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協調理論

情緒不協調理論(theory of emotional dissonance),情緒理論的一種。揚(P.T. Young)和普里布拉姆(Karl H. Pribram,1919— )於20世紀中葉提出。該理論把情緒定義為“感情性的激烈擾亂”,認為情緒是一種神經中樞在感情上的“紊亂”反應,即一種對平衡狀態的破壞。強調情緒起源於對環境事件的知覺、記憶和經驗。當人們在過去經驗中建立起來的內部認知模式同當前輸入的信息超越穩定的基線不一致時,就導致情緒的產生。普里布拉姆還提出了一個“監視器”的概念,他認為情緒是監視腦活動的一種機制,起著監視心理加工的作用;情緒過程就是當原來進行的加工程度受到阻斷時產生的替代性執行程式,對這個阻斷過程的意識覺知,就是情緒的體驗或感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緒不協調理論
  • 外文名:theory of emotional dissonance
  • 提出者:揚(P.T. Young)和普里布拉姆(Karl H. Pribram)
  • 提出時期:20世紀中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