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

應激

由危險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況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是決策心理活動中可能產生的一種心理因素。導致應激的刺激可以是軀體的、心理的和社會文化的諸因素。但是這些刺激通常不能直接地引起應激,在刺激與應激之間還存在著許多中介因素,諸如人體健康、個性特點、生活經驗、應付能力、認知評價、信念以及所得社會支持的質與量等,均可起重要的調節作用。應激時,內臟器官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大腦中樞接受外界刺激後,信息傳至下丘腦,分泌促腎上激素釋放因子(CRF),然後又激發腦垂體分泌促腎上腺因子皮質激素,使身體處於充分動員的狀態,心率、血壓、體溫、肌肉緊張度、代謝水平等都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增加機體活動力量,以應付緊急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激
  • 外文名:Stress
  • 應激源:外部物質環境等
  • 著名生理學家:加拿大塞里(selye,H.)
概念,應激源,全身性,內分泌反應,急性期反應,細胞反應,功能代謝,疾病,應激性潰瘍,心血管疾病,其他疾病,適應綜合症,防治疾病,心理學,應激源研究,應激喚醒,應激狀態,應激心理反應,應激管理訓練,

概念

亦稱“壓力”、“緊張”。指個體身心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
應激結構有:
(1)應激源,即造成應激或緊張的刺激物;
(2) 應激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緊張狀態;
(3) 應激反應,即對應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亦稱生理應激與心理應激。
個體對應激的反應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活動抑制或完全紊亂,甚至發生感知記憶的錯誤,表現出不適應的反應,如目瞪口呆,手忙腳亂,陷入窘境;
另一種是調動各種力量,活動積極,以應對緊急情況,如急中生智,行動敏捷,擺脫困境。在應激狀態下,生化系統發生激烈變化,腎上腺素以及各腺體分泌增加,身體活力增強,使整個身體處於充分動員狀態,以應對意外的突變。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對人的健康不利,甚至會有危險。
1974年加拿大生理學家塞里( G.Selye)的研究表明,應激狀態的持續能擊潰一個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他把應激反應稱為全身適應綜合症,並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1) 驚覺階段,表現為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體溫和肌肉彈性降低,貧血,以及血糖水平和胃酸度暫時性增加,嚴重可導致休克。
(2) 阻抗階段,表現出驚覺階段症狀的消失,身體動員許多保護系統去抵抗導致危急的動因,此時全身代謝水平提高,肝臟大量釋放血糖。如時間過長,可使體內糖的儲存大量消耗,以及下丘腦腦垂體和腎上腺系統活動過度,會給內臟帶來物理性損傷,出現胃潰瘍、胸腺退化等症狀。
(3)衰竭階段,表現為體內的各種儲存幾乎耗竭,機體處於危機狀態,可導致重病或死亡。故要儘量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應激狀態,並學會科學地對待應激狀態。

應激源

了解應激後,我們來看看引發應激的因素--應激源。應激源是指能引起全身性適應綜合症或局限性適應綜合症的各種因素的總稱。根據來源不同,將其分為三類:
(1)外部物質環境: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兩類因素。屬於自然環境變化的有寒冷、酷熱、潮濕、強光、雷電、氣壓等,可以引起凍傷、中暑等反應。屬於人為因素的有大氣、水、食物及射線、噪聲等方面的污染等,嚴重時可引起疾病甚至殘廢。
(2)個體的內環境:內、外環境的區分是人為的。內環境的許多問題常來自於外環境,如營養缺乏、感覺剝奪、刺激過量等。機體內部各種必要物質的產生和平衡失調,如內分泌激素增加,酶和血液成分的改變,既可以是應激源,也可以是應激反應的一部分。
(3)心理社會環境:大量證據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可以引起全身性適應綜合症,具有應激性。尤其,親人的病故或意外事故常常是重大的應激源,因為在悲傷過程中往往會伴有明顯的軀體症狀。研究表明,在配偶死亡的這一年中,喪偶者的死亡率比同年齡其他人要高出很多。
心理、社會因素可引起良性應激,如中獎、提升;也可引起劣性應激,如競爭失敗、喪失親人。應激對健康具有雙重作用,適當的應激可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但過強的應激(不論是良性應激還是劣性應激)使得適應機制失效時會導致機體的功能障礙。
另外根據影響程度又可分為良性應激(生理性應激)和劣性應激(病理性應激)。

全身性

內分泌反應

(一)、藍斑(LC)-去甲腎上原素能神經元/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
藍斑為中樞位點,上行主要與大腦邊緣系統有密切的往返聯繫,中樞效應與應激時的興奮、警覺、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有關;下行主要至脊髓側角,行使調節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外周效應表現為血漿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濃度的迅速升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反應,胰島素分泌減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系統(HPA)
室旁核為中樞位點,上行主要與杏仁複合體、海馬結構等有廣泛聯繫,中樞效應與CRH(可能是應激最核心的神經內分泌效應)和ACTH密切相關;下行主要通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和腎上腺皮質(通過ACTH)進行密切往返聯繫,外周效應表現為GC(糖皮質激素)分泌的增加。HPA軸興奮時,使CRH分泌,進入腺垂體使ACTH分泌增多,進而增加GC的分泌。GC促進糖異生,對胰高血糖素、兒茶酚胺等的脂肪動員允許作用,可提高心血管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還有穩定溶酶體膜等作用。
(三)、應激可引起廣泛的神經內分泌變動
心理應激的神經內分泌後果是因人而異心理應激的神經內分泌後果是因人而異
AD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島素降低、T3降低、T4降低等。
簡單的說,可以把應激理解為壓力或刺激。當人受到應激作用時,人就會產生一種相應的反應,並在新的情況下逐漸地適應。如果人不能適應這種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產生異常,甚至可能發生疾病。
(四)、全身適應綜合徵(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是應激學說的奠基人塞里(Selye)提出的,初提出時認為應激就是GAS,是機體自穩態受威脅、擾亂後出現的一系列生理和行為的適應性反應。當應激原持續作用於機體時,GAS表現為一動態的過程,並可致疾病甚至死亡。因此,GAS是非特異的應激反應所導致的各種各樣的機體損害和疾病,是對應激反應所導致的各種各樣的機體損害和疾病的總稱。
GAS分三期:
1、警覺期:
出現早、機體防禦機制快速動員期。以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為主,並伴有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增多。警覺反應使機體處於最佳動員狀態,有利於機體增強抵抗或逃避損傷的能力。此期較短。這一期又可分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時,可出現血壓下降、血管滲透性增高、血液濃度降低及體溫下降等休克症狀。抗休克期的表現與休克期相反。
2、抵抗期:
警覺反應後進入該期。此時,以交感-腎上腺髓質興奮為主的警覺反應將逐步消退,而表現出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為主的適應反應。機體代謝率升高,炎症、免疫反應減弱。機體表現出適應,抵抗能力的增強,但有防禦貯備能力的消耗。此期間人體出現各種防禦手段,使機體能適應已經改變了的環境,以避免受到損害。
3、衰竭期:
持續強烈的有害刺激將耗竭機體的抵抗能力,警覺期的症狀可再次出現,腎上腺皮質激素持續升高,但糖皮質激素受體的數量和親和力下降,機體內環境明顯失衡,應激反應的負效應陸續出現,應激相關的疾病,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死亡。此期間是在應激因素嚴重或應激持久存在時才會出現。它表示機體"能源"的耗竭,防禦手段已不起作用。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
在一般的情況下,應激只引起第一、第二期的變化,只有嚴重應激反應才進入第三期。

急性期反應

感染、燒傷、大手術、創傷等應激原可誘發機體產生快速反應,如體溫升高、血糖升高、分解代謝增強、負氮平衡及血漿中的某些蛋白質濃度迅速變化等。這種反應稱為急性期反應(APR),這些蛋白質被稱為急性期蛋白(APP)。
GAS描述的重點是應激時的神經-內分泌反應,而APR則描述了應激時血漿蛋白成分的變化。
正常血漿中APP濃度較低。在多種應激原的作用下,有些APP濃度可以升高1000倍以上。
APP主要由肝臟產生,單核-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及多形核白細胞亦可產生少量。

細胞反應

是指細胞在應激原特別是環境高溫誘導下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組蛋白。其基本功能為幫助新生蛋白質的正確摺疊、移位、維持和受損蛋白質的修復、移除、降解,被稱為“分子伴娘”。
生物機體在熱應激(或其他應激)所表現的以基因表達變化為特徵的防禦適應反應稱為熱休克反應。熱應激可由環境溫度過高(如燒傷、燙傷)或體內的溫度增高(如發熱)所致,熱應激可以激活多條細胞內的信號轉導通路,促進應激基因的快速表達,以合成多種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對細胞具有保護作用的應激蛋白。

功能代謝

1、中樞神經系統是應激反應的調控中心,機體會出現緊張、專注程度升高、焦慮、害怕、抑鬱、厭食等。
應激時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變化應激時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變化
應激時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但是持久過強的應激會造成機體免疫功能的紊亂。
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會使心率加快、收縮力增強、外周總阻力升高、血液重分布,有利於提高心輸出量、提高血壓、保證心腦骨骼肌的血液供應,但也使皮膚、內臟產生缺血缺氧。
主要為食慾減退,但也有出現進食增加的病例。應激時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胃腸缺血,是胃腸黏膜糜爛、潰瘍、出血的基本原因。
急性應激時外周血中白細胞數目增多、核左移,血小板數增多、粘附力增強、部分凝血因子濃度升高等,表現出抗感染能力和凝血能力增強。慢性應激時,病人可出現貧血,血清鐵降低,似缺鐵性貧血,但與之不同,補鐵治療無效。
6、泌尿生殖系統
腎血管收縮,腎小球濾過率降低,ADH分泌增加,出現尿少等。應激對生殖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如過強應激原作用後婦女出現的月經紊亂、哺乳期婦女的泌乳停止等。

疾病

應激性潰瘍

應激性潰瘍是指由應激因素(如手術、燒傷、寒冷、缺氧等)引起的一種以炎性糜爛、淺表潰瘍及胃腸道出血為特徵的急性胃黏膜病變。由於其發病因素與生活密切相關,發病人數日益增多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主要發生在胃和(或)十二指的黏膜,表現為黏膜缺損、多發糜爛,或表現為單個或多個潰瘍。機制:1、黏膜缺血缺氧;2、胃腔內H的逆向彌散;3、其他如酸中毒、膽汁反流等。

心血管疾病

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與應激密切相關。
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的激活參與高血壓;GC持續升高可使膽固醇升高,也可使平滑肌細胞內鈉水瀦留,使平滑肌細胞對升高因素更敏感。
心律失常與情緒應激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心血管急性事件中,心理情緒應激已被認為是一個“扳機”,成為觸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誘因。

其他疾病

應激時可出現自身免疫病和免疫抑制,慢性應激作用於兒童可致心理社會呆小狀態可心因性侏儒等。

適應綜合症

其它高等脊椎動物出現的適應綜合症的原因:
(1)自然環境變化,如熱、冷、缺少食物和水、缺氧、感染和中毒等;
(2)物種內個體間關係,如爭鬥、聚群密度太高,導致社會性緊張。社會性緊張能導致動物異常行為發生,如親代照料減少或停止、自相殘殺、殺嬰、學習好奇心下降等,這在被捕養動物中十分常見。在飼養條件太擠的條件下,也會發生自然條件下罕見的現象。
動物應對方式:有些個體主要靠動員自身力量,逃逸或抗爭;另一些個體會壓抑某種行為,以適應總體;還有一些個體會綜合採用前兩種方式。這是由遺傳變異和以往的經驗共同決定的,現有證據表明,動物應對緊張具有某種程度的特化,可通過多條途徑進行調節。

防治疾病

1、排除應激原
2、糖皮質激素的套用
3、補充營養
4、綜合治療

心理學

應激源研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刺激物若具備超負荷、衝突、不可控制性三個基本特點,就可能成為一個應激源。
超負荷指的是刺激的強度超過個體的正常承受水平;衝突是指刺激物引起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矛盾情境,主體難以抉擇;不可控制性是指刺激物不隨人們行為而變化和轉移,因此引發主體恐懼、緊張的心理。

應激喚醒

由知覺到的威脅、需求、挑戰或逆境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興奮與警覺。包括喚醒和主動應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對環境的評價。個體認為所處環境對自身構成威脅,尤其在環境中有令人厭惡而不能預測和控制的事物時,容易被喚醒。也受溫度、噪音、音樂、照明和顏色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人處在中等喚醒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喚醒水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工作的完成。

應激狀態

因出乎意料的危險情境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可能的引發因素包括親友生死離別、意外事故、嚴重疾病、考試或事業失敗的預兆等。機會適應環境的一種以生理變化為主,同時有生理反應的特殊反應。分激起、緊張、阻抗和衰竭四個階段。在這種狀態下,大腦接受外界刺激後,信息傳至下丘腦,分泌促腎上腺素釋放因子,然後激發腦垂體分泌腎上腺因子皮質激素,使心率、血壓、體溫、肌肉緊張度、代謝水平都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增加肌體活力,以應付緊急情境。適當的應激狀態,有助於提高機會的活動效率和適應效能,但過度或長期的應激狀態會引起身體全身或某個系統的病變,甚至死亡。每個人的人格特點、過去的經驗、經受的鍛鍊等,在緊張條件下有重要的調節功能。

應激心理反應

應激反應包括應激生理反應和應激心理反應兩個方面。應激心理反應分為情緒反應、自我防禦反應、應對反應等。通過神經解剖學和大量觀察證據證明,應激反應中的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是同時發生的。
應激心理反應大體可分為情緒反應、自我心理防禦反應及行為反應,互相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情緒反應中最常見的是焦慮,還有憤怒、內疚、恐懼、抑鬱、習得無助等。自我心理防禦反應有合理化、壓抑、投身、倒退、升華、否認、補償、抵消等,心理防禦機制僅僅是一種自我欺騙,但它起到了暫時解除痛苦和不安的作用。行為反應主要表現有攻擊、退縮等,按應對方式可分為問題應對和情緒應對兩類。問題應對多見於當事人自認為能改變個人所面臨的處境或挑戰;情緒應對多見於當事人自認為無力改變具有威脅性環境,從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大多數人在不同時機兼用問題應對和情緒應對兩種不同的應對方式。應激期間產生何種心理反應,受應激源、環境因素、本身人格因素的影響。即使對同一個人同樣應激源,不同時期往往也會有不同的應激反應。
應激的心理反應就身心健康不同影響可分為應激阻抗者和應激障礙兩種。應激阻抗者對一定的緊張性刺激或情境特別有耐受力,這類人的人格特點可概括為:(1)能積極參與投入相應的工作與生活;(2)自認為有能力控制生活變故及緊張的狀況,能採取行動解決問題;(3)能把生活、工作的變化作為對自己的挑戰。應激障礙表現為因反應過度而表現出的相應的身心疾病。應激障礙的治療策略,應著重於幫助患者正確理解自己與應激事件的關係,消除現存的心理障礙,增強應激能力。

應激管理訓練

1、應激管理:個體主動採用一定技術對付應激事件,渡過心理難關,從而減輕或消除可能導致的對自己的身心傷害。個體首先要學會識別自己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和評價自己的應激體驗;其次要掌握認知行為管理技術、時間管理技術、行為鬆弛技術等;最後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鍛鍊習慣、社會交往的自信心、學會利用社會支持等調節技術。
2、應激預防訓練:一種提高個體應付技能,減少焦慮情緒的手段。個體在暴露於應激情境時,一旦成功地學會處理程度輕微的應激性事件,對應激情境的認知和應付能力就會得到發展或提高,漸漸地就能承受強度越來越強的應激性情境。包括三個階段:
(1)教育階段:讓個體理解應激反應的本質,闡述認知的基本原理;
(2)演練階段:個體套用放鬆訓練法以減輕焦慮,發展有關情境多次重複的適應性自我對話或應付性自我對話;
(3)套用訓練階段:鼓勵個體在應激情境中使用新的應付技巧,在這一階段應付情境可以是實際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模擬的,包括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對減輕迴避行為、促進情境的應付技巧最有效,也套用於減輕憤怒、物質濫用與減輕疼痛等方面。在心理諮詢與治療、體育心理訓練中也得到廣泛套用。
3、應激控制訓練:一種主動減少個體焦慮情緒的控制技術,多運用於運動員競賽。訓練程式包括三個階段:
(1)理解應激反應,並將自己的應激體驗加以概括化;
(2)學習應對應激的心理技能,包括學習放鬆技術,加強深呼吸來促進放鬆等;
(3)要求個體在應激情境中實際運用控制應激的技術。在第三階段,運動員在應激情境中體驗到的情緒是被誘發的高喚醒水平的反應,要求運動員想像某種應激情境,並集中注意去感受,使這種感受更加強烈;通過語調強化這種應激情境的信息,提高喚醒水平,以形成強烈的情緒反應。當喚醒水平較高時,要求用控制應激的技術降低喚醒水平。先僅採用放鬆的技術,後僅採用自我陳述句的技術,最後整合兩種技術,對應應激情境做出反應。同時加入深呼吸技術,呼氣時構想排出緊張;或在用自我陳述句使注意力集中於任務時,緩慢地呼氣,使心理調整到放鬆狀態,引起身體的放鬆。運用這種訓練所所誘導的情緒反應比實際情境中體驗到的情緒水平更高一些。學會控制高水平的喚醒必定會控制低水平的喚醒,但學會低水平的喚醒並不意味著學會高水平的喚醒。這種控制技術可用於考試焦慮、運動競賽焦慮和言語焦慮情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