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潭鎮(惠東縣高潭鎮)

高潭鎮

惠東縣高潭鎮一般指本詞條

高潭鎮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東北山區,屬西枝江源區,南與海豐縣交界,西南與白盆珠鎮相依,西北與寶口鎮相接,東北與紫金縣相鄰。

高潭鎮總面積196平方千米,山地面積26.67萬畝,其中25°坡以下山地面積5.02萬畝,耕地面積12363畝。主要種植水稻、豆類、生薑、青竹、青梅、李仔等。境內多山林,聳立著許多高山峻岭,奇峰險嶂,其中以五指嶂、上岩石、下岩石、烏噸、五馬歸槽、參天嶂等最為雄偉巍峨。

2017年,下轄13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8萬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東江革命根據地之一,鎮內有眾多的革命遺址,素有“東江紅都”和“廣東井岡山”之稱,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廣東省保密教育示範基地”。

2017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億元,同比增長10.8%;第一產業增加值2.1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1.7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2.2億元,增長8.1%;固定資產投資10.95億元,增長504.4%,其中工業投資1.1億元,增長81.1%,基礎設施投資6.65億元,增長610%;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29億元,增長17.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潭鎮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13個村民小組
  • 電話區號:0752
  • 郵政區碼:516336 
  • 地理位置:惠東縣東北部
  • 面積:196.21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755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惠東站,惠東北站(規劃中)
  • 車牌代碼:粵L
歷史,轄村,人口,交通,經濟,社會,旅遊,特產,人物,

歷史

高潭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東江革命根據地之一,有“東江紅都”之稱。
高潭鎮
公元1922年(民國11年), 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到高潭點燃了農民運動烈火。
公元1923年(民國12年)春,成立高潭區農會,開展減租減息鬥爭。
公元1925年(民國14年)夏,中共高潭區特別支部建立。
公元1927年(民國16)春,彭湃、 阮嘯仙、黃學增等省農運會領導人到高潭指導農會工作。
公元1927年(民國16年)“412”蔣介石 反共政變後,海陸惠紫等縣農民武裝匯集在高潭中洞周圍地區,中共東江特委指揮機關遷至中洞村,開創了海陸惠紫農村革命根據地。
公元1927年(民國16年)10月中旬,南昌起義軍部分隊伍到達中洞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紅二師)。
東江特委在中洞進行組織機構的調整和建設,在原有基礎上擴大和建設了紅軍醫院、兵工廠、軍服廠、印刷廠、電話所等。
公元1927年(民國16年)11月11日,在高潭圩成立高潭區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鄉蘇維埃政 權,鎮壓反革命分子,組建武裝的赤衛大隊,堅持鬥爭達七年之久。
當年高潭圩的新街、老街曾分別命名為“列寧街”、“馬克思街”。
建國後,鎮區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高潭革命老根據地烈士紀念亭、高潭老蘇區革命紀念堂。

轄村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450
4815
4635
家庭戶戶數
2140
家庭戶總人口(總)
9404
家庭戶男
4782
家庭戶女
4622
0-14歲(總)
3563
0-14歲男
1753
0-14歲女
1810
15-64歲(總)
5044
15-64歲男
2661
15-64歲女
2383
65歲及以上(總)
843
65歲及以上男
401
65歲及以上女
442
戶口當地住在當地
9039
7552人(2017年)。

交通

公路北有高(潭)紫(金)線通紫金、河源、五華縣,南有高(潭)海(豐)線,到海豐縣海城鎮接廣汕公路,西有平(山)高(潭)線,通惠東縣寶口至平山鎮。

經濟

高潭圩是海豐、陸豐、紫金三縣邊境地區的貿易中心場所,商業貿易活躍,每逢圩期,海豐 、陸豐的海味與紫金、龍川、興寧等地的豬苗、山貨、工業品等在此貿易,當地所生產的竹 、木材、柴、炭、水果等為此圩場主要商品。

社會

該鎮始終把不斷改善投資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來抓。
2008年改鎮投入400萬元鋪設公梅至中洞公路6公里的水泥路面,投資1500萬元鋪設河汕公路高潭段21公里水泥和瀝青路,投入250萬元鋪設朝大公路7.2公里的水泥路面,投入130萬元建中洞行動電話機站和程控電話的擴容,投入20萬改造圩鎮自來水管道,由原來月供7000方增加到1萬方水,投入330萬元興建行動電話機站和程控電話的擴容。投入360多萬元進行農網改造。
在改善投資“硬”環境的同時,也大力最佳化投資“軟”環境。認真做好各項服務工作,以優質服務贏得外商的信賴和支持。
一是鎮政府派出招商引資專業小組分別到深圳、惠州、汕尾、廣州等地,召開同鄉會,誠邀社會各界人士到革命老區投資辦實業。
二是緊緊抓住以“解決經濟落後突出問題”這一機遇,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
三是大力宣傳推介高潭是全國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府成立的地方,為此,著力打造“以紅色旅遊為主,生態旅遊為輔”的旅遊品牌,該鎮將以革命老區牌進行引進更多的外商到高潭來支持老區建設和投資辦實業。
四是緊緊抓住中洞紅色旅遊景區的建設,進一步“實施旅遊旺鎮”戰略,在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洞遺址第一期修復王程已經竣工使用,第二期修復工程和旅遊配套設施建設也落實之中,打造“紅色旅遊”品牌,提高高潭知名度。

旅遊

革命根據地—中洞村
惠東縣高潭鎮中洞村,地處海(豐)陸(豐)惠(東)紫(金)五(華)五縣的接合部。距惠東縣城112公里,距海豐縣城45公里,距紫金縣城50公里,四周高山險峻,怪石嶙峋,羊腸小徑曲折崎嶇,有寨頭坳、麻角嶂等天然險隘,易守難攻,正是一個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
高潭是全國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府所在地,中洞是高潭的一個村,她與平山鎮白丘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相輔相成,形成惠州市乃至廣東省紅色旅遊的一大亮點。每年都有大批遊客來到高潭中洞,撫今追昔,緬懷革命先烈。
中洞村革命烈士紀念碑中洞村革命烈士紀念碑
1923年,農運浪潮波及中洞村,中洞成立了有110戶農戶參加的農會,組建了115人的自衛隊。到1925年,中洞村成立了2個黨支部,有22個黨員,並建立了共產主義青年團,有15個團員。
1927年5月,東江第一次武裝暴動後,海陸惠紫工農武裝為了保存革命實力,主動撤出縣城,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由海豐轉移進入中洞,東江革委也隨後進入中洞。
1927年10月,南昌起義南下的部隊1000餘人進入中洞並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紅二師)。這期間,東江特委在中洞進行了組織機構的調整和建設,並在原有基礎上擴大和設立了紅軍醫院、兵工廠、軍裝廠、印刷廠、電話所等。
至此,中洞成為東江地區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遂被稱為“東江紅都”、“廣東井岡山”。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隨後,中洞成立了鄉蘇維埃政權。
從1928年3月開始,中洞人民與海陸惠紫人民、紅軍一起,抗擊國民黨數萬軍隊的進犯,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反“圍剿”鬥爭。1929年9月,紅軍四十九團成立,堅持以中洞為中心,恢復和發展革命根據地。1931年5月,紅軍獨立第二師在中洞成立。
據黨史資料統計,從1928年到1933年,中洞村慘遭敵人殺戮的就有700多人,絕戶160多戶,被燒瓦屋77間,茅屋無數。但是,中洞人民並沒有屈服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洞人民以及工農革命武裝,不屈不撓地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長期的鬥爭,革命火種燃遍東江大地。
中洞村革命鬥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廣、鬥爭之烈、死難之多,為廣東省內所僅見。中洞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極其重要的廣東革命鬥爭歷史詩篇。

特產

特產高潭明姜,歷史悠久,明朝時被列為貢品,故稱“明姜”。其色澤棕褐透明,香甜濃郁,微辣可口,產品遠銷香港、台灣及東南亞各國。高潭米酒為該鎮名產,遠銷香港等地。
土特產品主要有年產1500噸的高潭米酒系列,超過了200年歷史的高潭明姜,傳統工藝泡製的蘿蔔乾,自然產出的蜂蜜等。

人物

江 梅女,(1895~1928),高潭雁鵝塘村人,成長在一個革命家庭:父親江詔堂是高潭區農民協會秘書,母親張義是大茂鄉婦女解放協會會長,兄江招是大茂鄉農會會長兼自衛隊長,侄江子蔭是紅軍四十九團第三營司號長。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母親、兄長、侄子均為革命犧牲。1923年,江梅任楊梅水鄉農會委員,1925年任高潭區婦女解放協會會長。帶動婦女學識字,帶頭剪髮髻,穿白條白布衫(此前高潭婦女只穿藍、黑衣服),說服農友參加減租減息鬥爭。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高潭區第一個女黨員。1927年11月,當選為高潭區蘇維埃政府委員,經常深入各鄉指導婦女會開展工作,取締各種歧視婦女的封建村規民約,嚴禁奴役婢女。1928年1月,發動5個鄉的婦女支前隊,協助紅二師圍攻高潭最反動的團匪堡壘—江達三的石樓。攻破石樓後受到紅二師司令部的嘉獎。3月,率女赤衛隊員奮勇擊敗進犯高潭的反動團匪。11月4日,在家鄉雁鵝塘村被反動團匪江達三圍捕,翌日遭殺害,時年33歲。
馬子榮(1906-1928),又名馬石蘭,高潭鎮楊梅水村人。幼時喪父,孤兒寡母,生活艱苦,七八歲時就隨母上山下地勞動。11歲時得私塾老師關照,減免學費,允予就讀。五年後,經先生舉薦,子榮被聘到中洞塘肚村教書。
民國11年(1922),黃星南、楊國輝等人醞釀組織農會,到中洞串連時,首先聯絡馬子榮,雙方一見如故,談得非常投機。子榮毅然辭掉教職,回到楊梅水串連組織農會。民國12年(1923)春,楊梅水鄉農會成立,子榮被選為會長。同年3月,高潭全區24個鄉均成立了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
民國14年(1925)夏,中共高潭特別支部成立,子榮被吸收為第一批黨員。民國15年(1926)春,任楊梅水、中洞、朝客、大茂、石門五鄉的黨支部書記兼農民自衛軍指導員。
民國16年(1927)7月20日,國民黨軍十八師胡宏堂部三百多人,進占高潭,子榮與張佐忠率領農軍,分兵扼守重要山頭,並派人到中洞、朝客、大茂、石門四鄉組織農軍增援,結果將胡部擊退。11月,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子榮當選為區蘇維埃委員。
民國17年(1928)春,國民黨軍黃旭初部七千多人,直逼中洞。子榮在區蘇維埃政府統一領導下,動員公梅五鄉民眾疏散,同時組織五鄉男女青年,配合部隊阻擊敵人。黃旭初部全面搜山,“東特委”立即作出決定,軍政人員化整為零,分散隱蔽。子榮因工作需要,經常來往於公梅、中洞之間。10月間,子榮到萬福鄉洋公湖聯繫工作,因叛徒發現告密,慘遭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