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相

成相

成相,是周代民間流行的長篇敘事歌曲,為古代民間的一種文藝形式。“相”是一種擊節樂器,其形制有兩說,一說為舂牘,另一說為搏拊,以手拊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相
  • 類型:民進藝術
  • 時代先秦
  • 出處:民間
簡介,原文,注釋,譯文,作者,荀子,史籍記載,

簡介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成相雜辭》十一卷,已。只有《荀子·成相篇》保留了片斷。成相的曲調,由六句組成一章,句式為三、三、七、四、四、三,中間的四、五兩句不押韻,余則有韻。從《成相篇》來看,當為三三七四七。當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曲藝形態,為兼有敘事與抒情民謠
題解:相,樂器名;成相,演奏樂器。它是古代民間的一種文藝形式。作者以這種通俗的文藝形式來闡發他的政治觀點。內容明白易懂,讀起來琅琅上口,是不可多得的通俗文藝作品。

原文

請成相,
世之
愚闇愚闇墮賢良。①
人主無賢,
無相何倀倀。②
請布基,③
聽之,
愚而自專事不治。
主忌苟勝,④
群臣莫諫必逢災。
論臣過,
反其施,⑤
尊主安國尚賢義
愚而上同國必禍。⑥
曷謂罷?⑦
國多私,
比周還主黨與施。⑧
遠賢近讒,
忠臣蔽塞主埶移。⑨
曷謂賢?
明君臣,
上能尊主下愛民。
主誠聽之,
天下為一海內賓。
主之孽,⑩
讒人達,
賢能遁逃國乃蹶,⑾
愚以重愚,
闇以重闇成為桀。⑿
世之災,
妬賢能,
飛廉知政任惡來。⒀
卑其志意,
大其園囿高其台。
武王怒,
師牧野,⒁
紂卒易鄉啟乃下。⒂
武王善之,
封之於宋立其祖。⒃
世之衰,
讒人歸,⒄
比干見刳箕子累。⒅
武王誅之,
呂尚招麾殷民懷。⒆
世之禍,
惡賢士,
子胥見殺百里徙。⒇
穆公任之。
強配五伯六卿施。(21)
世之愚,
惡大儒,
逆斥不通孔子拘。(22)
展禽三絀,(23)
春申道綴基畢輸。(24)
請牧基,(25)
賢者思。
堯在萬世如見之。
讒人罔極,(26)
險陂傾側此之疑。(27)
基必施。
辨賢罷。
文武之道同伏戲。(28)
由之者治,
不由者亂何疑為?
凡成相,
辨法方。(29)
至治之極復後王。(30)
慎墨季惠,(31)
百家之說誠不詳。(32)
治復一,(33)
脩之吉,(34)
君子執之心如結。(35)
眾人貳之,(36)
讒夫棄之形是詰。(37)
水至平,
端不傾,
心術如此象聖人。(38)
□而有埶,(39)
直而用抴必參天。(40)
世無王,
窮賢良,
暴人芻豢仁糟糠。(41)
禮樂滅息,
聖人隱伏墨術行。(42)
治之經,(43)
禮與刑,
君子以脩百姓寧。(44)
明德慎罰,(45)
國家既治四海平。
治之志,
後埶富,(46)
君子誠之好以待。(47)
處之敦固,(48)
有深藏之能遠思。(49)
思乃精,(50)
志之榮,(51)
好而壹之神以成。(52)
精神相反,
一而不貳為聖人
治之道,
美不老,(53)
君子由之佼以好。(54)
下以教誨弟子,
上以事祖考。(55)
成相竭,(56)
辭不蹶,(57)
君子道之順以達。(58)
宗其賢良,(59)
辨其殃孽□□□。(60)
請成相,
道聖王,
堯舜尚賢身辭讓。
許由善卷,(61)
重義輕利行顯明。
堯讓賢,
以為民,
汜利兼愛德施均。(62)
辨治上下,(63)
貴賤有等明君臣。
堯授能,
舜遇時,
尚賢推德天下治。(64)
雖有賢聖。
適不遇時孰知之?
不德,(65)
不辭,(66)
妻以二女任以事。(67)
大人哉舜,
南面而立萬物備。
舜授
以天下,
尚得推賢不失序。(68)
外不避仇,
內不阿親賢者予。(69)
勞心力,
堯有德,
干戈不用三苗服。(70)
舉舜甽畝,(71)
任之天下身休息。
得后稷,(72)
五穀殖,(73)
夔為樂正鳥獸服。(74)
契為司徒,(75)
民知孝弟尊有德。(76)
禹有功,
抑下鴻,(77)
辟除民害逐共工。(78)
北決九河,(79)
通十二渚疏三江。(80)
禹傅土,(81)
平天下。
躬親為民行勞苦。
得益、皋陶
橫革、直成以為輔。(82)
契玄王,(83)
生昭明。(84)
居於砥石遷於商。(85)
十有四世,
乃有天乙是成湯。(86)
天乙湯,
論舉當,(87)
身讓卞隨舉牟光。(88)
□□□□,
道古賢聖基必張。
願陳辭,
□□□,
世亂惡善不此治。
隱過疾賢,
長由奸詐鮮無災。(89)
患難哉!
阪為先,(90)
聖知不用愚者謀。
前車已覆,
後未知更何覺時。(91)
不覺悟,
不知苦,
迷惑失指易上下。(92)
中不上達,(93)
蒙揜耳目塞門戶。(94)
門戶塞,
大迷惑,
悖亂昏莫不終極。(95)
是非反易,(96)
比周欺上惡正直。(97)
正直惡,
心無度,(98)
枉辟回失道途。(99)
已無郵人,(100)
我獨自美豈無故!(101)
不知戒,
後必有,(102)
恨復遂過不肯悔。(103)
讒夫多進,
反覆言語生詐態。(104)
人之態。
不知備,(105)
爭寵疾賢相惡忌。
妬功毀賢,
下斂黨與上蔽匿。(106)
上壅蔽,(107)
輔埶,(108)
任用讒夫不能制。(109)
郭公長父之難,(110)
厲王流於彘。(111)
周幽厲,
所以敗,
不聽規諫忠是害。(112)
嗟我何人,
獨不遇時當亂世。
欲對衷,(113)
言不從,
恐為子胥身離凶。(114)
進諫不聽,
剄而獨鹿棄之江。(115)
觀往事,
以自戒,
治亂是非亦可識。
□□□□,
托於成相以喻意
請成相,
言治方,
君論有五約以明。(116)
君謹守之,
下皆平正國乃昌。
臣下職,
莫游食,(117)
事業聽上,(118)
莫得相使一民力。(119)
守其職,
足衣食,
厚薄有等明爵服。
利往昂上,(120)
莫得擅與孰私得?
君法明,
論有常,(121)
表儀既設民知方。(122)
進退有律,(123)
莫得貴賤孰私王?(124)
君法儀,(125)
禁不為,(126)
莫不說教名不移。(127)
脩之者榮,
離之者辱孰它師?
刑稱陳,(128)
守其銀,(129)
下不得用輕私門。(130)
罪禍有律,
莫得輕重威不分。(131)
請牧祺,(132)
明有基,
主好論議必善謀。
五聽修領,(133)
莫不理績主執持。(134)
聽之經。
明其請,(135)
參伍明謹施賞刑。(136)
顯者必得,(137)
隱者復顯民反誠。(138)
言有節,(139)
稽其實,(140)
信誕以分賞罰必。(141)
下不欺上,
皆以情言明若日。(142)
上通利,(143)
隱遠至,(144)
觀法不法見不視。(145)
耳目既顯,
吏敬法令莫敢恣。
君教出,(146)
行有律,
吏謹將之無鈹滑。(147)
下不私請,(148)
各以□宜舍巧拙。(149)
臣謹脩,(150)
君制變,(151)
公察善思論不亂。(152)
以治天下,
後世法之成律貫。(153)

注釋

①闇(àn暗):同”暗”。墮:毀。
②瞽(gǔ鼓):目盲。相:扶持盲人的人。倀(chāng昌)倀:無所適從、不知所措的樣子。
③布基:陳述根本。
④苟勝:指君主務求勝過臣下。
⑤反:反求。施:施行,指應當做的事。
⑥上同:指阿諛奉承,附和君主。
⑦罷(pí疲):無行,不賢。
比周:結黨營私。還:通“營”,惑亂。黨與:猶言黨羽。
⑨主埶移:君主大權旁落。
⑩孽:罪過。
⑾蹶:顛覆。
⑿桀(jié傑):夏朝的亡國之君,以昏暴著名。
飛廉惡來:父子二人名,殷紂王的大臣,助紂為虐者。
⒁師:進軍。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縣南,周武王打敗殷紂王的地方。
⒂易鄉(xiàng向):改變方向,指倒戈。鄉,通“向”。啟:即微子啟,殷紂王庶兄。下:投降。
⒃宋:周初封國之一,在今河南商丘一帶。祖:宗廟。
⒄歸:歸附。⒅比干:紂王叔父,屢次諫紂王,被剖心而死。刳(kū枯):剖開、挖空。箕子:紂王叔父,屢諫被囚。累(léi雷):通“縲”,捆綁犯人的繩索。
呂尚姜太公招麾(huī揮):指揮。麾,指揮用的旗子。懷:歸順。
⒇子胥: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大夫,因勸諫吳王夫差不聽,被迫自殺。百里:百里奚。春秋時虞國大夫,晉滅虞後被俘,後至秦輔佐穆公完成霸業。(21)配:匹配。五伯:即五霸。荀子講的五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六卿施:設定六卿的官制。
(22)逆斥:拒絕、排斥。孔子拘:指孔子周遊列國,不得重用,且有困厄之事。(23)展禽三絀:展禽即柳下惠,春秋時魯國人,曾三次任士師,三次被罷免。絀:黜退,罷免。(24)春申:即楚相春申君黃歇,後被李園所殺。綴(chuò輟):通“輟”,停止。基畢輸:基業完全毀壞了。
(25)牧:治理。
(26)罔極:沒有是非標準。
(27)險陂:陰險不正;陂,同“詖”,邪,不正。
(28)伏戲(xī西):同“伏羲”,上古帝王。
(29)法方:治國的方法。
(30)復:效法。
(31)慎墨季惠:指慎到、墨翟、季真、惠施,戰國諸子。
(32)詳:通“祥”,吉祥。
(33)一:專一。
(34)脩:同“修”,實行。
(35)執:掌握,實行。心如結:心意堅定不移。
(36)貳:不專一。
(37)形是詰:按照刑法治罪。形,通“刑”。詰,責問、治罪。
(38)心術:思想態度。
(39)□:郝懿行校謂脫字當是“人”字。埶(shì勢):同“勢”。
(40)抴(yì意):通“枻”,船槳。用抴,喻善於引進賢人。參天:與天相比配。
(41)暴人:殘暴之人。芻豢(chúhuàn除患):指牛羊豬等,這裡比喻美味佳肴。仁:此處原作“仁人”,王引之以為“人”字是衍文,據刪。
(42)墨術:墨家的學說。
(43)經:根本途徑。
(44)脩:指修身。
(45)明德:發揚優良品德。
(46)後埶富:把個人的權勢富利的考慮放在後邊。
(47)好以待:“待”字不入韻,疑為“持”字形訛。好以持,很好地堅持。(48)處之:對待自己的志向。敦固:精審躬親而又堅定不移。(49)有深藏之:把自己的志向深藏牢記心中。有,通“又”。
(50)乃:若。精:精密。
(51)榮:光明。
(52)神:指智慧達到神而化之的境界。
(53)老:衰竭。
(54)佼(jiǎ0狡):好。
(55)祖考:祖宗、祖先。
(56)竭:盡。
(57)蹶:短。
(58)道:行。
(59)宗:尊奉。
(60)殃孽:禍亂,這裡指奸人。
(61)許由善卷:都是堯舜時代的人,傳說堯要把帝位讓給許由,舜要把帝位讓給善卷,他們都不接受。
(62)汜利兼愛:普遍給予利益和愛護。德施均:恩德布施公正均等。
(63)辨治上下:分別確定上下等級制度。
(64)推德:推舉有德行的人。治:太平。
(65)不德:不自以為有德。
(66)不辭:不推辭。
(67)妻以二女任以事:指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又把治理國家的重任交給他。
(68)得:同“德”。序:次序,條理。
(69)外不避仇,內不阿親賢者予:外不避仇,指舜誅鯀而用鯀子禹;內不阿親,指不傳位給子商均,而傳位給賢臣禹。阿,私。予,給。
(70)三苗:堯舜時的少數民族。
(71)甽(quǎn犬)畝:田問。
(72)后稷:周人的始祖,善於種植糧食作物。(73)殖:種植,生長。(74)夔(kuí葵):人名,相傳是堯時的樂官,他奏樂能使鳥獸起舞。(75)契:商人的始祖,因幫助治水有功,被舜任命為司徒,負責教化人民。
(76)弟(tì剃):同“悌”,尊敬兄長。
(77)抑:遏止。鴻:通“洪”,洪水。
(78)辟除:排除。共工:水神。《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79)決:疏通。九河:同下句“三江”,皆泛指各條江河。
(80)渚:水中島嶼。
(81)傅:通“敷”,分。敷土,指劃分九州
(82)益、皋陶、橫革、直成:四個古代人名,相傳都是輔佐禹治理天下的人。
(83)玄王:即契,傳說契是玄鳥降生,因稱玄王。
(84)昭明:契的兒子。
(85)砥石:古地名,未詳所在。商:古地名,商朝的首都,在今河南商丘。
(86)天乙:即成湯,商代第一個國君。
(87)論:評論、選擇。舉:推舉。
(88)卞隨牟光:人名。傳說湯把天下讓給他們,他們都不接受。舉:通“與”。
(89)由:用。
(90)阪(bǎn板):斜坡,這裡指邪惡、邪術。
(91)更:改正。
(92)指:方向。易上下:上下顛倒。
(93)中:通“衷”,真實的情況。
(94)揜(yǎn掩):同“掩”。
(95)悖(bèi背):錯亂。莫(mù暮):同“暮”,昏暗。不終極:沒有停止的時候。
(96)反易:顛倒。
(97)比周:勾結一起。
(98)度:法度,準則。
(99)邪枉:奸邪不正。辟:通“僻”,邪。回:邪辟。
(100)郵:通“尤”,怨恨。
(101)豈:此處原作“豈獨”,“獨”字當是涉上的衍文,據刪。故:事。
(102)後必有:以後會再次發生。
(103)恨:同“很”,頑固不化的意思。《莊子·漁父):“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復:原作“後”,據王念孫《讀書雜誌》說改。復,同“愎”,固執己見。遂:順從。(104)態:王念孫《讀書雜誌》謂當讀為奸慝之“慝”(tè)。
(105)備:防備,戒備。
(106)斂:集結。黨與:同黨的人。蔽匿:蒙蔽。
(107)壅蔽:堵塞,蒙蔽。(108)失輔埶:失去了輔佐和權勢。(109)制:控制。(110)郭公長父:即虢公長父,周厲王的臣子。由於周厲王親信虢公長父而造成國人暴動,故曰郭公長父之難。(111)流於彘:公元前841年西周人暴動,周厲王流竄到彘地。彘在今山西省霍縣東北。
(112)忠是害:專門殘害忠良。
(113)對:《爾雅·釋言》:“對,遂也。”遂,盡。
(114)離:通“罹”,遭受。凶:災難。
(115)而:以。獨鹿:同“屬鏤”,劍名,是吳王夫差賜給伍子胥逼他用以自殺的劍。
(116)君論有五:為君之道有五條,即下文從“臣下職”到“刑稱陳”各節所闡明的思想。約以明:簡約又明確。
(117)游食:遊手好閒,好吃懶做。
(118)事業聽上:一切事情都聽從君主。
(119)相使:這裡是擅自使用的意思。
(120)往:“佳”字的形誤,佳,古“唯”字。昂(yǎng仰):同“仰”。利唯昂上,是說財富只能仰仗君主。
(121)論:指判斷決定。
(122)表儀:樣板,準則。
(123)進退:指官吏的任免升降。律:規律,制度。
(124)私王:私下討好君王。
(125)君法儀:君主的法制就是行動的準則。
(126)不為:指不依法行事。
(127)說(yuè悅)教:悅服教化。說,同“悅”。名,名器,表示等級的稱號和車服儀制等。
(128)稱:恰當。
(129)銀:通“垠”,界限。
(130)用:指用刑。私門:指貴族私人勢力。
(131)威不分:君主的權力不分散。
(132)牧棋:治理國家的福樣。
(133)五聽:五種處理政事的原則,即上文講的“君論有五”。修領:修理,治理。
(134)理績:處理政事。績,事。
(135)請:通“情”,實際情況。
(136)參伍:錯雜。
(137)顯:指明顯的事理。
(138)隱:指隱情。反:同“返”。
(139)節:法度。
(140)稽:考察。
(141)信誕以分:真的和假的就能分清楚。賞罰必:賞罰分明。
(142)皆以情言:都說實話。
(143)通利:通達、銳利。
(144)隱遠至:隱藏的和遠處的情況都能了解。
(145)觀法不法見不視:能夠看到合法的、不合法的及常人看不出的事情。
(146)教:教令。
(147)將:實行、執行。鈹(pō頗):通“頗”,邪。滑:同“猾”,狡詐。(148)私請:以私情請託。
(149)各以□宜:各盡其能。巧拙:虛偽、笨拙。《淮南子·本經訓》高註:“巧,欺也。”
(150)脩:學習。
(151)制變:掌握變革法令的權利。
(152)公察:公正地考察。論:即上文“君論有五”的論。
(153)律貫:法律傳統。

譯文

請聽我唱成相歌,
世間每每有災禍,
重重愚蠢昏暗毀滅賢良者。
國君沒有賢人輔佐,
就像瞎子沒人扶持總失措。
請聽陳述國之本,
請您認真仔細聽,
愚蠢專斷事情自然辦不成。
君主切忌爭強好勝,
群臣不能勸諫災禍就降臨。
判斷臣下的過錯,
考察他的言與行,
尊崇君主安定國家重賢能。
拒絕規勸掩蓋錯誤,
愚頑昏聵阿諛奉承大禍生。
請問什麼叫無行?
國有小人多私心,
互相勾結組成幫派惑國君。
疏遠賢士親近讒人
忠臣盡被阻隔國君權勢傾。
請問什麼叫賢能?
君君臣臣要分清,
上能尊崇君主下能愛人民。
君主真若聽從他們,
就能一統天下海內皆聽命。
國君罪過是什麼?
讒人得志氣囂張,
賢士隱遁國家一蹶競不振。
要是愚蠢加上愚蠢,
昏庸加上昏庸就成亡國君
人間災禍不斷生,
賢能之士遭嫉害,
已有飛廉執政再任用惡來
使得國君心志卑劣,
一味享樂大造園囿與樓台。
義憤填膺周武王,
率軍牧野來會合,
微子舉義降周殷兵皆倒戈。
武王讚賞他的為人,
封他宋地繼承殷商的香火。
世道衰敗太惡濁,
讒人投機善鑽營,
可憐比干剖心箕子遭囚禁。
周武王誅滅商紂王,
呂尚指揮大軍殷民來歸順。
世間災禍總不斷,
全因憎惡賢能士。
伍子胥自殺百里奚也遷徙。
強大得配五霸創設六卿制。
世間最大的愚蠢,
在於厭惡大聖哲,
排斥拒絕就連孔子也遭厄。
柳下惠三仕又三絀,
春申君死國家基業遭毀折。
請聽治國根本理,
任用賢良想仔細,
堯的德政光耀萬世看眼裡。
讒人沒有行為準則,
奸險顛倒竟把堯帝來懷疑。
保證事業得發展,
必須分清賢不肖,
伏羲到文王武王一條道。
遵循此道國家大治,
不能遵循無疑天下亂糟糟。
總括成相歌所唱,
是要辨明治國方,
治國根本原則在於法後王。
慎到、墨翟、季真、惠施,
那些百家學說誠然不吉祥。
治國之術要專一,
這樣推行才吉利,
君子遵守正道堅定不移易。
眾人往往隨意變心,
讒人背義要靠刑法來治理。
世上最平是水面,
端端正正不斜偏,
思想像水般平就是大聖賢。
人若已經有權勢,
又能正直薦賢德可配上天。
因為世上沒王道,
賢能之士真悲涼,
暴徒品嘗珍饈仁人吃糟糠。
禮樂教化崩潰絕滅,
聖人隱遁墨家學說受崇尚。
治理國家的常道,
在於禮制與法令,
禮使君子修身法使百姓寧。
發揚美德慎用刑法,
國家得到治理天下大太平。
治理國家立志向,
權勢富貴往後放,
君子就該誠篤堅持好立場。
處事敦厚信念牢固,
有著深邃遠大思想心中藏。
思想如果能專精,
心志必然放光明,
專心致志神而化之臻高境。
精神境界返樸歸真,
一心不二就能成為大聖人。
聖人治國有道理,
美好佳妙不衰退,
君子遵守此道身心都健美。
向下用來教育子弟,
向上奉事祖宗在天之靈位。
成相歌辭將唱完,
辭雖已盡意未絕,
君子依此行事順利又妥帖。
尊崇才德賢良之士,
認清禍福辨明邪魔與妖孽。
請聽我唱成相歌,
說說古代聖明君,
堯舜尚賢能把帝位讓賢人。
許由、善卷謝絕禪讓,
重義輕利德行粹美放光明。
堯將帝位讓賢人,
全是為了老百姓。
利益均沾仁愛兼施恩德深。
治國確定上下等級,
責賤分明君是君來臣是臣。
堯把權力交能人.
舜得機會遇良時,
崇尚大賢推舉高德天下治。
雖然世上有大聖人,
如果生不逢時德才有誰知?
堯不自負有德行,
舜對禪讓不推辭,
堯將二女嫁舜又讓他主事。
舜帝聖人多么偉大,
南面稱帝萬事俱備好形勢。
舜把帝位傳給禹,
統治天下四方地,
崇尚明德推舉賢良有條理。
對外不避殺鯀之仇,
對內不徇私情讓賢交權力。
勞神費力真勤勉,
堯帝品德多崇高,
不用大動干戈降伏那三苗。
提拔虞舜田畝之間,
託付天下重任退休去養老。
堯帝用人得后稷,
種植五穀興農業,
夔做樂正音樂美妙鳥獸悅。
任用契為司徒之官,
教導人民懂得孝悌重賢德。
夏禹偉大有豐功,
遏止洪水滔滔流,
為民除害把那共工也趕走。
決開河岸分導積水,
挖通洲渚疏浚江湖有步驟。
大禹分土九州
平定天下功績著,
親自操勞為民辦事很辛苦。
又能得到益與皋陶,
還有橫革、直成能臣來輔助。
契被稱為是玄王,
生下兒子叫昭明,
先住砥石後來遷到商之境。
經過十四代人努力,
傳到成湯成為殷商開國君。
殷商開國成湯王,
推舉人才很恰當,
他想讓天下給卞隨和牟光
□□□□□□□□,
取法古代聖賢基業必興旺。
願將忠言來陳訴:
□□□□□□□,
亂世厭惡良善情況不改變。
掩蓋錯誤妒嫉忠賢,
經常重用奸人很少沒災難。
國家禍患真正大!
歪門邪道先採取,
聖智之人被棄蠢人作謀主。
前面車子已經傾覆,
後面車子不知改正幾時才覺悟。
君主如果不覺悟。
也就不知苦痛情,
糊裡糊塗上下顛倒是非混。
忠臣內衷不能上達。
君主猶如閉目塞耳關大門。
了解真情門堵塞,
執迷不悟困惑生,
乖謬混亂昏聵愚昧無窮盡
是非善惡全被顛倒。
互相勾結欺君罔上惡正人。
憎惡正直的人士,
心中是非沒標準,
奸險邪僻失掉正確的路徑。
當然不必怨天尤人,
難道唯獨自己很好沒責任!
不知教訓引為戒,
重蹈覆轍事必敗,
頑固剛愎堅持錯誤不肯改。
邪佞小人多受重用,
反覆進讒奸詐無比作姿態。
人性有著惡一面,
如果不知加防備,
爭寵嫉賢就會相怨忌。
妒恨功臣詆毀賢人,
臣下結黨營私君上受蒙蔽。
君上一旦受蒙蔽,
失去輔佐沒權勢,
任用奸人也就不由他控制。
虢公長父引發禍亂,
寵他的周厲王流亡逃到彘。
周幽王和周厲王,
他們所以會失敗,
因為不聽勸諫專把忠良害。
嘆息我是什麼樣人,
偏偏生不逢時遇上壞時代。
心裡話想暢快說,
一番言語人不睬,
恐怕像伍子胥一樣遭禍害。
陳述諫言不被聽信,
賜獨鹿劍自剄江中拋屍骸。
歷覽往事教訓多,
君主自我當警惕,
要把天下治亂是非牢牢記。
□□□□□□□□,
通過這首成相歌曲表心意。
請聽我唱成相歌,
講講統治的方針,
為君五條原則簡要又分明。
君主如果嚴格遵守,
臣下就能公正國運也昌盛。
臣下職責要清楚,
不得閒遊吃白食,
務根本節費用錢財來不止。
事情都聽君主安排,
平民一個不能擅自來支使。
臣下堅守其職位,
就能豐衣又足食,
賞賜厚薄有別等級看服飾。
獲取利益仰仗君主,
不能任意給予私自得財資。
君主法令要明確,
判斷決定有標準,
制度既已設立百姓知守正。
官吏升降都有規定,
不論貴賤不得私與王親近。
君主立法作準則,
嚴禁不法壞行為,
人皆悅服名教制度不傾危。
遵守法制十分光榮,
犯法受辱哪有其他的正軌?
刑法恰當公布出,
規定範圍嚴格遵,
臣不擅用刑法私權便減輕。
懲治犯罪依據法律,
判刑輕重合理君威得保證。
請聽治國何為福,
明察秋毫根基固,
君主善聽議論必定謀略足。
施政堅持五項標準,
百官莫不各司其職理政務。
聽政治國抓關鍵,
查明實情最要緊,
分析錯綜情況謹慎施獎懲。
明顯之事必獲實效,
隱情得顯百姓歸心講誠信。
說話言語有法度,
切實行動察真情,
真偽分別清楚賞罰有標準。
下級不得欺騙上級,
人人說出實情心地如日明。
君主通達又敏銳。
隱衷遠慮皆知曉,
合法非法難測之事看得清。
耳聰目明既然如此,
官吏敬遵法令不敢放肆行。
君主政令一旦頒,
要使行為合規定,
官吏謹慎執行切莫動邪心。
下級不能徇私舞弊
各盡其能乖巧笨拙兩除盡。
臣下謹慎學法律,
君主掌握其變化,
公正考察善於思索沒誤差。
法令用來治理天下,
成為傳統規則後人來效法。

作者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史籍記載

荀子的生平活動,《風俗通義·窮通》記載:“齊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孫卿有秀才,年十五始來遊學。”在公元前286年,齊滅,《鹽鐵論·論儒》談到齊閔王驕傲自大,“諸儒諫不從,各分散。”這時,荀卿向齊相進說:“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指出:當今巨楚在我前面牽繫著,大燕在我後邊威逼著,勁在我右邊鉤取著,……一國策謀,三國必然乘機進犯,這樣,齊國必然導致四分五裂,國家將有滅亡的危險。(《荀子·強國》,下引本書,只注篇名)意見未被採納,孫卿去楚國。
齊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齊國,“荀卿最為老師。”他三次被推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在范雎相秦期間(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國見過秦昭王。昭王問:“儒無益於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儒效》)“應侯(范雎)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荀子回答說:“形勝”“百姓朴”、“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無儒”,是“秦之所短”。由於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齊人有人讒言荀子,於是荀子離開了齊,來到楚國。公元前255年被任為蘭陵縣令。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後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於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縣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不幾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漢代流傳的有三百多篇,經過劉向的編訂,刪去重複的,定著三十二篇。
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因學問博大,“最為老師”,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秦,稱秦國“百姓朴”、“百吏肅然”而近“治之至也”。後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前,以為“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議兵》)。後來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為蘭陵縣(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