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風景名勝區

恆山風景名勝區

恆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大同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市區62公里。

1982年,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岳、紫岳。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山風景名勝區
  • 景區級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
  • 別名:北嶽
  • 東連:太行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大磁窯鎮
  • 主要景點:懸空寺、天峰嶺、翠屏山、千佛嶺
  • 景區面積:147.51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疆域,地質地貌,氣候特點,生物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主要景點,恆山十八景,桃花洞,恆山廟,懸空寺,仙人洞府,人文歷史,神話傳說,人文文化,帝王祀祭,旅遊信息,交通,游季,費用,

歷史沿革

  • 名稱來源
《尚書·帝典》曰:“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嶽”。北嶽即指古北嶽的恆山。《尚書·禹貢·導山》記載秦始皇東巡時過“太行、恆山風景名勝區,至於碣石,入于海”。秦始皇走太行、恆山到碣石,時至今日,太行、恆山的名稱依然如此,說明北嶽之山恆亘綿長。《禹貢》曰“太行恆山”。《爾雅》稱:“恆山為北嶽”。也就是說遠在秦漢時,恆山就已經稱之為北嶽了。
恆山恆山
  • 開發建設
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5年,被評為“山西省十佳旅遊景點”;
1999年,獲得“山西省五大著名特色旅遊景區”榮譽稱號;
2002年,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區”。

地理環境

位置疆域

恆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地理坐標北緯39º23´至39º44´,東經113º36´至113º57´之間。恆山風景名勝區始於太行山,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乾河滹沱河分水嶺。恆山,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里,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它西接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亘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公園總面積為28274.3公頃(42.41萬畝),其中林業用地11243.3公頃(16.86萬畝),非林業用地17031公頃(25.54萬畝)。 林地覆蓋率為26%,林木總蓄積30萬立方米。
恆山風景區恆山風景區

地質地貌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據今已有五億年。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綿延數百公里,西控雁門,東跨幽燕,南屏三晉,北纏代郡,橫貫華北,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主峰天峰嶺海拔2017米,與翠屏峰東西對峙,渾水中流,位置雄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恆山地貌恆山地貌

氣候特點

恆山風景名勝區所在地渾源縣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多晴。早晚溫差大。恆山風景名勝區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裡早晚溫差大,古詩人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恆山風景名勝區地區年平均溫度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熱,平均21.6℃。極端最高溫為35.9℃,極端最低溫為-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
恆山氣候恆山氣候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約有60多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為金錢豹黑鸛;二類保護動物為金雕原麝;三類保護動物禿鷲獵隼石貂豹貓
豹貓豹貓

植物資源

森林景觀主要特徵是針葉林多於闊葉林,常綠落葉樹種並存,白樺季相豐富,山桃花嬌艷,喬灌花草皆備,名木古樹均有,整個公園充滿活力。

主要景點

恆山十八景

磁峽煙雨:即金龍峽,位於天峰嶺與翠屏峰之間,其間石壁萬仞,青天一線,在細雨濛濛時晴嵐縹緲,煙霧紛飛,妙趣橫生,澗底流水,奪口而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嘆“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比擬也。”
龍泉甘苦:即苦甜井,位於白雲堂東側,有一玄武亭,亭內並列雙井,名玄武井,一井水如甘露,清涼爽口;一井水味苦澀,人不能飲,人稱苦甜井。唐明皇親手賜匾“龍泉觀”,歷代遊客爭先品嘗龍泉聖水、恆山奇茶、求取吉利。
雲閣虹橋:即古棧道,位於金龍峽最窄處,南北交通要道。古人沿峽東崖絕壁間,鑿崖插木,飛架棧道,同時建有一座連線東西的高空飛橋,合稱雲閣虹橋,民間傳說是魯班的妹妹一夜所建。峽壁至今還殘留著修棧道時的行行方窟。
雲路春曉:即步雲路,從岳門灣至恆宗殿,稱十里步雲路。舊時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步步入雲。沿路有大字灣、四大夫松等景觀。
果老仙跡:即果老嶺,位於懸根松北的登山途中,石徑上陷有行行小圓坑,形似驢蹄印,據說是張果老在恆山修仙時倒跨驢留下的蹄印。
虎口懸松:即虎風口與懸根松,在步雲路的石階風口上,人到此處,清風颼颼,松濤陣陣,猶如虎嘯龍呤,臨風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即懸根松,根莖盤露,緊抱岩石,遮日留陰。相傳松根外懸是張果老拴在樹上的神驢受驚而拔起的。
斷崖啼鳥:即姑嫂崖,又稱捨身崖,位於夕陽嶺中段極陡峭的一段山崖,傳說因姑嫂投崖而得名,姑嫂投崖後,小姑化作百靈鳥,嫂子化作找姑鳥,在捨身崖上綿綿雙飛。
危岩夕照:即夕陽嶺,位於果老嶺東側,是一段插入雲天的萬仞絕壁,面西峭立,每當夕陽西下,“餘輝反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奇光異景,令人神住。
金雞報曉:即金雞石,位於朝殿西古樓外,有一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相擊,聲振幽谷,如金雞嗚叫,情趣絕妙。傳說是黃山雞吃了三茅真人失落的金丹而變。
茅窟煙火:即三茅窟,位於白虛觀紫微閣旁斷崖上,是三茅真人修仙得道處。傳說三窟有怪異現象,一窟點火,另兩窟冒煙,兩窟點火,另一窟冒煙,三窟同時點水,即三窟都不往外冒煙了,成了自然之謎。
奕台鳴琴:即琴棋台,位於會仙府西北處,有巨石進裂,西南有條崖縫,沿石縫而上,陡壁高處有一片風蝕岩石,台上刊棋一局,崖壁上是雙鉤書“琴棋台”三個字,此處傳說是仙人對弈弄琴之所在。
玉羊游雲:從朝殿瞭望東峰峭崖翠頂上,有白石累累如群羊吃草,在雲霧的推動下,別生情趣,稱為玉羊游雲。
脂圖文錦:即石脂圖,位於主峰東崖上,由五色卵石天然結成,約四尺見方。值中午,松蔭翠柏蒙圖上,遠望狀如剝落之古碑,中有蝌蚪文字,又似錦繡畫圖,實為奇景一絕。
岳頂松風:即天峰嶺,登上峰頂,極目不知千里遠,舉頭唯見萬山低,煙嵐縹緲,松濤貫耳,北國風光,氣象萬千,恆山風景名勝區十八景盡收眼底,吸引著萬千遊客前來觀光,北嶽恆山風景名勝區美不勝收。
幽窟飛石:即飛石窟,位於姑嫂崖北端,為一天然大石窟。據《尚書載》舜帝北巡,至恆山風景名勝區下,忽有一石從恆山風景名勝區飛來,墜於帝前,帝起名為“安王石”。五年後,帝又北巡至曲陽被大雪阻路,便望祀恆山,此靈石又飛到曲陽。窟內有寢宮、梳妝樓等。
仙府醉月:即會仙府,位於朝殿西側,為恆山風景名勝區最高廟觀,置身府院,如臨仙境,夜宿仙府,依欄望月,飲酒作詩,真有點起坐出世之感。傳說是仙人聚會之地。
紫峪雲花:即紫芝峪,位於恆宗殿東側,是一道草木叢生,曲折幽奇的溝峪。恆山舊志載,峪內長著靈芝仙草,為恆山的鎮山寶草,狀如雲錦,有起死回生,益壽延年之功效。後被明世宗皇帝採去十二株。
石洞流雲:即出雲洞,位於紫芝峪東崖上,洞口上刻有“白雲靈穴”四字。傳說此洞深不可測,下通地海龍宮,白龍公子掌管北國雲雨,每逢降雨時,洞內吐出團團白霧,霎時風雨來臨,甘林遍野,俗話說:恆山戴帽,大雨必到。

桃花洞

經過2012年全面綠化和整修,恆山風景名勝區桃花洞漸成北嶽勝景。春夏之際,盛開的桃花與楊柳新綠交相輝映,吸引了眾多遊客踏青賞花。 
桃花洞古已有之,屬恆山“七宮八洞十五廟”之一,位於真武大殿後的恆宗峰上。洞口坐北朝南,高有丈余,寬近八尺,入深約15米。傳說,這裡是桃花仙女修行的所在。玉女原在王母娘娘蟠桃園值守,後下凡投胎到北嶽富戶人家,因素喜桃花,人稱桃花女。桃花女善禳鎮之術,常為百姓破解疑難雜症,故得百姓愛戴。雖然桃花女的故事是傳說,但桃花洞外的奇花異景卻真實存在。這裡集中著大量恆山桃花群,歷百年而茁壯常新,清明前後桃花盛開,紅若香珠,燦若彩霞,點綴著山谷,傳遞著春意。
桃花洞桃花洞

恆山廟

恆山廟,以北岳廟為首,穩座於西峰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懸空寺,為恆山風景名勝區第一景。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
恆山廟恆山廟

懸空寺

恆山風景名勝區懸空寺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距大同市區62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懸空寺
恆山風景名勝區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展現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仙人洞府

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 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五洞天 北嶽恆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

人文歷史

神話傳說

張果老洞府
恆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中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的,在恆山風景名勝區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蹟和神話傳說。
張果老張果老
太平廣記》中記載張果老“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則重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巽之,還成驢矣”。玄宗召見,演示仙家變幻之術,不可窮紀。玄宗譽為“跡先高尚,心入妙冥”,賜號“通玄先生”,後歸,終老恆山。果老嶺一塊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酷似驢的蹄印,傳說是張果老騎毛驢由此登天時留下的。在果老嶺 的東側,有一座萬仞險峰面西而立,直插雲端,這就是恆山風景名勝區的一處勝景——“捨身崖”。每當日落之時,瑰麗的晚霞輝映著詭奇萬狀的險峰怪石,奇光異景,色彩繽紛,令人讚嘆不已。
捨身崖傳說
相傳古代渾源城裡有一個美麗的少女。一年夏天,她年邁的母親得病,少女就和嫂子一道上恆山為母親 採藥。不料剛走進幽深樹林,便撞見了一隻惡狼。只見惡狼張開血盆大口,朝她們撲過來。就在這危急 時刻,有一個年輕 人聽見姑嫂二人的呼叫聲,就從後面趕來 ,揮舞木棒,趕跑了惡狼。姑嫂二人非常感激,連連向青年 道謝。言談之中得知這個青年 是在恆修廟的畫匠。少女見他容貌英俊,言談舉止又十分穩重幹練,不由產生了愛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就在一旁穿針引線,幫助小姑與畫匠定了終身。
誰知好事多磨,禍從天降。渾源縣的少爺久聞少女美貌出眾,便要娶她為妾。而少女的父親也嫌貧愛富,貪圖縣太爺家的錢財,又是打,又是罵,逼著女兒進火坑。少女無法忍受,連夜逃離家門,上恆山去尋找畫匠。賢惠的嫂嫂怕小姑發生意外,也急忙跟隨上山, 暗中保護小姑。 然而,不幸的是, 少女跑遍了恆山山嶺,也不見畫匠的身影。這時, 知縣的少爺又率領家丁追來。眼看著如狼似虎的家丁們步步逼 近,少女心一橫,就從這萬刃峰頂跳了下去。嫂嫂趕到崖頂,不見小姑蹤影,四處尋找,不料一失足也跌入崖下。姑嫂二人的事跡感動了北嶽山神。北嶽山神施展神法,使少女化為百靈鳥,嫂嫂化為找姑鳥,日夜形影不離,飛繞此山,淒涼的叫聲不絕於耳。“捨身崖”便由此得名。

人文文化

南北朝,恆山就建有寺廟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時恆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恆山風景名勝區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恆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
古人由此讚嘆恆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 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恆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時,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恆山風景名勝區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恆山威天下;北魏時,拓跋氏依恆山而分天下;宋仗恆山守天下;金恃恆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藉的是以恆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恆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蹟保存了下來。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恆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常(恆)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恆山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的巨觀特徵。唐代詩人賈島詩云“岩巒疊萬重,鬼恆浩難測”,點出了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地貌特徵
恆山風景名勝區,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恆山風景名勝區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遊客面前磁峽煙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雲、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游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頂松風。再加上世界一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恆山風景名勝區景如詩如畫,令遊客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
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恆山風景名勝區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嶽之高游”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嶽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恆山居其北,岩巒疊力重,詭怪浩難測”的讚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恆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
壯觀壯觀

帝王祀祭

在歷代帝王眼裡,五嶽一直被視為江山的象徵,故對恆山風景名勝區的祀祭十分重視。《通鑑》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西周第二個皇帝周成王,“巡狩至北嶽,北方諸侯朝於明堂”;《史記》中載:“秦始皇二十九年復游海上,到琅琊,過恆山”;《前漢書》中載:漢武帝天漢三年春三月(公元前98年),到泰山修封后,又親臨恆山進行祀祭,舉行了“埋元玉”的典禮,並將恆山第一次封為神。以後歷代帝王不斷地對恆山進行封禪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封北嶽為安天王;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2年)加封為安天王聖帝;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天下後,又將北嶽加封為安天王真元聖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第三年,下詔改稱恆山之神。有史以來,恆山一直被尊為北嶽。然而,歷朝祀祭北嶽卻有兩處,一處在渾源境內的天峰嶺,一處在河北省曲陽北嶽廟。因為五嶽形成以後,無論是周成王還是漢武帝,他們最初祀祭的是山而不是廟。到漢宣帝神爵元年,定五嶽,祀常禮,祀祭就不單單是山。北魏建都平城(大同)後,恆山在其境內,作為都城之南大門,祀祭北嶽又復歸渾源之恆山。
帝王祀祭帝王祀祭
到唐貞觀十五年,太宗李世民親撰文,祀北嶽於曲陽。元統一後,承唐制,祀北嶽於曲陽,並且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北嶽廟。到清朝統一後,順治庚子(公元1660年),遣工部侍郎李呈祥奉聖旨,於渾源岳頂舉行了隆重的祀岳大典。從此,北嶽祀祭歸渾源。

旅遊信息

交通

可乘火車至大同,再乘長途汽車約60公里,經過90分鐘的路程,便可到達渾源縣恆山風景名勝區;從太原坐長途汽車到恆山風景名勝區也可直達,每天早上6:40發車,車程297公里。

游季

此地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裡日夜溫差大,古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是避暑消夏的理想之地。

費用

門票費16元/人,廟群收費口門票35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