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艾

懸艾

傳統節日習俗,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個民族共同的習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懸艾
  • 外文名:girl
  • 類型:節日習俗
  • 地區:中國
  • 節日:端午節
由來,歷史變遷,民間傳說,習俗原因,懸艾葉菖蒲,

由來

懸艾亦名“插艾”。以艾草懸插於門戶、堂屋、床頭等處,以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懸艾

歷史變遷

艾,又名艾蒿、家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含揮發性芳香油,味濃烈,有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的作用,艾絨可用於針灸。艾草還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菖蒲作用類似,民間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漢晉以來,端午節家家必插艾以應節景,唐以後更添以菖蒲,民間為“蒲龍艾虎”。京有以艾束為人形者。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踏百草。今人又有鬥百草為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註:“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宋吳自牧《楚梁錄·五月》:“家家......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明張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陽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黃槴花插瓶中,謂之端五,辟除不祥。”清光緒《左雲縣誌稿》:“五月初五日,天中節。插艾,食角黍,飲雄黃酒。”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五月朔,家家懸朱符,插蒲龍艾虎。”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民間傳說

滿族傳說
流傳在遼寧省岫巖一帶。相傳世上的惡人觸怒了山神和土地,說世上的人好的少壞的多,玉帝下令讓雷、閃二神把人間的房屋燒光,人全劈死。太白金星不同意,到人間調查,卻發現好人不少。為了避免好人受害,讓每家門前掛艾蒿和臭蒲,約定掛艾蒿者可避雷火。後來無論好壞人年年五月初五都掛艾蒿。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要多做善事,不做壞事,否則會受到懲罰。
做“哈蟆墨”
傳說“端午節”這天抓到的癩蛤蟆做成的“蛤蟆墨”,治瘡癤特靈。只要在病人患處用“蛤蟆墨”寫上“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就能治癒。於是,人們常常天不亮就起來,到河邊去抓癩蛤蟆,也有人在掏井時掏出癩蛤蟆,如獲寶貝,忙去製作。做“蛤蟆墨”的方法倒也不難,只要將抓到的癩蛤蟆嘴裡塞塊墨,掛在房檐下風乾後,將墨塊取出即可用之。也許是癩蛤蟆慢慢知道了人們的這個習俗,一到“端午節”這天,癩蛤蟆都躲著不出來,也聽不到它們的叫聲。
白族狼外婆
流傳於雲南大理州。寫一個老妖婆在大甑板、二甑板的阿媽出門時,冒充外婆來相伴。二甑板被妖婆吃了。大甑板識破妖婆的面目逃到花紅樹上躲起來。老妖婆找到了大甑板哄她下來。大甑板想出巧妙的辦法,用一燒紅的鐵棍殺死老妖婆。妖婆倒在樹下變成一蓬蕁麻,把樹團團圍住。大甑板下不來。兩位牧羊人趕羊路過這裡,大甑板向牧羊人求救。牧羊人把披的羊毛氈鋪在蕁麻上叫大甑板跳下。大甑板沒有跳在羊毛氈上,卻跳進蕁麻里。她變成一棵艾蒿。從此哪裡生長蕁麻,哪裡就有艾蒿。誰被蕁麻刺了,用艾蒿擦一擦,傷口就好了。

習俗原因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實,真正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懸艾葉菖蒲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