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不一致理論

自我不一致理論(self discrepancy)提出三種不同的認知自我特徵:實際自我、理想自我、應該自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不一致理論
  • 外文名:self discrepancy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人格心理學
自我不一致理論
自我不一致理論提出三種不同的認知自我特徵(Higgins,1987,1989)。
第一,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實際自我。實際的自我包含所有關於自己是何種人(或你認為自己適合種人)的信息。這與其他人格心理學家提出的自我概念相似。
第二,我們還有一個理想自我,即你對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的心理表象。理想的自我包括你的夢想、抱負和你為自己設立的人生目標。
第三,還有一個應該自我。這是你認為應該成為的那種人,他應該完成來自不同方面(家長、宗教)施加的任務和責任。你的應該自我可能是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人、盡責的父母、愛國的公民。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經常比較我們的行為方式(實際自我)和想要的方式(理想自我)及應該的行為方式(應該自我)。毫不奇怪,我們在比較中經常達不到目標。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不一致時會引起失望和抑鬱。這可能是學習鬆懈、分數低下卻希望獲得榮譽的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的不一致將導致緊張、焦慮內疚感。當我們自私或是利用別人時(這與應該自我所期望的大方、善良不符),我們會體驗到這些情緒。據說,這種比較與其他認知過程實在意識之外發生的。因而你可能會不明緣由地感到抑鬱或內疚。
研究者發現許多從理論產生的預測都可以得到支持。特別是,那些知道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不一致的人經常感到抑鬱,而那些實際自我和應該自我不一致的人就會遭受到焦慮的痛苦。研究者還發現,像其他人格變數一樣,對成人所測得的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在時間上是相對穩定的(Strauman,1996)。對其他文化中自我不一致如何影響情緒的研究還很少,只有一項研究發現,比起加拿大學生,日本學生的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間的不一致更嚴重(Heine&Lehman,1999)。有趣的是,這種較強的自我批判並沒有導致日本學生更抑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