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是2013年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叢書系列,作者是陳琪、陳波。

基本介紹

簡介,總序,分冊一的目錄,分冊二的目錄,分冊三的目錄,分冊四的目錄,分冊五的目錄,分冊六的目錄,分冊七的目錄,分冊八的目錄,分冊九的目錄,分冊十的目錄,編輯部地址,

簡介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一)總主編:該領域資深專家、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秘書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陳琪教授總主編(自2014年9月起,總主編增設一位,即:陳波,“衝突管理、和平經濟與和平科學”常設國際學術會議中方主席,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二)下設6個子系列:(1)政治學理論研究;(2)國際政治及比較政治研究;(3)國際關係與國際戰略研究;(4)海外利益保護研究;(5)區域與國別研究;(6)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三)該系列已出版圖書:《從追隨到競爭——蘇聯與中國經濟速度的設定(1951—1960)》、《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與中國經濟轉型:國際規範國內化的視角》、《政治意識的話語建構——基於當代中國背景的分析》、《歐盟貿易決策中的公私互動》、《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理路》、《決策偏好與國家的國際制度行為研究》、《獲利於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非正式“議員外交”研究》、《近代日本政治史研究》、《民主國家間博弈與戰後歐洲秩序的重建(1949-1955)》、《蘇共組織制度的衍變》等十多部。

總序

2014年伊始,世界政治就被層出不窮的衝突和糾紛所困擾,亦顯示出變化的曙光。一方面,俄羅斯與西方世界圍繞克里米亞的角力,隱隱然讓世人看到傳統冷戰思維的回潮;另一方面,包圍在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的疑團,凸顯了在全球化時代國家間合作的必要性與困難度。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公認價值的今天,很多老問題尚待解決,不少新問題也應運而生。面對略顯紛亂嘈雜的現實,古老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
重新聚焦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研究,是全球化浪潮和資訊時代的必然要求。首先,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全球治理的概念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趨勢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更加明顯。在武器擴散、恐怖主義、環境保護、疾病預防以及經濟發展等諸多領域,都要將全球看作一個相互聯繫的體系來解決問題,政治學者需要及時提出有效的理論分析和政策建議。其次,國家作為國際關係中最主要的行為體,既要對外面對國家間衝突、政經糾紛等問題,也要對內面對因應貧富差距拉大、扁平化社會所帶來的諸多矛盾。這些理論及操作層面的疑問,都亟需學者從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的視角給出相應的答案。
重新聚焦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研究,是對正走在“圓夢之路”上的中國自身的突出貢獻。其一,正在崛起的中國,對內正在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結構轉型的“深水區”,學者需要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緩解社會矛盾提供更多的政治智慧。其二,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提升,伴隨而來的外面環境壓力也在逐漸增強。如何妥善解決包括海洋爭端和貿易摩擦在內的國際議題,如何為已經秉承了近三十年的“韜光養晦”的對外戰略注入新的內涵,是理論界必須承擔的責任。其三,中國怎樣更好地履行負責任大國的職責,並更好地向全世界傳達屬於自己的政策主張乃至價值取向,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前瞻性課題。
重新聚焦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研究,也是中國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術界自身發展的訴求。政治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中國的政治學研究則是一個肇始於19世紀末,繁榮自20世紀70年代末的新局面。學者們目前的工作,不僅是要積極追趕和呼應西方政治學科的發展前沿,提高我國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性;也要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和政治治理的豐富養分,紮根於目前的政治現實,締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適用價值的理論觀點。對國際關係學科而言,國內學界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運用研究資料等方面,也存在著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壓力。在目前國際關係學科內範式融合和全球治理理念盛行的背景下,國內學者需要在思想創新和議題選擇上做出更多努力。
當然,一個學科的發展和壯大,絕不能僅僅依賴於學者個人或者群體的努力,更需要有蓬勃向上的國力和理性有序的社會氛圍作為支撐,需要來自於政府、高校、非政府組織乃至公司企業的資源傾斜。與此同時,學者也有責任將相關理論和政策研究的成果,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視角和國際視野,轉化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即所謂智庫的作用。目前,智庫在中國的發展尚屬方興未艾,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同仁加入其中,群策群力間實現本學科的跨越式發展,一同積極面對現實,踏實研究問題。
基於以上的目的與意義,為了向國內外學者與公眾展示和分享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武漢學術出版中心精心策劃和推出了《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我們期望通過這樣一個平台,收集和推出一批高質量的兼具理論與現實意義的專著、譯著、論文集等,展現本學科學者們篤學省思的風采。在此,也拜求學界各同道先進,不吝賜稿,共襄盛舉。
最後,該叢書的順利出版有賴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武漢學術出版中心和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的大力支持,有賴有關部門的關心與指導,有賴學界同仁們的關注與幫助,更有賴廣大讀者、學人的閱評和指教。本人在此一併致上誠摯的謝意!
陳琪 陳波
2014年3月28日
(陳琪,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秘書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政治科學》執行主編;陳波,“衝突管理、和平經濟與和平科學”常設國際學術會議中方主席,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冊一的目錄

《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理路》(郭文 著)
《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理路》(郭文  著)《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理路》(郭文 著)
導 論 001
一、問題的緣起及研究意義 001
二、研究概況 004
三、研究方法 016
第一章 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界定 020
一、自由主義的一般意義 020
二、對“俄國近代自由主義”概念的歷史考察 022
三、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類型 030
四、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分期問題 032
五、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階級(階層)基礎 034
六、西方自由主義與俄國自由主義的關係 038
第二章 俄國自由主義的萌芽與開端:政府自由主義 043
一、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歐化的新時代 043
二、葉卡捷琳娜二世開明專制下的政府自由主義 044
三、亞歷山大一世時期的官方自由主義 048
第三章 俄國自由主義的擴散:從貴族到知識分子 055
一、俄國共濟會與貴族思想者群體的形成 055
二、俄國早期貴族自由主義的豐碑——十二月黨人 058
三、19世紀30—40年代大爭論中自由主義的初步分野 062
第四章 大改革與俄國自由主義反對派的形成與發展 071
一、大改革前夕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反對派的正式形成 071
二、大改革中官方自由主義與民間自由主義的合流 076
三、“第三種人”與地方自治自由主義運動 082
第五章 個案分析Ⅰ:齊切林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評析 090
一、齊切林的法律哲學觀 091
二、齊切林的政治自由主義觀 095
三、齊切林的經濟自由主義觀 106
第六章 19—20世紀之交自由主義的轉型與分流 110
一、1905年革命前夕自由主義的激進化 110
二、新自由主義的形成 121
三、《十月十七日宣言》與“十月黨”和“立憲民主黨”的分立 126
四、從“合法馬克思主義”到“保守”自由主義 129
第七章 個案分析Ⅱ:立憲民主黨的綱領和策略解析 138
一、組織情況和社會性質 138
二、意識形態和基本綱領 141
三、基本路線與鬥爭策略 148
第八章 個案分析Ⅲ:米留科夫的新自由主義思想評析 152
一、自由主義歷史觀 152
二、米留科夫的憲政觀 157
三、米留科夫的自由主義民主觀 160
第九章 國家杜馬架構下的自由主義政黨與憲政運動 167
一、第一、二屆國家杜馬與自由主義政黨的積極反對派立場 167
二、第三屆國家杜馬與自由主義政黨的溫和參政策略 173
三、第四屆國家杜馬與自由主義政黨的靈活反對派立場 177
第十章 俄國近代自由主義的衰落及其原因分析 186
一、從二月到十月:自由主義運動盛極而衰 186
二、1918年1月立憲會議的解散:近代自由主義運動失敗的標誌 201
三、失敗因素的分析 206
結語:不結果實的精神之花 216
參考文獻 224
一、中文文獻 224
二、俄文文獻 228
三、英文文獻 235
後 記 238

分冊二的目錄

《歐盟貿易決策中的公私互動》(英文版,王宏禹 著)
《歐盟貿易決策中的公私互動》《歐盟貿易決策中的公私互動》
Introduction 001
1MultilevelNetworksApproachtoEuropeanTradePolicymaking 009
1.1EuropeanMultilevelGovernance 010
1.2PolicyNetworksAnalysis 015
1.2.1ExplicatingPolicyNetworks 016
1.2.2TheLevelsofAnalysisofPolicyNetworks 019
1.2.3TheApplicabilityofPolicyNetworkstoEuropeanPolicyStudies 023
1.2.4Summary 028
1.3MultilevelNetworksApproach 029
1.3.1TheCombinationofMultilevelGovernanceandPolicy
NetworksAnalysis 029
1.3.2EuropeanMultilevelNetworkGovernance 031
1.3.3MultilevelNetworkApproach 034
1.3.4Summary 043
1.4ApplicabilityoftheMultilevelNetworksApproachtotheEuropean
TradePolicyMaking 044
1.4.1EuropeanTradePolicy 044
1.4.2ApplicabilityofMultilevelNetworksAnalysistotheEuropean
TradePolicyMaking 047
1.5ChapterSummary 052

2TheActorsandTheirRolesinEuropeanTradePolicyMaking 053
2.1PublicActorsandEuropeanTradePolicymaking 054
2.1.1PublicActorsandTheirRolesinEuropeanTradePolicyMaking 055
2.1.2TheInstitutionalPowerStructureofEuropeanTradePolicy
Making 070
2.1.3ConsultationProcessandtheGoods-demandofPublicActors 075
2.1.4Summary 079
2.2PrivateActorsandEuropeanTradePolicyMaking 080
2.2.1CompaniesandTheirRolesinEuropeanTradePolicymaking 082
2.2.2TradeAssociationsandTheirRolesinEuropeanTradePolicy
Making 089
2.2.3TradeUnionsandTheirRolesinEuropeanTradePolicyMaking 100
2.2.4LobbyingActivitiesandtheGoods-supplyofPrivateActors 101
2.2.5Summary 109
2.3PartneractorsandEuropeanTradePolicyMaking 110
2.3.1ExternalPartners 112
2.3.2Consultants 114
2.3.3CivilSocietyOrganizations/NGOs 119
2.3.4ThinkTanks 123
2.3.5Media 126
2.3.6InterestintermediationandtheRolesofPartnerActors 128
2.3.7Summary 129
2.4Resource-interdependencyandGoods-exchangeNetworkStructure 130
2.5ChapterSummary 135

3ThePublic/PrivateInteractionsinEuropeanExternalTradeNegotiations 136
3.1InstitutionalBackgroundofEuropeanExternalTradeNegotiation 137
3.2Public/privateInteractionsintheCommission 139
3.2.1PolicyCommunicationandConsultationbytheCommissionin
TradeNegotiation 141
3.2.2LobbyingandInterestRepresentationbyPrivateActors 151
3.3Public/PrivateInteractionsintheCouncil 158
3.3.1PrivateLobbyingtotheCouncil 158
3.3.2PrivateLobbyingtothe133Committee 159
3.3.3PrivateLobbyingtotheNationalAuthorities 162
3.4Public/PrivateInteractionsintheEuropeanParliament 163
3.5Goods-exchangeNetworkStructureandEuropeanTradeNegotiation 168
3.6ChapterSummary 180

4Public/PrivateInteractionsinEuropeanAnti-dumpingPolicyMakingtowardsChineseFootwear(2005-2009) 181
4.1InstitutionalSettingofAnti-DumpingRegulation 182
4.2BackgroundoftheExampleofAD-FLC 187
4.3Public/PrivateInteractionduringtheInitiation,InvestigationandProvisional
Measures(2005.05-2006.08) 192
4.3.1NoticeofInitiationofanAnti-dumpingInvestigation
bytheCommission 192
4.3.2ImposingaProvisionalMeasurebytheCommission 195
4.3.3ProposalforCouncilRegulationonDefinitiveMeasure
bytheCommission 204
4.4Public/PrivateInteractionduringtheLegislationofDefinitive
Measure(2006.08-2008.10) 213
4.4.1ImposingaDefinitiveMeasurebytheCouncil 214
4.4.2InitiatinganInvestigationonPossibleCircumventionbythe
Commission 215
4.4.3NoticeoftheImpendingExpiryofAnti-dumpingMeasures
bytheCommission 217
4.4.4ProposalforCouncilRegulationonExtendingAnti-DumpingMeasures
toMacaoSARbytheCommission 218
4.4.5ExtendingtheDefinitiveAnti-dumpingMeasurestoMacaoSAR
bytheCouncil 221
4.5Public/PrivateInteractionduringtheExpiryReviewand
Extension(2008.10-2009.12) 222
4.5.1InitiationofExpiryReviewofAnti-dumpingMeasuresbythe
Commission 222
4.5.2ImposingaDefinitiveanti-dumpingDutyonFootwearfromChinaand
MacaoSARbytheCommissionandtheCouncil 224
4.6Goods-exchangeNetworkStructureandAnti-DumpingPolicyMaking 233
4.7ChapterSummary 238
Conclusions 239
Reference 247
Index1 271
Index2 275
Acknowledgement 277

分冊三的目錄

《政治意識的話語建構——基於當代中國背景的分析》(陳承新 著)
《政治意識的話語建構》(陳承新  著)《政治意識的話語建構》(陳承新 著)
導 論   001
一、基本概念辨析   002
(一)政治意識   003
(二)政治意識與政治文化   008
(三)政治意識話語建構   010
(四)政治意識話語建構與政治社會化   016
二、研究意義   019
(一)選題的理論訴求   020
(二)選題的現實訴求   021
三、研究現狀及評述   031
(一)政治意識研究   031
(二)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研究   035
四、全書章節安排   039
第一章 缺席的解說者:當代中國政治意識的發展流脈   043
一、當代中國主導政治意識述評   043
(一)當代中國主導政治意識確立的時代背景   043
(二)當代中國主導政治意識的基本內涵   046
(三)當代中國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相關實證考量   051
二、當代中國自由主義述評   053
(一)當代中國自由主義的主要觀點及演進   053
(二)當代中國自由主義述評   056
三、當代中國左派激進主義述評   059
(一)當代中國左派激進主義的主要觀點及發展   059
(二)當代中國左派激進主義述評   061
四、當代中國民主社會主義述評   063
(一)當代中國民主社會主義的主要觀點及發展   064
(二)當代中國民主社會主義述評   066
五、當代中國儒家社會主義述評   068
(一)當代中國儒家社會主義的主要觀點及發展   069
(二)當代中國儒家社會主義述評   071
六、當代中國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理論困境   074
(一)當代中國政治意識話語建構存在理論困境   074
(二)理論困境的學界因素   076
第二章 “多元主義”的挑戰:主流政治話語建構的現實難題與原因   079
一、政治意識話語建構存在的現實問題   079
(一)主導政治意識公信力不強   080
(二)政治傳播缺乏感召力   084
(三)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策略和手段有待更新   085
(四)執政黨自身政治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086
二、政治意識話語建構問題的深層原因   087
(一)經濟發展的制約問題消減政治意識的歸屬感   087
(二)民主政治發展的遲滯削弱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正當性   094
(三)社會心理上的疏離感消退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向心力   100
(四)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挑戰中國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說服力   105
第三章 歷史邏輯的召喚:提升政治意識話語建構能力的時代訴求   107
一、政治意識話語建構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推動力   107
(一)凝聚社會共識的迫切需求   108
(二)激發社會動力的迫切需求   109
(三)化解社會矛盾的迫切需求   111
二、政治意識的引導與民主政治發展的指引   113
(一)政治意識話語建構與民主、法治的邏輯關係   113
(二)健全民主與法治的現實訴求   114
三、政治意識話語建構力即是執政力的內在提升   115
(一)政治意識話語建構與執政黨執政能力   115
(二)提高執政黨執政能力關乎國運興衰   117
四、政治意識話語建構力亦為“國防軟實力”   119
(一)政治意識話語建構與國家安全的關係   119
(二)國家安全受到的政治意識威脅   120
第四章 強化“思想力”:執政黨建構主流政治話語體系的理論支撐   122
一、深化執政黨自身的專業化學理素養   123
二、強化執政黨和政府的“思想力”   125
(一)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理內涵   126
(二)深化對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客體規律的認識   126
(三)強化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思想創新力   127
(四)開創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新方式   127
三、妥善協調不同政治文化間的關係   127
(一)在傳統文化精髓中涵養現代中國政治文化   128
(二)摒棄狹隘心態,匯納國外一切優良文化源流   129
第五章 提高“行動力”:建構政治文明“軟實力”的實踐課題   131
一、強化社會主義政治理論體系的感召力與凝聚力   132
(一)結合實際,不斷發展完善理論內容   132
(二)增強政治理論的內化力   136
二、改善政治意識話語建構方法   141
(一)大眾傳媒的創新   142
(二)教育方式的變革   148
(三)文化產品的最佳化供給   152
(四)利用典型事件開拓政治意識話語建構的國際視野   157
三、主導政治社會化進程   163
(一)釐清需求,配套制度   163
(二)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165
(三)善於利用多種政治社會化途徑   168
結 語   172
參考文獻   174
後 記   190

分冊四的目錄

《從追隨到競爭——蘇聯與中國經濟速度的設定(1951—1960)》(孫璐 著)
從追隨到競爭——蘇聯與中國經濟速度的設定從追隨到競爭——蘇聯與中國經濟速度的設定
導 言 001
一、問題的提出:蘇聯因素與中國經濟速度設定的跌宕起伏 001
二、研究路徑與分析概念的創新:關聯政治與政策改變 012
(一)國際變數的選擇:蘇聯因素 014
(二)國際國內溝通行為體:毛澤東與經濟決策者 016
(三)政策改變:蘇聯因素的內部化(經濟政策中發展速度設定的變化) 027
三、中蘇關係的三條分析線索與影響路徑 032
(一)線索一 032
(二)線索二 033
(三)線索三 034
第一章 盲目追隨:蘇聯因素與“一五”計畫經濟速度的設定(1951—1955) 042
一、“一五”計畫的制定過程、經濟速度設定的變化及決策主導 042
(一)五大步驟及速度設定的“先高后緩” 042
(二)決策主導:經濟決策者 045
二、蘇聯因素對“一五”計畫經濟速度設定的影響 048
(一)蘇聯高速度建設經驗的間接影響:第一、二次編制期間 049
(二)蘇聯“速度放緩”意見的直接影響:第三、四、五次編制期間 053
三、蘇聯因素的影響路徑及中蘇關係的三條線索分析 065
(一)影響途徑:蘇聯因素與經濟決策者們“觀念”的變化 065
(二)中蘇關係的三條線索分析 067
四、小 結 081
第二章 慣性服從:蘇聯因素與“冒進”、“反冒進”和八大經濟路線的制定 (1955—1956) 085
一、“冒進”、“反冒進”到八大經濟路線與決策主導 085
(一)“二五”計畫初期的制定過程和速度設定的“先高后緩” 085
(二)決策主導:從毛澤東到經濟決策者 088
二、蘇聯因素對1955—1956年經濟速度設定的影響 106
(一)蘇聯的“速度放緩”意見加強了經濟決策者們在速度設定上的 “話語權” 106
(二)蘇聯因素對毛澤東服從集體領導的影響 112
三、蘇聯因素的影響路徑及中蘇關係的三條線索分析 119
(一)影響途徑:蘇聯因素與經濟決策者們“觀念”和“能量”的強化 119
(二)中蘇關係的三條線索分析 122
四、小 結 125
第三章 逆反競爭:蘇聯因素與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1956—1960) 128
一、1956—1960年經濟速度設定的過程、變化及決策主導 128
(一)大躍進、人民公社的發起過程和速度設定的“由緩到快” 128
(二)決策主導:從經濟決策者到毛澤東 132
二、蘇聯因素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發起的影響(1956—1960) 147
(一)蘇聯經驗和模式的“弊端”對毛澤東發動大躍進“觀念”的影響 148
(二)中蘇間的摩擦對毛澤東發動大躍進“觀念”的影響 153
(三)莫斯科會議對毛澤東發動大躍進“觀念”的影響 160
(四)廬山會議前後,蘇聯因素對經濟速度和生產關係的“大躍進”更加高漲和“反右”擴大化的影響 166
三、蘇聯因素的影響路徑及中蘇關係的三條線索分析 170
(一)影響途徑:蘇聯因素與毛澤東“觀念”、“能量”的變化 170
(二)中蘇關係的三條線索分析 177
四、小 結 188
結 語 191
參考文獻 199
致 謝 217

分冊五的目錄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與中國經濟轉型:國際規範國內化的視角》(康曉 著)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與中國經濟轉型……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與中國經濟轉型……
導 論……………………………………………………………………………1
第1章 全球治理規範的生命周期與民族國家內化規範的主動性邏輯……33
1.1 全球治理規範的雙重屬性………………………………………………34
1.1.1 全球治理規範的道德屬性…………………………………………34
1.1.2 全球治理規範的權力屬性…………………………………………38
1.2 全球治理規範的生命周期……………………………………………42
1.2.1 全球治理規範的緣起………………………………………………42
1.2.2 全球治理規範的擴散………………………………………………46
1.2.3 全球治理規範的危機………………………………………………48
1.2.4 全球治理規範的改革………………………………………………51
1.3 國家的人格化…………………………………………………………55
1.3.1 國家是有限理性的人………………………………………………55
1.3.2 國家是國際社會中的人……………………………………………58
1.4 民族國家內化全球治理規範的主動性邏輯…………………………61
1.4.1 被動模仿階段………………………………………………………62
1.4.2 徘徊階段……………………………………………………………64
1.4.3 主動模仿階段………………………………………………………65
1.5 制約全球治理規範國內化的變數組合…………………………………66
1.5.1 利益認知是規範內化的自變數……………………………………67
1.5.2 自我身份認知是規範內化的中間變數……………………………71
1.5.3 國際體系是規範內化的干預變數…………………………………75
小 結…………………………………………………………………………79
第2章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緣起、擴散與中國的被動模仿:
19世紀初—1994……………………………………………………… 80
2.1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緣起……………………………………81
2.1.1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緣起Ⅰ:19世紀初至20世紀
70年代末的科學家倡議………………………………………… … 81
2.1.2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緣起Ⅱ:20世紀80年代的政治
主導……………………………………………………………… …85
2.2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建立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規範的擴散……………………………………………………………90
2.2.1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建立……………………………90
2.2.2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擴散過程的特徵…………………………94
2.3 該階段制約中國內化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變數組合…………98
2.3.1 經濟高速增長的利益認知………………………………………98
2.3.2 後發國家身份的自我認知………………………………………102
2.3.3 相對寬鬆的國際能源體系………………………………………104
2.4 中國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被動模仿………………………107
2.4.1 中國在學習中參與全球氣候談判………………………………107
2.4.2 中國國內轉變發展方式戰略的起步……………………………110
小 結………………………………………………………………………115
第 3章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危機與中國的徘徊:
1995—2005……………………………………………………… 116
3.1 《京都議定書》的誕生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危機………117
3.1.1 《京都議定書》的誕生…………………………………………117
3.1.2 《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成就與缺陷……………………………120
3.1.3 《京都議定書》生效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危機
的加深…………………………………………………………126
3.2 該階段制約中國內化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變數組合………131
3.2.1 單純改變經濟成長方式的利益認知……………………………131
3.2.2 負責任大國身份的自我認知……………………………………135
3.2.3 油價大幅上漲的國際能源體系…………………………………138
3.3 中國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徘徊……………………………144
3.3.1 中國參與全球氣候談判態度的轉變……………………………144
3.3.2 中國國內轉變發展方式戰略的初步形成……………………147
小 結………………………………………………………………… 152
第4章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改革與中國的主動模仿:
2006—2013……………………………………………………… …154
4.1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改革……………………………………155
4.1.1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份評估報告
的影響…………………………………………………………155
4.1.2 巴厘島氣候大會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改革……………159
4.1.3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改革…………162
4.1.4 坎昆氣候大會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改革………………165
4.1.5 德班氣候大會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改革………………167
4.1.6 多哈氣候大會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改革………………171
4.2 該階段制約中國內化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變數組合………172
4.2.1 全面轉變發展方式的利益認知…………………………………173
4.2.2 新興國家身份的自我認知………………………………………176
4.2.3 油價大幅動盪的國際能源體系…………………………………185
4.3 中國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主動模仿………………………190
4.3.1 中國全面參與和推動氣候變化全球治理………………………190
4.3.2 中國國內轉變發展方式戰略的正式形成………………………200
4.4 中國塑造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規範的可能性………………………210
4.4.1 源於日益增長的強大科技與經濟競爭力………………………210
4.4.2 源於現實成就與傳統哲學的道德感召力………………………215
小 結…………………………………………………………………… 219
第5章 結 語…………………………………………………………………220
5.1 本研究的基本結論………………………………………………………220
5.2 未來的研究方向…………………………………………………………227
參考文獻…………………………………………………………………………230
後 記………………………………………………………………………………264

分冊六的目錄

《蘇共組織制度的衍變》(劉國華 著)  導 論 ……………………………………………………………………………001
第一章 列寧時代布爾什維克黨組織制度的緣起與初創 ………………………017
第一節 從集中制到民主的集中制:新型黨建模式的探索 … ……………017
第二節 列寧集中制思想的俄國根 ……………………………………………034
第三節 列寧民主的集中制理論的五個思想來源 ……………………………042
第四節 革命與戰爭時期“民主的集中制”的實際運行 ……………………053
第五節 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對民主的集中制的反思與修正 ………………074
第二章 史達林時代聯共(布)組織制度的確立與扭曲……………………110
第一節 史達林的“民主的集中制”理論 ……………………………………111
第二節 史達林黨建模式的確立與定型 ………………………………………124
第三節 史達林版本“民主的集中制”的扭曲形態 …………………………152
第四節 史達林扭曲的“民主的集中制”的後果與影響 ……………………172
第三章 赫魯雪夫時代蘇共組織制度的調整與錯位… ……………………193
第一節 改革突破口:反對個人崇拜 …………………………………………193
第二節 蘇共組織制度的調整 …………………………………………………207
第三節 蘇共組織制度改革的錯位 ……………………………………………218
第四章 勃列日涅夫時代蘇共組織制度的固化與變形 ………………………233
第一節 “穩定”主題下對蘇共組織制度的微調 … ……………………………233
第二節 蘇共傳統組織制度的固化 ……………………………………………244
第三節 蘇共組織制度的變形 …………………………………………………253
第五章 ……戈巴契夫時代蘇共組織制度的變革與幻滅… …………………………266
第一節 蘇共組織制度的變革:從改革到“根本革新” ……………………267
第二節 蘇共組織制度的蛻化 …………………………………………………276
第三節 蘇共組織制度變革的幻滅 ……………………………………………289
第六章 蘇共組織制度衍變的鏡鑒… …………………………………………306
第一節 蘇共組織制度衍變的回顧 ……………………………………………306
第二節 蘇共組織制度衍變的啟示 ……………………………………………319
結 語 …………………………………………………………………………………329
參考文獻 ………………………………………………………………………………331
後 記 …………………………………………………………………………………343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

分冊七的目錄

書名:《近代日本政治史研究》(《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作者:張東 著)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
第一章 近代日本憲政的初建 001
第一節 近代天皇制的合法性 001
第二節 立憲之所在——職能性分權 011
第二章 憲政初期的調適 023
第一節 內閣統一問題 023
第二節 政府與議會的協調 034
第三節 官僚制度的建立 046
第三章 憲政認知的發展 056
第一節 朝向兩黨制的趨勢 056
第二節 民眾輿論與政黨的乖離 068
第三節 美濃部達吉的憲法解釋論 079
第四章 大正期憲政的轉換 090
第一節 政官協調——官僚任用制度的修正 090
第二節 官僚的政治構想——以後藤新平為中心 100
第三節 普選的憲政意義 113
第五章 政黨內閣正當性的弱化 126
第一節 普選的實況 126
第二節 政黨內閣的“非立憲” 138
第三節 軍政分歧——內閣不統一對政黨內閣正當性的削弱 149
第六章 近代日本憲政的崩潰 163
第一節 官僚反政黨的邏輯與行動 163
第二節 選舉肅正的意義——以田澤義鋪為中心 174
第三節 立憲政治的再解釋 186
終 章 201
參考文獻 218
一、中文文獻 218
二、日文文獻 220
後 記 232

分冊八的目錄

書名:《民主國家間博弈與戰後歐洲秩序的重建(1949-1955)》(《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作者:吳宇著)
導 言 001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
第一節 研究主題 001
第二節 分析框架 007
第三節 基本論題 012
第一章 戰後初期美國對德懲治政策的歷史回顧 017
第一節 盟國對德國的懲治政策 017
第二節 美國對德國的懲治政策 032 
第三節 美國對德懲治政策的轉變 047
第二章 美國決定提出重新武裝聯邦德國的政策 054
第一節 韓戰前美國對聯邦德國的重建 054
第二節 韓戰前美國與聯邦德國的關係 063
第三節 韓戰對美國對德政策的影響 069
第四節 美國政府決定重新武裝聯邦德國 081
第三章 重新武裝聯邦德國問題的外交層面博弈 091
第一節 美國對英國的期望與合作 091
第二節 美國對法國的遷就與施壓 107
第三節 美國對西德的妥協與要求 128
第四章 重新武裝聯邦德國問題的國內層面博弈 148
第一節 美國的國內層面博弈 148
第二節 美國對英國國內博弈的影響 172
第三節 美國對法國國內博弈的影響 200
第四節 美國對西德國內博弈的影響 215
第五章 重新武裝聯邦德國政策的實現及其特徵 232
第一節 重新武裝政策的轉折及其實現 232
第二節 重新武裝問題與雙層博弈模式 237
結 語 259
主要參考文獻 266
附錄一 大事年表 281
附錄二 重要術語中英文縮略表 288
附錄三 《彼得斯貝格協定》(摘譯) 289
附錄四 《倫敦協定》 291
後 記 304

分冊九的目錄

書名:《決策偏好與國家的國際制度行為研究》(《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作者:韋進深著)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
第一章 緒 論001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提出003
第二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00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案例選擇009
第四節 研究意義與價值014
第五節 主要觀點與章節安排016
第二章 國家的國際制度行為:文獻回顧、研究路徑與分析模式019
第一節 理性選擇、決策偏好與外交政策分析019
第二節 研究路徑選擇026
第三節 研究議題和發展趨勢040
本章小結048
第三章 國家的國際制度行為:影響因素、理論假設與分析框架049
第一節 國際體系與國家的國際制度行為050
第二節 國內政治與國家的國際制度行為061
第三節 決策偏好與國家國際制度行為068
本章小結076
第四章 案例分析: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078
第一節 國際政治環境與加拿大批准《京都議定書》080
第二節 國內政治與加拿大對《京都議定書》的態度和行為087
第三節 決策偏好與加拿大國際制度行為變化093
本章小結102
第五章 案例分析:俄羅斯加入WTO104
第一節 俄羅斯與國際貿易制度:從反對到加入106
第二節 俄羅斯國內政治結構的變化115
第三節 決策偏好與俄羅斯加入WTO124
本章小結136
第六章 結 論139
第一節 研究回顧與主要結論139
第二節 不足之處及研究展望144
附錄一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146
附錄二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65
參考文獻226
後 記239

分冊十的目錄

書名:《獲利於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非正式“議員外交”研究》(《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
(作者:蔡亮)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智庫叢書
目 錄:
導論001
第一節 選題緣起及其意義002
一、問題的提出002
二、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005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及用語說明007
一、相關範圍的釐清007
二、涉台用語說明009
上 編
第一章 “二軌外交”理論與日本的“議員外交”013
第一節 “公共外交”與“二軌外交”013
第二節 日本“議員外交”的內涵與性質020
第二章 日本對華推行“議員外交”的國內動因分析027
第一節 政黨、內閣與國會三者關係概述028
一、戰後日本的國會和“國會中心主義”028
二、議會內閣制中的政黨、內閣及國會029
第二節 日本國會運作的特徵032
一、自民黨對國會運作的影響032
二、在野黨在國會運作中的作用037
第三節 政策決策過程中的議員角色042
一、政策的提出與執政黨內的協商過程042
二、國會審議前朝野政黨的攻防045
本章 小結052
第三章 日本對華推行“議員外交”的國際動因分析054
第一節 “議員外交”出現的動因分析055
一、三個面向影響下的戰後中日關係055
二、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因素061
第二節 “政經分離”方針的困境與“議員外交”之模式069
一、日本“政經分離”方針的特徵及困境069
二、“議員外交”的兩種模式076
本章 小結081
下 編
第四章 “議員外交”之運行軌跡分析085
第一節 1952—1972年中日復交時期085
第二節 中日復交至冷戰結束時期094
第三節 後冷戰到民主黨執政時期103
一、“親台”組織呈現多元化、超黨派的趨勢,日台之間的非正式接觸渠道也以多軌道溝通渠道的形式出現105
二、“親台派”逐漸完成新老交替,少壯派“利益型”的思維方式也逐漸取代老一代“情感型”的思維方式109
本章 小結121
第五章 溝通與代理:LT貿易、“吉田書簡”與議員的角色123
第一節 “政治三原則”與“貿易三原則”的提出124
一、“政經分離”與“政經不分離”124
二、“政治三原則”與“貿易三原則”的提出129
第二節 LT貿易與議員的角色分析132
一、池田勇人的對華態度剖析132
二、LT貿易與松村派議員的角色分析134
三、松村謙三與“蘭花外交”142
第三節 “第二次吉田書簡”與議員的角色分析146
一、維尼綸設備出口與“周鴻慶事件”對日台關係之影響146
二、“第二次吉田書簡”的形成過程151
本章 小結155
第六章 溝通與搭橋:中日邦交正常化過程中議員的作用159
第一節 “尼克森衝擊”與佐藤對華溝通之失敗160
一、“尼克森衝擊”160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原則164
三、“保利書簡”168
第二節 中日復交與議員的“搭橋”作用173
一、“中國問題”與田中內閣的成立173
二、議員的“搭橋”作用與中日復交176
本章 小結191
第七章 溝通與中介:日台航線“復航”過程中的議員因素194
第一節 從“日華協力委員會”到“日華懇”的成立195
第二節 日台航線的“斷航”201
第三節 日台航線“復航”過程中的“日華懇”因素213
本章 小結220
結語222
參考文獻232
後記252

編輯部地址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雄楚大道459號A—2001,郵編:430079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