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愉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在我國歷史上,從先秦諸子百家中提倡“樂學”開始,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漫
長過程。但是,在近十多年來,逐步形成我國國小教育的一種改革思潮,卻同這段時間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對國小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相關聯。我們知道,當今世界,在經濟和科技上的競爭十分激烈,面對這種形勢,世界各國都相繼將教育改革作為重要國策,以提高民族素質和綜合國力。在我國,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以鄧小平同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與此相適應,鄧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要實行義務教育,加強基礎教育,全面提高民族素質,要求培養的人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
八十年代初,我國國小教育針對存在的弊端成功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很大成績。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國小教育存在的最大痼疾是長期受片面追求升學率思潮的影響,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在教學要求上只強調統一的共性和只重視抓少數尖子學生,既忽視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又忽視面向全體學生,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在教學內容上,不僅“一深、二難、三重”,而且為了“應試”,又往往“超綱”教學,使教學脫離兒童少年的實際;在教學方法上,大搞“填鴨式”、“滿堂灌”、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和頻繁考試,從而使學生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過重,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由此可見,學生學業負擔過重與心理負擔過重已成為國小教育存在的諸多弊端的一種集中表現,使兒童少年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不能全面、和諧、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嚴重地妨礙著國家教育方針的落實和培養目標的實現。這種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和影響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弊端,迫切要求我國的國小教育必須以“三個面向”為指針,深入地進行改革。 “愉快教育”就是在這些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例如,上海一師附小在1978年後即針對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現象,提出“要使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1987年他們進一步總結改革實踐,形成以“愛、美、興趣、創造”為四個教育要素的愉快教育模式,等等。可見,愉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在我國受到重視、提倡和發展絕非偶然。它是遵照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指示,在實施義務教育過程中,針對我國國小教育長期存在的弊端,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各級各類人才和廣大勞動者素質提高的需求,從整體上進行的一項成功的改革實驗
起源
上海第一師範附屬國小是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於40年代創辦的,一貫為實驗性學校。在過去50餘年裡,附小先後搞過好多實驗課題:40年代,陳鶴琴先生主持實驗活教育;50年代--60年代中期,重點研究了讓兒童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展;80年代起,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個面向精神,積極進行教育改革,開始愉快教育的實驗,努力實現教育思想、教 育科研、教育質量的同步發展。 1982年起,教育部多次提出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上海市教育局又提出了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聯繫學校的教育實際,研究制訂了附小的辦學 宗旨,以使學生們都有幸福的童年作為我們辦學的出發點。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識、身體素質、心理品質等方面都有紮實的基礎,都有良好的起點,並以此制訂愉快教育的具體目標進行教育整體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作為曾轟動全國的“愉快教育”創始人,上海市一師附小名譽校長、特級教師倪谷音沒有一天離開過她所熱愛的國小校園,沒有一天離開過讓她魂牽夢縈、同舟共濟的師生。
基本含義
愉快教育是教育者正確運用適應兒童年齡特點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趣,喚起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以最佳的精神狀態自覺地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從而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主動、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可見,愉快教育不只是一種教育方法,而是一種教育思想。以愉快教育的思想構建的教育模式,是從整體上對國小教育的改革,使其從“應試教育”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目標
使每個學生都有幸福的童年----就是要使每個學生都有美好的心靈,創造的才幹,健壯的體魄,活潑的個性。
要素
愛、美、興趣、創造
教育觀
(1) 愉快教育的辦學觀:是要教會學生去做人,使每個學生都有幸福的童年,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 愉快教育的學生觀:把學生看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把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看作教育的前提和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3) 愉快教育的學習觀:學習是學生本身的自主活動,一切教育影響只有 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成長和發展。
(4) 愉快教育的教學觀:愉快教育歷來提倡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不只是要學生去繼承,還要學生去創造。
基本途徑
(1) 愉快教學
(2) 愉快活動
(3) 愉快生活
(4) 愉快的兒童組織
原則
“實、廣、活、新”,具體來說:
1.學生主體性原則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毫無疑問,學生是這種特殊認識活動的主體。愉快教育的功能就是從根本上讓主體的活力得到空前的激發。現代教學論特彆強調S、O、R法則,即刺激、個體因素、反應學說。在這裡“個體因素”起關鍵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客體的教育內容要“內化”為個體的精神財富和道德規範,關鍵在於學生主體內心和外部的積極活動。教師要善於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按“最近發展區”的方向,有目的、有系統地組織和指導學生積極認知實踐。還要積極開發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蘊含的潛力,通過點撥使每個學生能自覺地進行學習和探究活動。愉快教育講究寓教於樂。“樂”從何來?“樂”只能從學生主體的自我活動、自我實踐的內在體驗中來,從學生自主學習成功的歡樂中來,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動式教育。在這方面許多教師作了較多的探索,湧現出較多的模式。如以學生自學為主,師生共同討論的“自學探索法”,以自學為主線,通過歸納與比較,掌握學習規律的“對比練習法”,指導學生動手,動腦進行實踐操作的“實踐操作法”,運用電教媒體的“形象教學法”等等,都較好體現了愉快教育中學生主體性原則,使學生主體得到激發,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2.教育藝術化原則
教育藝術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遵循教育規律,以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將知識與審美融合起來,使學生在愉悅中進行學習的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講究教育藝術,不只限於部分藝術學科,而是指教育教學的一切領域。具體說,就是提倡多種教育藝術的優美配合,如語言藝術、演示藝術、體態藝術、文學藝術、問題藝術等等。教育藝術的美感體驗,不是低層次的趣味,而是一種逐步深化的高尚的陶冶心靈、推動理性的精神愉悅。實施教育藝術美,不只要求教師技巧美,還包括學生學習美。當然學生的學習美是在教師指導下,得以實現的。因而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審美性學習。學生的審美性學習,從理論上講有三個層次,即“求知慾、自我實現欲、審美欲”。三個層次中,審美欲是最高層次。若在教學中學生實現了審美欲,其求知慾也會得到更好發展,自我實現欲也會表現出來。因為審美就是自我本質力量的投射和發現,審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去創造美,真正實現自我價值。教育藝術化的關鍵就是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進入審美欲層次,從而變“苦學”為“樂學”,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實現學習上質的轉變。
3.教育情感性原則
當代情感教育認為,教育是適應人的向善、向美的需要,讓人的情感在倫理親情、審美快樂、認識興趣、理想憧憬等方面獲得滿足。因而教師要有目的地製造一些滿足方式,幫助兒童在追求“完滿”、“超越”中獲得滿足,形成情感上的、並指向一定目的的“定勢傾向”。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調控自己的情感指向,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滿足,引導學生完成“定勢傾向”,以較快完成教育目的。教師運用注重建立“情緒潮,使整個教育過程都瀰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氣氛,並濃化信息的感情色彩,不要把知識講成冷冰凍的真理。要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實現知情統一的和諧最佳化。故教育教學還應考慮情感結構過程,就象把一堂課比作一曲動人樂章,要力求“起調”引人入勝,“主旋律”扣人心弦,“終曲”樂興未盡,以提高學生學習情緒。教師除要保持自己熱烈高漲的情緒外,還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要依循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容內在聯繫,層層設疑,處處設優,環環緊扣,以時時吸引學生注意力,並使學生保持高漲的情緒投入學習。
4.教育創造性原則
創造性是教育藝術的精髓。實踐證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創造性,必然流於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無定法”,關鍵在於創造。實施愉快教育,必須改變傳統的“我講你聽”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形式。要做到學先進不模式化,學別人經驗時,努力創建自己個性化的教育風格。如進行“創造教育”時,要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在教學教育、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方面制定發展兒童創造意向、創造思維、創造技能的措施。課前教師努力發掘教材的創造因素,課上採用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增加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課後引導學生接觸社會,努力將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溝通,使學生在愉快中學,在樂中創造,實現“教育過程最最佳化”。教師創造性地教,必然會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愉快教育的重心在於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創造方法,只要教與學都具有創造性,師生個體才能從自我勞動中體驗到自身力量的價值和興趣,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基本理念
讓每一位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讓每一位孩子得到愉快的發展
效應
1.移情效應。
教育通過情感活動把對象與主體聯繫起來,並且貫穿於教育過程的始終。一般認為,情感是人們對周圍事物,對於自身,以及對於自己活動的態度和體驗。它主要起著使教育內容轉化為學生內在意識和外在行動的先導和中介作用,顯然教師愛學生的情感是教育“內化”的催化劑。如果把情感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教育必然會陷入一種枯燥乏味的境地之中,也就談不上愉快教育了。教師愛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信賴感。當這種愛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就會形成某種心理定勢,以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度對待教師,隨之產生移情效應,即學生又把對教師的愛轉移到該教師所教的學科上。所以“愛”既是一種內在體驗,也是一種心理傾向和態度,是產生移情效應的動力。學生“愛屋及烏”正是“愛”所產生的強大移情作用。
2.威信效應。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常發現,讓學生同做一件事,威信高的教師說出來,學生立即聽從,樂意接受,而且完成得很好。但有的教師說出來,學生無動於衷,懶於接受,即使被迫做了,也是馬虎了事。可見教師威信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教育家贊可夫曾說:“如果沒有威信,那就是說,師生之間就沒有正確的相互關係,就缺少了有效地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須要有較高的威信,這是教育的需要。而威信並不是教師所固有的,它是師生深厚情感的延伸,是靠教師自己樹立起來的。它是教師精湛的教育藝術和深厚的師生感情的反映,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條件。教師威信高,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就高,容易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威信高的教師所輸出的各種信息就會在學生頭腦里出現一種“易接受”的心理優勢,從而易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重視自己威信的樹立,並充分利用威信去影響和教育學生,以使教育更趨完美。
3.期望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成功地說明了期望的激勵作用。在這個實驗裡,當校長和教師被暗示名單上的學生是“有最佳發展前途者”時,他們由衷地信任這些學生,深信他們一定會成為出類拔萃的學生,並將這種信任轉化為對學生的無限熱愛。他們通過自己的眼神、笑貌、嗓音、態度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感染著學生的情緒,影響著學生的行為,使這些學生更加自信和自強不息。學生的自強不息促使自己的進步,進步反過來又堅定了教師的信心,加深了對學生的期望。如此往復,形成良性循環,使學生不斷地進步和發展。期望的效應是非常顯著的。心理學證明,教師的愛對學生可產生期望心理,當教師的情感“投射”到學生心靈上,會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學生會把教師的期望,看成是社會對他們的肯定,集體對他們的重視。由此獲得心理滿足,發展了自我價值感,對自己的奮鬥目標維持了穩定的志向水平,激發出奮然上進的力量。故教師的信任和期望是學生進步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
4.情感效應。
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條件下,人們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從而產生相同的情感體驗。教師往往是學生設計自己未來的楷模,優秀教師的模範言行、治學精神都能給學生以極大的感染力,形成較高的崇師度,使學生自覺地產生奮發上進的內在動力。我們常說:“喊破嗓子,不如乾出樣子”指的就是教師感染的效應。因為對學生來說,教師是教育過程中最直接最具象徵意義的人物,教師要努力把握情感誘導的契機,要積極參加學生組織的各項活動,努力使自己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並認真精細地觀察學生的情感行為和性格特點,了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針對學生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要求,並善於進行情感誘導,竭盡全力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推動他們不斷進步。學生都有渴求進步及自我完善的內在要求,教師的行動是無聲的命令,是情緒感染的最好方式。教師身體力行了,學生就會把教師作為效仿的榜樣。可見,教師情感的彌散是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顯然,教師愛學生所形成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愉快教育的基礎。它所體現的種種效應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而愛更是一種力量,一種品質,是愉快教育成功的前提條件。
特點
1.新穎性。
實施愉快教育的重要前提在於喚起學生的興奮和愉悅。新穎奇特的東西,最能激起學生的興奮和愉悅,引起他們定向探究的興趣。但是講究新穎奇特,也不是越新越奇越好。心理學證明,太熟悉的東西引不起學生興趣,完全陌生的東西,因與主體原有的經驗聯繫不上,也不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接受美學認為,恰當的方法是把新穎度定在“似曾相識又陌生”的感覺尺度上。這就要用信息最佳化的觀點,對教育內容進行篩選,去掉易使學生厭煩的信息,留下學生感興趣的新穎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愉快教育的新穎性還表現在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與變化上。如果教師老是採用同一種或相仿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心理就會疲勞,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折。即使某一種教學方法較好,但如果使之程式化,這種教學方法也會停滯起來,缺乏活力,就談不上寓教於樂了。我們認為教學方法的新穎性,還在於要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體驗到由於認識了未知的東西而感到高興與滿足,使學生對教育內容始終保持濃厚的探究興趣。
2.適宜性。
教育內容的適宜性主要指教育信息在各層次、各方面配置與構建的合理性。通常情況下,當學生從外界得到的信息與已經形成的認知結構和期望之間,出現分歧與矛盾時,就形成了好奇心,並產生解決矛盾和自發探索的學習活動。教學信息的最佳化表現在難易適度,多少適宜,虛實結合,情理相融等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適宜性,要求教師應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作巨觀審視,精心梳理,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使學生愛學、樂學。傳統教學論根據“可接受性”原則,教學多從學生“原有水平出發”,現在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倡“學生走在發展的前面,多從“明天水平”出發。教學實踐證明,教學內容太難,固然影響學生學習自尊心;內容太易,學生學起來,不僅不會感到成功後的歡樂,增加興趣,反而會引起“沒意思感”,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只有適度的難易,合理坡度的教育內容,才是最具挑戰性的,學生學起來才能在解難和爬坡中去享受成功的歡樂。可見教學內容的適宜性,對於成功地實施愉快教育有重要意義。
3.審美性。
教學過程是充滿美感的過程,學生主體通過對這一種具有節奏性、平衡性和有機統一性的美感形成的把握,從而使定勢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內容。這個過程主要來自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於人的感知、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使他們處於一種極其自由和諧狀態而達到教育效果。在自由和諧的氣氛中,每一種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主體產生輕鬆愉快的感覺,從而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定向,這就是教育內容與方法審美性的功能。因此,教師要儘可能地拓展課程體系中的美育領地,努力豐富和發展教材中的審美因素,使科學教育中,科學美的涵蘊得以充分展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使社會美、藝術美的因素充分展示,從而使教學內容成為真善美的統一體,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真的、善的觀念和獲得美感享受熔為一爐。在教育過程中真正實現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使學生在審美性學習中不斷完善自我。
4.科學性。
教學的科學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各科教學內容本身就是科學,其知識結構是一種科學體系。在學科知識體系教學上,我們應強調學習規律性的知識。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加以選擇提煉,使紛繁複雜的知識內容簡約化、精要化,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率,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較多的內容。從資訊理論角度說,只有當教學的有效信息達到一定的密度,學生才能越學情趣越高,效果越好。另一方面,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其能力,需要遵循和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這裡也有一個科學性問題,這是科學性的形成方面。要使學生樂學、善學,教師必須在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之間架起科學的橋樑,溝通雙方,使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合理坡度的教學內容,較易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並得以強化。當然通曉學科知識結構是解決科學性實質的條件,而洞悉學生認知結構,則是解決科學性形成方面的必要前提。如有的教師一味追求課的生動形象的情感效果,忽略了教學內容知識傳授,可能一堂課從頭笑到尾,但是學生開心不開竅,笑過之後,學生什麼也沒得到。這自然談不上教學的科學性了,更不是愉快教育了。
內涵
1.愉快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國小教育階段是人的發展最重要的奠定基礎的時期,必須對學生實施基本的素質教育。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都是面向未來的。我們現在正處於世紀之交,面向二十一世紀需求,培養人的目標是什麼呢?這是實施愉快教育首先需要研究、明確的問題。在我國國小教改實踐中,對培養要求比較重視把握以下幾點:(1)面向未來,適應現代化的需求;(2)抓好基本素質培養,打好紮實基礎;(3)五育並舉、和諧發展;(4)開發智力,形成能力;(5)身心健康,發展個性。應該說,愉快教育就是這種全麵塑造人格的教育。
2.愉快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愉快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教育。它要求教師對事業、對學生都充滿愛,愛是教育的動力,更是愉快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徵。愉快教育要求教師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包括品學兼優的學生,更包括尚有某些缺陷的學生和後進學生。愉快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它應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創設條件。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上,有幾點需要突出強調:(1)堅持五育的全面性,既不能顧此失彼,也不可重此輕彼。(2)五育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關係,要堅持教育的整體性。(3)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辯證關係,堅持因材施教,使學生在基本素質全面發展基礎上個性得到健康發展。
3.愉快教育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著眼點。變“厭學”為“好學”、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是愉快教育的一個重要標誌。在教育活動中應十分重視強調以下幾點:(1)興趣是兒童學習知識、參加活動、接受教育、發展能力的直接動力。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驗學習進步和成功的喜悅,進而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產生學習的自覺性,即由“好學”到“樂學”再到“會學”、“創造性地學”。同時,因材施教、培養興趣愛好、發展學生健康個性,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標誌,即教育的一種目的。(2)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能動性。(3)每個學生都蘊藏著極大的創造力。教師要在教育活動中重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逐步形成創造欲望、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就是要教會學生“學”。因此愉快教育不僅要研究愉快教育的教法,而且要研究如何使學生學會愉快地學習的方法。此外,還要研究愉快教育的“考法”,使“考法”的改革,有利於教法的改革與學法的養成。
4.愉快教育重視各種教育形式的整體最佳化。綜合現有的經驗,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創設愉快、合作的學習環境,多彩、自主的活動環境,友愛融洽的人際環境和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2)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的課程結構。(3)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親職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路,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創造良好的育人條件。(4)在活動時間上,形成朝氣蓬勃的早晨、輕鬆愉快的課間、歡樂活潑的中午、豐富多彩的下午、自主自動的傍晚。
理論基礎
一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就是說,人具有多種屬性,而本質屬性則是人的社會性。馬克思主義還認為,人的發展水平是由他們從事的社會生產方式和水平所決定的。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生產的客觀要求。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展。而人的身心發展都具有漸進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和差異性。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同人的個性發展是統一的。 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包括遺傳、環境、教育三個方面。而對兒童的發展來說,作為一種有計畫、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活動的學校教育,起著主導的作用。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法還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就是說,環境和教育只是影響兒童發展的外部因素,必須通過兒童身心內部動力才能實現其決定作用。因此,作為教育者,必須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動機,培養學生的理想,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教育的要求轉化為兒童自覺的需求。
二是教育學說關於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論。教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同時,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容器,而是具有積極性、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就在於掌握和運用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處於一種最佳的學習狀態中。
三是心理科學理論中關於情感的理論。心理研究結果表明,人的心理活動有認知作業系統和動力調節系統。而動力調節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情感。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於自主地位和積極狀態,都依賴於內在的動力。這種內驅力是由心理或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動機支配的。人的情感對內驅力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啟動功能、定向功能、維持功能和強化功能。事實證明,學生情感積極、愉快,興趣濃厚,對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各種認知活動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因此,能否激發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內在的驅動力,使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於積極、主動、自覺的狀態,是教師主導作用是否充分發揮的表現,也是實施愉快教育的一個重要標誌。
核心
人的任何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動,都有一種要達到目的願望。當活動取得成功,願望達到時,便感到一種心理滿足,甚至喜形於色,眉飛色舞,這是積極的情緒體驗。如果由於獲得成功而受到鼓勵和表揚,就更加強化了這種情緒體驗。這種滿足和興奮,又產生一種繼續追求得到滿足的需要,產生了進一步的動機和興趣。學習也是如此。愉快教育不僅使優生努力學習積極進取,而且使差生,那些學習上很少取得成功的學生,也能轉苦學為樂學,產生學習興趣。其關鍵就在於愉快教育既注意“樂中學”,更講究“學中樂”。在日常學習中,成功與快樂是經常聯繫在一起的,而且兩者有一種循環反應,學習成功率越高,情緒越好,反之則情緒越來越低。故我們要採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不斷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建立“成功、快樂”的良性循環機制。要幫助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態度”。要注意學生的表現心理,在教育過程中運用好“表現、成功、快樂”三步曲的經驗。據此,我們要根據不同情況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使優生得到更好發展,差生也能拾級而上,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對學生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尤其是對差生要多給肯定評價。在評價中要注意反饋,講究評價的激勵性、及時性、正效性。當學生出現某種失誤或挫折時,要最佳化接觸方式,及時幫助他們轉化“失敗者”的心態,使之在儘快克服挫折中獲得重新成功的勇氣和力量,並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以獲得第二次成功。故愉快教育的核心就是幫助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