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行為療法

情緒行為療法是指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詰難”患者的不合理的、造成其心理困惑的認知,並將其改變為合理、健康的認知,以治療患者心理障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緒行為療法
  • 外文名:Emotional behavior therapy
  • 作者:埃利斯
  • 國家:美國
  • 步驟:四個階段
摘要,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驟,適應證,情緒行為療法的特點,

摘要

情緒行為療法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立,

基本原理

情緒行為療法的基本原理可用“ABCDE”概括,其中,A:activating events,指激發的事件;B:belief system,指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觀念或信念;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後果;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指勸導干預;E:effect,指治療或諮詢效果。其中,最重要的過程是D,治療師通過使用疏泄、解釋、領悟、再教育、示範、面質、布置家庭作業、行為脫敏等技術,使患者理解導致自己心理問題的不合理信念並逐漸建立起合理的信念,在REBT治療中,面質技術使用較為廣泛。

方法和步驟

情緒行為療法的治療步驟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1. 心理診斷階段這是治療的最初階段,首先治療者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性關係,幫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患者所關心的各種問題,將這些問題根據所屬性質和患者對它們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分類,從其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在這一階段,治療師要根據ABC理論對患者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診斷,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引起患者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症狀表現(C)、誘發其出現這些症狀表現的事件(A),尤其重要的是,要對導致患者出現症狀的內在不合理信念(B)進行初步分析。在比較複雜的情況下,患者的A、B、C三部分內容不是單獨存在、而是交織在一起的。比如:某男近日因失去一位大客戶,受到領導批評,情緒抑鬱,又因情緒狀況差,引發夫妻矛盾。其ABC過程可能是失去大客戶(A1),不合理信念“別人有能力維護住自己的大客戶,我不行,說明我比別人的能力差”(B1),結果導致其情緒抑鬱(C1),而他的不良情緒(C1)又可能成為新的誘發事件(A2),引發他的不合理信念“我現在情緒很差,作為妻子應該無條件的關心我。她現在並沒有充分理解我,說明她不愛我”(B2),結果加重其抑鬱情緒(C2),引發夫妻矛盾。事實上,在治療的過程中,單一的“ABC”過程幾乎不存在,心理障礙往往是在多重ABC交織、堆積的基礎上發生,工作壓力、夫妻感情、親子教育、人際關係問題,往往互為因果,共生共存。治療師需要具備從一團亂麻中理出頭緒來的能力,將複雜的互相影響的事件,簡化為患者內心的數個或數類信念。
2. 領悟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幫助患者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或症狀是什麼,產生這些症狀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尋找產生這些症狀的思想或哲學根源,即找出它們的非理性信念。
在這一階段,治療師應該幫助患者確立以下一些新的“信念”:引起其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他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內在認知內容;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要改變目前的情緒問題,患者自己必須得有改變。
本階段諮詢師的任務和前一階段沒有嚴格區別,只是在尋找和確認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在尋找患者的不合理信念時應按以下5步順序進行:
①了解有關激發事件的客觀證據;
②患者對A事件的感覺體驗是什麼;
③患者回答為什麼會對它產生這些情緒體驗,找出這些負性情緒體驗背後的信念系統;
④分析患者該信念系統中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成分,並且將兩者區別開來;
⑤將患者的負性情緒體驗與不合理信念聯繫起來。
實際操作中,區分出患者的合理與不合理信念並不簡單,因為不合理信念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常常和合理的信念混在一起而不易被察覺。例如某人被人嘲笑(A)後情緒抑鬱(C),其背後的信念可能既有合理的成分—“被人嘲笑或指責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不希望它產生”,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每個人都應該喜歡我,同意我所做的一切,否則我就受不了”。
默茲比(Maultsby)曾提出5條區分合理與不合理信念的標準:
①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於一些已知的客觀事實,而不合理的信念則包含更多的主觀臆測成分;
②合理的信念能使人們保護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則會產生情緒困擾;
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地達到自己的目標,不合理的信念則使人難於達到現實的目標而苦惱;
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煩,不合理的信念則難於做到這一點;
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緒衝突,不合理的信念則會使情緒困擾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造成不適當的反應。
3. 修通階段這一階段是本療法最重要的階段,如果說前兩個階段的工作是解說性和分析性的,那么這一階段的工作則就是技術性和方法性的了。治療時還可採用其他認知和行為療法,如布置患者作認知性的家庭作業(二欄或三欄認知作業、閱讀相關書籍或寫一些與自己某一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報告等),或進行放鬆療法以加強治療效果。
這一階段,治療者主要採用辯論的方法動搖患者不合理信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除。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常用誇張或挑戰式的發問要患者回答他有什麼證據或理論對A事件持與眾不同的看法等等。通過反覆不斷的辯論,患者理屈詞窮,不能為其非理性信念自圓其說,使他真正認識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現實的,不合乎邏輯的,也是沒有根據的。例如,針對求助者持有的絕對化要求的一類不合理信念,諮詢師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你說你只能成功的理由是什麼?”“為什麼別人一定要像你對待他們那樣對待你?”“為什麼你兒子一定要聽你的話才行?”等等;針對求助者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治療師可以提問:“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有沒有人認為你還不錯的?”“你覺得自己將來不可能成功了,你的成功的概念是什麼?”“你能否保證每個人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錯?”等等;針對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相應的問題可以是:“這件事最糟糕的結果怎么樣?就算它發生了又怎么樣?”“你覺得這結果糟糕至極,有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等問題。
一般來講,求助者並不會簡單地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們會尋找各種理由為它們辯解。這就需要諮詢師時刻保持清醒、客觀、理智的頭腦,根據求助者的回答一環扣一環,緊緊抓住求助者回答中的非理性內容,通過不斷重複的辯論,使對方感到為自己信念的辯護變得理屈詞窮,從而動搖原先的信念。
為了加強治療效果,每次治療結束可布置一些家庭作業要求患者完成,在家庭作業中要求患者自己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RET自助表:RET自助表是先讓求助者寫出事件A和結果C;然後從表中列出的十幾種常見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況的B,或寫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對B逐一進行分析,並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應的欄目中;最後一項,求助者要填寫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緒和行為。完成RET自助表實際上就是一個求助者自己進行ABCDE工作的過程。見下表:
合理自我分析(RSA)報告表
(A)誘發事件(使我感到情緒困擾或產生自損行動之前發生的事件、思想或感受):
(B)信念(導致我產生情緒困擾或自損行為的非理性信念(IBs)):(圈出所有你套用於誘發事件的IBs)
(C)後果或情況(在我身上出現的,也是我想要改變的情緒困擾或自損行為):
(D)辯論(與每一圈出的非理性信念辯論):例:“為什麼我必須幹得非常棒?”“哪兒寫著我是個笨蛋?”“何以證明我必須受人讚賞?”
(E)有效的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的理性信念(RBs)):例:“我希望幹得很棒,但並非非如此不可。”“我是個行動有些差勁的人,但我這個人不是笨蛋。”“儘管我喜歡受人讚賞,但沒有理由必須如此。”
1. 我必須幹得棒或非常棒!
2. 如果我做事蠢笨,我就是個笨蛋或一無是處的人。
3. 我必須受到我看重的人的讚賞。
4. 如果我被人拒絕,我一定是個不好的,不可愛的人。
5. 為什麼老天總是待我不公平地,總是不滿足我的要求!
6. 老天一定要懲罰那些無德的人,否則就沒有天理良心。
7. 人絕不能辜負我的期望,否則就太可怕了。
8. 我的生活為什麼就不能夠一帆風順,沒有麻煩呢?
9. 對真正糟糕的事和難以相處的人,我不能忍受。
10. 當遇到重大的不順心的事時,那是極其糟糕可怕的。
11.生活中若遇到的確不公平的事,我不能忍受。
12.我必得被我看重的人所愛。
13.我必須總是心想事成,否則就必然要感到痛苦傷心。
補充的非理性信念:
…… …… …… ……
(F)感受和行為(我獲得了自己的理性信念之後感受到的):
備註:我將在大量場合做出很大努力,有力地對自己重複我的有效理性信念,這樣我就能使自己在現在減輕情緒困擾,在將來減少自損行為。
(2)合理自我分析(rational self-Analysis,RSA):該表和RET自助表基本上類似,也要求求助者以報告的形式寫出ABCDE各項,只不過它不像RET自助表那樣有嚴格規範的步驟,報告的重點要以D即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為主。
合理自我分析(RSA)報告表
基本步驟
具體分析
事件(A)
考試成績不及格
結果(C)
抑鬱
信念(B)
我那么用功的複習都考不及格,我真是個沒用的人。
駁斥(D)
1.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的過程;
2.這次不及格只說明我這次沒考好,不代表我以後考試也會不及格;
3.考試不及格,不代表我是個沒用的人,我在其他方面還有長處;
新觀念(E)
1.人的能力有高下,我可以決定努力的過程,卻無法決定最終的結果;
2.失利會讓我明白自己的缺點和改進的方向;
3.考試只是我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全部。
4. 再教育階段這治療的最後階段,在前期治療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幫助患者擺脫舊有思維方式和非理性信念,探索是否還存在與本症狀無關的其他非理性信念,並與之辯論,使患者學習到並逐漸養成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用理性方式進行思維的習慣。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適當套用行為技能訓練,使患者提高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如自信訓練、放鬆訓練、問題解決訓練和社交技能訓練等。

適應證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適應徵包括神經症性障礙、心身疾病、人格障礙、性心理障礙、應激相關障礙、癔症,婚姻問題等。一般不適用於領悟能力缺乏者,如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嚴重自殺危險患者、嚴重暴力傾向患者、老年患者、幼童。

情緒行為療法的特點


1. 自助的傾向來訪者中心療法強調諮詢師與求助者
之間形成的和諧和氣氛來使求助者產生自我指導的行為,即所謂“非指導性”的治療方式,人本主義治療者相信個體有“自愈”的能力;REBT療法雖不過分強調雙方關係的重要性,但它同樣信賴、重視個人自己的意志,理性選擇的作用,強調人能夠“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賴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
2. 教育的傾向在精神分析治療中治療師是相對比較被動的,在將患者目前的問題同其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經歷聯繫起來,並對其間的關係依精神分析理論加以解釋後,往往只能消極地等待求助者對自己的問題的頓悟。而REBT治療則與這一傳統治療方法不同,在REBT治療中,治療師是一個指導者、說服者、分析者,也是權威的信息提供者和與求助者非理性觀念對抗的辯論者,扮演著積極主動的角色。
3. 理性的作用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外界的刺激將直接導致個體的反應,他們往往忽視了刺激和反應之間個體理性認知因素的作用。而REBT療法則強調諮詢師的作用應該以認知取向為主,諮詢師要充分發揮並調動自己與求助者的認知功能,通過邏輯分析,指出求助者不合理的認知方式,並指導他學會用新的、合理的認知方式來代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