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革命舊址位於惠東縣高潭老蘇區東北面,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交界處。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是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後方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洞革命舊址
- 外文名:In the revolutionary site
- 地理位置:惠東縣高潭老蘇區東北面
- 稱號:惠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等
1922年深秋,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到高潭發動農民運動。1925年高潭在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時成立特別支部,翌年在中洞成立了2個支部。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中共東江特委組織發動了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起義後,彭湃決定把中洞建設成為後方基地,海陸惠紫四縣工農武裝先後進入中洞。隨後,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也先後進入中洞,領導指揮東江秋收起義並取得勝利。10月,南昌起義部隊轉戰東江,十一軍二十四師餘部進入中洞,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後稱紅二師)。這標誌著中洞後方基地的正式形成,在東江革命歷史上稱之為"東江紅都".10月底,東江第三次武裝起義爆發,紅二師和農民武裝從中洞出發,收復海陸豐各市鎮及惠陽、紫金部分地區。11月中旬,高潭區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後,中洞亦相應成立鄉蘇維埃政府,從而開創了中洞後方基地鼎盛局面。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洞作為後方基地,被國民黨大肆施行"掃帚過三刀,石頭用火燒"三光政策,全村被夷為平地,不上千人的中洞,慘遭殺戮或被迫逃亡的就有700多人,絕戶160多戶。中洞人民用鮮血和生命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2年1月,惠州市、惠東縣兩級黨委和政府對中洞革命舊址進行修復,11月基本竣工。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舊址,以及中共東江特委印刷廠,紅軍井,紅軍軍需處、後方留守處,紅軍醫院,紅軍兵工廠,紅軍被服廠,紅軍俱樂部,紅軍炮台、瞭望哨等舊址被修復,並重修中洞革命烈士紀念碑。
中洞革命舊址修復後,現成為惠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惠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惠州市黨員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