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的心理及腦機制研究

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的心理及腦機制研究

《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的心理及腦機制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劉永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的心理及腦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永芳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自我-他人決策差異逐漸成為決策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然而,目前研究在採用的任務、得到的發現及理論解釋上均存在諸多不一致的地方,且缺乏對此種現象深層心理及腦神經機制的探索。雖然一些研究者試圖用心理距離假設來解釋相關結果,但由於對心理距離的實驗操縱手段過於簡單和單一,難以形成解釋力較強的理論模型。本項目將在前人研究和項目組前期工作基礎上,採用行為實驗、信息板技術、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手段,從改變社會距離到直接操縱心理距離,再到操縱決策者角色,觀測和採集風險偏好、線索偏好、認知方式和腦區變化的指標,以深入揭示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的心理及腦神經機制。這不僅有助於深化對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的理解,而且有助於澄清決策研究領域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

結題摘要

自我-他人決策差異是當代行為決策領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然而,目前研究在採用的任務、得到的發現及理論解釋上均存在諸多不一致的地方。本項目圍繞自我、他人和決策情境三個關鍵變數,採用行為實驗、信息板技術、事件相關電位(ERP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手段,較為系統地探討了此種差異的心理及神經機制。 研究發現:(1)自我-他人決策風險偏好差異存在得失情境不對稱性。在神經水平上,為自我決策比為他人決策誘發了更大的反饋負波(FRN)和P300波幅,且涉及風險加工的獎賞腦區如背內側前額葉皮層(dmPFC)、雙側前腦島(anterior insula)可能是表征該差異的重要腦區。(2)自尊水平影響自我-他人決策差異,高低自尊個體在獲益和損失情境下存在自我-他人決策風險偏好差異,而中自尊個體的該差異則減弱或消失。(3)他人與自我的心理距離影響自我-他人決策風險偏好差異,個體在獲益情境下為自我或近距離他人較遠距離他人表現出更高的風險規避,而在損失情境下則表現出更高的風險尋求。 這些發現驗證並拓展了現有的相關理論:首先,它意味著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在解析個體的風險偏好時具有一定的邊界條件。其次,它證實了“金錢-自尊交換理論”,且我們基於相關發現提出的“自我提升假設”發展該理論,為解讀個體的風險偏好提供了新的視角。第三,它證明直接操縱心理距離比操縱社會距離對誘發自我-他人決策差異更為有效,為後續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重要參考。最後,本項目的發現有助於理解物質濫用、成癮行為,且對醫療、金融、諮詢、管理決策具有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