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不一致理論(self discrepancy)提出三種不同的認知自我特徵:實際自我、理想自我、應該自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不一致理論
- 外文名:self discrepancy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人格心理學
自我不一致理論(self discrepancy)提出三種不同的認知自我特徵:實際自我、理想自我、應該自我。
自我不一致理論(self discrepancy)提出三種不同的認知自我特徵:實際自我、理想自我、應該自我。自我不一致理論自我不一致理論提出三種不同的認知自我特徵(Higgins,1987,1989)。第一,我們每個人都...
榮格的人格理論(Jung's personality theory)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人格結構理論、人格動力理論、人格類型理論、人格發展理論。構成 1.1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由意識、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三部分組成。集體潛意識是從祖先那裡傳承下來的,由不同於意識範圍內的思想和形象構成,集體潛意識的主要內容是本能和原型。原型...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的一種態度改變理論,是指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費斯廷格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對於事物的態度以及態度和行為間是相互協調的;當出現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認知不和諧的狀態,即認知失調,並會導致心理緊張。個體為了解除緊張會使用改變認知、...
《自我矛盾性:關於自我的心理學研究》是2019年5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漾。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關注“自我”這一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學科中的重要概念,在系統回顧中西方關於自我的心理學理論與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我矛盾性理論,並通過一系列實證研究對這一理論進行驗證。本書在“自我矛盾...
人有一種驅力促使自己對客體產生一致的認知和行為,當認知失諧時,人們會出現不適感,進而試圖去減少它,減少失諧的一個機制:有選擇的尋求支持信息或避免不一致的信息。探討和預測人在接受了對有關事物的新的信息後會調整原有態度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由C.E.奧斯古德和P.H.坦南包姆於1955年提出。人們對周圍的...
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冰山隱喻的內容 薩提亞的冰山隱喻理論主要包括七個層次,從上到下依次是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己。1、行為---行動、故事內容 2、應對方式---姿態 (包括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3、感受 (喜悅、興...
可見,調節定向與自我差異理論中的“自我指導”有密切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調節定向的形成就是自我指導類型的習得過程。調節定向既可以受個體的自我調節歷史的影響,表現為一種長期的人格特質;也可以受當前情境或任務的影響,表現為一種暫時性的動機定向。不論長期的還是暫時的調節定向,其動機結果相似。可見,調節定向...
自我理論,四字漢語辭彙,是指西方心理學上指關於自我的本質、發展和作用等方面的論述。不同的心理學派和心理學家對自我有不同的理解。動機心理學認為,自我是動機的一個來源或目標,是行為和經驗的組織中心;經驗心理學認為,自我是經驗內容和行為模式的整體;行為主義則排除對自我的研究和這一概念的使用。西方心理...
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是個體認知發展從不平衡到平衡狀態的一種動力機制。自我調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定義 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是個體認知發展從不平衡到平衡狀態的一種動力機制。自我調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自我調節,指人們給自已制定行為標準,用自己能夠控制的獎賞或懲罰來加強、維護或改變自己行為的...
弗洛伊德的“本能”指的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衝動和內驅力。具體而言,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後弗洛伊德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理論後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夢論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夢到的內容只是其表面部分,稱為顯夢;而我們真正要探究的,是他背後隱藏的潛意識動機,也就是隱夢。焦慮與心理...
這不僅有助於深化對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的理解,而且有助於澄清決策研究領域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結題摘要 自我-他人決策差異是當代行為決策領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然而,目前研究在採用的任務、得到的發現及理論解釋上均存在諸多不一致的地方。本項目圍繞自我、他人和決策情境三個關鍵變數,採用行為實驗、信息板技術、...
他們認為自我是在本能需要滿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間發展起來的。據此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科學——自我心理學。定義 由埃里克森創立,一種接近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人格理論。它表現了自我心理學的人格探討途徑,強調人格在整個一生中發展變化的重要性。埃里克森關於自我概念的論述構成了與弗洛伊德學說的重要區別之一。他認為在為...
一、社會比較理論的研究 在費斯廷格創立的社會比較過程理論之後不斷有新理論出現,使社會比較的領域擴大了。1.不明確性與社會比較 一般說來,不明確性的存在,往往會導致有關的社會比較。但是,並不盡然。如果事物的不明確性與自己的關係不大、甚至沒有關係,則不可能引起相應的社會比較。有的事物雖然與自己有關...
自我狀態是指一種前後一致的感受和經驗模式,直接作用於前後一致的行為模式。簡介 自我狀態是自我狀態的理論是溝通分析的基礎,艾伯恩(Eric Berne溝通分析之父)將之定義為一個人外顯的、可觀察的心理狀態。兒童自我就是一套自個人童年遺留下來的行為、想法、感覺;成人自我則針對當前現實自主性行為、想法、感覺的組合...
如果個性自我有充分發展的空間,能夠使個性自我自覺或不自覺的發揮出個體的本能和潛能,通過個體自我在群體中的鬥爭而逐步推廣,形成人類社會的新生力量,逐步發展為社會生產力。同時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對流”是產生真理的重要來源。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由於地域上的局限性,在原來的思想理論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隨著...
因此,心理學界把自我意識歸入個性的調節系統,作為個性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個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礎。理論觀點 詹姆斯的“經驗自我”和“純粹自我”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心理學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的先驅。他是自我概念的創始人,在其著作《心理學原理》、《徹底的經驗主義》中,對“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的人格理論。他把自我分為兩個部分,即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真實自我是個體對自我的實際現實的知覺,理想自我是個體對期望的自我狀態的知覺。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距離,個體為了達成理想自我,就會不斷地努力追求。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和諧一致決定了個體的人格一致性。
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作虛假一致性偏差,是指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簡介 當遇到與此相衝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好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例如...
公正無私的職業性習慣促使塔爾德對自由意志論和決定論以及其他學說進行調和和綜合,從而提供了一個非教條主義提簡單明確的責任標準理論,這無論是對於犯罪學,還是對於刑法學都是非常有益的。塔爾德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選擇性的責任標準,這是一個心理學的標準,它有兩塊基石:一個是自我同一性(the identity of the...
認知失調理論自身的弊端是,在語言表達上不夠明確,特別是關於認知“失調”這一重要概念,始終沒能給出明確的定義,只是說:兩個認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這給進一步嚴格的科學研究帶來困難。在有關的實驗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觀察的指標定義被試內部產生的認知失調感,只能假定或推測它的存在。在學科中一個好的理論...
在其人格理論中,羅傑斯提出了“機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獲得無條件積極關注的人。這樣的人有這樣一些特徵:(1)經驗的開放性。對一切經驗採取開放態度,個體毫無拘束地體驗所有的情感和經驗,他們不封閉自我。(2)存在主義的生活方式。對生活有著清新感,生活於存在的每一瞬間。(3)信任自己的機體。健康的...
埃里克森認為,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亂是青少年期最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會任務。馬西亞(Marcia)提出了同一性狀態模型對自我同一性理論進行闡釋,他根據個體的經歷探索和投入程度的高低劃分出四種同一性狀態,分別為同一性獲得(identityachievement)、同一性延緩(identity moratorium)、同一性早閉(identity...
用費斯汀格的話來說,認知不協調理論是指:1、如果說服一個人去做或去說一些與他個人觀點相反的事時,他就會有一種改變觀點以和自己言行一致的傾向。2、引起公開行為的壓力越大,上述趨勢就越微弱。費斯汀格和卡爾史密斯的發現顯然支持了這個理論。費斯汀格對此的解釋為,當人們表現出前後態度不一致(如說謊),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