃。鑼一般是四面,馬號兩個或四個,梆子四副,夾板四副。據梧村和孝義坊的老人講,過去在鼓隊中有笙、蕭、笛子、胡胡等文樂器。十樣景為場地表演鑼鼓,鼓皆置於鼓架。鼓手和其他演奏人員基本都是原地不動進行表演,可稱為純音樂鑼鼓。十樣景在鼓的敲擊上,極富變化,非常複雜。它在鼓面敲擊中,加入豐富多彩的鼓槌碰擊和鼓邊敲打,時而鼓槌打鼓邊,時而鼓槌互相撞擊,時而在手上來回顛倒,時而拋空,花樣層出不窮。在繁複交錯的鼓面鼓邊敲擊和鼓槌碰擊中,形成了豐富的音色變化和節奏變化。在十環鼓調中,環環不同,環環都有新花樣。而鐃、鑼、號、梆子等樂器與鼓的配合天衣無縫,水乳交融。形成了音色豐富,節奏明快,細膩文雅的音樂風格。
梧村、孝義坊等村都是城隍社裡的村子,由於接城隍時要在村際之間進行鑼鼓巡遊表演,這些村子還世代流傳著“一綹串”“走鼓”等行進鼓調。它們與 “十樣景”共同構成了這些村子豐富多彩的鼓文化傳統。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 戶縣北鄉鑼鼓歷史悠久,世代傳承;它的起源雖然無法確切考證,但從其音樂結構的完整性、配器上的豐富性和表演陣容中旌旗儀仗、萬人傘的設定等多方面,依稀能夠看到古代宮廷儀仗鑼鼓的影子,作為一種珍貴的文化遺存,它堪稱古代鑼鼓音樂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 戶縣北鄉鑼鼓在繼承宮廷鑼鼓的基礎上,經過鄉人千百年來的不斷創造和完善,已成為粗獷細膩,渾然天成的民間藝術經典。它是生命節奏的自然表達,是力量與激情痛快淋漓的抒發,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眾,都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3. 戶縣北鄉鑼鼓音樂結構嚴謹,配器豐富,演奏和諧。在音樂表現上具有完美的科學性,具有重要的音樂研究價值;在千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鳳凰三點頭和十樣景在不同的村子都有各自獨到的的發揮和創造,在統一性中形成了豐富的差異性,這種演繹和流變同樣具有音樂研究價值。
  4. 戶縣北鄉鑼鼓表演自由奔放,率真自在,有著極其豐富的肢體語言,是一種自然質樸的原生態民間舞蹈,具有舞蹈藝術研究價值。
  5. 戶縣北鄉鑼鼓自古以來都與鄉土民俗相伴生,它是戶縣北鄉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鑼鼓在北鄉一直發揮著組織民眾,凝聚人心的作用,各村的鑼鼓社也成為鄉土社會非常重要的民間組織。它具有民俗學和社會學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歷史變遷和當代強勢文化的衝擊,戶縣北鄉鑼鼓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正面臨逐漸消逝的危機。
  1. 社會的觀念在轉變,大批青壯年外出經商,打工,在村內辦企業,很少參與鑼鼓訓練、比賽、表演活動。
  2. 民眾思想理念隨著社會在變化。眾多人重視給孩子培養的投資,大部分家庭都有大學生,畢業後大都遠走高飛,村內年輕人所剩無幾,嚴重存在後繼乏人的狀況。
  3. 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發生改變。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傳統文化精神式微,很少能吸引年輕人的興趣,也是戶縣北鄉鑼鼓後繼乏人的重要原因。一些民間藝術也僅有部分老人掌握,傳承後繼乏人。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戶縣(後為鄠邑區)留南村鑼鼓隊曾獲得中華鼓王稱號等多種榮譽。
2009年,戶縣榮獲中國鼓舞之鄉稱號。

非遺展演

2019年8月3日,備受關注的PAS•中國國際第三屆打擊樂藝術節在北京西城區開幕。鄠邑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戶縣北鄉鑼鼓代表鼓隊——孝義坊鼓舞藝術團作為特邀團隊,參加開幕式表演。
戶縣北鄉鑼鼓
戶縣北鄉鑼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