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東亞的國際傳播與地區秩序》是2015年11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建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後東亞的國際傳播與地區秩序
- 作者:劉建平
-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頁數:432 頁
- 定價:4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1250561
《戰後東亞的國際傳播與地區秩序》是2015年11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建平。
《戰後東亞的國際傳播與地區秩序》是2015年11月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建平。內容簡介《戰後東亞的國際傳播與地區秩序》是一部戰後東亞國際政治學傳播學的論文集。收錄的文章均已在國內學術刊物正式發表過。該論文集主...
意識形態帝國原理:戰後東亞的國際傳播與地區秩序 專題:網路時代的傳播格局 構想一個沒有著作權的世界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傳播特性的再認識 自媒體中的新聞格局:微部落格平台內容運營策略分析——基於國內五大微部落格平台《熱門話題》欄目的比較 網路江湖:中國另類公共領域的浮現 其他論文 政黨報刊對抗戰前十年國民黨新聞法規的...
《亞洲新未來:中外學者論國際關係與地區秩序》是2016年12月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斌。內容簡介 《中國、美國與當代世界論叢·亞洲新未來:中外學者論國際關係與地區秩序》圍繞東亞“地區主義”及“東亞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展開討論,並就東亞國家如何加強交流與合作、發展互利共贏的睦鄰友好關係進行...
不遵守國際協定的權利 國際傳播活動實例 結論 第二章 以理論的角度看地球都市 “地球村”和“地球都市”概念之比較 國際傳播的理論基礎 國際傳播理論的象徵和意義 國際傳播的系統化分析 社會控制和人權 理論透視的文化問題 結論 第3章 國際傳播中的科技範疇 第4章 現代國際傳播的誕生(1835-1913年)第5章 在戰後...
《東亞秩序論·地區變動、力量博弈與中國戰略》是2015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門洪華。內容簡介 《當代國際政治叢書·東亞秩序論:地區變動、力量博弈與中國戰略》以日漸提升的東亞重要性為出發點,從建構國際秩序、地區秩序的邏輯出發,通過追溯東亞秩序的歷史遺產,包括朝貢秩序、門戶開放秩序、霸權性安全...
《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後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1913-1945)》是王立新出版於2015年04月的圖書。內容簡介 從1913年到1945年,美國從一個影響力局限於西半球和東亞的地區性大國成長為超級大國,擁有了在全球範圍內投射經濟和軍事實力和為國際社會制定規則的能力。這一時期,整個世界和國際關係的面貌也由於美...
《躊躇的霸權:美國崛起後的身份困惑與秩序追求:1913~1945》是王立新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4月。從1913年到1945年,美國從一個影響力局限於西半球和東亞的地區性大國成長為超級大國,擁有了在全球範圍內投射經濟和軍事實力和為國際社會制定規則的能力。這一時期,整個世界和國際關係的面貌也...
第1章 國際傳播簡介 第2章 以理論的角度看地球都市 第3章 國際傳播中的科技範疇 第4章 現代國際傳播的誕生(1835―1913年)第5章 在戰後環境中開發新的潛能(1914―1932年)第6章 國際宣傳的輝煌期(1933―1945年)第7章 戰後新環境:霸權的興衰(1946―1969年)第8章 全球都市的邊緣與核心(1970―1985年...
《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是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明士。內容簡介 當隋唐中國致力於建立一元化的天下秩序時,隨著當時中國文化的優勢性,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東亞地區如同世界其他地區,建立起文化圈。這個文化圈,或可稱之為“東亞文化圈”。政治秩序的運作過程中,正常的情況,是建立君父、臣子的公、私...
(二)戰後中日關係史研究存在的問題 (三)戰後中日關係研究對學術發展的意義 二 學術史與研究概觀 (一)中國方面的研究概述 (二)日本方面的研究概述 (三)先行研究的比較特徵 三 研究方法與結構內容 (一)研究方法 (二)資料 (三)本研究的基本結構與內容 第二章 東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新中國對日外交的原型 一 野...
既然“人民友好”失去了統計學支持,那么據其立論的戰後中日關係史之“人民”所指是誰?“友好”的邏輯何在?我們不得不從這種基本概念的“考古學”著手,以實證的歷史學和結構分析的國際政治學重建中日關係的知識體系;而由此更發現,1950年代以來的中日關係其實一直呈“周期性惡化”的發展特徵。“周期性惡化”特徵...
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衝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黃金儲備迅速增長,約占當時資本主義各國黃金儲備的3/4...
雙方指出,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南方”國家和地區新興大國地位和實力不斷增強,世界多極化加速顯現。這些客觀因素加速了發展潛力、資源、機遇等的重新分配,朝著有利於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方向發展,促進了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國際公平正義。而抱守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國家與此背道而馳,企圖用“基於規則的秩序”...
《邵毓麟與1950年代中韓兩國的合作與衝突》,李宇平編《戰爭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21年,第297-350頁。尤淑君(著)、岡﨑滋樹(訳)「中國での『日華文化交流史』に対する評価」『おもしろい木宮泰彥』,2021年3月,第145-156頁。《清代的覲禮之爭與賓禮變革》,湯勤福主編《中國...
與“緊縮歐洲”及其他地區相比,亞洲經濟蓬勃發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長區。美國急需提升亞洲在美國對外經貿戰略中的地位,以便擴大對亞洲地區的出口,增加國內就業,分享亞洲經濟成長的紅利。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青年學者50人論壇”今天在京舉辦。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世界思潮室助理...
萬隆會議有力推動了亞非國家的聯合自強,鼓舞了廣大開發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開啟了南南合作與不結盟運動的序幕,推動了國際秩序的深刻演變。國際關係風雲變幻,從獨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亞非地區及廣大開發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萬隆精神也歷經一個甲子,正綻放出新的...
69.“聚焦東亞:中美的衝突與合作”,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6期,第84-89頁 國際關係理論 70.“從中國特色到中國學派——關於中國國際政治理論建構的思考”,載《國際觀察》2016年第2期,第1-13頁 71.“地區秩序建構的邏輯”,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年第7期,第4-23頁 72.“中國國際戰略理論...
有分析認為,近衛之所以堅持任命松岡,是因為在《排除英美本位的和平主義》的論文中自己所闡述的“國際秩序構想”與松岡的外交政策在國際感覺上存在著共同點。敕令下達後的7月19日,近衛在私邸“荻外莊”召見松岡以及擬分別就任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的東條英機和吉田善吾,協商加強日德意軸心關係。即便已“入木三分”地...
在殖民撤退中,殖民主義者千方百計把老殖民主義向新殖民主義轉化,企圖對獲得政治獨立的國家繼續進行控制、干涉與掠奪,保持新生國家對原宗主國的依附性,維持舊的國際不平等關係和國際經濟舊秩序。老殖民主義的終結是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鬥爭力量日益強大的結果。而新殖民主義的存在和發展則是廣大開發中國家的力量和...
現任哈佛大學阿爾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學院教授,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約翰·奧林戰略研究所主任。曾任卡特政府國家安全計畫顧問,《外交政策》雜誌發言人與主編之一,美國政治學會會長。亨廷頓在國際政治方面著述頗豐,一般被認為是持保守觀點的現實主義政治理論家。《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是其理論的奠基之作,該...
在一些西方國家看來,中國的發展崛起,是對其主導下的傳統國際秩序及地緣政治格局的挑戰。從資本主義崛起的歷史經驗看,歷史上所有大國的崛起,都伴隨著強權與戰爭,都是以運用武力為手段的。英、美、德、日等國的崛起,無不是遵循著富國-強兵-戰爭擴張的規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無論是西方權力轉移...
2006年中日共同研究歷史項目《15、16世紀東亞國際秩序與中日關係》。2003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民間交流與中日關係》項目。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模式再探討》項目。獲獎記錄 《日本簡史》獲2006年度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55年體制”研究》(博士論文)獲2002年度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政治體制與...
中華朝貢體系是最為典型的朝貢體系,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於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國際關係體系。東亞朝貢體系乃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層層往外推拓。屬國的設定始於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後避漢高祖...
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決不允許開歷史倒車。加強同開發中國家團結與合作,維護髮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深化同各大國戰略對話與務實合作,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大國關係。辦好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將積極參與國際多邊事務,為解決全球性問題和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
第二個目標是,強化日美同盟,加強與地區內外夥伴之間的信賴和合作關係,通過推進實際的安全保障合作改善亞太地區的安全保障環境,預防和削減對我國構成的直接威脅。第三個目標是,通過不斷的外交努力和進一步的人員貢獻,強化和鞏固基於普世價值觀和規則的國際秩序,在解決爭端上發揮主導作用,改善全球安全保障環境,構建...
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國際權力重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和印度洋”④,“亞洲世紀”呼之欲出⑤。美戰略界對美實力地位是否下降雖看法不一,但都承認並接受“非西方的崛起”,開始思考“後美國時代”的國際秩序, 深知單靠美一家無法解決各種全球性問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機制的呼聲日益高漲。於是便...
宗藩關係基於中國古代的華夷國際秩序,具體內容為藩屬國的國王繼位,須經過宗主國的冊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屬國需定期向宗主國朝貢;宗主國負有幫助藩屬國維護統治秩序的責任。產生 屬國的設定始於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後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
隋朝征討高句麗,是6世紀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發生變化的必然產物。在此以前,中國處於南北朝分裂狀況,而朝鮮半島地區也是三國並立。高句麗乘勢向外擴張勢力。強大的隋帝國出現後,希望建立起冊封朝貢秩序,但高句麗恃強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兵刃相見。同時隋帝國還和歐洲許多國家進行商業交往,在隋初打通河西走廊後,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