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維爾帕夏

恩維爾帕夏

恩維爾·帕夏(Enver Passha1881-1922)青年土耳其黨革命中的英雄。1913~1918年在土耳其政府中歷任要職。土耳其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站在德國一邊,他起了關鍵作用。1918年土耳其失敗後,恩維爾‧帕夏曾試圖組織中亞的土耳其民族反對蘇維埃。把中亞地區的土耳其民族與土耳其人聯合起來,後在作戰中被紅軍擊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維爾·帕夏
  • 出生地伊斯坦堡
  • 出生日期:1881
  • 逝世日期:1922
自由的英雄,民族的英雄,三巨頭之首,流亡中戰鬥,戰死沙場,

自由的英雄

1881年11月22日馬特·伊斯梅爾·恩維爾生於伊斯坦堡一富商家庭。其父絮雷·埃米尼·阿赫梅德是土木工程師。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親近顧問。恩維爾6歲跟隨父親到摩拿斯提(南斯拉夫比托利),在那裡上國小,後來進了摩拿斯提軍事學校。畢業後升入伊斯坦堡軍事學院。恩維爾一心想當軍官,在學校里埋頭讀書,很少關心與軍事無關的問題。有一次,學校里有幾個軍官和學生因密謀反對君主阿卜杜哈米德而受到懲處。校長就此事對學生訓話,要求他們絕對忠於蘇丹。恩維爾對這樣的事件竟置若罔聞。再一次,恩維爾本人因把兩個外國人帶到離耶爾德茲宮(皇宮)很近的祖母家而被關禁閉,受到盤審。他感到問題嚴重,擔心因此被開除,失去當軍官報效國家的機會。
恩維爾帕夏
1903年,恩維爾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伊斯坦堡軍事學院,獲騎兵上尉軍銜,被派往馬其頓第三軍工作。馬其頓是當時土耳其內外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土耳其國內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在這裡表露得最為激烈。政府在這裡派駐重兵,殘酷鎮壓人民的反抗鬥爭。英、法、俄、奧、德、意等國在巴爾幹半島展開激烈爭奪,競相劃分勢力範圍,露骨幹涉內政,命令土耳其政府在這一地區實行這樣那樣的“改革”。馬其頓地區的革命力量也非常活躍,僅各被壓迫民族的武裝游擊隊就有130多支。薩洛尼卡逐漸形成為統一進步協會(即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國內活動中心。起初,恩維爾積極參加鎮壓游擊隊,對政治問題不予過問。但馬其頓的現實終於對他產生了影響。
1903年8月初,馬其頓地區接連發生了兩件事。8月2日晚恩維爾作為值日軍官,目睹了保加利亞人起義的爆發。土耳其軍隊在起義軍民打擊下連連失利。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恩維爾。幾天以後,俄國領事事件對恩維爾的影響更深。沙俄駐摩拿斯提領事羅斯特科夫斯基在街上碰到一名土耳其憲兵,因憲兵未很好向他敬禮,就揮動皮鞭抽打這位憲兵。憲兵忍無可忍,當場開槍打死了領事。恩維爾負責處理此事。俄國外交官的傲慢態度使恩維爾感到受辱。在俄國的要挾下,法庭不顧恩維爾的反對,竟然判處那個憲兵死刑。恩維爾還受命陪同俄國外交官出席觀看處決的情景。土耳其的軟弱、不公道,外國外交官的飛揚跋扈,傲慢無禮,在恩維爾頭腦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漸漸拋棄了政治上的天真,越來越深地捲入了青年軍官中的政治活動,最終加入了統一進步協會。1908年革命前夕,恩維爾已成了協會的中央委員,負責在農村建立游擊隊,以促進在人民中傳播革命思想,必要時還可作為協會成員逃避蘇丹當局追緝的避難所。
1908年上半年,奧地利、俄國、英國等國加緊策劃一系列外交活動,陰謀瓜分土耳其的歐洲領土。6月上旬俄國沙皇和英國國王在列維爾會晤,就馬其頓地區的進一步改革和必要時建立憲兵部隊等問題達成協定。為了推翻君主的專制統治,阻止外國瓜分奴役土耳其,統一進步協會決定比原計畫提前一年多起義。7月3日雷士那城軍官尼亞齊首先發難,宣布“反對政府和列維爾協定”,要求“自由、平等、博愛”。三天以後,恩維爾仿效尼亞齊等軍官的行動,率部上山打游擊,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推翻暴政,並通電君主要求立憲。7月23日,君主阿卜杜哈米德在革命壓力下被迫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恩維爾和尼亞齊一起成了全國矚目的“自由英雄”,到處受到推崇和讚揚。
在革命初期,恩維爾表現出很高的熱情,贊成民族團結平等。他慷慨激昂地說:“從此我們都是兄弟,再也不分什麼保加利亞人、希臘人、羅馬尼亞人、猶太人、穆斯林,我們在藍天之下一律平等,都以身為土耳其人而感到光榮”。1909年4月君主阿卜杜哈米德策動伊斯坦堡駐軍叛亂,把青年土耳其黨人逐出京城。這時恩維爾在柏林任武官,他聽到這訊息後,立即趕回國內,參加在馬其頓組織的“行動軍”,開赴首都鎮壓叛亂,最終廢黜了阿卜杜哈米德,另立新蘇丹。青年土耳其黨人開始直接掌握政權。

民族的英雄

1909-1911年任駐德武官三年,對德國人的效率和組織性留下深刻印象,並從此親德。他說:“土耳其是土耳其人的,但要有德國幫助”。恩維爾把土耳其的命運同德國拴在一起。 1911年秋義大利為奪取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今利比亞)而對土耳其開戰(意土戰爭)。恩維爾自告奮勇前往奔赴利比亞前線指揮北非戰事,在昔蘭尼加城外組織防禦直至停戰。在這裡,恩維爾同他的部下青年軍官凱末爾發生摩擦,兩人關係很緊張。一位熟悉恩維爾和凱末爾的法國記者把他們兩人作了對比。記者寫道:“恩維爾很容易沉醉於大的計畫、大的理想,而忽略細節。穆斯塔法·凱末爾是個現實主義者,……他追求的目的有限,在作出決定之前總要仔細掂量和反覆思考,從不滿足於‘大概一差不多’、‘一般’的說法,而要求可靠的材料和數據。”法國記者的觀察相當深刻。兩人後來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沉醉於大計畫而忽略細節的恩維爾終於走上了投機冒險的道路。 恩維爾一直到1912年10月土意簽訂和約、土耳其割讓利比亞以後才離開班加西回國。在此之前,土軍因裝備陳舊和人數(僅7000人)處於劣勢而接連吃敗仗。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威望也隨之動搖。親英的自由和睦黨人於1912年7月趁機推翻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政權。但在同年10月開始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他們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不得不割地求和。恩維爾返回京城後,聲討軍中瀰漫的保守和失敗情緒,參與領導政變,1913年1月率領三、四十人衝進大臣們開會的議事廳,當場打死軍事大臣納齊姆帕夏,迫使卡米勒帕夏政府辭職,恢復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政權。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期間任土軍參謀總長,7月22日在德國將軍奧托·利曼·馮·桑德斯的幫助下收復故都亞德里亞堡(今埃迪爾內),贏得民族英雄聲譽。在首相馬赫穆德·謝夫凱特帕夏被暗殺以後,恩維爾接任軍事大臣,兼總參謀長,軍銜從上校晉升為將軍(帕夏)。

三巨頭之首

這時,土耳其的軍政大權已落到了恩維爾、塔拉特帕夏(黨主席、內務大臣)、傑馬爾帕夏(海軍大臣伊斯坦堡警察總監)三人手中,實際上主要操縱在恩維爾手裡。1914年娶穆罕默德六世蘇丹的女兒納西耶·夙憚,成為國戚。鑒於歐洲民族主義盛行,土耳其屬下各民族離心離德要求分離。恩維爾越來越成為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1911年青年土耳其黨通過決議,宣稱土耳其應是穆斯林國家;應拒絕異民族分子擁有特殊的民族組織的權利;擴大土耳其語是建立穆斯林統治和同化異民族分子的手段。這與當時恩維爾的思想狀況完全吻合。恩維爾甚至走得更遠,主張建立以奧斯曼皇室為首的統一的突厥民族大帝國。 但他狂熱的推行泛突厥主義思想招致君主的不滿,私下咒罵他是“只會用帽子思維的小丑”。
一戰初期,他本來還想觀望一下形勢的,但英國和俄國簽訂密約,同意俄國戰後占領伊斯坦堡,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更是欺人太甚,把土耳其小學生都捐了錢買的兩艘軍艦扣下,並不給任何理由,把土耳其看的還不如兩艘軍艦值錢。恩維爾忍無可忍,同意接收被英國艦隊追擊而進入達達尼爾海峽的德國軍艦戈本號戰列巡洋艦,恩維爾向在首相別墅開會的人報告這一訊息,直言道:“我們的孩子出世了”。後來,這兩艘被土耳其政府買下,但仍然由原班人馬操縱的軍艦,經恩維爾默許,在黑海上襲擊了世仇俄國艦隊和炮擊敖得薩等港口,造成既成事實,迅速把土耳其拖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他常說自己是“上帝派來拯救土耳其民族的”。大戰一開始,恩維爾在德國軍官幫助下制訂了一個龐大的兩線作戰計畫,在蘇伊士運河區反對英國,以奪取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在高加索對付俄國,以奪取高加索、克里木、伏爾加河流域和中亞。為了奪取俄國突厥民族居住的地區,恩維爾在未做好作戰準備、缺乏糧食和禦寒裝備的情況下,親自督率土軍在高加索戰線向俄軍發動進攻,結果造成土軍損失8萬人的大失敗(薩瑞卡莫什戰役)。他為了推脫責任指責是國內出了內奸。1915年他下令把前線的亞美尼亞人強行遷往美索不達米亞,其中大部分人都死於途中,這就是後來廣泛流傳的亞美尼亞大屠殺。1916年在加利波利戰役擊退英軍的登入,擊破50萬敵軍並殲滅其25萬人後。他的聲譽和影響力得到恢復。而英國的戰爭販子如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海軍大臣邱吉爾陸軍大臣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 等都不是因戰敗下了台,就是被束之高閣。1917年他組織土軍再次向俄國發動進攻,占領喬治亞和亞塞拜然。這時恩維爾甚至幼稚得認為,只要派出三個團的兵力,就可以在沿途人民的支持下,從伊朗一直打到印度。但這時總的形式已經對中歐同盟國很不力,到1918年10月,隨著保加利亞退出戰爭以及英國軍隊在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戰線轉入反攻。他不得不放棄他的大突厥斯坦的空想。

流亡中戰鬥

1918年10月土耳其戰敗。流亡德國。在那裡出版了他的義大利戰爭回憶錄《的黎波里》。1919年他被土耳其法庭缺席判處死刑。同年在德國共產黨狄拉克的介紹下流亡蘇俄。他在政治上活躍不止,企圖遙控安納托利亞民族抵抗運動,與凱末爾爭奪運動領導權。在祖國最危機的關頭(希土戰爭的薩卡里亞戰役,敵軍抵安卡拉外五十公里,大國民議會討論遷移),很多人希望他回國取代凱末爾的領導地位。薩卡里亞戰役大捷凱末爾站穩陣腳後,他向蘇共提交了中亞計畫。目的是在哪裡鼓動革命,並給英屬印度造成麻煩。

戰死沙場

1921年他到達中亞後,卻轉而投入當地反布爾什維克活動。以哈里發女婿名義鼓吹泛伊斯蘭運動,特別是以土耳其國戚名臣身份鼓吹泛突厥運動。1922年8月4日在中國新疆與中亞交界的帕米爾高原作戰中陣亡(被蘇俄紅軍擊斃)。終年40歲。塔吉克人把他掩埋。1996年,土耳其共和國政府把他的遺骸從塔吉克斯坦運回。1996年8月4日在他陣亡74周年之日舉行國葬,安葬在伊斯坦堡的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