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戴梓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聰穎不凡。“自喜於書,無所不讀,尤好兵家言”,“抱經世大略,凡象緯、句股、戰陣、河渠之學,靡不究悉”。十一歲時寫了“有能匡社稷,無計退饑寒“的詩句。他多才多藝,在許多領域裡都學有專長。在父親
戴蒼的影響下,少年時的戴梓喜歡上了
機械製造,曾自己製造出多種
火器,其中的一種能擊中百步以外的目標。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
耿精忠自福建起兵進犯浙江,回響
吳三桂叛亂。康熙皇帝派遣
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戴梓欣然棄筆從戎,隨軍出征。由於戴梓對軍事形勢條分縷析,因此與康親王深為契合,很受尊敬。據《清史稿》記載,戴梓曾向康親王獻“連珠火銃”。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並進貢“蟠腸
鳥槍”,戴梓奉命仿造了10枝槍,康熙將仿造的槍回贈給了荷蘭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
佛郎機”(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只花了5天就完成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指令戴梓監造“
衝天炮”(即“
子母炮”),8天即造成。炮長二尺一寸(約 0.672米),重約300斤(約180千克),便於攜帶。鑄造炮彈外形如瓜狀,每枚重20~30斤,內裝“子彈”,此炮發射時,“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片片碎裂,銳不可當”。
由於戴梓的為人剛正不阿,敢言人過,終被罷官流放
遼東,貧病交加辭世。
人物成就
研製成就
戴梓最重要的成就在火器研製方面,他曾研製成功多種火器,成為清初著名的火器專家。據《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記載,戴梓發明“
連珠火銃”後,康熙帝龍顏大悅,遂命戴梓研製
子母炮,亦稱“
衝天炮”。戴梓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很快就將母子炮研製成功。
康熙帝親自率諸臣去試炮,炮彈射出後,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康熙帝大喜,將子母炮命名為“威遠大將軍”,並將戴梓的名刻在炮身上。另據記載,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征
噶爾丹時,就帶上了子母炮,在
昭莫多戰役中,子母炮大顯神威,僅向噶爾丹大營開了三炮,敵軍就嚇得敗逃。
藝術成就
戴梓在文學上亦有造詣,十二歲成詩“有能匡社稷,無計退饑寒”,他的詩大多基調悲憤,以紀實、感懷為主。曾著《耕菸草堂詩鈔》。他還總結前人的治水經驗,著有《治河十策》。戴梓七十大壽寫詩自評:“磨劍半生虛售世,著書千載枉驚人。”
人物軼事
連珠火銃
戴梓發明了一種名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銃背是
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
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
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但是戴梓並沒有將“
連珠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原因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悲劇落幕
比利時傳教士
南懷仁曾向康熙炫耀他們國家發明的“
衝天炮”(又稱“
子母炮”),並誇口說,“衝天炮”只有
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花費一年的時間都沒有造出來,而戴梓只用了8天時間就造成了。“衝天炮”造好後,
康熙率眾臣親臨現場觀看試射,“衝天炮”的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非常高興,並且大加讚賞,立刻為此炮賜名為“威遠大將軍”,並下令把製造者的姓名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衝天炮”在日後平定
噶爾丹叛亂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康熙二十五年,
荷蘭政府遣使來華。在荷蘭使節帶來的禮品中,有“蟠腸鳥槍”。奉康熙之命,戴梓很快就仿造了10支,並由康熙回贈荷蘭來使,令後者大為吃驚。
後來,戴梓的才華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為人剛正不阿,敢言人過,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
衝天炮”一事上更是讓南懷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丟了臉面,埋下了禍根。
“陳弘勛者,
張獻忠養子,投誠得官,向(戴)梓索詐,互毆構訟。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
南懷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機會,與張獻忠的養子一道,誣陷戴梓,給戴梓扣上“私通
東洋”的帽子,於是康熙將戴梓流放到了
盛京(今瀋陽)。在那裡,戴梓艱難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賣字畫為生,“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終於遇赦回鄉,留居
鐵嶺(今遼寧鐵嶺) ,
雍正四年辭世。有四子,
戴京、戴亮、
戴亨、戴高。三子
戴亨與
李鍇、
陳景元被稱為“
遼東三老”。
戴梓冤案
由於戴梓製造火炮成功,得到
康熙帝嘉獎,使時在朝廷供職、也從事火器研究的比利時人
南懷仁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南懷仁由嫉生恨,勾結起義軍叛徒陳通岩,向康熙帝
奏本,誣陷戴梓暗通東洋(即日本),使戴梓獲罪,於康熙三十年初,舉家被流放至盛京。
戴梓在
盛京流放期間,生活極其困苦,冬夜中擁
敗絮臥冷炕,凌晨還要踏著冰霜進山拾
榛子,用以充飢。幸虧他的畫作還有人喜愛,遂多以賣書畫維持生計。
戴梓在盛京期間,寫下了《早行》、《春日泛舟瀋水》、《南塔柳蔭口占》、《南塔柳蔭》等吟詠盛京風物和名勝的諸多詩篇。他在《早行》詩中吟道:“驅人寒夜起,行役意如迷。野火燒殘戌,霜披五更雞。冷灶吹餘燼,開門參正西”。描繪他在戌所服役,早夜起身在外時所見荒涼景象,抒發了悽苦之情。
從高官淪落為罪人,也使戴梓從感情上更加接近平民百姓。這期間,他也寫了不少表現勞動人民的詩作,如《見獲》:終歲勤劬幸有年,相邀
結袂剎蒿田。群雞啄粒驅又聚,山犬隨人吠復眠。白髮扶筇衰曝背,青裙沒井晚炊煙。官糧輸卻余多少,社鼓逢逢促送錢。
戴梓詩描繪了農民在秋收後的和樂景象,然而,筆鋒一轉,再寫農民剛剛交完“官糧”,“社鼓”又催送錢,披露了農民遭受層層剝削的情況。
《
遼海叢書》還記載了戴梓曾為
瀋陽老八景之一寫下的一首詩《渾河晚渡》,詩云:暮山銜落日,野色動高秋。鳥入空林外,人來古渡頭。微風飄短髮,纖月傍輕舟。十里城南外,鐘聲咽戌樓。
這首詩透過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動的描寫,勾勒出了
渾河曾經有過的美麗景觀。它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將黃昏中渾河渡口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記寫了詩人來到渡口時,面對紅日墜山,新月初升,銀波碎影,輕舟蕩漾。忽聞盛京城裡傳來低婉的鐘聲,牽動其哀苦情懷,抒發出心境難平的無限感慨。
戴梓先後在
盛京和
鐵嶺流放長達35年,無一日不盼著沐皇恩,得赦回京。然而,一盼35年,始終未能再回故里。最終鬱鬱寡歡,因病而逝,享年78歲。戴梓有四子:
戴京、戴亮、
戴亨、戴高,其中以三子戴亨最著名,與
李鍇、
陳景元被稱為“
遼東三老”,享譽當年遼瀋文壇。
質疑
有關戴梓的文獻記載,最早當屬清乾嘉時著名學者
紀曉嵐所撰《
閱微草堂筆記》一書。此書成於嘉慶三年(1798年),刊行於嘉慶五年(1800年),其中卷十九《灤陽續錄(一)》中記載紀曉嵐與戴梓的後人戴遂堂交談時,遂堂言其先德“本
浙江人,心思巧密,好與西洋人爭勝,在欽天監與
南懷仁(西洋人,官欽天監正)忤,遂徙
鐵嶺,故先生為鐵嶺人。少時見先人造一
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擬獻于軍營,夜夢一人訶責曰:上帝好生,汝如獻此器,使流布人間,汝子孫無噍類矣。乃懼而不獻”。
後面記載都是轉載此書,故事的起始時戴遂堂講述的一個故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
故事真的發生過。
根據戴的後人戴遂堂描述:28連珠火銃的銃背是
彈匣,可以貯存28發火藥
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連珠火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這種
連珠銃出現於1650年的
英格蘭,問題很多,後來並沒有流行。
故宮裡保存有一枝
康熙年間
英格蘭產的連珠銃,應該就是故事原型。
光緒十六年(1890年),
李恆編撰《國朝耆獻類證初編》時,便在卷120中說戴梓向
康親王進獻了“連珠火銃法”,後來便成為《清史稿》記載此事的源本。
史載
戴梓因得罪了比利時傳教士
南懷仁,南懷仁懷恨在心,與張獻忠養子之子陳宏勛妄奏戴梓“私通東洋”,結果戴梓被流放盛京(今瀋陽)。在瀋陽戴梓被迫靠賣字畫度日,艱難地生活了30多年,“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終於遇赦回鄉,留居鐵嶺(今遼寧鐵嶺) ,雍正四年(1726年)辭世。威遠大將軍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製造的。而南懷仁卒於1688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