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州村

盤州村

乾縣薛錄鎮盤州村位於關中平原中段,渭北高原南緣,在乾縣縣城東南部,薛錄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處。全村總面積3.34平方公里,11個村民小組,715戶,3150人,1個黨支部,正式黨員5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盤州村
  • 外文名:Panzhou
  • 別名:盤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陝西省鹹陽市乾縣薛錄鎮
  • 地理位置渭河平原北部、黃土高原南緣
  • 面積:3.34 km
  • 政府駐地:盤州村村委會
  • 郵政區碼:713302
  • 氣候條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方言:關中方言
建制沿革,歷史文化,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規模,社會事業,風景名勝,建制沿革,地理環境,民俗文化,美麗鄉村,手工藝品,鄉村美食,

建制沿革

盤州村原名盤周村,唐朝時因為是薛仁貴駐軍的營盤而得名。

歷史文化

盤州村原名盤周村,唐朝時因為是薛仁貴駐軍的營盤而得名。後同音轉化成盤州村。轄左家、前高家、後高家3個自然村,其中左家處於該片村南以左姓聚居;前高家位於片村中間;後高家位於片村以北,均以高姓聚居。近年三自然村已經連為一體,每年農曆三月初七有古會,古會已經成為當地親朋聚會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平台和載體,在周圍較有名氣。

行政區劃

高家
前高家
後高家
左家
前左家
後左家

地理環境

乾縣公安局薛錄派出所
地處陝西省經濟發展“一線兩帶”區域和西安鹹陽經濟圈,距離楊凌國家農業高 新技術產業示範區42公里,距離西安73公里,距離西安鹹陽國際機場51公里,距離禮泉縣城9公里,距離西平鐵路5公里,距離108省道3公里,強馬路、乾興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區位獨特。

自然資源

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有小型水庫1座,寶雞峽總乾渠西乾渠穿境而過。雜木資源豐富,有椿樹、槐樹、榆樹、棗樹、桐樹、苟樹、梨樹、蘋果樹、核桃樹等。

人口規模

乾縣薛錄鎮盤州村位於關中平原中段,渭北高原南緣,在乾縣縣城東南部,薛錄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處。南接薛錄村,東連薛宅村和高牆村,北臨大牆社區的周南村和白楊寨村,西靠馬蘭寨村。全村總面積3.34平方公里(耕地4216畝,其中果園面積3500畝),11個村民小組,715戶,3150人,1個黨支部,正式黨員55人。201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620元。

社會事業

全村新農保已經實現全覆蓋,民眾的參保意識和熱情高,擁有標準化村級衛生室2所。重視幼兒教育,擁有幼稚園1所。敬老愛老已經成為新風尚,五保戶、低保戶、孤兒得到了妥善救助,各類惠民支農補貼資金髮放足額及時,每年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表彰弘揚先進典型。

風景名勝

旅遊資源:南嶺水庫位於村北1公里處,壩高6米,總庫容40萬立方米,適宜於悠閒、垂釣、休憩。全村現有農家樂接待戶50餘戶,可以提供500人的就餐和150人的住宿。盤龍系列木雕、葫蘆雕、刺繡、字畫等民間工藝品風格獨特,擁有紅仙桃示範園500畝,紅富士及中早熟蘋果示範園1000畝,可以同時提供1000餘人從事採摘活動。

建制沿革

鹹陽盤龍生物質綜合利用產業園位於乾縣薛錄鎮盤州村。乾縣、禮泉一帶是陝西省蘋果、酥梨、桃子等水果的優生區,果木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鹹陽盤龍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陝西合元冶金機電公司合作,依託當地資源和先進技術,開展生物質綜合利用工作,主要項目有:蘑菇種植、沼氣生產、煉銅工業木炭、煉矽工業木炭、工業木炭、水煙炭木炭、果木炭、雜木炭、機制木炭、棍炭、青鋼炭等木炭的生產加工,擁有先進環保的生產工藝和完整、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企業的誠信、實力和產品質量獲得業界的廣 泛認 可。產品主要行銷內蒙、四川、湖北、銀川、西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的冶煉廠、銅廠、二硫化炭廠、 本質活性炭廠等大型廠礦企業作為還原原料,以及熱電廠、鋼廠、啤酒廠作為點火用材料;民用方面主要用於冬季烤火取暖和夏季小攤位燒烤等。

地理環境

全村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和要求,嚴抓細管,村容整潔,村風淳樸,村民和諧,村內道路全部硬化,建成了村民文化休閒廣場,安裝了各類器材設施設備,可以供籃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和象棋、跳棋、圍棋等棋牌活動場所。

民俗文化

秦腔秦腔
一、秦腔
鹹陽主要劇種,又名亂彈、桄桄子、梆子腔,屬板式變化體音樂結構的板腔體戲曲。
秦腔以關中方言語音為基礎,特別是涇河、渭河流域諸縣的語言發聲為“正音”。
鹹陽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又稱花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苦音腔是秦腔區別於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淒涼的感情。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和無板無眼四種。板腔稱謂有慢板、攔頭板、一錘安板、陰司板、二六板、拉錘二六板、帶板、尖板、滾板、二導板、雙錘板等。總歸稱是六大板頭、慢板、帶板、墊板、二導板和滾板。秦腔曲牌分為弦索類、擊樂類、嗩吶類、笙管類、海笛類、套曲類共6種。早期樂隊分文、武兩部6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於戲曲事業的發展,樂隊人數增加,文樂場加揚琴、二胡、琵琶、京胡以及提琴、黑管、吊釵等,使傳統音域更加寬廣。樂隊市級團增加近20人,縣級劇團10人以上。據1989年統計,鹹陽市有市直戲曲團體3個,縣秦腔劇團11個,共有演職人員1100餘人。藝術創作人員30餘名,演出本、折子戲100餘部。
二、弦板腔
也叫“板板腔”,是鹹陽市主要得地方劇種之一。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流行於乾縣、禮泉、興平及隴東地區,為陝、甘兩省民眾所喜聞樂見。
弦板腔作為皮影形式演出,樂隊少而精,文武場面互相兼顧,音樂形式比較單調,唱腔通常都是上下兩句反覆,“二次板”與緊板更似說唱性的“板殼子”。其相同板式的“板頭”和“放板”後的長過門,多為同一主體曲調的加花變異,句中的小過門,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覆變化和延長。弦板腔板式有10多種,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弦板腔的唱詞,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也有6字句、8字句和9字句的。其音樂伴奏,除部分模擬唱腔或襯托節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過門,宛如曲子戲的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主擊節作用,所以唱腔清新晰,雅而易懂。
三、迷胡戲
又名“曲子戲”,屬曲牌體,是古代“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的稱謂。該戲種號稱72大調,36小調,在鹹陽市各縣區廣泛流行。
迷胡之說有二,一為“迷胡”,傳說春秋時代,鄭國與犬戎交戰於華縣、華陰一帶,鄭軍以優人唱曲,致敵兵迷迷糊糊敗陣,故為“迷胡”戲;一說迷胡發祥於眉縣、戶縣,應稱“眉戶”。迷胡戲的內容多是反映社會人事風情,抒發男女愛情幽怨等,有喜劇、鬧劇、諷刺劇、幽默劇,情節生動有趣,表演明快酣暢,戲劇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逼真傳神,擅長表現現實生活。迷胡清唱樂器有三弦(或板胡)、四頁瓦、碰鈴,有的加笛子。舞台演出,文場增加二胡、打琴,武場全套打擊樂齊備。其演唱風格,歡音輕快、清揚、優美、動聽;苦音幽怨、深沉、淒楚、悲痛。化妝、服飾簡樸、真實,具有生活化氣息,頗受民眾喜愛。
四、十八羅漢
是流傳在鹹陽市三原一帶的民間社火節目,是從民俗活動和神話傳說演化而成的造型藝術。相傳在清末時人們為了求神祈雨,裝扮成羅漢和尚,敲鑼打鼓到山神、玉皇廟求神施雨,後來果然降了一場大雨,當年五穀豐收。後來就演化成了農閒節慶時候的娛樂活動——“十八羅漢”。表演時,在歡快的鑼鼓聲中,由九個精壯的漢子頂著九個幼童,裝扮成大、小和尚(羅漢),小羅漢變化表情和動作,大羅漢且舞且行,遊走於村莊農舍。這種民間舞蹈造型優美、舞步健捷輕盈,扮相幽默風趣,極富藝術張力,深受老百姓喜愛。表演中十八個羅漢不時變換表演方式,有十八個套路。如“白馬負經”、“蓮花生子”、“喜過天橋”、“登壇拜將”、“叩拜觀音”、“老子騎牛”等,這些套路神奇驚險、妙趣橫生、動靜相間、疾緩自如、美觀大方、逼真傳神。表演常伴以大鼓大鑼的雄渾旋律。
五、竹馬
流傳於涇陽太平一帶。表演時間在2月祭祀藥王廟會。該舞表演人數一般為11人至13人。前有一人引馬,後有兩人斷馬,中間10匹馬。分為三組,竹馬組13人,鑼鼓組20人左右,排燈組15人,並有1人放煙火,增強表演氣氛。表演程式分五大類,80多種圖案。第一大類“出馬”;第二大類“單出馬”;第三大類“出雙馬”,又名“猛馬駒”;第四大類“游燈”;第五大類“雙出場”,又名“風攪雪”。攪雪即“竹馬”和“紙台”合併表演,此時表演已達高潮,氣氛更加濃鬱熱烈,20餘人,25盞排燈,燈火輝煌,鑼鼓大作,人聲鼎沸。“竹馬”、“紙台”、“排燈”布滿廣場,禮花映紅夜空,鞭炮齊鳴,出現“滿天星”、“金光照的場面”。竹馬表演始終突出一個“跑”字,所以又稱“跑竹馬”,節奏、動律是“小花步”,風格典雅古樸,內容比較廣泛,多以征戰為主。竹馬鼓樂樂器是大鼓一面、大鑼一面、馬鑼兩面、鐃鈸若干副。它以鼓點的強、弱、稀、疏、輕、重、緩、急,分別調節情緒氣氛。
六、牛拉鼓
鹹陽獨具特色的民間鑼鼓樂舞。其特點是大鼓大舞大陣容。大鼓是這種大氣陽剛、勢薄雲天的民間鑼鼓樂舞的主要標誌。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牛拉鼓運鼓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起初,鼓用手推車馱;接著,用牛車拉;後來,改用鐵牛(拖拉機)拉運;再後來,就用大卡車運送。表演時,車上鼓手與車下鐃鈸手、鑼手緊密配合,鐃鈸揮舞,銅鑼騰舉,演奏者跳躍翻轉,隊形隨之變化。車上鼓手亦舞亦鼓,舞姿優美,鼓音激越,氣勢壯觀。牛拉鼓舞蹈套式也在不斷創新完善。比較有名的有張飛舞鞭、猛虎撲食、金蛇狂舞、白鶴展翅。表演隊伍少則四五十人,多的可達四五百人。表演服飾鮮艷亮麗,紅黃綠居多,各隊亦有個性。演奏者有男有女,男的居多。演奏配器各隊有別。牛拉鼓音樂有自己的曲式和套路,大型的為套曲結構,中型的為迴旋式三段體,小型的為一段體添花加點自由復疊,各隊亦有變數。
七、地故事
又叫跑故事、社火。是流傳於鹹陽市的民間節慶娛樂藝術形式,一般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表演。地故事的表演步伐輕盈飄逸、動作快捷灑脫、音樂歡快清麗、配器高亢激越、內容幽默風趣。技藝老到的表演者動作如行雲流水,步伐如白駒過隙,打鬥真武士,戲耍若儒生;即使伴舞小角,也有拿手絕活,提裙跑步,飄飄然如仙女臨凡。地故事音樂伴奏,主要是大鼓大鑼和鐃鈸,渾厚激越、緊湊明快,各隊自有特色。地故事是老百姓用心經營的藝術,民國時期有班社組織排練,後來多是村組安排活動。進入冬閒時節,地故事便開始熱身排練,好者日眾,樂此不疲。正月初一,地故事就開始表演。一村有一村的規矩,大都挨家挨戶表演,主家要用酒菜煙糖、乾鮮水果招待。地故事的節目,幾乎年年如此,品味著一年來的喜悅,欣賞著熟知的節目,在煙火鞭炮的輝映之中,無論多么偏遠的山村,都能營造出一股濃濃的節日氣氛。地故事隊形、步伐、服裝變化亦有定式,表演的內容有神話故事、歷史傳說、風土人情、社會時事等。
八、跑旱船
是鹹陽民間社火的一種形式。表演時一戲裝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龍船之內,手中舞扇;另一花臉艄公,執篙撐船。跑旱船各表演隊都有自己的跑法。一般演繹的故事是:一陣緊鑼密鼓之後,老艄公匆匆上場解纜撐船,作速行進。在鑼鼓樂伴奏下,船在場內做倒8字運動,隨著音樂節奏的不斷加快,船行速度也不斷提速,繼而繞場一周后擱淺。艄公下船,挽褲捋袖,跳入水中,撬抬扛推,使盡渾身解數,終於將船撐入深水。又是一陣快行船。接著船入漩渦,連連打轉,老艄公手忙腳亂,力排險情。這時,船身起伏跌宕,頻頻傾側,船上女子驚慌失態,場上鑼鼓點愈發緊迫,觀眾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險情排除後,船身出現漏洞,水流湧入船艙,老艄公脫衣堵漏,向外潑水,化險為夷,船繞場一周,表演結束。
九、扇鼓舞
流傳於長武縣及周邊地帶的民間祭祀舞蹈。表演內容按祭祀的不同區分,主要有驅瘟、祭蟲、保平安三種。表演道具主要有圓扇形九環單面羊皮鼓,表演者人手一柄。用一尺左右長的柳枝條做鼓槌。表演法器主要有三尖兩刃九環刀一把、麻鞭一條、六節響板一串、連枷棍一副、牛角小刀一把。表演服飾上身為藍色綴白邊馬褂,腰系紅色短裙,另有紅、黃、綠、白、青、黑、紫、棕八色劍形條帶裙兩件,主舞二人繫於紅裙之上。表演人數多則五人,少則三人。伴奏鼓一二面。根據祭祀的不同,舞蹈的步伐有平緩和急促之別。其中也有不少花樣動作。表演時,扇鼓之聲和鼓柄環音相伴,鼓音和舞蹈配合,自擊自舞,比較自如。常用鼓點有牌子鼓、慢三鼓、宮廷鼓、四神鼓、三通鼓、鳳凰三點頭等。舞蹈所唱的曲詞分兩類,一類是祭神曲,一類是民歌。演唱中,擊鼓不唱,唱不擊鼓,鼓曲相間,先曲後舞。每一首歌曲都有各自的韻調和風格。
十、筒子龍
流傳於三原縣的一種祭祀性的民間龍舞樣式。也叫魚龍變化、魚龍曼衍,是一種演繹魚籽變魚、魚變為鰲、鰲跳過龍門之後化作巨龍過程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三原每年正月都要耍筒子龍。耍龍之前都要舉行隆重的點睛儀式。表演時,在鑼鼓聲中,兩人抬出龍門放置場中,四人各擎兩盞形似蝌蚪的魚籽燈翻舞滾動,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中,忽聚忽散,恰似魚籽在水中悠然自得游來游去,最後聚在場中,一把煙火之後,魚籽退回四角。接下來便從龍門鑽出四盞鯉魚燈,表示魚籽變成了鯉魚。四盞鯉魚燈跑出二龍出水圖案,衝出龍門後,在大海中遨遊一陣,作出一連串逐浪奔騰、穿梭追逐的舞蹈動作之後,鯉魚燈聚在場地中央,又是一把煙火,鯉魚就變成了一尾龍頭魚身的巨鰲。鰲出龍門在魚群中穿梭,在波浪中騰躍,游回龍門後,再放一把煙火,鰲就變成了一條巨龍。龍在龍門內向外探頭三次(謂之“龍門三顯”)後,躍出龍門,一人手舉火蛋子逗龍前行,龍便以翻江倒海之勢追逐著火蛋子翩然舞動,做出拜四方、走四花門、朝天一柱、珍珠倒捲簾、龍打滾、巨龍翻江、海底撈月、雙鑽、龍盤門等舞姿。
十一、拉犟驢
流行於永壽縣一帶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拉犟驢主要表現老婆騎驢進城看“社火”時,在路上發生的故事。出場前驢長嘶一聲,接著驢就犟著脖子,拽著孫子亂跑。孫子勒緊韁繩,與犟驢爭持。老漢急忙追趕。老婆拉緊驢嚼口,驚慌失態。老漢絮絮叨叨彈嫌孫子拉了條犟驢。老漢與老婆的幽默對話,逗得觀眾捧腹大笑。舞蹈在表演騎驢上坡、下坡、過河時的動作真切、情感細膩。既表現老婆各種騎驢技巧,又刻劃毛驢的倔犟。通過老婆、老漢與孫子之間幽默詼諧、滑稽有趣的表演,營造出一種輕鬆歡快的戲劇情調。拉犟驢的基本舞蹈步法採用小花步,為較好突出毛驢的倔犟性格,驢帶串鈴,突出撒歡、蹦跳,既張揚其倔犟調皮,又凸現其樸拙可愛。老漢的憨厚樸實,孫兒伶俐活潑,老婆的善良直率、樂觀風趣,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美麗鄉村

手工藝品

鄉村美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