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危機管理

國家對突然出現或可能出現的重大危險進行控制的活動。目的是避免風險、把握機遇,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略危機管理
  • 外文名:strategic crisis management
戰略危機管理伴隨著現代社會軍事對抗及其控制活動而產生和發展。20世紀60年代的“古巴飛彈危機”時期,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R.S.麥克納馬拉首次提出了現代戰略危機管理的問題。60年代,研究的主要內容為危機基本概念和危機控制方法。70年代,危機管理因研究美蘇戰略裁軍談判而興盛,並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初期。研究的主要內容為構成危機的各種要素及其相關因素的分門別類。如關於危機的形成、危機系統的構成、具有典型特徵國家的價值體系、危機談判方法、危機信息的獲取與處理、危機決策與控制方式等。80年代中期以來,危機管理主要為綜合研究和條理化研究。綜合研究以計算機為主要技術手段,將定量分析、建立模型、危機想定推演與定性分析、領導人決策相結合;將危機預測研究與危機處理研究相結合;以演繹為主要方式的理論研究與以特定實例和經驗歸納為主的實證研究相結合等。條理化研究包括危機的定義,危機起因與種類劃分,危機事件運動規律,危機預測,危機壓力條件下的決策,危機處理技術,危機的防止與控制等。冷戰結束後,戰略危機管理研究又迎來了一個興盛期。核戰爭危機仍是研究的主題之一,同時,民族、宗教、領土等方面矛盾引發的危機以及恐怖主義、金融、疾病、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危機也成為研究的重要內容。戰略危機管理跨學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衝突管理和武力運用問題開始成為研究的重點。
包括危機預測與預警、危機處理與控制、危機恢復與穩定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建立危機預測與預警機制。通過建立對立雙方的信任機制,實行軍備控制,對危機的爆發進行事先的監視。第二階段,危機爆發後迅速採取措施,對危機進行干預和控制。通過建立溝通渠道直接談判,組織國際調停,提高軍備水平,發出清晰、強烈的聲明等,力求使形勢向有利於己的方向發展。第三階段,危機強度降低和結束後,進行危機恢復與穩定。通過達成共識、簽訂條約、裁軍等,力求使戰略形勢最大限度地向有利於己的方向穩定下來。
包括:①決策迅速。危機管理的反應速度直接體現決策者的形象和態度,並對最終管理效能產生影響。為此,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決策,並組織實施危機管理。②以國家利益為重。確保核心利益,對邊緣利益進行靈活處理,防止意識形態、民族感情的衝突導致危機升級。③危機管理制度化。為提高危機管理效率,應建立相對完備的危機管理制度,包括相應的機構和法律,並有充分的人力和財力保障。④實施系統化管理。危機管理是一個包括預警、決策、控制、指揮在內的系統過程,是相互關聯不可偏廢的整體。預警、預測是前提,決策是核心,控制是關鍵。
根本目標是維護國家利益。目標具有層次性:第一層目標是使國家利益在危機中的損失最小。第二層目標是使國家避免在危機中遭到損失,恢復危機前的狀況。第三層目標是充分利用危機帶來的國際機遇,力爭獲取最大收益。第四層目標是國家以實現和平並通過外交鬥爭贏得聲望,取得利益。評價危機管理的成敗,要以是否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決策者認定的國家利益目標為標準。戰略危機管理不僅要對風險實施規避,還要在處理危機時積極把握機遇,有預見性地創造和利用機遇。
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進入了複雜、多變的轉型期,風險和機遇同時並存: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國家陷入危機;一旦把握住機遇,也能使國家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因此,對國家的戰略危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