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美國國家干預主義理論政策與政府治理之研究

戰後美國國家干預主義理論政策與政府治理之研究是馬瑞著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後美國國家干預主義理論政策與政府治理之研究
  • 作者:馬瑞
  • 導師:顏鵬飛指導
  • 學科專業:經濟思想史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6
  • 關鍵字:行政干預 經濟政策 巨觀調控 美國
  • 館藏號:F171.2
  • 館藏目錄:2009\F171.2\1
中文摘要
本論文系統闡述了戰後美國國家干預主義的理論、政策和政府治理的發展與變革。通過對美國經濟理論、經濟政策的演變和變革的研究證明,國家干預論或自由經營論、國家干預主義或經濟自由主義是經濟學發展歷程中的永恆主線,這不僅為理論和實踐所證明,而且為國家干預或政府干預的主體衍變和變革所證明。 從理論的演變來看,美國早期的經濟思想與主張就提出了國家干預的主張,表現為凱里利益調和論和制度學派的一些論點。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誕生,二戰後,凱恩斯經濟學在美國得到了長足發展。新古典綜合派作為一個凱恩斯主義學派在美國的經濟理論屆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且也成為當時美國經濟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據,雖然在此過程中也有反對國家干預主義的新自由主義學派如芝加哥學派、貨幣學派和公共選擇學派發出不和諧的聲音,但是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主義一直占據主流,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於滯脹的困擾,凱恩斯主義才失勢於已成為官方經濟學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但是, 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隨著新凱恩斯主義興起,凱恩斯主義再一次得到了復興。而世紀之交,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識”在美國促進資本積累的能力可能正接近極限,而且似乎正在步入危機之中。總之,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是貫穿於西方經濟學演變全過程,此消彼長、相輔相成的兩大基本經濟思想和始基性的政策主張。 從政策的演變來看,美國歷來就有國家干預經濟的傳統。但是自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即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以來,一直到60年代末,國家干預主義的宗旨不僅在巨觀層面而且在微觀和社會層面得到了全面而徹底的貫徹。即使是反對者也在實踐中發現凱恩斯主義的現代國家干預主義的必要性或者在政策執行中實踐著沒有凱恩斯主義的凱恩斯主義。戰後美國政策的演變基本經歷了兩大時期四個階段即國家干預主義在二戰後至60年代末的全面實施、70年代的漸次後撤、80年代的大轉折和90年代以來的頻繁調整。但是,從政策的發展演變中可以發現,由於社會生產日益複雜,經濟自由主義以及市場不是萬能的,國家干預主義以及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必須既重視“看得見的手”,又重視“看不見的手”。 市場失靈,所以需要政府干預,而政府也會失效,由此政府治理成為必要。而且為克服市場失靈,政府的改革至關重要。政府治理、重塑政府成了現在各國政府一個很急迫的事情,美國媒體甚至發出“政府死亡了嗎”這種沉重而又滿懷不滿的疑問。本文介紹了三種糾正政府失效的政府治理理論即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治理理論。政府干預或管制和市場機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相互替代的兩種調節經濟活動的方式。因為市場失靈與政府或管制失靈在實際上界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其動態演變決定了政府干預機制與市場機制的相互替代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健康運行需要政府規範和系統的管制。但是要求政府管制隨著市場條件的變化、市場結構的動態調整和管制績效的變化做出靈活及時的相應調整。因此,必須尋找國家干預主義與自由主義結合的最佳點、找到能兼顧政府、各種利益集團和公眾利益之間的最佳點,從而達到政府既克服市場失效又克服政府失效的目標,並不斷探索政府治理的最佳途徑和模式以更好的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 同樣是資本主義國家,依據國家干預範圍、程度和頻率的不同大致形成了三種各具特色的經濟模式,即市場主導、社會市場和政府主導的資本主義模式,三種模式各有利弊,由於經濟全球化所引起的“共振”現象,各種模式在調整時的趨同性也明顯增強。各資本主義模式之間相互借鑑,揚長補短。把美國與諸多資本主義模式進行比較,從總體上以國家干預為視角對美國模式作一個動態和靜態的分析。以揭示美國獨特而具體的制度特徵,為理論移植和制度移植的借鑑創造基礎。 總之,應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貫穿於西方經濟學發展全過程的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的矛盾運動中,尋覓經濟理論、政策和制度架構演變的根源、動力和規律。並且,從中國國情出發,在借鑑和移植美國國家干預主義理論、政策和制度的合理成分(前提是尊重理論或制度的移植規律) 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創造有中國特色的政府干預或巨觀調控理論、政策和制度架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