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拉鼓

牛拉鼓

牛拉鼓是陝西省社火表演中常見的一種地方傳統鼓舞,在鹹陽、戶縣等地廣為流傳。所用之大鼓高約120厘米,直徑約160厘米。因鼓身較大,須用牛車拉運,鼓手要站在牛車上敲擊,從而得名“牛拉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拉鼓
  • 分類:鼓樂 舞蹈
  • 地區:陝西省
基本介紹,演出場面,表演形式,表演鼓譜,表演風格,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1986年夏,鹹陽市文管會在考察旬邑縣子午嶺山區秦直道兵站遺址時,發現了一座明代萬曆年間建造的大王廟,大殿牆壁上仍保存著一幅反映古代民眾擊鼓敲鐃歡迎軍旅征戰凱旋的大型壁畫,生動的反映當時民眾已用敲鑼擊鼓表現人們喜悅歡快的興奮心情。清代路德在描寫鹹陽社火的詞中寫道:“平地雷聲牛虎鬥,萬人海洋魚龍突,聽鼓鐃,打出太平歌,歌佳節。”建國前,當地民眾每年都自發成立“同樂會”,由會長出面挨家挨戶籌集資金,組織社火活動。同樂會除組織牛拉鼓外,還組織彩旗隊、獅子、旱船、竹馬、高蹺、梆絞舞,芯子等民間舞蹈,形成一個浩浩蕩蕩的社火隊伍。正月十五上社火那天,全村人穿紅戴綠,欣喜若狂,一大早就集合在廣場整隊出發表演,當隊伍進入城鎮時,吸引上萬民眾湧來觀看,他們也舞得更歡了。建國後,當地民眾仍保持正月十五鬧社火的習俗,而逢各種節日或重大喜慶活動,也必敲牛拉鼓,以示慶賀。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今的鼓越來越大,牛車已被淘汰,改為用拖拉機或大卡車運載,更便於鼓手舞蹈技的發揮和對整個鑼鼓隊的指揮。

演出場面

牛拉鼓場面壯觀,氣氛熱烈,充分反映三秦人民威武、豪放、質樸的性格。演出一般用兩面大鼓、六面小鼓、六面小鑼、四面大鑼、四個螺號(或馬號)、鐃鈸少則四五十副,多則二二百副。鐃鈸隊員面向大鼓,翻鐃時,百餘副大鐃同時高舉,雙手靈活翻腕亮鐃,猶如無數金蝶飛舞,氣勢磅礴。

表演形式

牛拉鼓隊的表演有行進和場地兩種形式。行進表演時,百餘副鐃鈸排成數十排,大鑼小鑼列在兩側,中間六面小鼓,四個螺號成一橫排,最後兩面大鼓,鼓手面向鑼、鐃、小鼓隊員們,邊擊邊舞。原地表演時,兩面大鼓列在場後,小鼓、螺號,大鑼依次排在大鼓前,百餘副鐃鈸站成八字隊形,小鑼分別站在鐃鈸隊前。此時,梆絞舞隊可站中間,隨牛拉鼓節奏,邊敲邊舞,以增強氣氛。

表演鼓譜

整個百餘人的鑼鼓隊員,全由鼓手指揮,牛拉鼓敲的鑼鼓譜,以廣為流傳的[什樣錦]為主。其中分四個鼓頭、四環花樣、兩個主調,鼓頭有[三起三落]、[殺鼓頭]、[單驚鳴]、[乾鼓頭]。敲時,每段可單獨使用,也可連線敲擊或穿插使用。四環花樣有[單劈]、[單槌]、[單過橋]和[雙鈴)。兩個主調包括[乾鼓番]和[四季花)。表演時,鼓手可隨意從鼓頭中選一段做開場,然後轉入四環花樣中某一段。[乾鼓番]用得最多,也是全曲的高潮。[四季花]特點是亮大鑼與[乾鼓番]形成鮮明的對比。

表演風格

牛拉鼓表演時,鼓手身著白色中式對襟布衫,外套一件滾有白邊的黑背心,黑褲、黑鞋,系深藍色腰帶,頭包白毛巾,從左肩斜挎一條紅綢帶。雙手各持長約50厘米的鼓槌,邊敲邊舞。動作具有“剛而不蠻,逸而不浮,穩而不沉,狂而不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的風格。
“剛”是指舞者動作乾淨利落,剛勁有力·,在做“單劈槌”、“單劈單花”等動作時,晃手快,轉身疾,溧亮的甩頭動作,堅實的弓步亮相,都富有鮮明的造型美。
“穩”是舞者動作的練達穩健。每個動律變化既細膩又豐滿,有強烈的節奏感。動作有收有放,有張有弛,連線有序,層次分明。做“單拋槌”、“雙拋槌”時,跳躍適度,穩拋穩接,穩中仍不失熱烈歡樂的情緒,自然地表露出敦厚質樸的性格。
“逸”是指動作英俊瀟灑。舞者在動作的起伏轉折中,運用腰、臂、手、腕、頭、眼神,在千變萬化的姿態中,形成了和諧自然的表演和威武飄逸的形象美。
“狂”是指動作粗獷奔放。舞至高潮時,在揮槌的同一節奏里,百餘副大鐃高舉過頭,按節奏翻鐃,大有排山倒海之勢。在做“雙劈雙槌”和騰空躍於鼓幫上的“金雞獨立”、“回頭望月”等造型時,動作幅度大,跳如飛,站如松,很有股楞勁兒。

  

文化遺產

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項目
陝西“鹹陽牛拉鼓”乃鹹陽老西街土生土長之民間鼓樂藝術,大約起源於秦代以前.“據東周列國志”一百零 四回描寫:“秦俗:農事畢,國中縱倡樂三日,以節疲勞。凡百戲任人陳設,有一長一藝人所不能者,全在次日施逞.”看來,古代之百戲就是現代社火的前身,正月十五耍社火熱鬧三天的風俗,兩千年以前已在陝西盛行了。另外,在秦鹹陽三號官殿遺址,發現有百戲圖之壁畫;在鹹陽楊家灣出土的彩繪陶俑、陶騎馬俑(又稱“三千人馬”)中有舞蹈、奏樂、指揮等各種樂舞俑,在鹹陽乾陵、昭陵所發掘展示的文物中有大批樂舞壁畫和樂舞俑,其中有擊鼓、擊鐃、擊鈴、吹塤者等.其形象生動、造型逼真.在陝西省博物館陳列鹹陽塔爾坡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所用的軍樂器鐓於,銅質製造精細、造型特別、上小下大而且以優美曲線收腰,頂樞為一身態矯健的飛龍.以上歷史文物說明秦漢以來,關中一帶的音樂舞蹈(包括鑼鼓樂和鼓吹樂)已十分盛行,它們用於節日歡慶,婚喪禮儀,也用於行軍打仗以助軍威.秦鹹陽地處關中腹地,人民生活一直比較優越,所以是秦、漢、唐等朝的都城所在地,自古以來尤為注重節日慶祝活動,而鑼鼓的技藝高超、陣容雄偉宏大,形成獨特的風格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鹹陽牛拉鼓”昔時技藝以師承傳播,演奏每與社火祭祀相關,演奏“什樣錦”鼓樂曲亦以關中地區民間俚曲為濫觴,水深土厚源遠流長。傳至我父親鄭明壽一代,鼓樂成為新時代之民眾藝術,遂使鼓面擴大、鼓壁加高,並被鄭明壽父親始載置牛拉大車架之上鼓樂舞騰踏,“鹹陽牛拉鼓”由此而得名,鄭明壽亦被譽為“西北鼓王”,浸淫鄉里、影響八方,仕農工商爭相效尤,形制日漸壯闊技藝多彩.威震三秦、享譽宇內,近半個世紀盛行不衰.其組織形式以鼓師家為核心,大家捐款購買製作大鼓、銅器、服裝、道具,稱為 “同樂會”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耍社火時為高蹺隊開路,氣吞山河、排山倒海;埋人驚靈、送殯演時莊嚴渾厚,自八十年代初有民間文藝工作者愛其大起大落之鼓點、深沉有力之節奏,穩重大度之作派、翻江倒海之氣勢.以為“秦之魂”也,逐尋根求源深入採風,使其載入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享永久之榮耀。
鹹陽牛拉鼓創始人鄭明壽的兒子嫡系第二代傳人鄭志文,1970年就接任父親的師承繼續表演,延續提高並擔起“鹹陽牛拉鼓”的重任,使始秦至今,享譽八方的鹹陽牛拉鼓更上一層樓。鄭志文先生從十一歲起從師其父,開始了“牛拉鼓”這一民間藝術的表演與研究,並參與了1957年以來的各種大型娛樂、慶典活動,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1970年正式承襲了其父的鼓樂事業開始獨當一面,打起了享譽八方的“鹹陽牛拉鼓”大旗.“鹹陽牛拉鼓”傳到鄭志文先生之後,並不拘於獨人獨鼓這一單一形式,創立了一人多鼓、多人一鼓和多人多鼓的擊鼓形式,並在原有基礎上對“牛拉鼓”的基本樂調、套路式的固定動作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和發展.還在有關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系統地整理了“鹹陽牛拉鼓”的全套鼓樂曲,分解出“牛拉鼓”的鼓、姿、舞技(即六招八十八式)並以書面形式予以說明,使“鹹陽牛拉鼓”正式步入民間藝術殿堂,脫俗於一般簡單的鑼鼓隊。經過多年來的精心研究和不斷實踐,1994年,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和熱心關注下,並經文化部門許可,“鹹陽牛拉鼓社和鼓樂藝術表演團”正式成立,參加活動 更加頻繁,鼓藝得以不斷提高,所到之處人潮湧動,觀眾拍手叫絕.鄭志文先生不但繼承了父親的“十二花”,而且創新了牛拉鼓花樣繁多高雅的舞蹈動作,擊鼓輕巧嫻熟、動作穩健有力,“剛而不蠻、逸而不浮、穩而不沉、狂而不亂”是其風格,其所創編的“霸王背鞭、童子拜佛、海底撈月、空中霹靂、大鵬展翅、千里走單騎、花槌、狂槌、蛟龍翻江”……等80餘套動作(六招八十八式),部分動作已記錄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陝西卷)中。
“鹹陽牛拉鼓”1957年參加西北五省區文藝調演,獲證嘉獎並選調進京;1957-1960年連續四年參加陝西省大型文藝演出活動,是當時陝西各種大型活動的壓軸節目和傳統保留節目;1995年參加陝西省古文化藝術節獲三項大獎;連續四屆參加楊凌全國農博會開幕式和省內各縣市大型活動的開幕式.1999年鹹陽春節電視晚會由400人壓縮到40人,並被搬上舞台引起轟動,專家稱奇。鄭志文先生1982年編入民舞集成後,又入編《中國民間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號稱“三秦鼓王”、“天下第一鼓”,是當地一位享有盛名的民間鼓手。繼入編《中國專家人才庫》大典.2000年5月又入編《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人物辭海》、《世界華人專家名典》等.中央電視台“祖國各地”和“田野”欄目組,分別攝製專題片“鹹陽人的風采一牛拉鼓”、“黃土地的聲音”在中央一套、中央二套節目中多次播出,廣泛宣傳.鄭志文的夫人吳華威及三個女兒鄭莉軍、鄭莉娜、鄭莉紅和兒子鄭 莉鵬都是“鹹陽牛拉鼓”的鼓手精英。尤其是三女兒鄭莉紅被“女性世界”欄目組拍攝成專題片“千禧之夜亮麗的風景線”,被譽為“牛拉鼓第三代女鼓王”.2000年6月“鹹陽牛拉鼓”舞台、廣場錄像集錦又代表陝西省參加全國電視“星光獎大賽”。2001年鹹陽牛拉鼓又被省政府作為陝西的文化愧寶進京參展節目,大加推崇.“鹹陽牛拉鼓”曲牌名叫“什樣錦”,它是始秦止今唯一留存於民間的大型鼓樂套曲,它歷史悠久,結構完整,由四個鼓頭:①單驚鳴②乾鼓翻③三起三落④三軍掩殺,四環花樣:①單糙②雙玲③單過橋④單劈,兩大主調:①套乾鼓翻②四季花所組成.它有三種過門:①環節過門②大過門③鼓頭過門。它有兩種停鼓:①小停鼓②大停鼓。運用起來複雜多變極難掌握,四個鼓頭可以隨時由鼓師挑選即興帶領演奏,也可以連續套用各環花樣,多變的反覆連續運用、也可單用。“乾鼓翻”套用要加乾鼓頭,如果要收變化極大極難收轉。“四季花”“三起三落”兩大變化極大,同一曲調運用不一樣展現意形如同天地.四環花樣連續運用如代乾鼓翻,全曲聽來給人以迴旋之感.單劈代乾鼓翻此段為“什樣錦”之,在表演形式上這也是全曲的高潮,每當演奏到此時幾百副大鐃舉至頭頂翻向大鼓,真是一呼百應、驚天動地、震人心弦,此 段有時反覆竟達40-50次之多.“四季花”的特點是亮大鑼,在這段演奏中幾百副大饒突然停止,由幾十面大鑼演奏為主,與音色氣氛形成鮮明對比,也給鐃者以喘息機會,演奏完後幾百副鐃猛起恢復演奏,根據場面規模或大停或小停.
鹹陽牛拉鼓“什樣錦”的停鼓被稱為鹹陽牛拉鼓一絕,幾百副饒一聲即停,在千萬人涌動中,即刻會鴉雀無聲,停鼓後能聽到收聲之風.(六招八十八式) 六招:根據舞技分類的六種形式. 鼓、幫、糙、_舞、跑、跳.鼓:多變的擊鼓法.幫:單獨的一種表演形式。‘槌:以拋扔為主(如單拋槌,雙拋、高拋、高拋翻等).舞:表演動作為主. 跑:以圖陣跑式.跳:為鼓上、鼓下(代地翻)八十八式:為八十八套各具特點的動作。例:單劈、單花單劈、雙花單劈、雙花雙劈,雙花交叉劈、雙重糙、大車輪、雙魚劈、雙糙開山劈。鹹陽牛拉鼓西北四大名鼓之首,始秦至今盛行於關中三秦腹地,陣容雄偉宏大、藝技絕倫,行家稱之為“關中一絕”,名家謂日:“秦之魂”。自秦以來唯一流傳於民間的藝術愧寶,我們應不斷努力、刻苦鑽研、深入探討,將其發揚充實,使“鹹陽牛拉鼓”這一民間藝術早日登上民族藝術的殿堂,為時代奉獻、為祖國爭光,並爭取走出國門,振我中華民族之威。以上略敘奉獻給“中華當代英才論壇會”,希各位領導、各位代表、各界民間藝苑同仁珍視這一民間僅存的藝術奇葩,共同研討協同耕耘,使此民間藝術多姿多彩的更新發展.(有部分選用於原作者,大家謝謝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